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期,英法為什麼要採取綏靖政策?

宇澤歷史


希特勒剛一上臺,就展現了勃勃野心:他悍然撕毀了《凡爾賽條約》,整軍備戰,瘋狂擴充武力,先後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而且,希特勒和納粹德國的野心也幾乎擺在明面上,早在希特勒沒上臺之前,就曾將稱霸歐洲的野心明晃晃的寫在了自傳《我的奮鬥》之上。

然而,以英國、法國為首的歐洲老牌列強,卻對希特勒的侵略行徑置若罔聞,面對希特勒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徑,他們卻步步退讓,以犧牲歐洲小國的利益為代價,一步步的縱容德國的侵略行為。為什麼二戰前期英法等國頻頻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呢?

第一,英國、法國力不從心。雖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雖然依然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國家,但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的實力幾乎消耗殆盡。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的老本幾乎被消耗一空,他們不但賣掉了10億英鎊的國外投資,甚至還欠下了美國44億美元的債務。同時,隨著美國的崛起和世界各地殖民地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英國內焦外困,人民對政府的不滿也日益加重。

因此,對於二戰前期的英國政府而言,解決國內問題和恢復國內經濟,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此時的英國政府既無力、也無心應對。

而且,張伯倫政府也一直擔心,如果與德國進行軍備競賽,將壓垮本就十分脆弱的國家經濟。因此,當時的英國政府一邊大幅削減軍事預算,一邊“退守帝國”,將英國軍事力量撤出歐洲大陸。

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陸戰主力的法國,情況更為糟糕。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雖然成為了戰勝國,但卻遭遇了2000多億法郎的損失,小半個法國也成為一片廢墟。歷來以高利貸國家著稱的法國已經變得負債累累。同時,與英國一樣,法國也欠了美國高達40億美元的債務。

因此,一戰和二戰期間,法國持續國力衰落,經濟十分困難,政局也動盪不安,在1925年和1934年短短不到十年間,法國政府就換了17屆之多。因此,法國面對納粹德國,即使有心抵抗,也沒有一個穩定的政府領導和足夠的經濟實力應對。

第二,不僅是巨大的財產和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重的傷亡,也嚇壞了英國和法國。英法雖然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大的兩個列強,但是兩國本土人口並不多,英國、法國當時不過4000萬左右的人口,而兩國僅在戰場上死亡的人數就高達200萬,其中英國有90萬,法國為124萬。而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軍隊受傷和普通平民的傷亡。

最重要的是,這200多萬的死亡人數,全部是20多歲的青壯年,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法國幾乎損失了一代人。兩國人民也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傷亡嚇壞了,他們再也不想加入戰爭,並對任何將國家拖入戰爭的行為極為反感。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兩國政府始終能夠展開綏靖政策,卻沒有被群起反對的原因。因為作為民選政府,如果沒有普遍民意的支持,兩國的綏靖政策也不可能一直貫徹實施。

第三,則是英法兩國包藏禍心,妄圖以鄰為壑。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之後,歐洲的資本主義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就產生了根本的對抗。

包括英法在內的西方列強,對於新生的蘇聯十分仇視,對於另一種制度的存在也感到惶恐不安。因此,他們千方百計地試圖削弱蘇聯。而新崛起的德國,就被看成阻止共產主義威脅的最好武器。當時的英國國內,甚至喊出了“寧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號。可見英法等國對於蘇聯的敵視。

因此,英國和法國就開始打起了如意算盤:通過縱容納粹德國不斷東擴,並最終使德國與蘇聯爆發戰爭,顯然對於他們是最理想的結果。而如果這兩個野心勃勃的國家最終拼個兩敗俱傷,乃至同歸於盡,簡直再完美不過。

因此,英法兩國坐山觀虎鬥,試圖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卻沒想到,德國和希特勒對他們的如意算盤洞若觀火,而英法也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沒進攻蘇聯之前,法國卻先被滅亡,英國也在德國的空襲之下損失慘重,最終也沒有逃得了被捲入戰爭的命運。

鳶飛九天2018


二戰前期,英法之所以採取綏靖政策,關鍵在於兩點,第一點是經過一戰的洗禮,英法各國人民反戰,英法政府也不願意參與其中,第二點則是包藏禍心,英法希望德軍能夠向東進攻蘇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基本上都在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一戰以塹壕鐵絲網為主,士兵們面對機槍陣地的衝鋒,經過掃射,就像割麥子一樣紛紛倒下,凡爾登絞肉機,索姆河戰役,馬恩河戰役,交戰的英法聯軍和德軍都付出了數十萬人的傷亡,其中凡爾登絞肉機,德軍付出了43.3萬人陣亡的巨大代價,法軍則犧牲了54.3萬人,而這只是一場戰役的損失。

