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充满电时间只需半小时,特斯拉电动汽车会取代燃油车吗?

普慈贤


纯电动驾驶质感还是燃油车不能比的,悄然无息动力强劲顺滑无比,我以前也是排斥电动车的,啥续航短充电不方便,电池衰减厉害!这些也确实他的缺点!但是也阻止不了电动车企业进步和研发,燃油车虽然成熟没有续航焦虑,市场也比较成熟,也没有保值的担心,电动车市场其实分两块,一块是高端电动车,例如特斯拉,中国的蔚来…低端的就剩下跑网约车的那些车型了,就不用介绍了,都是在20万以下的车型,例如比亚迪e5,吉利帝豪EV,北汽EU5,广汽传祺S等等,买高端电动车的人基本上家里有固定车位,大家都是为驾驶质感买单的质感和动力!在海南玩了3天,租了一台蔚来ES6,84度电版本的,因为之前都是听别人说的电动车动力强劲顺滑无比,所以这次特别租的纯电动体验,因为我们住的酒店免费充电桩,所以3天没有油费支出,看了一下动力前电机160千瓦,后电机240千瓦,这动力强劲的真是让人达到了不知道怎么形容,红绿灯起步加速真是轻点电门就到了80,100!没有发动机变速箱抖动,顿挫!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反正都租的车,免费充电的,所以天天随便开没有担心里程焦虑!这是我体验两天电动车感受!


一路向北134374563


3-5分钟还差不多,半小时等死个人。以前第一台车就改装的天然气罐,加一次气跑200公里左右,加气差不多3分钟,加气站因为比较少,经常排长队。这个情况和现在充电桩差不多,充电则更慢。现在电动车只能本地上下班,长途就算了


艾与夏天


当初考虑过电动车和混动车,最后选择的混动,觉得混动更方便。

一是加油站到处都是,不发达地区甚至农村和山区林区里都有,比如柴河林区和东北小乡镇。

二是加油只需要一分钟,然后我这混动雅阁一箱油能跑1300多公里,如果市区通勤能一个半月不加油,这有多省心!特斯拉也好比亚迪也罢,说是600公里其实高速120开暖风巡航能跑400不错了!而且跑到200公里就得焦虑,开始找充电桩吧,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发现坏了咋办呢?至于有人说“多数人每天行驶里程都不超过xx公里,太远了就高铁了”这是谁统计出来的?又能代表谁?不能自驾游的车也叫车?顶多就是个城市代步工具!

三是有高速直连模式,避免高速时电机进入恒功区而扭矩下降效率降低导致。

四是汽油机保养和维护和汽油车一样,轻车熟路了。混动系统中的三电系统不需要维护。

五是电池问题,电动车用得三元锂电池,不论是磷酸铁锂还是镍钴锰酸锂还是镍钴铝酸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充电过程中都无法避免产生锂枝晶,这玩意早晚会刺破隔膜引发火灾,而且这东西起火老百姓无法控制火势,结果只能是爆燃。循环寿命也就一两千次。而9.5代混动雅阁用的电池是钛酸锂电池,而且是最强的蓝能公司的ehw5型,这玩意的性能简直逆天:5万次完全循环寿命,可在-30度低温下工作,50c大倍率充放电,而且不产生锂晶枝,绝对安全的东西,唯一缺点就是太贵了。

六是我觉得底盘结构还是传统车好一点。电池在下面万一出门时拖底盘怎么办?雅阁混动在外地就托底了,就是把加强横梁搞弯了没啥问题。要是特斯拉轻则趴窝重则起火。

七是即便在北方冬季也不会因为暖风问题的导致续航明显下降,因为汽油机会提供源源不断暖风,在楼上遥控启动,几分钟后下楼,车里面就暖和了,外面零下30度,里面零上20度。八是开起来和电动车一样平顺,响应速度也一样快!这不就是完美产品吗?期待下一代immd和immd plug in,尤其新的immd,有消息说会使用180马力的压燃引擎和新的LTO电池组,新的LTO电池容量翻倍,成本降低一半,这样新雅阁immd和crv的immd版本动力会大幅度提升,四驱版本可提供440匹马力还是很诱人的。油耗比现款的5升还要低!










