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曰
簡單講講唐朝的戰績,就講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戰績:
公元630年,唐朝滅了東突厥,生俘了他們的頡利可汗。
東突厥是什麼呢?東突厥是隋朝時期就威脅中原的遊牧民族政權。歷史稱他們為“北到大海,南至陰山,控弦三十餘萬。伊古以來,夷狄之盛,未曾有也”,是歷史上空前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
然而就這麼個政權,在唐朝建國幾十年後就被滅掉。他們的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封了一個官,在高祖李淵(此時已經退位為太上皇)的酒席上站在一邊倒酒。李淵還讓他跳舞助興。
公元635年,唐滅吐谷渾,其首領慕容伏允上吊自殺,兒子降唐。
公元640年,唐朝滅了高昌,國王文泰兄聽說唐軍來了,活活嚇死了。
公元646年,唐滅薛廷陀,伊特勿失可汗被俘虜。
公元648年,唐滅龜茲,先任龜茲王被斬首,繼任被帶回長安。
公元650年,車鼻可汗被唐軍俘虜,押送長安。
公元657年,唐朝滅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被俘虜,押送洛陽。
公元660年,唐朝滅百濟,百濟王全家被打包送洛陽。
公元668年,唐滅高句麗,高句麗國王被押送長安。
唐朝對待周圍的國家,能夠做到“霸而不暴”,打仗說打仗,講理說講理。唐朝對周邊國家並不恃強凌弱,就算打贏了,也不過是把他們的國王抓到長安,封一個官讓他們養老而已。
而唐朝的軍隊,是什麼樣的呢?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第一次交手,就是在唐朝。
當時的日本人見到的唐朝武士是這樣的:
如果有朋友愛看歷史電影的話,可能會奇怪,這不是日本古代武士嗎?
日本武士的確在古代愛打扮成這樣,但是他們不是首創,只不過是cosplay了唐朝武士而已。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當時還叫倭國)都介入了朝鮮半島的內戰,雙方在白江口爆發水戰。唐朝軍隊一萬兩千人,有一百七十艘戰船,日本軍隊四萬三千人,有一千多艘戰船。
然而戰爭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日本擁有著兵力、船隻的數倍優勢,卻被唐軍打的滿地找牙。日本人驚訝的發現他們的武器打不穿唐軍的盔甲——唐軍當時的盔甲是雙層縫製的,非常嚴密。而日本當時落後的連文字都沒有,冶金技術可想而知。唐朝的船隻大小是日本的幾十倍,雙方交戰時一些唐軍甚至都不用搏鬥,直接開船碾過去。
白江口之戰後,日本人覺得自己在跟外星人打仗。日軍主帥陣亡,將領死的死傷的傷,士兵被打的連武器都不要了。從此日本再也沒敢跟唐朝挑釁過,跪舔了中國幾百年。
唐朝對於周邊國家來說,是一種全方位的碾壓級優勢。無論是軍隊制度、士兵士氣、武器裝備、指揮體系等等,都極為先進,所以百戰百勝。
在這種強大的軍事實力下,資治通鑑記載,連當時中國唐朝周邊的野人酋長,想坐穩位置,都要等待著長安給他配發印璽和旗幟。當時的長安,基本就跟聯合國總部差不多,是世界各國的交流中心,還充當國際仲裁法院,國際軍事法庭的職責。
另外,唐朝的長安,曾經裝過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個逼。
唐朝長安城西北,有一個門叫做開遠門。當時的出城向西北方向去的人,一定要經過開遠門。
而在開遠門外,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是大書法家虞世南的手筆,寫的是: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做萬里之行。”
什麼意思呢?
古人相信“萬里長征人未還”,過去交通落後,離家萬里,真的就一輩子回不來了。
意思就是,從這裡向西到唐朝的最西邊境,不過九千九百里,你們放心去吧,回得來!
實際上,這塊碑在說謊。根據司馬光的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開遠門西盡唐境凡萬兩千裡”,要想西走一萬兩千裡才能走到最西邊境(唐朝一里約450米)。
那麼唐朝西部邊境究竟在哪呢?
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曾經設立了一個地方行政機構叫做“波斯都護府”。
波斯都護府在什麼地方?
在今天的阿富汗和伊朗邊境上——
而李白寫過一句詩叫做“洗兵條支海上波”,“條支海”是哪裡?是今天的波斯灣。
也就是說,唐朝軍隊曾經在波斯灣戰鬥過……
小約翰
首先來看看大唐盛世的版圖,空前遼闊,一舉超過了漢武帝時期。史載,當時的唐朝疆域“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信乎幅員之盛,雖西漢不及也!”唐軍到底有多強呢?
1、想打誰就打誰
唐朝初年,四方夷族膽敢不遵從唐朝旨令,沒有二話,全部發兵攻打,剿滅對方軍隊,犁庭掃穴,徹底打敗對方才告終。唐太宗想打誰就打誰的結果是,“蕃夷君長,待唐璽乃能國,一不賓輒遭夷縛。”夷族的首領,只有唐朝冊封才能繼位管理國家,稍有不尊敬之處就會被綁到長安。
2、攻不無克
下面列舉一下,大唐初年具有代表意義的武功戰績:
629年,一戰滅東突厥亡。
640年,滅高昌國。
644年,突襲焉耆,活捉龍突騎支。
648年,活捉並斬首焉耆國王薛婆阿那支。
646年,鐵勒十一部全部歸順大唐。
650年,活捉車鼻。
661年,大敗九姓鐵勒10萬聯軍,回紇葉護三兄弟全被活捉。
679年,盡平突厥餘黨。
688年,大敗吐蕃。
......
