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前期,英法為什麼要採取綏靖政策?

宇澤歷史


其實希特勒的膽量真沒有這麼大,野心也沒有這麼大,而最後將二戰搞得這麼瘋狂,完全就是英國、法國給“慣”的,只要在希特勒任何一次領土要求的時候,英法只要說出一個:"STOP\

狼煙火燎


一、時代背景:

法國為確保自己在一戰後所確立的優勢地位,執行對德強硬政策。

隨著時勢的發展,法國陷於自身的困境:財政困難,經濟低迷;政局動盪,內閣更迭頻繁;英國外交的掣制以及國內和平主義思想盛行。法國最終選擇一條謀求同德和解、妥協的外交路線,尾隨英國執行綏靖政策。

進入 30 年代,面對法西斯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法國推行大國妥協政治,以犧牲中小國家利益和本國局部利益為代價,謀求同德和解,以求苟安的綏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追隨英國出賣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二、經濟困境——綏靖政策的經濟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浩劫,法國作為西線戰爭的主戰場,損失尤為嚴重。法國北部的 10 個省已成為一片廢墟,全國有 200 萬公頃土地荒蕪,法國的生產減少一半。戰爭使法國喪失 1/10 的人口,140 萬人死亡或失蹤,約 300 萬人受傷,1/4 的產業遭到損失。1918 年法國預算赤字 180 億法郎,從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

巴黎和會上,法國收回失地,獲得大量的賠款,取得薩爾區的煤礦開採權,德國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為法國所佔有。這些都為法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這種發展是與榨取德國分不開的。隨著德國對賠款的抵制和德國逐步崛起,法國經濟發展趨緩。

法國是從蕭條中脫身最慢而且最不成功的一個。美國曆史學家泰勒所說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十五年,法國的對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國內政治和經濟決定的,它是內向的迷失的法國根據自己需要制定的,這種需要基本是利用和維護勝利果實。"



三、政局動盪——綏靖政策的政治原因

戰後法國財政經濟的困境,加深了法國政局的動盪。

1923 年,法國一意孤行,出兵佔領魯爾,製造了震驚歐洲的魯爾危機。法國佔領魯爾未撈到任何好處,由於德國政府的“消極抵抗”,魯爾礦區的工人進行罷工。法國利用自己的力量勉強採得煤炭 237.5 萬噸。而法國為維持佔領區的費用即達 10 億法郎。法國財政困難負擔更加嚴重,法郎貶值 25%,並導致政府垮臺。

繼魯爾危機之後,法國政府又於 1925 年和 1926 年發動對摩洛哥和敘利亞的殖民戰爭,法國在摩洛哥和敘利亞的戰爭中,花費了 10 億法郎以上的軍費,國內財政狀況更加惡化。內閣在 1925 年 10 月至 1926 年 7 月不到一年時間內,就更迭了7 次。30 年代全球經濟大危機中,法國再次上演更迭內閣的鬧劇,從 1931 年年初到 1933 年底,共更換了 7 屆內閣。如果從1920 年 1 月米勒組閣算起,到 1940 年 3 月達拉第下臺,法國共更迭了 40 屆政府。

正是在頻繁的內閣更換中,法國的國力不斷下降,對德政策不斷做出調整。對德強硬政策由於缺乏強力政府的支持而難以為繼。

魯爾事件是法國在歐洲優勢地位喪失的風向標。從此,法國不得不放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開始隨英起舞。



四、和平主義思潮盛行是法國推行綏靖政策的思想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各國造成巨大的創傷,民心向往和平,厭惡戰爭。20 世紀 20、30 年代,和平主義思潮在歐洲盛行。法國作為一戰的勝利者,厭戰和恐德思想並行。法國已經筋疲力盡、遍體鱗傷,第三共和國衰落的前景此時已經註定。

法國統治階級不敢奢望戰爭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好處,反而擔心戰爭會動搖其已有的地位,不敢同侵略勢力做針鋒相對的鬥爭。

對於統治階級本身而言, “和平”既迎合了社會思潮,又能維持霸主地位的穩定,它是一種難得的自慰藉口。

30 年代,面對德國的崛起和侵略行為,法國統治階級之所以無所作為,推行大國妥協政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平主義思潮盛行。普遍和平主義、和平主義衍生出的民眾革命主義及其對統治階級的信號指示,人民要求下的民主機制規範了“避戰求和”思想,而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圖謀變異了“禍水東引”的判斷。這些勢力的匯合,終於催生了綏靖政策。



