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五年如同一首歌

付酬徵稿選編|五年如同一首歌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5週年,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和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成立5週年。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各省市自治區評協會員、各文藝評論論壇研修培訓班等活動參與者和廣大文藝愛好者紛紛向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投稿,微評“中國文藝評論這五年”,講述身邊的故事,暢談難忘的活動,回顧中國文藝評論五年來的成就或進展。


付酬徵稿選編|五年如同一首歌


如下為“中國文藝評論這五年”主題徵稿的公號第6篇精選文章:


這五年,我與中國文藝評論共收穫


我的文藝評論寫作始於2004年,當時我的歌曲作品剛剛獲得第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即將擔任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歌詞寫作”課程的主講老師,需要自己編寫教材,於是就“逼上梁山”地走上了文藝評論之路。這之後是10年的耕耘和探索。從2014年開始,得益於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的春風,我與諸多的文藝評論工作者共同跨入了更有組織、更有體系、更有力的新時代。


▷第一,加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從此有了歸屬感。2014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10月15日黨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並作了重要的講話,為新時代文藝工作的繁榮發展吹來了強勁的東風。筆者以往的文藝評論寫作大都是率性而為、有感而發,自從加入中國評協後,肩上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筆者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創作感悟 ,寫下了《不忘“初心”,不求“有用”——構建中國當代詞壇的“新常態”》的理論文章,先後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詞刊》和中國文聯主辦的《中國藝術報》發表。


▷第二,參加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集中輪訓,從此有了守正創新的方向感。2017年9月,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遼寧省文聯承辦,遼寧省文藝理論家協會協辦的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六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討班在遼寧省瀋陽市舉行。我與來自全國30個省區市的200多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參加了研討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對會員的集中輪訓,讓我們強化了守正創新的方向感。


付酬徵稿選編|五年如同一首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六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討班


▷第三,參加跨藝術門類的文藝評論活動更開拓視野。這五年,中國評協和各團體會員舉辦的研討、論壇、培訓,如雨後春筍。這些活動打破了各藝術門類之間的人為壁壘,促進了各類文藝評論家的融合、交流,湧現出許多跨界的文藝評論家。即使是文藝評論愛好者,也能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相互取長補短,使文藝評論走出專業的“深巷”,更具時代感,更具感染力。今年8月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在河南禹州召開九屆二次常務理事會,我提前準備了發言稿《新時代歌詞創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我們的對策》,由於平時留心思考相關的文藝現象和文藝問題,因此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寫作任務,並且引發了與會者的共鳴,並先後在《中國藝術報》、《詞刊》、中國文藝評論網發表或轉載。


付酬徵稿選編|五年如同一首歌


每一場研討、每一篇評論,都必須講真話、講專業話、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拿筆者參加陳曉光作品研討會、陳小奇作品研討會的經歷來說,一是參加研討會的大家林立,二是被研討的對象風格各異,三是撰寫的評論文章稍有不慎,就會落入前人已有定論的俗套。隨著新時代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來臨,中國文藝評論隊伍不斷成長壯大,作為文藝評論的個體而言,身上肩負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明顯高於以往。如果寫的文藝評論老生常談,分析的文藝現象南轅北轍,在思想感情上與時代脫節、與人民疏離,將面臨危險的局面。


付酬徵稿選編|五年如同一首歌

△陳曉光歌詞藝術研討會現場


如何站在一個新的歷史基點上,抓住各自藝術地位和藝術特徵,說出前人和同行沒有說出的話,寫出有溫度、有筋骨的理論文章,是對文藝評論家的考驗。陳曉光先生和作曲家施光南先生一道創作《在希望的田野上》,這是改革開放重要的代表作。筆者遂在理論上對相關文藝現象作出了評述。陳小奇先生許多歌曲名作化用了中國古詩詞的意境,歌詞語言具有很強的辨識度,引領了“中國風”,筆者與業界專家和創作同仁及作者本人進行了深入探討。


▷第四,投身文藝評論事業促進創作和管理。2015年筆者因為創作有關魯迅話劇的緣故,翻閱了魯迅先生大量的文藝作品和切中時弊的文藝評論以及魯迅研究者的主要論著,可以說是藉助魯迅先生的一雙慧眼“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筆者結合多年從事與文藝創作有關的組織管理工作中,對現行文藝體制和實際運行情況的瞭解,寫出了《從“高原”到“高峰”究竟差距在哪?——由魯迅先生的文藝思想和創作實踐所想到的》理論文章,在當年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八屆二次常務理事會上宣讀,同時發表在《詞刊》上,引發了許多同行的共鳴,有的專家甚至說:“應該讓制定文藝政策的人好好看一看”。


▷第五,投入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更有戰鬥力和影響力。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中國文藝評論網和“中國文藝評論”“藝評中國”“藝評頭條”微信公號、今日頭條號等)的相繼建立,讓文藝評論家有了相對集中的展示平臺,大大提高了評論文章的影響力和戰鬥力。過去發表評論文章往往都侷限在本系統、本專業的學術期刊,受眾面非常有限,不利於提高全民的文藝欣賞水平和創作者的文藝創作水平。現在藉助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的快速傳播,逐步認識到,文藝評論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大軍裡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它的存在價值和應有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回顧這五年,筆者先後在《中國藝術報》、中國文藝評論網、光明網、《詞刊》、《音樂週報》等專業報刊網上發表文藝評論40餘篇,還榮膺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2018年“年度達人”稱號。


當然,這五年文藝評論繁榮興盛的背後,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重視的隱憂。比如不同評論家之間的評論標準和評論角度“高度一致”,同質化傾向嚴重;整個評論界還有待進一步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評論家個人評論風格辨識度不高,如更換作者姓名,受眾沒有“排異反應”;不少評論文章篇幅過長,不適應快節奏的大眾閱讀習慣;缺乏振聾發聵、醍醐灌頂的精品力作。這些問題必將在風清氣正的文藝評論環境下逐步得以改善。


最後,以我國古代著名愛國主義偉大詩人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與大家共勉。


付酬徵稿選編|五年如同一首歌


*作者:朱小松,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一級編劇

【最近熱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