服不服,不服打到你服。其實說來唐朝的影響力也挺大,要不國外為啥叫唐人街,而不叫漢人街,清人節呢?
關河南望
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湧現出一個個強盛大一統的王朝。史上一般稱之為“霸秦”,“強漢”,“盛唐”,“富宋”,“剛明”。其中唐王朝說是綜合國力最為鼎盛的一個王朝,三百餘年的存在時間裡,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各個領域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最具說服力的當屬唐王朝曾誕生了中國歷史最有名的兩大盛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而唐王朝能夠擁有如此輝煌的歷史,除了當時國家的富強統一,政治體制的完善,經濟發展的繁榮以外,同樣離不開其強悍無敵的軍事實力。今天小逸就通過三個方面來和大家聊聊唐朝的軍事實力:
一、軍隊規模
唐王朝在建國初期,南征北戰,不僅統一了中原地區,而且攘平四夷,威加海內。剿滅東突厥,擊敗高麗,南征南亞印度,降服吐蕃。還有跟當時伊斯蘭世界霸主阿拉伯帝國交手。可謂是戰果輝煌,堪稱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霸主。強大的人口基數使得唐王朝擁有著一支以騎兵為主,規模空前,軍力強大的常規軍隊。而這強悍的騎兵和勇猛的步兵也是唐王朝能夠擊敗眾多擅長騎射的少數民族之基礎。還有領先於世界的軍事制度和軍事思想,以及唐王朝實用的訓練制度也是軍力強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軍事人才
唐王朝軍事實力雄厚的另一大特徵就是,名將如雲,人才濟濟。從唐初太宗李世民起,湧現出李孝恭、李靖、李勣、阿史那社爾、薛仁貴、郭子儀、李光弼、李晟、韋皋及李愬等等,可謂是名將輩出的一個盛世。其中像李靖,李勣,郭子儀等軍事家,不僅僅在唐王朝時期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其對於中國軍事史,乃至世界軍事史的發展都是有些非常的意義,其軍事思想在今天也是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
三、經濟實力
最後一點,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離不開經濟基礎,唐王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為繁榮的國家,擁有著強大富庶的經濟力量。這也為唐朝軍隊的四處征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包括有力的後勤保障,精良的武器馬匹,昂貴有用的防禦裝備等等。而這些條件也是唐朝軍隊征戰四方,屢奏凱歌,最終屹立亞洲之顛乃至世界之顛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
我是小逸聊史,品讀古今史實,探討人生哲理,感謝小夥伴們閱讀觀看,如果覺得小逸說的有道理,求大家動動小手,點點關注!(注: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涼州牧001
我們知道,唐朝在玄宗天寶年間一共設置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史,統稱為是天寶十節度,其中范陽、平盧、河東三鎮最終發生了叛亂,是為安史之亂。
那麼在天寶年間,唐朝各大邊鎮的軍備到底是個什麼情況?除了叛唐的邊鎮外,其餘的邊鎮又是什麼狀態呢?
一:西域邊鎮
所謂的西域邊鎮指的是唐朝在西北設立的兩大節度:安西節度使和北庭節度使。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率數萬唐軍滅掉了高昌國,並在此建西州都護府,隨後又設立了安西都護府,自此開始經略西域。
最初唐軍只是在西域建立了幾個軍事據點,並沒有常駐大量軍隊,整個西域的常備唐軍只有數千人,有戰事時再從內地發大軍。
唐軍常駐人數雖然不多,但是轄地範圍卻極大: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州,一百一十縣,一百二十六軍府。
但是不久之後,吐蕃崛起,其不光在青海一線與唐朝展開了激烈爭奪,也將兵鋒指向了西域,唐跟吐蕃在西域的拉鋸戰持續了數十年時間,終於到了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正式派出三萬軍隊常駐西域。
自此到安史之亂時,吐蕃再也沒能染指西域。
西域最初為安西都護府轄地,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但此時的北庭都護府要從屬於升格的安西大都護府,後者直接管理西域其他地方。
到了景雲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開始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隨後唐玄宗又先後設立了北庭節度使和安西節度使,其中:
北庭節度使,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管兵兩萬人;安西節度使,統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管兵兩萬四千人。
唐玄宗時在邊鎮已經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由於安西及北庭的唐軍駐防要點均在綠洲及水源地附近,其有大量屯田,因此很多募兵實際上是以西域為家的,其作戰積極性很高。
而安西、北庭為產馬地,因此這裡的唐軍步兵也均有馬匹。當時唐軍兵器鎧甲世界一流,當然也比較重,步兵有馬可提升安西、北庭軍團的機動作戰能力,而步兵尚且有馬,騎兵的馬匹質量就更高了。
唐玄宗時期,北庭軍的任務是對付西突厥餘部中不服從唐朝的部分;安西軍的任務是向南切斷吐蕃和西域諸國的聯繫,同時也有在中亞方向對突厥系部族的作戰任務。
安西軍和北庭軍有時會展開聯合軍事行動。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突騎施汗國內亂,唐玄宗令磧西節度使蓋嘉運統率北庭、安西軍攻擊。北庭唐軍在索虜城擊破吐火仙可汗軍;安西唐軍則偷襲怛羅斯城成功,擊破了黑姓可汗爾微特勒。
天寶年間,高仙芝統率安西軍,先後取得了討伐小勃律、朅師國、石國、突騎施等國的軍事勝利。
