05.11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前幾天跟大家聊 的話題,留言裡發現關注小暖的朋友們意見其實是基本一致的(為我們共同的三觀握個爪),很多朋友說了一些讓自己印象深刻的經歷,同時也有不少朋友問:

“我認可不管大環境如何都要教導自己的孩子守規則,但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規則對他們來說還太概念化,我們究竟可以用哪些方式來引導孩子更重視和遵守規則呢?”

在我看來,方法論固然重要,但咱們更需要做的,還是身體力行。

說到這兒,我倒是想起了一個閨蜜剛跟我說的一件事兒。

他們鄰居家有個五歲的男孩叫樂樂,週末沒事就喜歡到閨蜜家串門。倒不是樂樂有多喜歡和閨蜜的兒子小A一起玩,而是閨蜜家總有新奇的玩具吸引樂樂。

可這樂樂每次來,都喜歡到小A的房間“翻箱倒櫃”,只要看到自己愛玩的玩具,便特別不客氣地霸佔著不讓小A玩。

一直以來閨蜜都礙於面子不好不讓樂樂來,但上週樂樂“熊”得讓閨蜜再也忍無可忍,他把閨蜜新買的面部精華倒掉了小半瓶,塗得自己身上、小A的車上和房間裡哪哪都是。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熊孩子背後,必然都有一個熊家長。樂樂媽見狀只是淡淡地說小孩子不懂事,讓閨蜜別和她家娃一般見識。臨走時還補了一句:“幸虧還有大半瓶剩下!”氣得閨蜜完全無語。

以前也一樣,樂樂媽媽每次看到自家娃翻小A的玩具,從來不教育他“別人家的東西不能隨便亂動”,有時候看見樂樂搶小A的玩具,竟然還特別主人翁地說:“你要讓著弟弟,和弟弟一起玩。”

閨蜜內心在嘶吼:“讓什麼讓啊,這是別人的東西,讓你玩那得主人願意啊!”

想來其實一些熊孩子之所以會被罵沒有教養,其根本原因大多都是不懂得守規矩。而這背後也映射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做父母的就沒有教孩子如何守規矩,孩子又怎能清楚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秩序敏感、表達不清、自我意識初建、情緒易崩潰、活動力旺盛等等這些都是幼童的天性,但一個人若完全依靠天性來行事,完全沒有後天規則意識的修建和雕琢,終有一天也會被胡亂生長的枝丫碰傷自己,同時也傷到別人。

其實,只要家長能意識到需要教孩子守規矩,那就已經是成功了一半了。當然,制定規則容易,執行起來卻總是狀況百出,孩子可能會百般不配合,找各種機會挑戰規則。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1、雙標父母,要求孩子守規矩,但自己卻不遵守規則

我的前同事曾跟我們說過一個故事,是關於他的兒子的。

他說一天他和兒子一起過馬路,在對面根本沒有車的情況下,他兒子依然選擇站在線內等紅燈。同事一邊問孩子“又沒車還傻等著幹嘛”,一邊自己過了馬路。回頭一看,兒子還站在原地。

等綠燈亮起之後,兒子慢慢走到同事身邊,這才回答了一句:“剛才如果跟您一起過馬路,我怕我身體走過去了,品質卻丟了。”

同事的兒子已經在讀高中,已經到了有自己的價值觀、能夠明辨是非的年齡,可我們這些才幾歲大的孩子呢?

如果我們上一秒剛剛告訴他們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下一秒便牽著孩子的手大搖大擺的闖紅燈;剛剛還教育他們每人都只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不能去搶別人的玩具,下一秒便在未經自家娃同意的情況下,以分享為名將孩子心愛的玩具拱手送人;剛剛告訴孩子不能隨地大小便,下一秒就在大街上讓孩子尿在樹坑裡……

我們的孩子,難道不會產生疑惑:既然規則必須要遵守,那你為什麼總是在破壞呢?

