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历史上党项西夏与四川的神秘渊源

神秘的西夏王朝是中原的宋朝时期,由西北的党项族建立在今天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及青海几省区的范围内,这基本是公认的事实、按说西北的党项族和西南的川蜀大地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西夏国的主体党项族和四川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神秘的党项族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四川走出去,最终党项族的残余其实也是消逝在四川,而这一点却很少有人知道。

一、党项族的由来

党项族是一个在中华历史的中途突然出现,活跃了近200年,随着西夏国被蒙古成吉思汗征服,在元朝这一民族大融合阶段迅速消亡的古代民族,以至于西夏的历史长期淹没在岁月洪流,对于今天的人们想要了解非常困难。但是,毕竟中华文化的强大之处就是留存各代史料浩如烟海,以及随着西夏考古和历史文献的出土,对西夏王朝的前史研究也逐渐有了蛛丝马迹。

历史上党项西夏与四川的神秘渊源

根据史书,党项这一名称出现于隋唐,史书中专门列有《党项传》,他们的首领都是出自拓跋部,后世一大观点认为党项族出于鲜卑族的拓跋部,西夏皇帝李元昊上表宋仁宗就采取这一说法:“臣祖宗本后魏帝赫连之旧国,拓跋之遗业也。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臣祖继迁,大举义旗,悉降诸部,收临河五镇,下缘境七州。”

任何一个形成规模的民族都不可能是单一传承,今天看似单一的朝韩两国的朝鲜族和日本国大和族,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实生成也都不单一。党项族西夏国的全名是白高大夏国,同样昭示了党项族的渊源。根据重要的西夏文典籍《圣立义海》提及:“白高河水出白峰根源,民庶基也。” 并注有:“夏国三大山……有贺兰山、积雪山、焉支山。”据专家考证,贺兰山与焉支山与今同名,其中积雪山是指今四川与甘肃两省相连的岷山,而被党项族视为由来的白高河正是发源于积雪山的白龙江,因此,白高河源头的岷山山脉才被党项族视为“根本”之地。这并非凭空猜想,因为事实上党项族组成的一大来历就是生活在四川甘肃交界地区的古代羌族部落,而史学界也基本认同西夏人也有时直接被称为党项羌。

历史上党项西夏与四川的神秘渊源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兴盛的鲜卑族与党项的形成有关也是事实,这属于部族形成中的多数和少数的比例关系。鲜卑族的确有一大迁徙方向是朝西部地区而去,位于河西和湟中一带都有大片鲜卑族生活,如河西南凉国的首领秃发乌孤,这一“秃发”姓氏本就代表他们出自鲜卑“拓跋”部,两者是一个词。南凉国当时的范围在青海东部和甘肃西部,其他重要的鲜卑姓氏部落有乙弗、契翰、折掘、意云、思磐、车盖、麦田、北山等,涵盖今天西北大部分地区。北宋将门折家就源于鲜卑折掘部,而传说的女英雄穆桂英虽然是虚构人物,但从文化渊源看也属于鲜卑姓氏,属于丘穆陵改的汉姓。因为宋朝杨家将来自陕西麟州,这里就是党项族的一大聚集地,而汉人杨家与党项族的通婚是传统。所以,历史上党项族主要就是鲜卑和羌两大古代部族共同融合发展而成,时间就是在南北朝期间的近两百年间(4-6世纪)。到隋朝末年已经有比较独立的党项拓跋部首领出现了,可见汤开建先生《隋唐五代宋初党项拓跋部世次嬗递考》《隋唐时期党项部落迁徙考》等文章对党项早期首领传承和迁徙分布的梳理。

二、古代羌族迁徙和党项族的形成

古羌人是非常古老的民族,和今天的羌族不能完全等同,但毕竟有传承关系。今天的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就是四川,其次是甘肃、陕西。

历史上党项西夏与四川的神秘渊源

最早的古羌人生活在西部较大范围地区,西南原本就有,据说古代巴族、蜀族从源头上都和古羌人渊源极深。由于战国秦汉时期匈奴的兴盛,西北地区战事频繁,大批古羌人渐渐都从西北往西南移居,聚集在甘肃、陕西和四川三省,而四川西部、北部都是山险地危,渐渐适应山居狩猎的生活,大批羌人来到,慢慢分成不同的部落,并且与原来巴蜀古代部族渐渐融合,如氐族就是长期在巴蜀境内从古羌人中分化的部族。反过来,一些北上陕甘地区的巴人也与羌人融合,分别成了巴氐和氐羌等不同的部族。

在魏晋时期内,羌人部落再次分化为几大板块,白狼或白兰羌是川北的一大部,这一部落的势力超出今天的川北,发展到整个青海湖以南都有聚集,还与当地的吐谷浑部族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弥药或弥罗是一大部,主要在川西高原地区,这一部落则与隋唐之际发展起来的吐蕃关系密切,后来也成为党项族的重要来源。另有一说法,弥药人本来的生活地似乎不单单是川西,有一部分是在河西至贺兰山的广大范围生活,可能因为躲避柔然的扩张逐渐迁移南下。然后有一大部是宕昌部,则是生活在陇南和川西北的羌人部落。很少有人关注,恰恰党项一词最大的出处可能就是“宕昌”的另一称呼,而党项羌也就来自当年的宕昌羌,这一点正如秃发和拓跋类似。宕昌和党项一词后来继续演变,在契丹语、蒙古语则成为唐古(Tangu),本身都一脉相承。