页sure


特斯拉在国内非常火,但是30w的售格仍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特斯拉可以说是新式的豪华汽车,特斯拉的出现,对豪华燃油汽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而电动汽车的短板就是充电时间与续航问题。当然特斯拉也存在这个短板,但是特斯拉的超级快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充电慢的问题。30分钟可以充满一半的电量,80分钟可以充满。但是仍然无法做到半小时充满电。特斯拉新发布的Supercharger V3.0超充峰值功率提到250kw,有望大幅度缩短充电时间。
目前V3快充最大的受益车辆是


Model 3,国产后国内特斯拉保有量会激增、原有的充电桩无法应对日益增多的特斯拉,这时候如果能缩减充电时间无疑是一个简单的办法。而Model 3采用的21700电池支持2C充电,之前采用的18650电池只支持1.5C充电,也没有办法使用V3超充。

上图可以看到Model 3采用V3超充后40分钟可以把电池从0%冲到90%左右。看来未来电动车半小时充满电完全不是问题,但是超级充电桩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单装桩充电功率达到250kw,因此在哪安装是一个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电网承受能力,起码目前的电网难以承受如此高的功率 ,任何一个城市的电网都没有兆瓦的余量。总不能为了给特斯拉充电而拉闸限电吧!这种情况还真出现过,特斯拉在某地使用超充导致某商场停电。因此超级快充建设是一个问题,短时间难以全面覆盖。就目前的V2版本快充数量也不是很多,目前在国内仅建成300个超充,只存在一线城市。中国那么大……600多个城市,特斯拉才建成300个超充,每个城市平均分不到0.5个快充!



因此短时间内,至少最近几年内,超充是无法全面覆盖的。中国60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至少有几百个加油站。加满油只需要几分钟,这是电动车不能比的。如果特斯拉全面普及全面代替燃油车,起码充电站要比现有的加油站还要多。因为汽车加油只需要3-5分钟,随来随走。而充电半小时,那么每台车辆需要占据充电桩半小时以上。这样会导致充电效率大大降低,排队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

单单是充电时间上,电动汽车还没有办法彻底取代燃油车。不过买特斯拉的人也不在乎充电时间 ,真要是价格下谈到20w区间,那么对传统燃油车就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不能完全取代,燃油车目前仍然是最成熟稳定的交通工具。电动汽车的短板不仅是充电时间与续航能力,电池寿命、安全性、保值率仍然无法与传统燃油车对比。


水墨丹青一世情


特斯拉在中国开了一个好头,而且是非常惊人的开端,国人对于特斯拉的迷恋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每天有超1000辆订单,试问哪家国产电动车可以做到!谈充电时间?根本不需要,国人的热衷已经把充电问题给彻底掩盖了,我们只要车!

我不敢说取代燃油车,毕竟充电设施远未到加油站的密集度和便利性,但对目前在售的20-30万级别电动车将是毁灭性打击,如果能彻底解决充电桩密集度和普及率,充电时间缩短到30分钟内,那么其市场份额将大幅度上升,谈不上取代燃油车,毕竟价格也是一个限制,但可以消灭一大部分电动车。



据特斯拉表示,其电池组寿命超过160万公里,这几乎是逆天的存在感,其他车企顶多给个十几万公里质保,你很难想象一个不需要更换电池组的特斯拉的诱惑力有多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要能拉电就可以自己充电,而且大部分开特斯拉的主要市区短途出行,未来特斯拉将建设超4000个充电桩,超市、路边停车场、社区等等都可以轻松解决充电问题,还有什么能阻止特斯拉。


马斯克表示下一步将把价格再次降低超30%,特斯拉会进入20万区间,这已经威胁到包括燃油车在内的太多车型,特斯拉独立于奥迪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的地方非常明显,开特斯拉的气场已经完胜bba,他已经迅速成为消费者心中最值得购买的豪华电动车,对于资金充裕的群体来说,特斯拉绝对是家庭第二辆车首选!