通過這些戰爭的勝利,高仙芝不僅“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而且還得到了開府儀同三司、右羽林大將軍的榮譽。
隨後高仙芝率安西軍征戰怛邏斯,以兩萬唐軍便和大食軍及當地聯軍對戰五日不落下風,但葛邏祿人突然倒戈,致使唐軍戰敗,高仙芝帶著數千人突圍成功,返回了安西。
此戰雖然損失不小,但是安西軍的實力很快就得到了恢復,不久後繼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接著率安西軍出征大勃律和播仙。
安西和北庭雖是距長安很遠的邊鎮,而且軍人編制中不少都是來自當地部族,但是對唐中央卻是十分忠心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北庭軍抽掉了一萬五千人的精銳部隊回師平叛。
唐肅宗見到李嗣業統率的安西精兵之後,非常高興,稱“今日卿至,賢於數萬眾。事之濟否,固在卿輩”。
而從安西、北庭行營軍對安史叛軍的作戰來看,其素質是要高於叛軍的。
史載:李嗣業(安西名將)“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之後,安西軍“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
當時,見到安西軍的杜甫興奮之餘作詩,其中有:
四鎮富精銳,摧鋒皆絕倫;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之語。
而安西、北庭軍的著名將領高仙芝、封常清、李嗣業等人均死於平叛戰爭中(高封二人為唐玄宗所殺)。
二:西北邊鎮
唐高宗時,吐蕃崛起,並對唐展開全面戰爭。
唐軍最初的策略是一戰而定,先後以薛仁貴率五萬大軍進軍,後又命李敬玄率十八萬唐軍在青海與吐蕃決戰。
但是高原特殊的地形使得來自平原的唐軍難以適應,而且吐蕃都城路途遙遠,唐軍補給無法跟上,一戰而滅國是不可能的,於是便在青海和河西走廊一線與其展開全面爭奪戰。
到武則天時期,由於軍隊府兵制度的崩壞,戰鬥力下降嚴重,儘管也取得了不少勝利,但無法壓制吐蕃進攻。
唐玄宗時為針對吐蕃作戰,專門設立了河西和隴右兩大節度使。
河西節度使,統轄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萬三千人。隴右節度使,統轄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萬五千人。
為了統一指揮,河西和隴右節度使經常為一人所擔任,將近十五萬募兵直接對吐蕃作戰,使得吐蕃的攻勢被死死卡住。
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隴西節度使李禕統率唐軍進攻吐蕃。
李禕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信安王,他率領唐軍“倍道兼進,併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斬獲首級,並獲糧儲器械,其數甚眾”。
由於石堡城被攻下,“自是河、隴諸軍遊弈拓地千餘里”,第二年吐蕃便開始向唐朝求和。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朝和吐蕃重新開戰,唐河西軍入其境2000餘里;吐蕃反攻,“希逸(河西節度使)拒破之,鄯州都督杜希望又拔新城,更號威戎軍”。
隨後河西軍蕭炅“遣將追尾,有云出軍上,白兔舞,大破吐蕃”;隴西方向,杜希望“發鄯州兵奪虜河橋,並河築鹽泉城,號鎮西軍,破吐蕃兵三萬”;獲得了全面優勢。
但不久之後,河西、隴右節度使由《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那個蓋嘉運將軍擔任,此人疏於戰備,丟掉了石堡城。
吐蕃得到了石堡城之後,又轉向對唐的主動進攻。
唐軍屢攻石堡城受挫後,由“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帥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東兵,凡六萬三千,攻吐蕃石堡城”。
天寶八年(749年),唐軍付出了巨大代價拿下了石堡城,隨後乘勝又奪取了洪濟、大莫門、五橋、樹敦城,再加上青海湖上龍駒島修築的應龍城,唐軍再次形成對吐蕃的全面優勢。
天寶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又請立澆河、洮陽兩郡並建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軍,唐軍在高原進一步推進。
除了在西北設立的針對吐蕃的兩大藩鎮外,在這一方向還有針對後突厥的朔方鎮。
朔方節度使,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
東部突厥集團在唐太宗時便被擊敗,並歸附唐朝,但是其勢力在唐高宗末年再度復興,是為後突厥。武則天時期,由於戰略失誤,甚至還賜予其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具三千件、鐵四萬斤及六州降戶數千帳。
後突厥得以迅速擴充實力,其巔峰時期控制了整個漠北,控弦之士達四十萬之眾。
面對嚴峻的北邊形勢,朔方鎮是極為關鍵的,因此常駐了六萬多唐軍。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養子王忠嗣任朔方節度使,此人父親便是唐軍勇將,在對吐蕃作戰中戰死,因其年幼,被唐玄宗收養,青年時期便以勇悍擅戰揚名於河西。
鎮守朔方後,王忠嗣巧妙使用間諜,挑撥後突厥各部關係的同時,也刺探了大量精準情報,因此朔方軍每次出戰必定能以極小代價取得勝利。
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率軍擊破奚族武裝,同年又“縱反間於拔悉密與葛邏祿、回紇三部落,攻(後突厥)米施可汗走之”,朔方唐軍趁機出兵“取其右廂而歸,其西葉護及毗伽可敦、男殺葛臘哆率其部落千餘帳入朝”。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怒皆及突厥之眾,“自是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天寶三年(744年),朔方軍又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十一部;
天寶五年(746年),後突厥滅亡。