历史上党项西夏与四川的神秘渊源

这并非凭空猜想,宕昌羌在十六国后期到北朝时,在生活的地方建立过小小的宕昌国,首领为梁勤及其子孙,今天是甘南州的宕昌县旧城。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承认梁弥忽为宕昌王,到公元566年被鲜卑宇文部的北周攻灭,有记载的时间是142年,共传9代12主。《北史·宕昌传》记载,“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藉)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户)。”虽宕昌羌建立了一个政权,但社会生活仍以部落组织为基础,“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羖羊毛以覆之。国无法令,又无徭赋。唯征战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牦牛、羊、豕以供其食。”他们并不强大,生活质朴。而东面由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则早就被北魏太武帝消灭。

为什么笔者要说宕昌羌是党项的来源呢?首先,之前对西夏白高大夏国的称呼由来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证据,岷山山脉的白龙江正流经甘南、陇南等地进入四川,而宕昌羌当年正是生活在白龙江源头的岷山北部甘南陇南地区。

其次,西夏国有一个十分推崇党项风俗,反对接受中原汉式习俗的梁氏家族,出过两个皇后,第二任皇帝夏毅宗李谅祚的皇后和第三个皇帝夏惠宗的皇后。今天很多关于西夏的史书都误认为,梁氏一家是西夏国的汉人权贵家族。但是,梁氏家族坚决推崇党项风俗,并坚持对宋朝作战,对汉人和礼仪风俗非常排斥,这根本说不通。梁氏家族的推崇番礼和北齐高欢家族思想上的排斥汉文化不同,而北齐立国后面并不算排斥汉人,对汉法治理也是充分吸收的。

历史上党项西夏与四川的神秘渊源

正因为很多人没有了解过党项族早期的渊源。显然这一梁氏并不像汉人,而是宕昌羌的首领梁氏家族后人,他们一家是地地道道渊源久远的党项族。正因为家族传统根基深厚,且地位不低,才能成为西夏国皇后和权贵外戚。否则在西夏刚立国不久,党项自豪感正在鼎盛,汉人出身的人怎么可能轻易就与皇室联姻,还当上皇后?就算李谅祚和李秉常推崇汉文化,不闹出巨大风波才怪。而梁氏的十分顽固和保守,也证明这一点,他们一家连连弄权,基本压制了两个皇帝希望重视汉式礼仪的风头。

所以,党项族的主体出自川西北和甘南陇南的羌族部落是没有疑问的。但具体构成还有复杂的其他因素,笔者简要梳理党项族的形成如下:

党项族的首领拓跋氏是来自河西鲜卑,其他民众大部分是出自羌族的宕昌和弥药两大部落,随着拓跋部在唐朝的崛起,不断来回征战扩张,同时举起团结党项部族的旗号,其他各部党项都汇聚在拓跋部周围,同时也融合有其他被征服的西北部族加入。唐朝党项正是形成以后的著名氏族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也称破丑氏,他们被称为雪山党项)、野利氏(《通典》等唐代史料原文是野律)、房当氏、米擒氏(宋朝著名的米信、米芾等人其实都是党项族出身,但官方史书避讳其祖先来历,都不提其来历)、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事实上,通过史书分析可以得知,这八大氏族基本各有生活驻地,如细封氏就生活在今天川西北的松潘地区,唐朝太宗李世民专门设立轨州进行羁縻管理,同时破丑氏也居于川西北雪山地带,还可能更靠西一些,因为唐高宗以后,破丑氏就向吐蕃臣服;几乎同时将拓跋氏和野律氏两支较为强大的部落设置在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部),后来这一部落又称平夏部,正是他们成为后来争雄西北的主要力量,也是为什么党项西夏会以夏为号的根源,其首领拓跋氏家族出自夏州,而这一拓跋部出自鲜卑是应该相信的,拓跋部当时的特点是髡首辫发,与原本羌人的披头散发的习俗还是有较大区别,但随着党项族势力壮大和自身自豪感的推行,整个境内党项习俗还是比较大力的推行,尤其到了李元昊时期一度达到顶峰。到毅宗、惠宗时期,“蕃礼”与“汉礼”之争也都曾是国内一大矛盾。

历史上党项西夏与四川的神秘渊源

最终建立的白高大夏国的确表明,党项族人很大部分是来自羌人宕昌部落,纪念部族发源的岷山白高河,而大夏则是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作为事业起点的标志性意义。