五、英國外交掣制不利於法國推行對德強硬外交

英國“扶德抑法”的外交使得法國對德強硬外交失去了應有的國際環境,法國不得不追隨英國實施綏靖政策。丘吉爾說: “英國 400 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出現最強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他的預言,一戰前,德強法弱,英國採取“扶法抑德”的政策;

一戰後,法強德弱,英國便轉為“扶德抑法”。可見,英國的外交政策直接地影響到了法國的對外政策,英國強勢壓力和特定的政治安排使得法國在 20 世紀 30 年代不得不尾隨英國推行綏靖政策。一戰結束以來,英國扶德抑法,竭力保持歐洲均勢。歐洲均勢政策是英國傳統外交的核心,通過歐洲大陸德、法、俄、意的互相牽制,達到實力動態均衡的同時,儘量保持格局不變的靜態平衡。

《凡爾賽和約》雖然使英國獲得了最大的物質利益,卻也奠定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

法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建立起了以之為中心包圍德國的小協約國體制。法國成了英國最危險的競爭者。勞合·喬治強調說“法國是唯一可能給英國造成麻煩的國家”。英國此時的均勢政策是要提高德國的實力與國際地位,從而在德法之間建立一種相互衝突又彼此牽制的微妙關係,用以維護及加強英國在歐洲政局上的仲裁者地位。

歷史證明,這場本應可以制止或推遲的戰爭, 由於資本主義世界所固有的矛盾,因“現代戰爭產生於帝國主義”;

英、法等國大搞“綏靖政策”,不僅沒有使自己置身戰爭以外,反而助長了法西斯侵略勢力的囂張氣焰,不利於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戰爭的到來。

英、法等西方國家為了一己之私,推行綏靖政策,卻未能逃脫被法西斯國家侵略的命運。法國的綏靖政策以利己開始,贏得了短暫的和平,以害己告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淪亡。


毒家精選


二戰前期,英法之所以採取綏靖政策,關鍵在於兩點,第一點是經過一戰的洗禮,英法各國人民反戰,英法政府也不願意參與其中,第二點則是包藏禍心,英法希望德軍能夠向東進攻蘇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基本上都在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一戰以塹壕鐵絲網為主,士兵們面對機槍陣地的衝鋒,經過掃射,就像割麥子一樣紛紛倒下,凡爾登絞肉機,索姆河戰役,馬恩河戰役,交戰的英法聯軍和德軍都付出了數十萬人的傷亡,其中凡爾登絞肉機,德軍付出了43.3萬人陣亡的巨大代價,法軍則犧牲了54.3萬人,而這只是一場戰役的損失。



一戰結束後,英法等國損失慘重,英國損失了90多萬人,法國損失了120多萬人,武器裝備落後的俄國損失了300多萬人,由於戰場在法國等一些國家,無數的城市化為廢墟,所以二戰前期英法真心不想打仗。


第二點,德國在歐洲正式發起戰爭是1939年9月3日進攻波蘭,德國是個禍害,必須有人收拾,英法決定交給蘇聯,實際上,英法也好,德國也罷,都仇恨蘇聯,二戰前蘇聯曾與英法聯繫,想要組成反德國同盟,但是被英法拒絕了。德軍進攻波蘭時,在德國的西方邊境線上,數百萬英法聯軍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是卻坐視不管,任由波蘭滅亡,英法的打算是德軍滅亡波蘭後進攻蘇聯,可惜事與願違。

二戰期間,英法兩國有著太多次制止戰爭的機會,但是每一次都是因為私心而放棄了,德國出兵萊茵蘭,英法不聞不問,德國想要蘇臺德,英法同意了,反正不是自己的領土。德國和平佔領奧地利,英法認為理所當然,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卻在西線無戰事。英法兩國人民固然值得提前,但也是活該。


視野新觀


1930年代希特勒德國飛速崛起,在歐洲不斷蠶食周邊小國……

周邊小國向歐洲盟主英法求援……

法國:上次和德國打架我是贏了,但我的傷還沒好,我的人民不要戰爭!他要你就給嘛,死不了人的……要不你問下英國,他說硬我就跟!

英國:這事得問下美國,上次打架沒他我們就輸了,他是民主燈塔。

美國:我家裡忙,你們自己看著辦……

於是英法妥協了,小國被迫割肉……

美國對英法:德國要你們就給了?能不能硬氣點?還歐洲盟主,一幫慫包!