王忠嗣練兵極嚴,但對士卒極好,因此朔方軍是當時唐邊鎮軍中的強軍,唐軍名將哥舒翰、李光弼、郭子儀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河西、隴右、朔方三鎮對唐中央也是十分忠心的,尤其朔方鎮軍可以說是王忠嗣一手帶出來的,由於他跟太子李亨是幼年好友,雖然自己在安史之亂前就去世了,但李亨還是能以朔方軍為基幹平叛,並在其治所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
這西北三鎮的部隊同時也是針對安史之亂平叛的主力軍。
三:南方邊鎮
唐高宗時,與吐蕃的戰爭全面開打,其中除了青海主戰場外,還有兩大分戰場,一個是之前提到的西域,還有一個就是四川。
因此,唐軍也加強了在四川西部的防禦,作為牽制吐蕃的一條重要戰線。
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劍南支度、營田、處置、兵馬經略使被升為劍南節度使。
其統轄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松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萬九百人。
天寶年間,吐蕃已經被全面壓制下去,在此之前劍南軍還收復了安戎城。
但此時,依靠唐王朝力量統一的南詔國卻崛起了,其本身是唐朝的附屬國,但由於唐朝地方官與南詔的矛盾加劇,使得南詔兵戈相向,劍南戰事開啟,是為天寶戰爭。
天寶十年(751年),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出戎、巂州,往擊南詔,閣邏鳳遣使謝罪請和,請還其所虜掠,表示願意歸附於唐朝。
但是鮮于仲通不允許,進軍至西洱河,兵臨南詔首都大和城,被南詔擊敗,唐兵死六萬人。
劍南鎮兵額僅三萬九百人,鮮于仲通哪兒來的八萬人?這其中一方面有誇大唐軍數量及死傷的因素,同時也有劍南鎮徵發臨時軍人及部族武裝的緣故。
此戰後,南詔投向吐蕃,天寶十三年(754年),劍南留後李宓率兵七萬擊南詔,進至南詔首都太和城,全軍覆沒。
天寶戰爭是當時的宰相楊國忠主導的,李宓所率的部隊中除了劍南兵外還有從兩京以及河南河北招募的士兵。這些兵不適應雲南地理環境,實際上在正式作戰前便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難以達到正常的作戰狀態。
同時這個七萬大軍全軍覆沒可能也有所誇大。
這主要是因為天寶戰爭是楊國忠主導的,而此人為世人和史家所厭惡,因此不乏有誇大唐軍損失,以突出楊國忠之罪的因素。
但是儘管如此,劍南鎮在天寶戰爭中的損失慘重是毫無疑問的,這使得後來的安史之亂中,劍南鎮無力支援平叛,但該鎮對唐也是忠心的,唐玄宗入成都即是證明。
唐朝時期,雖然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朝廷的賦稅、糧食大多出自江南,但是卻沒有在這裡駐紮重兵。這主要是沒有對手的緣故,同時相對來說,南方當時的人口密度還不是很大。
唐玄宗開元初年,安南梅玄成起兵叛亂。唐朝派出的是太監將軍楊思勖,史載:
思勖請行,詔募首領子弟十萬,與安南大都護光楚客繇馬援故道出不意,賊驢眙不暇謀,遂大敗,封屍為京觀而還。
楊思勖這個人雖然是個太監,但是武力值超高,曾在宮廷政變中砍翻過禁軍將軍,後來在唐玄宗上位時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被封為左監門衛將軍(右監門衛將軍是高力士)。
開元十二年(724年)、十四年(726年)、十六年(728年),楊思勖又三次統軍出征,三戰三捷,擒殺敵軍超過10萬人,自己也因功升至驃騎大將軍,封虢國公。
楊思勖治軍嚴厲,“將士憚服,莫敢視”,對自己人比較狠的同時,太監將軍對敵軍更為殘忍,“所得俘,必剝面、皦腦、褫發皮以示人”。
在楊思勖的軍事打擊下,南方叛亂被平定。後來唐玄宗為了防止叛亂勢力死灰復燃,於是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置嶺南五府經略使。
其治所在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管兵一萬五千四百人。
很明顯,其兵員是比較少的,但是兵雖少,卻對唐中央極為忠心,沒有出現秦朝末年中原大亂後,嶺南軍隊割據自立的情況。
安史之亂爆發後,嶺南雖然兵少,但依然回軍平叛。
四:叛亂邊鎮
唐朝在東北方向原本是針對高句麗和朝鮮半島作戰的。
唐太宗時期,親征高句麗,發江、淮、嶺、峽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戰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趣遼東,兩軍合勢並進。
此戰的結果雖然未能滅掉高句麗,但是戰果很大:
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新城、建安、駐驊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唐高宗繼位後持續對高句麗用兵,並且出兵朝鮮半島,滅掉了百濟國,同時還擊敗了前來救援的日本軍隊,這也是中國和日本軍隊的第一次大戰。
百濟滅國後不久,高句麗也被滅,唐朝設立安東都護府。
由於新羅逐步蠶食,同時唐的精力主要開始對付吐蕃,因此安東都護府治所內遷遼東,新羅隨後也依附唐朝,東北邊境暫時安穩。
武則天時期,契丹叛變,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在隨後與契丹的戰爭中,武周(唐)軍隊損失慘重;幾乎與此同時,靺鞨人大祚榮又建立了震國,勢力最盛時達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控制了東北大部地區。
因此,武則天被迫開始在河北、遼東、山西屯駐重兵以針對北邊局勢。
唐玄宗開元初期設立幽州節度使針對這一方向,因為渤海國受唐冊封並交好,因此幽州軍主要是對付契丹和奚族武裝。
開元后期,唐軍名將張守珪坐鎮幽州,其任上幾乎打殘了契丹武裝,並將幽州軍鍛鍊了出來,但他同時也重用起了胡人安祿山,開元末年安祿山已任平盧兵馬使。
安祿山本為胡人,因盜羊被抓即將被亂棍打死時,得到了張守珪的注意,隨後命其抓俘虜。
由於安祿山“知山川水泉處,嘗以五騎禽契丹數十人,守珪異之,稍益其兵,有討輒克,拔為偏將”。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幽州節度使改為范陽節度使,並且分出了平盧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使,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而安祿山不久後則擔任兩鎮節度使,統轄這近十三萬精兵。
那麼安祿山的軍事水平如何呢?