未来估计还是特斯拉的天下,我们自己的电动车能否撑过去都是未知数,能最终活下来的肯定是凤毛麟角,我们期待着特斯拉再降价,那样大家都可以体验一把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猫眼看車


我们传统的燃油车续航能力大概在600KM-1000公里左右,而纯电动汽车领域,如特斯拉的续航能力只是做到500km,国产的比亚迪E6、北汽EU400其续航能力也就是在400KM左右,所以说纯电动车的发展关键在于电池技术的发展,只有在电池技术未有突破性的发展,难以一时完全取代传统燃油车。

半个小时冲满电,虽然效率提高了很多,但依旧还受到充电桩的普及率的影响,所以单纯的缩短充电时间,电动汽车依旧不可能完全取代燃油汽车!

作为传统燃油车据统计平均一辆车子加油时间在5分钟左右,而纯电动汽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如特斯拉M odel S虽然其速度远远快于别的品牌电动汽车,而它也需要20分钟充满一半的电量,电动车要达到手机充电口号,"充电五分钟,行驶2小时”,其竞争能力就大大增强,前面也说了,汽车只是我们方便出行的交通工具,如果充电设施的不完善,那时您开着您的电动车满世界找充电桩,那就不是方便我们出行而是给我们出行找麻烦。还有充电桩的标准化,是否充电系统是否兼容性强,要达到一个充电桩通用各款车型。

电动车的使用成本在现行阶段,其成本还高于传统燃油车,据统计使用国网公共充电桩,电动车每公里费用大概在0.3~0.45元左右,而使用商业公共充电桩则需要0.5~0.57元左右,而且商业充电桩或许还需要收取停车费用,而以燃油车百公里油耗为7L来算,燃油车每公里费用在0.49元左右。还有一次性购买车的成本,一般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经过补贴的车价还是比普通燃油车贵,不要忘记了使用时间成本,你充电时间比燃油车多出这么多时间,这也需要时间成本的。而电动车只是保养费用比燃油的少很多,但你想想您还没算电池折旧费,电池在纯电动汽车是一笔很大的成本,电池衰减问题以及电池的回收等等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纯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的路还很长。





骑MoTo的柯基


如果充满电时间只需半小时,电动汽车会取代燃油车吗?恕我直言,没戏。因为限制电动汽车大面积普及的,远远不止充电时间啊。

从续航里程来看,燃油车的普遍续航里程在500km以上,本田丰田的混动车型续航里程能够达到1000km,更重要的是,这个续航里程是较为稳定的,对温度的敏感性不高,并且燃油车的续航不会随着时速的增加而降低,也就是说高速续航比市区续航只高不低,这也为燃油车的长距离行驶创造了基础条件。而电动汽车恰恰相反,续航受温度影响较大,并且高速续航大幅缩水,很难满足长途出行的要求。

从充能时间来看,所谓续航不够,快充来凑,但是即使是以目前电动汽车最快的充电时间,从0-100充满也需要1小时以上,即使缩小到半个小时也是无济于事,因为燃油车的充能时间仅需3分钟,3分钟补充500km的稳定续航,以及半小时补充高速300km、市区500km的续航,消费者会怎么选呢?

