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人禍是關鍵!德軍飲恨莫斯科並非因寒潮,希特勒殘酷命令也有苦衷

多年前著名歌壇組合Twins曾推出一首名曲《莫斯科沒有眼淚》,其中唱到冬天的離別,在莫斯科的深夜,一列列軍隊在街上森嚴戒備。這不但唱出來地處苦寒之地的戰鬥民族有特殊的寒冬和軍隊情懷,也讓不少人想到了俄羅斯自衛國戰爭誕生的閱兵文化。

人禍是關鍵!德軍飲恨莫斯科並非因寒潮,希特勒殘酷命令也有苦衷

寒冬、軍隊、莫斯科,這些詞代表戰鬥民族的榮耀

近日,北京迎來了多年來罕見至極的明顯降雪天氣,也讓不少人感嘆莫斯科這個常年被雪圍繞的北國之城當年的崢嶸。而多年來不少人都認為,一度在歐洲所向披靡的德軍最終在莫斯科城下落敗,不但結束了其此前幾個月對蘇作戰的順利局面,也標誌其運勢由此走上下坡路。而德軍之所以失敗,很大因素是因為1941年冬天比往年到的更早,也更加寒冷,所以即使德軍在武器、素質、制空權等方面具有優勢,也依舊無法戰勝大自然。正如1812年同樣在這裡的冬天遭到毀滅性慘敗的拿破崙一樣,希特勒的納粹兵團也嚐到了苦果。多年來,俄羅斯冬將軍神力協助德軍的說法也一直被西方多國研究者廣泛流傳,但事實真相的確如此嗎?

人禍是關鍵!德軍飲恨莫斯科並非因寒潮,希特勒殘酷命令也有苦衷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曾在莫斯科的冬季遭到慘敗

傳聞中,德軍在莫斯科32公里外的伯利亞納鎮鐘樓制高點通過望遠鏡看到紅場上的克里姆林宮的紅星。按照當時的局面看,德軍距離此地可謂咫尺之遙,如果沒有寒潮德軍就可以一口氣拿下莫斯科,並以此徹底擊敗蘇聯。如果蘇聯徹底落敗,那麼它就會成為德軍的戰爭資源供給地,德軍就能以此獲得持久戰爭能力,進而迫使英國屈服,並可以和強大的美國分庭抗禮。而寒潮瞬間讓氣溫降低到零下三十到四十度,極端時甚至降低到零下五十度,德軍坦克使用的汽油和潤滑油都被凍結,飛機發動機也因此大量故障,士兵們的各類槍械不但因為嚴寒而損壞,而且凍死凍傷或因此生病的人數與日俱增。而蘇軍藉此調來了原駐紮遠東或西伯利亞的精銳部隊前來增援,最終擊敗德軍。

人禍是關鍵!德軍飲恨莫斯科並非因寒潮,希特勒殘酷命令也有苦衷

天氣最冷的時刻來臨後,反而是德軍防禦,蘇軍反攻

然而,這些傳聞在實際情況面前存在很大問題。當時蘇聯已經做好了撤退到古比雪夫這一戰時陪都的準備,克里姆林宮的紅星已被撤下。幾十公里外在下雪的冬天準確看到紅星,以當時陸軍步兵使用的偵查望遠鏡來看,站在區區十幾米的鐘樓上根本沒有可能。而蘇聯方面的宣傳和史實也有很大出入,蘇聯多年來聲稱莫斯科所有人受到斯大林堅持不撤走以及大閱兵的感染而無人撤走,都準備保衛首都。但據資料顯示,當年10月1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發布疏散決議後,很多人對其產生錯誤理解,甚至不少蘇聯官員帶頭逃出城一路向西,他們還帶走了家屬和很多貴重物品。被其影響,不少民眾也開始出逃並在隨後幾天內阻塞了交通,直到德軍圍困城市而且蘇軍採取嚴酷的戰時管理條例後,出逃才被遏制。

即使有出逃現象存在,但莫斯科軍民總體上積極投身防禦的情況也不容忽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第一個迅速著手組織防禦的居然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這一昔日肅反中的可怕角色,他們組建了20多個戰鬥小組,專門用於保護紅場、火車站等重要目標。而且還設立了59個秘密軍火庫,也在莫斯科大劇院、中央電報局以及大多數地鐵站入口處埋設大量地雷。他們認為,如果德軍真的攻入莫斯科,那麼全體官兵就要拖住德軍,使其陷入巷戰泥潭。而配合這些戰鬥小組的還有大量民兵以及蘇軍正規部隊,所以即使德軍在付出巨大損失後攻入莫斯科,也不會因此擊敗蘇聯。相反,斯大林格勒那種殘酷而又漫長的城市拉鋸戰將會提前上演,這將會對德軍原本就脆弱的補給線以及愈發捉襟見肘的戰爭資源帶來很大副作用。