安祿山在張守珪麾下時曾有驍勇之稱,但其專長不在於此,而在於詭詐,其常常通過誘騙等方式來斬殺契丹人,但是這種方式小打小鬧還行,大規模戰爭中就不一定管用了。
天寶十一年(752年)率兵討契丹,結果“士略盡,祿山中流矢,引奚兒數十,棄眾走山而墜”,後來“慶緒、孫孝哲掖出之,夜走平廬;部將史定方以兵鏖戰”,這才將安祿山救回來。
但是安祿山雖然在戰場上不如天寶年間的其他名將戰績顯赫,其詭詐卻超過了所有人。他一方面賄賂朝中大臣,另一方面以自己為胡人、不識文字,通過裝蠢來降低皇帝及大臣對自己的警惕,由此獲得了唐玄宗及宰相李林甫的信任。
而在邊事上,安祿山隨後又得到了河東節度使的職位,此職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代州、嵐州三州郡兵,管兵五萬五千人。不過,安祿山實際上不能控制河東鎮的全部兵馬。
此外,安祿山又用手段迫使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叛逃,此人為突厥九姓首領,後來被葛邏祿人所殺,部眾則被安祿山收編,其又得精兵一批,史載:已得布思眾,則兵雄天下。
結語
天寶初年,經過王忠嗣朔方軍的打擊,後突厥已經滅亡,奚族強悍的怒皆部也被打殘,契丹經過屢次打擊後已經大傷元氣,雖然也將安祿山打敗過,但無力威脅唐朝邊鎮。
因此,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約十八萬大軍實際上是沒有特別強大對手的。
當時其餘各邊鎮的情況是,西域遠在天邊;河西、隴右被吐蕃死死粘著;劍南在徵南詔時損失慘重;嶺南兵少且地處邊遠;朔方軍當面又興起了回鶻。
各鎮都有比較強的假想敵或者地處邊遠,而平盧、范陽、河東三鎮卻閒著沒事,安祿山的基本盤范陽鎮到長安的距離只有如今的半個河北、一個河南及半個陝西。
這條路線大部為平原,適合騎兵衝擊,而且沒有重兵駐守,朝廷在長安的中央軍又爛得不成樣子。
因此叛軍之所以敢叛亂,也就是吃準了中央軍不能戰,其他邊鎮短期內無法回援,打得是時間戰,時間越快打到長安,那麼叛亂就成了。
而當時十大邊鎮中真正有叛唐之心的只有三個邊鎮(實際為范陽、平盧和半個河東),其餘的在當時都是忠於朝廷的。
在實際操作中叛軍所過自然是勢如破竹,一路橫掃河北、河南,並佔領了東都洛陽。封常清率臨時招募的部隊敗退後,與高仙芝匯合堅守潼關。
此時只要堅守潼關,等待其他邊鎮大軍回援,安史之亂就平定有望。但是唐玄宗太急躁了,先是斬殺了高仙芝、封常清,接著又強令哥舒翰出戰,以至於葬送了集結起來的兵力,還丟掉了長安。
因為都城的丟失,再加上後來唐肅宗平叛部署的失誤,使得中央勢微,安史之亂未能徹底平定,反倒造成了藩鎮林立的局面,唐朝由於無法集中全國之力,再也不能像之前那麼強盛了。
旅遊者談
你要問唐朝軍事有多麼強大? 唐朝末年丟掉西域後,敦煌再見到漢軍的時候已經是明朝了。
封建王朝的軍隊強大與否今天我們可以從他的疆域面積就可以看出來,因為疆域是實打實用武力打拼出來的。下圖是唐朝時期的領土範圍和實際控制區域。唐朝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為唐高宗龍朔年間,面積大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一說1076萬平方公里)。
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西北的城門叫做開遠門。去絲綢之路的商賈旅人和前往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軍隊都需要經過這裡,因此這裡設置有一座里程碑。里程碑碑文由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手書。
碑文內容是:“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還有說法是寫作“西極道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為萬里之行。
也就是告訴諸位路過的請不要擔心,我們這裡到大唐西疆只有九千九百里的路途,絕對沒有一萬里,因此沒有必要擔心“萬里長征人未還”。
唐軍的強大特別是自從武則天開創武科舉以來,國家號稱天朝上國百萬雄師不是誇口的,(就算到了晚唐憲宗元和二年為例,光在籍軍丁有八十三萬,而且還不包括各地藩鎮違制私募的兵員和地方豪強的家兵團練。)
首先我們來看看大唐在西北對突厥用兵的表現。
公元630年,在陰山腳下的廣闊草原上,唐將李靖率領著十萬餘精兵,向東突厥的部隊發起進攻。最先發起衝鋒的唐軍,是一支明光耀眼的騎兵,面對著越來越近的唐軍騎兵,突厥士兵毫不猶豫地拉開硬弓,發射出遮天蔽日的箭雨,射向那些閃耀著金光的騎兵。
然而,箭雨並沒能阻擋唐軍衝鋒的步伐,阻擋住箭雨的,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明光鎧。明光鎧出現於三國時期,被認為是冷兵器時代防護性能最好的鎧甲之一。明光鎧優良的防禦能力,抵消掉了一部分突厥士兵的弓箭射擊。很快,唐軍便衝到了突厥部隊的近前,面對唐軍的衝鋒,不可一世的突厥騎兵並沒有退縮,而是手持兵器,與唐軍展開了廝殺。