英法:我++……


然後德國又要了很多次,歐洲小國、法國、英國、美國又把以上對話重複演練了多次……

萊茵蘭、蘇臺德、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梅美爾……

能要的都要到手了,這次德國看上了波蘭的但澤走廊……

德國對波蘭:此地自古以來就屬於德意志民族,你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

波蘭對英法:爸爸,活不下去了……

英法對波蘭:兒子不怕,這次我們不給,大不了一起幹他……

英對法:蘇聯什麼的最討厭了,希特勒什麼的太貪心了,我們想法子讓他們先打一架……等他們打累了,我們再上去幹了他們!

法國:666!


英法對蘇聯:德國狼子野心,我們一起玩,幹他!

蘇聯對英法:你倆早幹嘛去了?這事讓我想想……

德國對蘇聯:我倆一起玩吧,我不打你,你不打我!你要什麼我給!

蘇聯:我要吃肉!

德國對蘇聯:燉了波蘭,一起吃肉!

蘇聯:幹!你先上……

於是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橫空出世……

英法大跌眼鏡:毛子你丫的沒素質、沒誠信、腳踏兩隻船、有奶就是娘……

斯大林:老子早已看穿一切……


二戰爆發,德國閃擊波蘭……

蘇聯見波蘭敗局已定,及時出兵和德國瓜分了波蘭……

英法嘴上磨刀霍霍,在西線拿著10倍的優勢兵力卻按兵不動……

西牆下的法國兵太無聊於是和對面的德國兵舉行戰地足球賽……


蘇芬戰爭爆發……

蘇聯乘德軍西顧,把西部邊境線往前推進了數百公里:芬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羅馬尼亞……

仔細想想,自1939年二戰爆發到1941年蘇德火併之前,斯大林幹掉的歐洲國家還不一定比希特勒少……

蘇聯對德國:漢斯,你吃肉的叉子不錯,借我幾副……

德國:毛子你吃得太多了……

蘇聯:我吃這多是為了有力氣減肥……

德國:我++!毛子你給我等著………


老K世界觀


二戰時英法之所以對德國的侵略擴張行為實行所謂"綏靖″策略是有如下幾點原因的。

1,害怕戰爭擴大使自己被捲入殘酷的戰爭中去!因為二戰暴發前後距離殘酷的一戰結束,不過二十餘年的時間!一戰時英法等國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由於大量新式武器的投入戰場,使戰爭傷亡率暴增!造成的人員和物質損失空前巨大!可以說英法的勝利是慘勝。舊的戰爭傷害未遠,新的戰爭又要來到,這對英法及至多數歐洲國家都是不能輕易接受的。因此對於英法來說若能用綏靖來延遲戰爭全面暴發就成了一個可能的選項!

2,一戰時的慘烈戰爭,給英法等主要參戰國的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使人們極端厭惡戰爭!反戰情緒高漲,而英法的"民選政府"都是靠選票才能上臺的。所以不能不考慮民意、民心。在全民厭戰的情況下參戰,可能會導致政府垮臺!政客們也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的出現!

3,英法首腦對希特勒戰略意圖的誤判!無論是達拉第還是張伯倫,都認為憑德國的實力,還不足以對英法嚴生致命威脅!至多希特勒也就是想恢復舊日德國的領土和權益罷了!從而一再對德退讓,甚至不惜簽訂幕尼黑協議。以出賣別國換取自己的安全。

4,英法首腦以為即使德國有欲對己不利的企圖也不會得逞。因為法國鑑於一戰經驗,早己耗費巨資沿法德邊界修建了堅固的"馬其諾防線″,而英國則有英吉利海峽這一天險保護。況且英法在歐洲大陸還有幾十萬重兵佈防。因此在戰略上和心理上產生了被動防守及僥倖心理!

5,英法及西方都把蘇聯視為洪水猛獸!都試圖把德國的戰爭機器向東方誘導!企圖使德蘇互毆,互相削弱。自己坐收漁利!這才出現了其盟友波蘭被暴打時,英法聯軍按兵不動的″靜坐戰爭″奇觀!