人禍是關鍵!德軍飲恨莫斯科並非因寒潮,希特勒殘酷命令也有苦衷

對德軍來說,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意味著寒冷、飢餓和恐懼

那麼所謂的冬將軍關鍵時刻大顯神威是否存在呢?湊巧的是,蘇聯記錄了莫斯科保衛戰時天氣的變化。根據記錄顯示,氣溫第一次低於零下十五度時已經是12月4日了,此前11月中旬到12月最初,氣溫極低值也不過零下一度到零下十度之間。而零下25度以下更低溫的情況出現時,德軍已經處於防禦態勢,反而是蘇軍掌握主動權開始反攻。這就和很多回憶錄中提到當年11月氣溫就驟降到零下30度以下的說法完全不同,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之前,最低溫也不過零下29度。這種溫度在俄羅斯真的不算多特殊,甚至還不如中國東北,一些小人物的說法也驗證了這一點,某個德軍士兵的回憶錄中稱,通過對蘇軍戰俘的審問他們得知,這一年還是個暖冬!而且,初冬到12月的這段時間裡,德軍的進攻速度反而比夏末秋初大幅提高。道理很簡單,初冬驟然減少的降水和開始夯實堅硬的泥土讓德軍車輛和坦克行駛瞬間變得順暢起來,而東歐每年入秋後的暴雨卻會讓路況變得泥濘不堪,不但機械化車輛無法通過,甚至牲口都會陷入泥裡。從這個角度看,泥將軍對德軍進攻的遲滯作用要遠大於冬將軍。

人禍是關鍵!德軍飲恨莫斯科並非因寒潮,希特勒殘酷命令也有苦衷

希特勒很清楚以德軍的機械化水平在寒冬撤退,必將導致覆滅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後期,的確因為寒冬導致大量減員,但與其說這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俄羅斯冬季漫長寒冷,德軍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要求部隊儘可能在冬天來臨前奪取莫斯科。但對蘇作戰早期,德軍不但犯了重要目標不突出而分兵的錯誤,而且其鐵路交通也面臨新的問題。由於蘇聯境內的鐵路和其國內以及佔領區的鐵路不接軌,這就導致德國列車無法在蘇聯境內立刻通用。所以德國工兵部隊只能一面蒐集被遺棄的蘇聯列車,一面試圖進行軌道鋪設作業。依靠汽車補給則根本無法完成,因為德國燃油儲備量已經每月入不敷出,這就嚴重限制了其陸軍的汽車保有量,再加上蘇聯的複雜惡劣路況會讓汽車壽命大幅降低,所以這一方式也基本無法解決問題。此外,德軍設在波蘭東部的多個集中營此時已經完工,納粹高層要求那些集中營第一時間就要大量處理猶太人,有限的鐵路資源被集中營搶佔,最終卻讓德軍在前線連過冬衣物等必要軍需品都不夠。

人禍是關鍵!德軍飲恨莫斯科並非因寒潮,希特勒殘酷命令也有苦衷

可以肯定,冬將軍的威力被大大誇張了

而希特勒在莫斯科戰役後期和很多主張撤軍的將領意見衝突,以至於出現關係無可彌合的裂痕。他下令不堅守就軍法從事,自傷者同罪。有德軍士兵回憶野戰機場撤離重傷員時總有很多其他人試圖擠上飛機,結果他們最終在槍聲中被憲兵處決。這一命令的殘酷性結合希特勒的頭號戰犯身份,必然讓人認為他是個不懂軍事的惡棍。但只從當時的角度來看,希特勒的命令無可厚非。此時最冷的時刻來臨,是德軍防守蘇軍進攻。而德軍總體的機械化水平、防寒能力等方面都遠不如對方,如果幾十萬部隊在補給幾近斷絕的情況下以幾乎徒步方式在大風雪中後撤,拿破崙軍團那種近乎覆滅的厄運就必將重演。反之,如果儘可能在相對溫暖的戰壕陣地上防禦堅持到補給和增援到來,傷亡就能最大限度降低,即使失敗也可以避免士氣和戰略上的崩潰。

所以,冬將軍協助蘇聯擊敗德軍,使莫斯科沒有淪陷的這一說法,也和日本編造的所謂中途島命運五分鐘一樣,屬於無法經得起推敲的謠言。戰爭中,天災固然嚴峻,但如果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反過來儘可能掌控局勢,而不是被天氣牽著鼻子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