一戰結束後,英法等國損失慘重,英國損失了90多萬人,法國損失了120多萬人,武器裝備落後的俄國損失了300多萬人,由於戰場在法國等一些國家,無數的城市化為廢墟,所以二戰前期英法真心不想打仗。



第二點,德國在歐洲正式發起戰爭是1939年9月3日進攻波蘭,德國是個禍害,必須有人收拾,英法決定交給蘇聯,實際上,英法也好,德國也罷,都仇恨蘇聯,二戰前蘇聯曾與英法聯繫,想要組成反德國同盟,但是被英法拒絕了。德軍進攻波蘭時,在德國的西方邊境線上,數百萬英法聯軍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是卻坐視不管,任由波蘭滅亡,英法的打算是德軍滅亡波蘭後進攻蘇聯,可惜事與願違。


二戰期間,英法兩國有著太多次制止戰爭的機會,但是每一次都是因為私心而放棄了,德國出兵萊茵蘭,英法不聞不問,德國想要蘇臺德,英法同意了,反正不是自己的領土。德國和平佔領奧地利,英法認為理所當然,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卻在西線無戰事。英法兩國人民固然值得提前,但也是活該。


視野新觀


英法在一戰中損失慘重,不願意再和德國打一次,又不信任蘇聯,不和蘇聯合作防備德國,那就只剩下綏靖一條路了。

說二戰不得不談一戰,一戰作為工業化後第一次大範圍戰爭,傷亡是極其大的。以法國為例,傷亡440萬左右,北方10個省成為一片廢墟,欠下鉅額債務。特別是人員損失,直到二戰前,法國人口依然沒有恢復到一戰前水平。




鉅額債務讓一戰後的法國經濟舉步維艱,特別是1929年的大蕭條,更是沉重的打擊了法國,法國政府都難以維持,從1920年到1940年,法國更換了40屆政府,平均半年一次。頻繁的政府更迭,進一步耗費了法國國力



一戰殘酷的戰爭、巨大的傷亡,讓。後厭戰情緒盛行,和平主義蔓延歐洲。

從經濟現實和民眾呼籲來看,法國都不願意再次對德作戰,英國這個老油條,沒有法國這個馬前卒當肉盾,自然也不願意在歐陸多生事端。

當英法都不願意和德國作戰,其實也還有辦法,就是和蘇聯合作,建立集體安全組織,一旦成功,就構建了對德包圍圈,希特勒再主動進攻就得掂量後方起火。



但是在德國入侵捷克的蘇臺德地區中,英法以犧牲捷克利益換取希特勒的停戰,於1938年9月簽訂《慕尼黑協定》。這讓蘇聯倡導的英、法、蘇聯三國集體安全體系成為泡影,也讓希特勒摸清楚英法的虛實。



蘇聯也不願意孤軍和德國作戰,於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此時離德國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僅一個星期。



英法的綏靖政策,從博弈論的角度講,並不是什麼下策,如果希特勒按照張伯倫的劇本,閃擊波蘭後直接進攻蘇聯,雙方打的精疲力盡後,張伯倫坐收漁翁之利,可同時除掉德國、蘇聯兩大敵人,對於英法來說是最有利的決策,這種策略就是驅虎吞狼之策



但是二戰的導演希特勒,偏偏是個腦回路比較清奇的人,閃擊完波蘭,馬上回過頭來打英法,繞過馬奇諾防線,將英法聯軍趕到敦刻爾克,法國投降,英國成了孤家寡人了。這是英國想驅虎吞狼,卻被虎反咬一口。所以英國人傻眼了,法國人只有哭的份。