綜上所述,正是這些因素使英法對德國在歐洲開始發動侵略戰爭時,自私的用綏靖政策應對!而其後果就是害人害己可悲又可恥,既末能延遲戰爭,又使自己因為戰略被動而吃虧…




北疆同心侃歷史


時至今日,當人們評述戰爆發的原因時, 除了歸咎於德、日意的擴張野心外,總不忘抨擊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如果說德、日、意犯下了戰爭罪,那英、法等國犯下的便是縱容之罪。

如前文所述,早在1935年,英德便籤訂了《海軍協定》,允許德國擴軍,助紂為虐地為希特勒充海軍打開通道。德軍進佔萊茵區、意大利吞併埃塞俄比亞也,未得到以英法為首的國聯的有效懲罰。

事實上,綏靖政策不僅存在於歐洲和地中海地區,在遠東同樣存在。日本在加緊擴張時,英國直懷有同情的態度。 “九 -八”事變中,國聯僅通過了由英國人李頓領導的《調查報告書》,未對日本做任何經濟或政治制裁。在遠東地區勢力較大的英美兩國,均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勢,推諉責任。

在西班牙內戰爆發時,德意直接介人傾向法西斯的弗朗哥叛亂集團。英注兩國則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援助請求不做任何有效回應,並以“中立”等名義斷絕了西班牙共和國軍獲取軍事援助的渠道。

1938年,希特勒吞併奧地利事中,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武器圈



在二戰爆發前夕,面對德國在歐洲的瘋狂侵略,為何英法這兩個昔日大國不加以阻止,難道就不怕烈火燒到自己身上嗎?

說到底還是因為英法本身剛剛經歷過一戰的殘酷,財力物力方面都遭到了極大的衰退,經濟危機、實在養不起龐大的軍隊。所以英法當時實在是不想再次挑起戰端。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法都希望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國,因為德國會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後,會見好就收。這樣英法就可以避免戰端。然而英法根本沒有想到,德國的野心不僅只限於這幾個小國,甚至永遠沒有隻限於佔領歐洲,可是瘋狂到了要與日本瓜分全世界的野心。

前期英法兩國根本不信任和蘇聯一起防備德國,而在德國吞併同蘇聯接壤的捷克斯洛伐克後,英法兩國根本就是持著借德國噁心一下蘇聯的想法。然而英法就是持著這種態度,讓德國在佔領大半個歐洲後, 接的進攻法國。法國在象徵性的抵抗40天后投降,而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藉著英吉利海峽在苦苦面對著德國的進攻。

文末:總結一下,二戰前期面對德國的瘋狂擴張,英法兩國不是不想阻止,而是實在是經不起戰爭,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後瘋狂的發展經濟、軍事,在當時已經超過英法兩國太多。而此時的英法兩國經濟、軍事等方面還處於最薄弱階段。英法兩國也沒有想到德國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後,緊接著會把槍口指向英法兩國,所以才造成的德國在二戰期間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二戰前日本的實力有多強?] 私信回覆:二戰領取二戰秘聞。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軍器戰位


近年,我國學術界對英法採取綏靖政策的研究和判斷,有明顯轉變。。

法國的綏靖政策是追隨英國的。按照我國史學界的傳統觀點,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禍水東引”,使德國將進攻矛頭對準蘇聯。這種觀點明顯受到前蘇聯學術觀點的影響,有著蘇聯為自己在二戰前的政策進行辯護的明顯痕跡。

今天,我國學術界對英國為什麼要推行綏靖政策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吳於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現代史編》在“重整軍備和綏靖外交”的標題下提出,由於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長期停滯不前,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又使英國經濟雪上加霜,因此面對德國的威脅,英國政府雖然重整軍備,但因其國力已今非昔比,故不得不竭力避戰求和,以外交力量彌補國防力量的不足,使英國經濟從復甦走向繁榮。所以,英國對德國的擴張採取了綏靖政策。慕尼黑會議是英國對德綏靖的頂點。

也就是說,當今中國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對以前認為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原因是為了“禍水東引”的觀點,進行了明確修正。客觀地說,綏靖政策對堅定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決心雖然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它畢竟僅僅是英國政府對希特勒政權咄咄逼人態勢的退讓而不是支持,認為英國想挑起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以便“坐山觀虎鬥”的說法,缺乏歷史依據。可以認為,協約國在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加以嚴懲,戰後又對德國予以扶持,最終養癰遺患這種對德政策的前後矛盾,才是使德國成為戰爭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馮瑋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二戰前期,不僅英法,蘇聯也採取了綏靖政策,甚至與德國聯合蠶食波蘭。明明知道希特勒的野心,為什麼還要一再忍讓,犧牲小國利益,換取暫時的穩定?

