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東風日產陳昊:保持擔當和敏捷性,主動尋找機會

東風日產陳昊:保持擔當和敏捷性,主動尋找機會

童鋒亮 王國信/文 “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2月29日,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的陳昊這樣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道。

四年輪迴才得見,29號是特殊的一天,但對於陳昊來說,這個週末並沒有什麼不同。儘管是週六,陳昊的日程上已經排滿了各種會議,已經復工的東風日產管理層保持著時刻在線的狀態。陳昊解釋說,從復工之後,現在市場每天的變化都很快,在這樣的狀態下,企業管理層必須清楚的瞭解企業的每一方面,並迅速的作出決策。

雖然東風日產總部不在疫情高發地武漢,但其中方股東為東風汽車,因此它與湖北有著相對於其它車企而言更多的關聯。這也讓東風日產面臨著包括員工、供應鏈以及市場在內的三大方面的考驗。

東風日產現有約一萬九千名員工。而來自東風日產內部的大數據則顯示,其中一萬一千名員工在春節期間進行了出城移動。這種移動有長距離的也有短距離的,有的春節回到了疫情高發地的老家。好消息是,即使回鄉路徑呈放射性分佈,但經排查,東風日產上下無一人感染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但壞消息是,回到老家後,部分員工因封路導致交通不便無法到崗,因此難以正常開工。目前,仍有680多名還在暫時在湖北。

在供應商端,湖北作為一個汽車供應鏈重點地區,有逾千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此次疫情讓它們陷入了癱瘓。陳昊透露,東風日產有168家供應商是湖北當地企業,雖然目前東風日產已經復工了,但這些供應商的復工政策卻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汽車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產業,如果供應商的復工不能按時恢復則會影響到東風日產的生產,“最壞的結果是,它將造成停產”。陳昊說。

市場的影響是大多數車企共同存在的一個問題,受到疫情衝擊,目前全國線下汽車銷售門店人流量大幅度減少,而汽車銷量也大幅度減少,而市場是多米諾骨牌的最後一塊。如果市場不恢復,那企業生產出來的車也賣不出去,讓它成為庫存沒什麼意義。“我們不能在其他方面把苦難都克服了,但最後卻生產了一堆庫存”。陳昊坦言,市場的不確性是企業現在最大的難點。

因為市場節點無法判斷,而企業的生產經營都難以展開計劃,這對製造型企業而言是一個巨大挑戰。因此,陳昊認為,整個上半年的工作關鍵詞都應該堅持“謹慎”。 “一季度,甚至直至四、五月份前,大家還是要以謹慎安排為主,在復產的同時防疫非常重要;供應鏈,(它)可能也沒完全恢復;市場的消費能力不能完全恢復正常。”陳昊表示,如果企業判斷不準確,會造成產銷方面的脫節。

從階段性結果來看,目前,東風日產終端銷量已開始穩步提升,最好的時候甚至做到了單日2000輛的訂單,恢復到了去年平均單日銷量近五成。高效、迅速——這是東風日產在成立至今的中兩個關鍵詞,也是在這次疫情影響而停工1個月之後,東風日產能夠快速復工,並在恢復中快速領先的核心。

雙線出擊

“東風日產出身於草莽,不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它是一代一代人在市場上打拼出來的。”陳昊說。在東風日產的發展經驗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越是在不確定的時代就越需要有一種擔當精神和一種敏捷性。“就這個時候我在我們內部不斷地拿鞭子在抽他們就是鼓勵他們,激勵他們,就是說這個時候就是考驗我們每一個幹部,他的擔當力和她的決策力量。”陳昊說。

2019年,東風日產的表現可圈可點,在乘用車市場整體銷量下滑9.6%的背景下,它以累計終端117萬輛、同比增長0.3%的成績,在中國銷量TOP5 的汽車企業中,是僅有兩家實現正增長的企業。並且,東風日產在今年1月的合資非豪華市佔率達到了11.6%,較2019年同期提升約1.66個百分點,同比上升約17%,穩居合資前四名。。在日系車從2019年起勢之後,東風日產的2020年卻因為疫情而受到影響。員工無法按時到崗復工、生產計劃遭推遲、零部件供應遲滯……這些接踵而至的問題,難以避免地對包括東風日產在內的汽車廠商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擊。

自今年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後起,每天上午10點半到12點固定在線召開領導小組的會議,主要討論涉及疫情防護、員工情況、復工、供應商等在內的12個方面問題。“存在什麼樣的問題,需要怎麼樣去解決。”陳昊說。領導小組的第一次線上會議當時正逢大年初一,在很多車企還沒有反應的時候,東風日產已經在研究對策,並進行部署。

一方面,作為東風子公司,東風日產積極部署抗疫行動,參與到這場全國性的戰爭中來。在東風日產管理團隊看來,他們整個產業鏈上有十餘萬人,作為一個企業,保證產業鏈的健康,就是在當下的最重要的貢獻。因為你並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結束,而在這短期間,企業的負擔會十分鐘,一些企業甚至會倒閉。其次,在這個基礎上,要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做力所能及的救助。

在這個思路下,東風日產兵分兩路。一路參加抗疫:在疫情發生後,日產汽車公司向湖北省捐贈500萬現金及10萬幅口罩。隨後,東風日產於2月7日追加捐贈300萬元現金,用於疫情期間的醫護人員生活補貼及醫療用品,以及對病逝醫護人員,病逝患者家屬關懷慰問。同時,針對車主,緊急制定了應急的措施,包括延長保修期,24小時在線的救助等。