突厥騎兵很快發現,除了明光鎧,這支精銳騎兵,還配備了一種極具殺傷力的致命武器。唐軍手持的是冷兵器時代攻擊力最為兇悍的兵器——槊。槊是矛的一種,長度在一丈八尺以上,超長的尺寸,使得一般人很難練習。在當時,對於士兵來說,最主要的防護裝備便是戰甲,而破甲能力,則是凸顯武器攻擊力的重要指標。由於槊的破甲能力遠超其它武器,於是便成為了唐軍勢如破竹般衝入突厥部隊的最重要依仗。唐軍手持槊,對突厥騎兵展開了堪稱屠殺般一邊倒的攻擊。
在陰山腳下,這場硬碰硬的戰鬥中,唐軍的幾次進攻,便徹底擊敗了突厥部隊。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唐軍以強大的軍事實力,一次次戰勝突厥軍隊,最終使東突厥徹底滅亡。大唐帝國就此開始了輝煌的歲月。
明光鎧、槊還有橫刀,這些歷史上最為精銳和昂貴的兵器,被大量的裝備到唐朝精銳騎兵,進而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打仗自古以來都是一個燒錢的遊戲,但是唐軍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唐軍公元七世紀中後期在朝鮮半島的表現。
唐高宗即位後的永徽六年(655),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唐朝遣使百濟要求退兵(高句麗、百濟對唐朝干涉他國內政的行為表示強烈的不滿和嚴正的抗議)。百濟人認為有高句麗擋著,你唐軍來我家哪有那麼容易,於是置之不理。
顯慶五年(660)三月,高宗命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出兵入朝。只是讓百濟沒想到的是,唐軍這回沒從鴨綠江往南打,而是從海上來了。七月,唐軍於熊津口登陸,十三日直取國都泗沘,十八日百濟義慈王率眾投降。同年,於百濟地區設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
十月,百濟舊將鬼室福信遣使倭國,希望倭國出兵幫忙復國。龍朔元年到龍朔三年這幾年裡,先後有六萬倭軍分四批抵達百濟,順勢奪取了百濟南部。
那麼唐軍有多少人呢?劉仁願所部一萬,劉仁軌所部七千,再加上後來高宗派來馳援的孫仁師部不過兩萬餘人。劉仁願、劉仁軌、孫仁師三部會師後,決定突襲當時百濟流亡政府的都城周留城。劉仁軌所率的不到一萬水軍,打出了名震千古的白江口之戰。
八月二十七日,計劃攻擊泗沘的倭、濟水軍千餘艘船在白江口與唐軍水師的一百七十艘船遭遇。倭濟水軍憑藉船隻和兵員數量的數倍優勢,主動進攻。劉仁軌則令唐軍搶佔白江口入海口上游,以大船優勢將倭軍的小船據之陣外,倭軍沒能取得進展,損失了不少。第二天,第四批馳援倭軍抵達,此時倭濟聯軍總兵力已達五萬餘人。倭軍眼看勢大,急於進攻,衝擊唐軍船陣。只是這數萬人缺少統一指揮與配合,前去進攻的四百艘戰船在水面上擠成一團。
接下來就是唐軍的表演了。唐軍中央艦隊後移,兩翼艦船在前,向中央靠攏,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網,主動衝鋒的倭軍直接進入了網中,陷入了混亂。
公元208年的赤壁,孫劉聯軍的一把火燒光了連在一起的曹軍艦船。四百餘年後的白江口,又是一把大火燒掉了倭軍的四百艘船。劉仁軌見日軍入圍,立即命兩翼艦船夾擊,箭弩齊放,加以火攻。倭軍的船隻相比唐軍簡陋的多,又加上擠在了一起,水面成了下餃子的大鍋,倭軍被射成了篩子,四百多船隻被焚燬,萬餘倭軍葬身海底。爾後唐軍全面出擊,倭軍全軍崩潰。
對於唐朝的強大,我想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日本人:
戊申,日本船師初至者與大唐船師合戰。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堅陣而守。己酉,日本諸將與百濟王,不觀氣象而相謂之曰:“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逆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樸市田來津仰天而誓,切齒而嗔,殺數十人,於焉戰死。是時,百濟王豐璋與數人乘船逃去高麗。(《日本書紀》)中日史上第一次正面交鋒,以大唐的壓倒性勝利結束。在與此後的元朝徵日、萬曆朝鮮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中,大唐的這次勝利無疑是最耀眼的。
長安城不良人
- 唐朝時期弓弩與攻城器械
唐軍士兵每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箭囊)一、橫刀、礪石、解結錐、氈帽、氈裘等裝備,有條件者往往還有私馬。牙兵是節度使的親兵,一般是最精銳的士兵。
唐軍軍用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其中長弓為步兵用弓(西涼團主要裝備),角弓為騎兵用弓,而稍弓和格弓則是禁衛軍專用的遠程投射兵器。
