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关于篆刻中白文印的“逼边”概念,出自吾丘衍的《三十五举》第二十七举:

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吾衍画像)

这是印章内容与印章边框关系的早期言论,虽然这只是有关篆刻美学的微观言论,但是对于篆刻初学者,却是重要的方法和原则,对于初学者在白文印的实际创作中,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今天着重讨论一下这个“逼边”概念的来龙去脉:

古玺白文印的边

白文印是篆刻的一大类,最早起源于战国古玺,在战国古玺之中,由于白文印中使用的文字系的六国古文字,这些古文字,由于各个国家造字者对于文字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字形各异,整体形态千差万别,又因造字法发展的原因,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法下的文字外廓并不方正,甚至大小也不规整,使用这些文字摆放在印面上,自然不能保证整齐端正,因此,战国古玺印的白文印几乎都设有整齐的边框,典型的白文印如图: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楚玺:司马之玺)

这一类印很多,在印边每边加上边框,是为了增强印章的特有属性——即印章属性。有了这四条边框,印面的文字得以规整,有了相应的秩序,在无穷的变化之中获得了相应的稳定。

我们再来看一方玺印实物: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古玺实物)

实际上,我们细一观察,有了这四条边框线,印章边际被分割出来四条红线,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四条边实际上也是印章的边框,同样参与了全印的章法。但一定要注意到,这四条红色边框,是硬生生靠四条白线分割出来的。如下面这方“子栗子信玺”: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子栗子信玺的边框)

这四边的白框实质上参与了印章的内容,成了印文的一部分,而这四条白文边框,实际上是“逼近”印边的,由此,印章最边际的红线实际上成了印章的边框线,又由于这四条边的断断续续,呈现出苍茫古朴的面貌。所以,要“逼边”,不逼边就不古。

汉印白文印的边

从战国古玺发展到秦印,印面文字规整为摹印篆;又从秦印发展到汉印,印面文字再次规整,发展成为缪篆,缪篆四四方方,端端正正,印面内容再也不需要白文边框以规整印面秩序,汉印白文印的界格边框全部消失了。如图: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汉印:李璋印信)

在汉印里,在缪篆文字的支撑下,白色边框已不必须,但请注意,虽然白色边框消失了,印面文字通过自身白文占位,自然而然在印面边界组成红色的边界,比如这方印: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壶宏私印的边界线)

注意印中实际用红笔勾描出来的红色边界,它在实际印蜕中的实际存在是印面四边的红色边界,如图: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壶宏之印的红色边界)

这里的红色边界,在视觉上是印章的边界,而实际上,它是由文字“逼边”自然形成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这四条边的边界要多宽呢?吾衍说:“逼边”,不逼边就不古。

为什么“逼边”?

我们已经知道,汉印中“逼边”形成的四边,实际上是这四条隐约存在的细细的红线就是白文印章的视觉边框,是其印章形成美的重要元素,如果用文字笔画替代边界(就是替边),文字的笔画就消失了,如赵之谦的“二金蝶堂”一印: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赵之谦:二金蝶堂)

注意,“堂”字的左边一竖笔,因为极度“逼边”,这一笔画几近消失,但篆刻家的高明处在于保留了左下一点点的红边(可以仔细体会,如果没有这一点保留,效果为什么会差很多),与之呼应的还有右上角的“二”字的逼边,原理一样;那么,如果文字笔画过分远离边界,就会形成粗壮的印章边栏,而这种粗壮的边栏由于文字的规整,已变得不再必要,因为汉缪篆本身字形就是方正的,它不再不需要以粗壮的边框为内容形成约束和“团聚”力量,有没有粗边的汉印白文印呢?有,比如这一方: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汉印:皇后之玺)

这方印是玉质印,真要做到“逼边”也不易,因为玉质过硬,但这种不逼边的汉印,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呢?对,是工艺性强。它也很美,但它所体现的是工艺之美,无论如何端详,我们更多看到的都是“新”,是整饬,是整齐与锐利,几乎没有丝毫的苍古朴茂。原因是它有一个异常稳定的、多余出来的厚重的方框,这个方框与现代意义下的方形装饰效果更为接近。

那么,逼边的效果呢,如下边这方“柜长之印”: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汉印:柜长之印)

这是“逼边”的典型之作,由于“逼边”的原因,在印的周边形成了一个方框,这个方框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状态,以此给人的视觉效果是苍古、稚拙,形成的气息是端凝、浑朴、大方,这正是典型的汉印气息,也正是篆刻最崇尚的审美取向。实际就是吾丘衍所说的“古”,当然,这种古,也模拟了一枚古印经过岁月的磨砺而产生岁月苍桑感。

“逼边”理论的发展

吾丘衍所说的逼边,他的“空便不古”里的“古”,所提倡的“古”,基本到汉魏为止,此后的篆刻家们到赵之谦时,篆刻审美已渐趋多元化,对印面空间的调度已不仅仅局限于“逼边”造古,比如赵之谦的这方“钜鹿魏氏”: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赵之谦:钜鹿魏氏)

注意看,“氏”字的下面,“钜”字的上面,都不逼边,一则增加了呼应,一则增加了大块面红面,但赵大师处理得很巧妙,他用了十字界格来求安稳、求秩序,其审美内涵丰富多了。再比如吴昌硕的“吴俊之印”:

篆刻学习:刻白文印时,你想过“逼边”的问题吗?

(吴昌硕:吴俊之印)

这是赵之谦审美的发展,这方印的俊字之下,止字之上,都留有不逼边的空地,但吴大师求的是参差错落的古朴之美,严格意义上说,这方汉白文印式的白文印,实际上已经杂入了古玺印的气息,它的审美内涵,亦更加丰富了。实际上,到了吴昌硕大师这里,印章边框的处理已经完全发展成熟,各种各样的粘边、借边、厚底边形式都让吴昌硕大师发挥到了极致,越看越好看,而且看上去大都古意盎然,浑然天成。

现在我们初学篆刻,在印章边界的处理上,经常要以“铲边、敲边”的方式模拟这种“逼边”的效果,弄清楚以上这些,就等于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