另一路人,則開始梳理產業鏈,對產業鏈安全和健康進行幫助。自1月24日起,東風日產陸續向經銷商發佈《致經銷商家人的一封信》、《關於下發東風日產2020新春開工指引的通知》和《齊心協力抗疫情,眾志成城一定贏——東風日產致全體經銷商家人的一封信》,開始分批次的指引經銷商開展工作。

1月28日,為緩解市場壓力,東風日產系統化的應對策略出臺。東風日產與經銷商進行密切溝通,明確了“減負釋壓”、“政策鬆綁”、“供給保障”、“平臺賦能”十六字方針,為經銷商夥伴提供有力支持。東風日產迅速了啟動返利補貼、貼息降息等針對性的金融財務支持,為身處疫情寒冬中的經銷商減負釋壓,展開務實有力的支持。此外採用靈活調整考核機制,結合疫情發展,酌情調整經銷商目標。比如東風日產在一季度DBS考核取消總部評價成績,取消第三方考核,減輕經銷商壓力,幫助經銷商夥伴輕裝上陣。2月13日,東風日產再度加碼,繼續推出了4項務實減負政策,免除了全國經銷商2月份考核,直接按100%保底計算返利;同時,返利轉現金,解決資金鍊問題;並且在達成市佔率目標基礎上,增加上牌獎勵;降低1-2月提車獎勵係數門檻,增加低擋位達成標準。

這些政策減輕了產業鏈上的壓力,也保證了十餘萬人能夠在疫情期間安心在家“自我隔離”。當然,在家隔離不是坐以待斃,還需要更多的變化。在疫情期間,很多車企都選擇了縮減預算,進行冬眠式的管理,但東風日產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方式——至少這不是東風日產的風格。東風日產的狼性基因不允許退縮,而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在疫情之下,倘若現在有97個4S店在歇業,只有3個4S店在努力地尋找新求客戶、與客戶溝通,那3個4s店之間,你的競爭對手就只有兩個了,不像原來有99個,所以機會反而會更大。”陳昊在內部的高管分享會上,經常強調這樣一個觀點。在他看來,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能考驗一個企業的體系能力和的決斷力。

同時,東風日產開展雲營銷改革。線下的渠道暫時不通,那就打通線上,但線上並不是簡單的搞個直播,發點產品介紹,這是一個對系統改革的工程。 東風日產在數字化營銷方面有著紮實的基礎,早在5年前,東風日產就上線了自己的電商城車巴巴,東風日產旗下的NISSAN和啟辰品牌旗下的959家4S店均已入駐。4S店早已經接入這個網上商城。此外,各種線上營銷方式,系統化的給經銷商進行培訓和傳遞。並且東風日產也鼓勵經銷商做直播,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截止目前,開展直播店數約600家,規模直播總場次2183場,已開展直播場數約1800場。

“這個時候不要急功近利,要把內容做好,不要想著要多少訂單。”陳昊說。“所有人都在走線上這個獨木橋時。你的內容越有新意越能吸引人,否則的話,只是大同小異,客戶也會審美疲勞”。

變與不變

在這個階段,東風日產成立了一個應急小組,負責雲營銷方面的統籌指導。但陳昊認為,這並不會是常態。隨著疫情的結束,企業終將回歸常態,而各個職能部門將發揮作用,而應急式的營銷將會結束。但這次營銷改變,也使得東風日產在內部數字營銷上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改進的措施,這位後期的體系力強化,打下了基礎。

但對於“線上”陳昊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肯定了在當前疫情形勢下,“線上”這條渠道可以提升品牌影響力、並且加強與客戶的溝通。但同時他也擔心,“線上”會不會適得其反,成為另一種“無意義”。陳昊透露,目前東風日產可開業的4S店已經達到了總數的80%左右。而他們也正密切關注終端每日訂單情況,然後根據訂單決定後期的生產排期、生產量,以確保生產線健康的運行。

目前,一些城市也已經降低了自己的風險等級,而許多非湖北地區的企業也已陸續開工。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種復興的訊號,更有樂觀的評論認為,參考2003年非典時期,此次待疫情全面解除後,汽車市場也會迎來報復性的消費。

雖然,非典的經驗對於東風日產而言沒有太多可借鑑性,畢竟那時它才剛剛掛牌成立。但陳昊認為,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部分企業的考驗過程是殘酷的。“長遠看疫情可能會進一步的加速中國汽車市場的兩極分化,包括經銷商、供應商。你沒有太多的現金流的話,可能會撐不出去。”陳昊認為,這對於一些現金流不充裕的小型汽車企業會產生一些挑戰。

而拋開現金流之外,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快速做出反應的企業會找到機會,反之那些中規中矩的按部就班、決策流程比較長的,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這也是東風日產在不斷鍛鍊體系力的原因。

眼下,已經有包括以佛山、廣州、湖南等地出臺了一些鼓勵消費的政策,這些政策對於拉動汽車行業向上是一個機會。

陳昊認為,從國家整體經濟來看,疫情可能短期內會對經濟狀況以及汽車行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從長遠、以及行業優勝劣汰的角度來看,它並不完全是壞事,“畢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最終還是由市場說了算。

儘管如此,陳昊還是特別表達了自己對可能風險的擔心,“我覺得最大的風險還是在每個廠家對這種產銷平衡或對市場預判,我覺得上半年也好,特別是一季度,或者是到四五月份可能大家還是要謹慎的安排為主。供應鏈,市場的信心和市場消費都還沒有完全恢復。”陳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