唐軍的弩箭在當時是十分厲害的遠程兵器,是軍隊專根據唐《衛公兵法》所記錄了唐軍的主要作戰方法:其中諸軍按其職能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多種。
每當戰鬥展開時候,敵人在一百五十步時候,弩兵開始射擊;敵人在六十步時候,弓箭手開始射箭;敵人攻入二十步時候,弓弩手發箭後執刀棒(即陌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步兵稍敗後,奇兵、馬軍、跳蕩(銳卒)不準輕舉妄動;如果步兵的戰況不順利,跳蕩、奇兵、馬軍即迎前騰擊,步兵後退整頓後準備再援;如果跳蕩、奇兵、馬軍進攻不利,所有的步軍必須配合馬軍同時作戰。敵軍退卻,馬軍不得輕易追擊,必須確認敵人真正潰敗後,才能掩殺。
2.唐朝軍隊獨有戰鬥體系
唐軍步馬結合,攻守有職,步兵為先鋒,騎兵為側輔,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騎兵負責步兵戰後的突擊與追擊。陌刀作為長柄大刀如牆一般推進,為先鋒步兵衝陣的主要兵器,與馬軍、奇兵一起構成唐作戰的主要特色。的先進武器(弓箭在唐代不屬管制兵器,民間也可擁有。)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240米)。
騎兵較多使用擘張弩,弩箭威力、準確和射程在弓箭之上,但射速和靈活性較差,要成為熟練的弩手需要專門的訓練。 攻城器械的話,除了火器基本都有了。雲車衝車塞門刀車,床弩拋石機留客住等等。 軍事思想至唐代已經完善成熟,歷代兵書流行的340多種,三百年亂世初定,許多職業軍人將領等積累了大量經驗,一朝迸發。
3.唐朝時期對外作戰的成績
在對外作戰方面,唐軍與隋末東突厥國、西突厥國的作戰,都是唐軍以少打多。唐軍攻滅了西突厥國,隋末東突厥國。
唐軍與高句麗國的作戰,絕大部分是唐軍以少勝多。唐軍攻滅了高句麗國。
唐軍與吐蕃的作戰,都是唐軍以少打多,雙方互有勝負,唐軍的勝利多於吐蕃勝利。唐與吐蕃大戰數十次,唐的大勝多於吐蕃的大勝。
李好說歷史
唐朝國土面積大約為1800萬平方公里,東至朝鮮半島,西抵中亞伊朗,南括越南,北包貝加爾湖,是今日中國的兩倍。如此大的疆域,肯定是由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爆發戰爭頻率和勝率最高的朝代。唐朝與周邊的鄰居幾乎都交過手,鮮有敗績。有人統計過唐朝對外戰爭的勝率是45.5%,負率27.3%,平率27.3%。這個戰績應該說是非常好的,接下來我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看看唐朝主要的對外戰爭。
1. 唐與東突厥的戰爭
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消除北方威脅而發動的攻滅東突厥。貞觀三年十一月唐太宗命李靖率10萬唐軍,分六路進攻突厥。全殲東突厥軍隊,東突厥亡國,其首領頡利可汗被生擒。
2. 唐與高昌國的戰爭
唐貞觀十四年,因為高昌國依附西突厥並阻礙西域各國通往唐朝的道路,唐太宗命侯君集任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進攻高昌國。此役侯君集行軍七千裡,擊敗高昌,攻下三郡,佔領方圓800裡的土地,唐廷在此地設置安西都護府(今新疆吐魯番)。此戰打通了西域到長安的絲綢之路。
3. 唐朝與西突厥的戰爭
唐顯慶二年即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命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為伊犁道行軍總管,率唐軍並聯合回紇共萬餘人,從北線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又命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和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安撫大使從南線進攻。戰爭結果是唐軍全勝,西突厥被滅,唐朝在西突厥土地上設立設置漾池、昆陵兩個都護府。
4. 唐與百濟的戰爭
唐顯慶五年,即公元660年,百濟進犯新羅,新羅國王向唐廷求援。高宗李治任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軍10萬,水陸並進。在於唐軍的交鋒中,百濟兵被殺萬餘,百濟國王扶余氏無奈投降。唐朝在百濟,也就是今天的韓國,設置都督府。
5. 唐與高麗的戰爭
公元666年至668年,還是唐高宗時期,高麗內亂,男生向唐朝求援。唐將龐同善、李績等率唐軍進抵朝鮮半島,累計斬首8萬餘,滅高麗。唐廷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任命大將薛仁貴為都護。
6. 唐朝與契丹的戰爭
唐開元十八年至開元二十年,唐玄宗李隆基命信安王李禕率唐軍進攻契丹牙官可突於。戰爭早期,因為趙含章輕敵冒進,唐軍遭遇失敗。但是後來李禕率領的唐軍主力擊敗契丹軍隊,終獲得戰爭勝利。
7. 唐與吐蕃的戰爭