很多時候,其實無需我們用言語向孩子講述何為規則,也無需我們對孩子嘮叨一定要守規矩。當我們自己在遵守規則時,便是在無聲地向孩子傳遞一種決心和堅定。

以我們的行為作為範本和榜樣,很多時候有著超越其他管教方法的力量。

如果規定孩子每天玩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我們也要做到在陪孩子玩的時候放下手機;規定孩子將脫下的衣物放在衣架鞋架上,我們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將衣物堆在沙發或扔在地下。

孩子是通過父母來認識這個世界,學習社會運轉的基本規則。我們對待規則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規則的執行力。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2、規則本身或許並不合理

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時,不能忽略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如果是超越他們能力範圍的規矩,孩子可能也只有抱歉地說一聲:“孩兒做不到啊!”要是這樣的規矩,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還有一些規則,本身制定得有悖公平,甚至讓遵守規則的人反倒吃虧。記得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有些便宜你不佔,還是會有人去佔?”下面一位叫南慕倫的網友回答得讓我印象頗深: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的確如此,規則是為了予人便利而生,但它並非一成不變。當規則無法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時,這樣的規則本身就是無效的。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去質疑規則。

然而,這種對規則的“挑戰”與破壞規則完全不同。前者指向一種良性的改觀,而後者則會導致最終的混亂。

所以,在我看來,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並不是讓孩子“死守”規則,還必須包含讓孩子擁有質疑不合理規則的勇氣。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此外,在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時,我們也要注意一些“戰略”和“技巧”,下面幾點或許可以幫助孩子減少對規則的牴觸心理:

為孩子解釋規則,讓他們感受到遵守規則的益處

與其簡單地讓孩子遵守規則,不如和他們聊一聊不遵守的危害和遵守的好處。

比如不搶玩具、不大聲說話這類規則,可以和孩子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講一講:當其他小朋友搶你的玩具,當你正在餐廳吃飯其他人大聲說話又吵又鬧時,你有什麼感受?如果你覺得感覺不好,那麼當你違反規則時,別人會和你有同樣的感受。

不橫穿馬路、不依靠護欄、坐安全座椅這類規則,我們也可以通過畫圖、玩過家家遊戲等方式和孩子解釋不遵守的後果。

同時,我們的身邊自然會有一些習慣性不遵守規則的人,當孩子質疑其他人為什麼不遵守規則時,也是一個我們向他們解釋規則的好時機。

比如排隊玩滑梯時有人插隊,在公共圖書館有人大聲說話等,剛好能讓我們跟孩子聊聊不遵守規則對別人的影響,講講怎樣做才是遵守規則,都能讓孩子對於規則有更加切身的認識和體會。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

除了一些關於安全、教養方面的規則是沒得商量的,很多我們家庭內的規則,其實都可以通過家庭會議,和孩子一起來制定。

這樣既能兼顧父母的利益,也不會忽略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參與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獨立性、自主性被認可和尊重,在執行起來也就不容易因為“主權”的爭奪而失控和反抗。

我的一個朋友全職帶孩子,本來為了讓孩子早點休息,她制定了8點必須上床的規定。但由於孩子爸爸工作非常繁忙,很多時候7點多鐘才下班回家,吃了飯陪著孩子玩不了一會兒,孩子就被催促著上床睡覺。

娃因為跟爸爸正玩得盡興,總是哭鬧反抗不上床,娃爹也覺得不能陪孩子更久非常內疚。後來朋友開了一次家庭會議,三口人決定推後一個小時上床。這以後,睡前的這段時光變得輕鬆愉快了很多。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在孩子配合時多給予孩子讚美和鼓勵

孩子在剛開始學習遵守一項規則時,鼓勵往往比任何言語都管用。不過,誇獎孩子一定要誇到點子上。籠統地說“你真棒、真聰明、真好”並不能起到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對了的效果,鼓勵的時候,我們應該著重描述具體的細節,來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真誠

比如,如果潼潼自己仔細地收拾了玩具,我會鼓勵她:“我看到你把樂高都收進盒子裡,一直很耐心和專心,把玩具都放回了原來的位置,做得真不錯。現在客廳沒有玩具了,你又可以開心地跑來跑去啦!”