綜上所述,英法經過一戰後,由於巨大的傷亡、疲軟的經濟,不願意和德國起正面衝突,加之和蘇聯的天然鴻溝,沒有建立集體安全體制,只剩下綏靖這條路了。

如果英國首相是二戰導演,英國就會取得最大利益,可惜導演是腦洞清奇的文藝中年希特勒。

文藝中年希特勒。



順便提一下,波蘭也可以說是二戰的發起國,在德國入侵蘇臺德地區時,波蘭佔領了捷克的切欣地區。。。


我是采薇,為您深度解讀歷史,歡迎關注。


采薇讀史論今


二戰前期,剛剛經歷過歷史上最大經濟危機的歐洲國家,尤其是英法實在是不願意再起戰端。一戰給英法兩國留下經歷的實在是太慘痛了。也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正是一戰後,英法兩國對德國敲骨吸髓班的榨取才讓德國倍感屈辱。才會讓納粹崛起希特勒上臺。上臺以後的希特勒迅速地恢復了德國經濟,希特勒就開始準備恢復德國昔日榮光,開始等待時機。而在經濟上英法卻是衰弱不堪,民生凋敝。

英法綏靖政策橫行,關鍵是民意使然,一戰慘痛,讓英法兩國民眾痛恨一切戰爭,參加過一戰士兵在這個時候。恰恰是社會的中間力量。他們的強烈抵制戰爭也讓英法領導者不得不妥協,民眾厭戰情緒嚴重,也就是和平主義盛行。再就是兩國執政者則希望只要自己當家的時候不打仗就行,為了選票自然是迎合民眾的想法。普通民眾強烈反對增加軍費,為了執政當家,只要自己當政的時候不發生戰爭,去妥協,去避戰,去犧牲別國的利益也未嘗不可。英法大國的自私自利,其醜惡嘴臉由此可見一斑。那為何當希特勒侵略波蘭的時候,英法字在1939年9月1日對德國宣戰,標誌著二戰的開始呢?

英法先後犧牲了捷克,又犧牲了奧地利。希望以此滿足希特勒的貪婪的慾望,但無奈的是希特勒肚皮太大,這點東西根本填補不滿希特勒的慾望。希特勒也從英法的作為中看清了英法虛弱的本質,進而要求吞併波蘭。野心都是逐步膨脹的,也是英法縱容的結果。犧牲小國的利益,來謀求英法自身的安全吞併捷克以後,英國首相張伯倫卻大言不慚地對所有人說,我帶回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德國從9月1日入侵到10月6日結束就完全佔領波蘭。英法兩國僅僅是宣戰,而沒有任何實際軍事行動(英法兩國是當39年4月簽訂的保護波蘭的條約)。

再就是英法兩國的戰略判斷失誤,英法一直相信希特勒在沒有攻下蘇聯之前是不會向他們進攻的,同時英法又怕引火燒身。他們希望德國和蘇聯打仗,利用德國對抗蘇聯。而慕尼黑陰謀更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這種自私的行為不僅沒有抵制和制裁德國的侵略野心,反而使德國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使法西斯國家更加猖狂。

做一個不恰當比喻,就好比一個車匪打劫,如果有一個大喊一聲,也許誰也不會有損失。但實際上都這樣想,只要不搶自己就好。但實際上這就是縱容這個匪徒(德國)。德法兩國就怕擔風險,厭戰情緒高漲。總提來說,就是英法不想打仗。

當時,每個國家都是最大限度維護本國利益,由此我們必須永遠銘記,國家的戰略安全必須永遠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寄希望於他國是可怕的,也許有一天就成為他國談判的籌碼。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二戰爆發之前,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對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採取著綏靖政策,主要表現在對一種對法西斯國家侵略他國的做法姑息縱容,不加以抵制。以犧牲他國的利益為代價,向這些侵略者妥協。

縱觀一戰之後二戰之前的國際政治局勢,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推行的綏靖政策並非是偶然,它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對於英國與法國來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兩國國力受到重創,英國主要表現在戰後經濟恢復十分的緩慢;而法國則表現在政局不穩。而為了維護其在世界霸權的地位,英國與法國便逐步推行姑息縱容的綏靖政策。

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此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出現矛盾與對立。面對這種對立,英法等西方國家極力阻止蘇聯對世界的影響,不惜縱容一戰中戰敗的德國。當德國法西斯勢力壯大之後,英國與法國又企圖將法西斯勢力引至蘇聯,達到“以德反蘇,禍水東引”的目的。

在這種姑息與縱容的綏靖政策之下,我國東北地區受到到了日本的侵略,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而在歐洲,1938年的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意大利四國在慕尼黑簽訂了《慕尼黑協定》。英國與法國為了避免戰爭的爆發,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將部分領土割讓給了德國。


環球網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二戰前期,不僅英法,蘇聯也採取了綏靖政策,甚至與德國聯合蠶食波蘭。明明知道希特勒的野心,為什麼還要一再忍讓,犧牲小國利益,換取暫時的穩定?