三、西夏末年党项的迁徙和消亡

西夏王朝正式建立长达189年,若从追谥的西夏太祖李继迁争雄图霸,重新夺得夏州、灵州、绥州、银州等地方(公元983年开始攻打夏州)算起,经营西北则长达220多年。党项族的活动影响也并不局限于西夏境内,宋朝、辽朝、金朝以及覆灭西夏的元朝各地都有很多党项族存在,尤其辽朝对于唐古部专门设有唐古详稳(契丹语详稳泛指将军、军官)进行管理部族事务,实际上是针对西夏崛起的前期边境方面人心不稳,在西夏与辽国关系长期融洽以后就没见唐古详稳多少事迹了;这一名称延续到蒙古元朝时代就是唐兀,同时金朝有近似的唐括氏,例如著名的金熙宗完颜亶的女婿唐括辩其实就是党项族,最后他与野心勃勃的完颜亮一起谋害了金熙宗支持完颜亮登位。

随着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各部迅速称雄,蒙古大军远征遥远的西域,灭亡西迁的契丹西辽和花喇子模,大蒙古国势力不断壮大。成吉思汗生平最后完成的事业就是攻灭了西夏,一代天骄也身亡于六盘山下。就在蒙古长期攻打衰弱的西夏时,大批普通党项民众逃离战火,举家逃亡,但是党项族迁徙消亡的踪迹则众说纷纭。

事实上,元朝时期仍然有很多党项族存在,他们并没有立刻从历史上消失。首先大批在西夏故土被征服的党项族编入蒙古元朝军队效力,这一支队伍叫“唐兀军”。西夏皇族后裔也有在元朝非常受重用的,例如李惟忠、李恒父子,李惟忠是夏神宗李遵顼的孙子,父亲李德任曾被立为太子,但被废。灵州被攻破时,李德任殉国,很受蒙古人敬重。成吉思汗的兄弟宗王拙赤合撒儿收养李惟忠,之后效力拙赤合撒儿之子移相哥。后来以功任淄川王分地达鲁花赤,佩金符,赠金吾卫上将军。儿子李恒也是非常厉害的将领,最后官任参知政事,行省江西,参与俘虏文天祥。然后任蒙古汉军都元帅,率部追张世杰、陆秀夫,又与张弘范一起大破宋朝在崖山的水军,算是为元朝统一立下一等一的大功。

再如元朝末年的余阙也是党项族出身,庐州人(今安徽合肥市)。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余阙率兵与红巾军激战百余次。最后城池失守,余阙拔刀自刎,自沉于安庆西门外清水塘中,时年五十六。谥忠宣。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庐阳三贤”。

历史上党项西夏与四川的神秘渊源

元末还有温州的诗人昂吉也是党项族。昂吉的家族入中原后占籍太平(今安徽当涂) ,改汉姓高,因其祖官温州,落籍东瓯军户,昂吉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出生于温州,成长于温州。至正七年中乡试,八年中色目人榜进士,授翰林编修,改绍兴路录事司参军,有嘉绩,离任后“越民为立去思碑”。后福建行省平章燕赤不花子慕名延请昂吉入幕府,为行省检校官,主持司法。昂吉诗才俊捷,名布江南,与大诗人杨维桢、顾瑛等屡举办诗会唱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昂吉劳累过度猝死,时年五十岁。

也就是说,元朝期间的党项族人依然存在,在百年之内并没有很快就融合消失。只不过他们多数都改称唐兀人,或者都改掉了原来党项族的姓氏,有些改汉姓,也有改蒙古姓(如李恒的儿子、孙子虽然有汉名,但也都开始使用蒙古名了,当时在官府中混,流行蒙古名,如名将王保保就一直用蒙古名扩廓帖木儿),混杂在蒙古、色目以及汉人当中,后人不大清楚其本来面目,就误认为党项族在元朝忽然就绝迹了。

当然,确实有一大批党项族逃离了故土,例如有一批贵族带着族人回到祖先生活的川西北毗邻的吐蕃藏区,一度建立过一个叫西吴的小国,这一地方小国一直存在到明朝中期,之后基本与藏民融合了,今天川西北的木雅人大多都认为祖先是迁徙的西夏党项族。这一观点早在1944年,四川大学邓少琴先生对民国西康省考察时,他从木雅居民口中听到了关于“西吴甲尔布”的传说,说是西吴王曾为北方之王,所居之地曰“木雅”,后来南迁此地建立新邦,遂称此地为木雅。邓少琴先生以当地遗迹和历史文献相印证,写成《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一书,虽然直接认为西吴就是西夏一词的语音转变,说服力有些欠缺,但党项族人迁徙回到川西北地区的观点,包括当地许多居民的认同还是值得重视的。

西吴国聚集党项族遗民比较集中,后来一部分藏族化,一部分羌族化。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族慢慢发展壮大,不排除是后来更多党项族慢慢都回归祖先的栖息地汇聚而成。但也还有一些党项族生活在陇南、陕北等旧地,甚至有一些迁徙到西南各地的山区,到最后慢慢与当地居民融合,以至于明朝中后期,可能就不再有单独的党项族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