↑綏靖政策

顯然這不是過家家,一個國家,特別是還算的上西歐的大國,看似採取的如此低級的政策,無疑與其自身的情況息息相關。

西歐最早放眼世界的可能要屬葡萄牙和荷蘭,但真正開始實現現代化,並進行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的,當屬英德法三國。從地理概括分析,德國的民族成分十分負責,一個日耳曼民族便面臨著如此頻繁的分分合合。也正因如此多的民族成分難以屢清,以至於德國戰爭不斷,加之一戰後戰敗埋下了侵略的禍根。

英國是一個小海島,國土面積小,對外擴張性強,以至於二戰以前,憑藉著自身的船堅炮利,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可謂“日不落”了。英國的資產遍及全世界,這麼一個雖然國土面積小,但財富如此多的大國,對戰爭自然是無比謹慎的。

↑張伯倫與希特勒

至於法國,其情況更為複雜,看似也是一個強國,但卻有著天生的軟弱性。

法國國土面積比英國大,處於內陸,且其小農經濟頑固,與海島英國情況迥異,在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是歷經三個大革命才勉強衝破了束縛。其發展相對於英國和德國而言,均較為落後,因此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往往以英國跟屁蟲的身份追隨其後。

對於英法兩個國家可以這樣看待,英國是害怕自己內傷,所以一再妥協,只要不危機自身怎樣都可以。而法國則是怯懦膽小,因為自己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這也正是德國在入侵法國之時,為什麼法國不戰而亡,立即組建流亡政府,即使有後期的戴高樂,也只是一直躲在英國的庇護下。而英國初期的紀伯倫等人確實顧慮之前的情況一直實行綏靖。丘吉爾上臺後,一改之前的綏靖,對德宣戰,才保住了英國,繼而結成反法西斯聯盟,最終贏得了二戰。

↑“靜坐戰爭”

綏靖政策害人,這一點都不假。但在綏靖實施過程中,確實個人有個人的考量,不為外人道。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何況國家呢?


史海爛柯人


綏靖政策是當時歐洲時代大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最終以英、法為主的協約國取得勝利而告終,但這場充斥著帝國主義集團利益搶奪的戰爭卻造成了兩敗俱傷的結果:獲勝的英、法、俄三國實力遭到嚴重削弱。

▲擁護希特勒的青年軍

快速通過戰後重建恢復帝國昔日榮光、保全歐洲霸主地位成了英法兩國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但此時的國際格局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與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完全敵對的蘇聯趁機形成。

沒過多久,持續了十二年之久的經濟危機(大蕭條)開始席捲整個資本主義國家,而這也對英、法的戰後重建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不甘放棄霸主地位的英國此時軍備幾乎處於空虛狀態,但仍舊擺出一副老牌兒資本主義強國的姿態,企圖通過毫無實力支撐的外交手段維繫“日不落帝國”的顏面。

▲英國首相張伯倫(手拿帽子者)在希特勒的陪同下檢閱德軍

在彼時的英國政府眼中,奄奄一息的經濟是導致大英帝國外強中乾的主要原因,而此時如果繼續發展軍備只會進一步滯緩經濟恢復的腳步;但身處歐洲大陸的法國則沒有英國那般豁達,畢竟與德國接壤的地緣迫使其不得不建立必要的防範措施。

1935年,擔任德國總理僅兩年的希特勒公然撕毀一戰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開始大規模的進行軍備擴充:兵員招募、武器生產等一系列動作都讓英法噤若寒蟬。與此同時,法西斯陣營的另外兩個同夥:日本和意大利早就先於德國開始了擴張侵略。

▲希特勒的車經過狂熱的人群

此時虛弱無力的英法為求自保,不得不縱容德國在撕毀《凡爾賽條約》後肆無忌憚的整軍備戰。1938年初,希特勒侵吞奧地利並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捷克斯洛伐克,因為後者無論是在進攻英法還是入侵蘇聯時,都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為了避免德國將戰爭的矛頭對準自己,英法兩國在德國吞併奧地利的當年與德國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作為交換,德國將會把槍口調轉向蘇聯,而這也正是英法企圖禍水東引的“慕尼黑陰謀”。

▲《慕尼黑協定》簽署現場:前排左起: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最後一個我不認識

在英法看來,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不僅可以避免與德國發生正面戰爭,而且還可以利用德國來打壓與自己意識形態敵對的蘇聯,可謂是一舉兩得。而《慕尼黑協定》簽署也被認為是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

但隨著德國在1939年閃擊波蘭的發生,英法痴心妄想的綏靖政策宣告失敗,尤其是法國的淪陷更是標誌著綏靖政策可以被徹底拋棄了!另外還有一個催生綏靖政策出現的重要歷史背景:經歷過一戰後,歐洲民眾普遍產生了強烈的厭戰情緒。

我是軍武最前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