↑綏靖政策

顯然這不是過家家,一個國家,特別是還算的上西歐的大國,看似採取的如此低級的政策,無疑與其自身的情況息息相關。

西歐最早放眼世界的可能要屬葡萄牙和荷蘭,但真正開始實現現代化,並進行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的,當屬英德法三國。從地理概括分析,德國的民族成分十分負責,一個日耳曼民族便面臨著如此頻繁的分分合合。也正因如此多的民族成分難以屢清,以至於德國戰爭不斷,加之一戰後戰敗埋下了侵略的禍根。

英國是一個小海島,國土面積小,對外擴張性強,以至於二戰以前,憑藉著自身的船堅炮利,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可謂“日不落”了。英國的資產遍及全世界,這麼一個雖然國土面積小,但財富如此多的大國,對戰爭自然是無比謹慎的。

↑張伯倫與希特勒

至於法國,其情況更為複雜,看似也是一個強國,但卻有著天生的軟弱性。

法國國土面積比英國大,處於內陸,且其小農經濟頑固,與海島英國情況迥異,在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是歷經三個大革命才勉強衝破了束縛。其發展相對於英國和德國而言,均較為落後,因此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往往以英國跟屁蟲的身份追隨其後。

對於英法兩個國家可以這樣看待,英國是害怕自己內傷,所以一再妥協,只要不危機自身怎樣都可以。而法國則是怯懦膽小,因為自己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這也正是德國在入侵法國之時,為什麼法國不戰而亡,立即組建流亡政府,即使有後期的戴高樂,也只是一直躲在英國的庇護下。而英國初期的紀伯倫等人確實顧慮之前的情況一直實行綏靖。丘吉爾上臺後,一改之前的綏靖,對德宣戰,才保住了英國,繼而結成反法西斯聯盟,最終贏得了二戰。

↑“靜坐戰爭”

綏靖政策害人,這一點都不假。但在綏靖實施過程中,確實個人有個人的考量,不為外人道。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何況國家呢?


史海爛柯人


英法兩國採取綏靖政策,原因各不相同,但出發點卻很一致,都寄希望於出賣小國利益,以實現禍水東引,挑起德國和蘇聯的戰爭。英國自身的原因,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世界霸權呈現頹勢。在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了自治領的主權,正式建立“英聯邦”。這也預示著,英國的殖民體系走向了瓦解,其國家實力已經大大削弱。除此之外,英國上層的保守主義思想十分濃厚,這些人也被稱為保守主義者,主要以保守黨為大本營。

在當時,英國首相是張伯倫,他的策略,是堅持過往的“攪屎棍主義”,藉機給德國下套,然後英國就可以置身事外,坐收漁翁之利。既然是給德國下套,就得有餌,這個所謂的餌,就是當時的小國,例如捷克斯洛伐克。事實上,波蘭也是英國的棋子,由於波蘭獨特的地理位置,英國人希望波蘭成為蘇德兩國的爭奪對象,這樣就可以激化蘇德之間的矛盾。但是,蘇聯人並不傻,他們看穿了英國人的套路,知道這是一個詭計。於是乎,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滿足了德國的胃口,換取了短暫的和平,這也算是權宜之計。

蘇德簽約後,直接甩了英國一臉,讓保守黨政府很沒有面子。在此時,英國的“攪屎棍主義”已經破產,但那些保守主義政治精英,卻對此迷之自信,自認為可以讓德國中計。在保守黨內部,也有明白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丘吉爾。在他看來,納粹是喂不飽的,遲早要吞併整個歐洲,如果與其談判,只會遭到背信棄義。果不其然,在張伯倫拿到所謂的和平協定後,希特勒轉眼就發動了另一場入侵。

法國的情況,與英國不太一樣。在法國,沒有太濃重的保守主義思想,也沒有“攪屎棍主義”,法國原本就是歐陸強國,他們最需要的,是保持歐洲大陸的霸權。但是,法國民眾對於戰爭的態度,卻表現的非常厭煩。既然民眾討厭戰爭,那麼政治家就要投其所好。因此,法國的政治家為了選票,就刻意的營造出和平的氛圍,彷彿戰爭還在九霄雲外。當然了,這種掩耳盜鈴的作為,只會打擊法國人的士氣,壯德國人的膽。