从便利性来看,很多人以手机的例子来类比电动汽车,从以前的功能机时代一个月一充,到现在的一天一充,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不便。但是这种对比显然是无脑的,手机充电只需要插座,随手可用,但是电动汽车充电呢,需要专门的充电桩,即使是家用充电,也依赖于车位和家用充电桩。但目前的充电桩数量还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全面普及,再加上较长的充电时间,使得电动汽车在使用便利性上还无法媲美燃油车。

从价格来看,燃油车的最低入手门槛仅几万元,就能够拥有不错的续航,但是电动汽车由于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电动汽车的价格普遍较高,例如500km续航的电动汽车普遍要到20万元左右的市场售价,因此其入手门槛相比燃油车更高。

综上所述,从目前来看,电池的这种储能形式,单位重量的储能上限低,充能时间较长,相比而言,化学燃料,加注时间短,单位重量的燃料储能高,是目前理想的能源驱动形式。短时间来看,电动汽车无法取代燃油车。


老司机侃侃车儿


不用半小时充满!一小时就可以取代然油车。这是一个时代的转变,当你身边都在开电动车,你还在开然油车?自己都感觉落后,特斯拉目前的续航600公里已经够用,80%的人每天只开150-250公里,一晩上可以充满,用不完电,长途出行都动车高铁,电动车环保,简单不用保养不用加油,动力又强,不是特斯拉取代然油车,是电动车取代,特斯拉只是开拓者。





佛山華狮虎


不能。

首先分析一下问题,总共有三个维度:

1. 电动汽车会取代燃油车;

2. 如果充电时间只需半小时,电动汽车会取代燃油车;

3. 特斯拉电动汽车会取代燃油车;

首先,电动汽车是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这是所有人都基本一致的观点,但是否会取代燃油车不好说,可能燃油车会消失,取而代之的,不一定是电动车(与其叫电动车,不如叫“新能源汽车”);

其次,充电时间长短只是目前电动汽车相较于燃油车的不足之处的一点而已,充电便利性,电池安全,二手车残值,环境的兼容性等等,都是目前电动汽车需要解决的痛点,所以单单讲充电速度快来取代燃油汽车是单纯且片面的;

再次,特斯拉电动车取代燃油汽车,我只能说特斯拉目前占所有汽车市场的份额还很小,目前传统厂商也都开始发力,而且每家企业上上市的时候都卯足了劲比较特斯拉,所以特斯拉要想持续当“老大哥”还是任重而道远。


车虻



粗暴地来说:充电半小时,续航400km和充油3分钟,续航1000km,你选一个。


新能源车就算半小时搞定,充电速度还是太低。


燃油和混合动力汽车只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上千公里的续航里程。


目前电动车充电技术最快的特斯拉超级充电站,20分钟充电达到240公里的续航,速度只有加油的十分之一,但这种充电站目前成本比加油站还要高很多。


而220V家用充电,得用双充电器(需要80安培的适配器),且它的充电速度也只有每小时100公里,标配的40安培适配器的单相充电器则只有每小时50公里,而目前,我们国内出现最多的是10安培或20安培的适配器。


就算农村充电设施比加油站多,但到了农村以后,可能充一整晚的电,都不一定能攒够回程的里程。


如果你用蔚来换电池的方式,采用换电池的方法,可行吗?

可行,速度确实会比特斯拉快很多,但是它实行也存在一些难度,以特斯拉这么抠的个性来看,不会去做。



最重要的是,整个电池包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安全风险。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换电站其实并不实际,要知道车的活动范围很大,换电站很难有效的覆盖一辆纯电动车的活动区间。这是既定事实。


续航里程。


受限于技术瓶颈,电动车普遍续航里程较低。目前家用燃油车普遍高速续航能力在一千公里左右,最大的特斯拉按EPA测试是426公里,这种低续航能力在充电很慢的情况下,负面影响就变得更大。


电池寿命。


因为锂电池的特性,完全充放电会对电池寿命有较大影响,而纯电动车因为电池持续输出电力,无法像传统混合动力一样浅充浅放,寿命远远短于传统混合动力的电池组。


个人觉得,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以及电池技术的发展,最终取代燃油车的,更大可能是混动车。


以上,希望对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