讓孩子明白自己棒在哪裡,也讓她明瞭遵守規則帶來的便利與秩序,對樹立她的規則意識非常有幫助。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讓孩子承擔違反規則的後果

可能是出於愛的天性,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孩子違反了規則之後,著急地代替他們去彌補不良後果。但如果孩子體會不到違反規則的危害,覺得遵守與否沒什麼兩樣,他們的規則意識又如何養成呢?

我記得前幾年有過一則新聞,講的是一個用樂高拼了三天三夜的狐狸尼克,展出還不到一小時便被熊孩子推倒摧毀。

事情的最後是以孩子的父親來誠懇道歉,當事人原諒孩子了結。

很多人都說,父母這樣的處理方式其實欠妥。道歉並沒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違反了“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這樣的規則會產生怎樣嚴重的後果,也就是所謂的“破壞規則的成本太低”。

當時有網友建議,除了有相應的金錢賠償,還應該帶著孩子花幾天時間跟著作者重新搭建樂高模型。雖然小孩子更可能會幫倒忙,但是這樣的經歷,會讓他明白違反規則,必須要付出代價。

不涉及安全和危險的懲罰,孩子有必要親身經歷來體驗自然後果。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都磨磨蹭蹭,怎麼提醒也不聽,最後總以媽吼娃哭收場,然後還得靠著朋友一路飛車才會避免遲到。

她跟我聊這事兒的時候我問她:“為什麼不試試讓孩子體會一下遲到的感覺是什麼?”

後來的那天早晨一如往常,朋友卻決定不再催促孩子,也不再飛車,就按照孩子的節奏慢悠悠來。

結果到幼兒園後班裡小朋友們早飯都吃了一半多,當孩子看著自己最喜歡吃的肉卷都拿光了,粥也涼了,只剩下一塊小餅能吃時,孩子當場就要哭起來。

但那次以後,儘管孩子早上偶爾還會磨蹭,可要是朋友一提醒,就會馬上加快速度。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當然,以上這些小方法,只能讓我們更多地用來慢慢引導和嘗試,可能並不能飛快地加速孩子養成規則意識的進程。

如果希望通過某些“一招鮮”,讓孩子立刻守規矩,我們多半是要失望的。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更需要我們身為父母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與時間。畢竟要將遵守規則變為習慣,短短的幾天、幾十天也許都很難有成效,有可能需要花上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

或許我們更需要慢慢來,剋制自己的焦慮與急躁,等待孩子在對規則的一次又一次打破和再形成中來學會認可並執行。

最好的教養,需要我們在日常中不斷的打磨與浸潤,千萬不要等到社會來教訓熊孩子的那一刻,才想起應該早早教孩子守規矩。

-END-

想教孩子守規則,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小暖說

規矩這事兒,還真得結合具體年齡來看,對多大的孩子,就只能有多少的期待。

昨晚在微博吐槽一家我剛去看過的學前班機構,招生老師特別自豪地跟我說在這兒學習的孩子5歲就可以坐著40分鐘一動不動,老師說什麼孩子就聽什麼。

不知道這套說辭打動了多少來諮詢的家長,可我聽了卻只想趕緊逃。

不管是對孩子有著超出他們實際年齡和發展規律的標準要求,還是人為設立一言堂式絕對不容質疑和挑戰的權威“規矩”,都是我沒辦法接受的。

就像之前推送的那篇《孩子,我不希望你太“聽話”》裡說過的,“比起絕對聽他人的話,我更希望她聽信思考、判斷和原則”,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人最高的魄力。

所以上文中講到的“規則”其實是說社會大環境裡普遍默認需要去維護的基礎原則,比如安全原則、社交禮儀原則、不影響打擾他人的原則、不破壞環境的原則等。有權利邊界的約束,我們反而才會更自在。

至於那些根本就立不住不靠譜的所謂“規則”,我們應教會孩子學會判斷與質疑,保持這樣的一份勇氣,才是更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