法國軍方還是有自知之明,依然保留了歐洲最強大的陸軍部隊,隨時應對德國的進攻。然而,法國軍方的思想守舊,他們迷信“一戰”時期的塹壕戰,就如同英國人迷信“攪屎棍主義”。他們對於先進的作戰理論視如玩物,卻對守勢思維情有獨鍾。但是,戰爭的形態,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德國,先進的裝甲集群作戰理論,開始擺在了檯面,而法國雖然也裝備了大量坦克,但卻只是將其當作步兵的補充。

久而久之,法國人的戰鬥意志越發消沉,他們自認為依靠一堵牆,就能擋住德國人。在此時,英國人的態度,也對法國產生了影響。英國畢竟還是名義上的世界老大,老大不願意打,而且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尚處於危機之中自顧不暇,始終不表明態度。因此,法國人決定跟隨英國的步伐,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

法國人心中的盤算,與英國人一樣,那就是千方百計的挑起德國與蘇聯的衝突。在法國人看來,如果戰端一開,法國將成為主戰場,損失必然很大,假如把戰爭放在東線,法國也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他們一方面與德國談判,另一方面又要拉攏蘇聯,製造蘇德雙方的不信任,這其實就是在搞陰謀,耍詭計。最終,“二戰”還是爆發了,而法國人果然不負眾望,僅用了不到40天,就宣告投降。


圖維坦


近年,我國學術界對英法採取綏靖政策的研究和判斷,有明顯轉變。。

法國的綏靖政策是追隨英國的。按照我國史學界的傳統觀點,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禍水東引”,使德國將進攻矛頭對準蘇聯。這種觀點明顯受到前蘇聯學術觀點的影響,有著蘇聯為自己在二戰前的政策進行辯護的明顯痕跡。

今天,我國學術界對英國為什麼要推行綏靖政策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吳於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現代史編》在“重整軍備和綏靖外交”的標題下提出,由於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長期停滯不前,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又使英國經濟雪上加霜,因此面對德國的威脅,英國政府雖然重整軍備,但因其國力已今非昔比,故不得不竭力避戰求和,以外交力量彌補國防力量的不足,使英國經濟從復甦走向繁榮。所以,英國對德國的擴張採取了綏靖政策。慕尼黑會議是英國對德綏靖的頂點。

也就是說,當今中國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對以前認為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原因是為了“禍水東引”的觀點,進行了明確修正。客觀地說,綏靖政策對堅定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決心雖然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它畢竟僅僅是英國政府對希特勒政權咄咄逼人態勢的退讓而不是支持,認為英國想挑起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以便“坐山觀虎鬥”的說法,缺乏歷史依據。可以認為,協約國在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加以嚴懲,戰後又對德國予以扶持,最終養癰遺患這種對德政策的前後矛盾,才是使德國成為戰爭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馮瑋


首先是軍事自信。英法其實也對德國保持著相當強的戒心,所以法國打造了堅固的馬其諾防線。從1928年建設到1940年才完成,單論防線本身,真是固若金湯。

防線徹底封斷法德邊境,而左側是盧森堡、比利時、荷蘭三中立國,其實暗中與英法配合,共135個師駐防。此線路還能受英海空軍支援。從兵器兵力上講,德軍不可能擊敗這樣的軍力一一德軍高級將領自己也不信!

其二是制度自信。在英法眼裡,德國是天然盟友,社會主義蘇聯是天然敵人。當德國沒有能力西進當然只有東進一一這是放任德國的全部理由。

其三是信仰自信。希特勒是基督徒,宗教是講誠信的。英法與德直到戰爭開始前還保持著政治對話,雖然在德入侵波蘭後對德宣戰,但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也沒有戰爭準備。

養虎為患,英法是最鮮活的主角!


巴山肖鵬


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英法自己也知道打不過德國,所以沒辦法,只能綏靖政策。

一戰如果沒有美國加入,最後失敗的很可能是英法。而就算英法贏了,損失也非常慘重,包括年青人口和財富。

那既然打不過又打不起,只能寄希望於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後就此打住,但可惜德國沒有打住。

一戰是1918年結束,二戰是1939年開始,也就是1918年出生的孩子,到1939年也才19歲,19歲大學都沒讀完就得上戰場,英法實在打不起,當時英法的民意都是希望和平。

而且英法也討厭蘇聯,所以綏靖政策如果能讓蘇德打起來,那簡直就太好了,可惜德國在打蘇聯之前先把法國滅了,英法真是砸了自己的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