唐朝和吐蕃是老冤家,這兩家的戰爭幾乎貫穿了唐朝300年的歷史。唐軍在河西、關中、隴右等邊關重鎮與吐蕃進行了長期反覆的爭奪。吐蕃主要根據地是今天的西藏地區,高原氣候明顯,中原人很不適應。這可能也是唐軍始終沒能攻入吐蕃腹地的原因之一。因為雙方之間的戰爭太多,以下只簡單列舉以下勝負:
貞觀十二年(638) :唐軍擊敗吐蕃,且向唐朝稱臣。
龍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軍失利,吐蕃吞併吐谷渾,實力大增。
咸亨元年至長安二年(670-702) :吐蕃威脅安西四鎮,唐廷出兵保住了西域。
開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軍勝利。
開元二十五年至大曆十四年(737-779) :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亂髮動進攻,河西隴右兩個節度使轄區全部丟失,吐蕃甚至一度攻陷唐朝首都長安,後來在唐軍的反攻下,不得不退出長安。
貞元二年至元和三年(786-808) :唐聯合回鶻、大食進攻吐蕃,吐蕃在西域的土地被瓜分,實力大為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長慶二年(818-822) :唐軍完勝。
大中元年至鹹通七年(847-866) :吐蕃潰敗、瓦解,唐朝收復隴右、河西等軍事重鎮。
最後,獻上一張唐朝疆域大圖。
哈達博士
強漢盛唐,唐朝的軍事能力在古代的帝國中十分出眾的,這毫無疑問。唐軍強大的戰鬥力,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名將輩出。
從李靖,李績開始,郭子儀,劉仁軌到李槊,晚唐高駢等,名將一直沒有斷過。
單李靖一脈,李靖培養了蘇定方,蘇定方培養了裴行儉,裴行儉又培養了程務挺等等。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有不少頂級名將)
第二,對外戰爭。
李靖奇襲突厥,幫李世民雪恥;蘇定方攻滅百濟,討伐高句麗;裴行儉,郭子儀威服西域,吐蕃;連一個大使王玄策也利用大唐的威望,帶著吐蕃,尼泊爾聯軍滅了中天竺等等戰績。
第三,兵制。
(唐朝府兵制為主)
唐朝的兵制在當時算是十分先進的,唐朝的“府兵制”實行了兵農合一,由折衝府統一訓練的體系。既減少開支,又能形成較高的戰鬥力。
唐軍又設了十六衛管理天下兵馬。另外還有羽林軍,神策軍等禁軍。
第四,兵器。
(唐朝陌刀兵)
唐朝發明了對付騎兵的重裝步兵使用的“陌刀”,唐朝常常騎兵和步兵“刀陣”配合,無往不利。
裴行儉也曾經讓陌刀兵隱藏在糧車上,突厥劫糧,被埋伏的陌刀兵殺得心有餘悸。
第五,唐朝重武。
(大唐名將李靖)
漢唐都是尚武的時代,士人都是能文能武的居多。能文者不但能上陣,還能把文人的謀略和武勇結合一起,所以名將很多。
包括李靖,裴行儉等等,都有兵法的著作,裴行儉還是草書和隸書的高手,可惜他寫的兵法和用人之法的書,被武則天所喜愛,取走以後失傳了。
大飛熊騎士
以安西大都護府為例。
唐朝以龜茲地區作為統轄西域的中心,並在此設都 護府,管轄著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大軍事重鎮,其範 圍包括整個塔里木盆地和帕米爾以西的廣大地域。
唐朝在西域的駐軍主要集中於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 茲。
根據“兩唐書”《高仙芝傳》所載伐小勃律之役, 每鎮守使轄兵力 3000~5000 人。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 斷:四鎮每鎮 3000~5000 人,共 1.2~2 萬人左右。《舊唐書· 地理志》記載,唐玄宗時,“安西都護府鎮戍兵二萬四千 人”,加上四鎮兵力共約 4.4 萬人。
這就是安西最主要的戰鬥軍隊,另在一些重要的關隘還有守捉兵和烽戍兵。守捉是唐在邊 境地區的交通要道上設立的軍事檢查機構,駐兵守衛盤 查,其統兵長官稱守捉使,兵員數百至千人不等。
烽戍兵,唐時每 30 裡置一烽,建於邊塞山 險要隘處。烽有烽帥,管烽卒 3~5 人,平時防烽屯田,準 備積薪,有警則舉火……烽卒由衛士充任,無衛士則以 鄉兵充。
且看兵士裝備;唐朝軍隊的編制約 300 人為團(設校尉),50 人為隊 (設隊正),10 人為火(設火長)。每火備 6 馱馬,載軍用灶 具、甲床、工具。每士卒攜帶 1 弓,30 箭,1 柄胡祿刀(大橫 刀),1 塊礪石,麥飯 9 鬥,米 2 升,皆自帶。士兵甲冑武器, 臨戰頒發。安西駐軍的建制應該與內地一致,士兵基本 的武器是弓、箭和大刀。
再看補給;
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僅以兩大 都護府軍事開支而言,“自開元及於天寶(713~756)…… 每歲軍用日增,其費糶則三百六十萬匹段。其中伊、西、 北庭八萬,安西二十萬。”這就是說,僅僅用來採購粟麥, 即供應軍糧的經費,中央每年需給西域撥解縑帛二十萬 匹。同時又記載:“給衣則五百三十萬。”其中“伊、西、北庭 四十八萬,安西三十萬”。這就是說為了備辦軍裝,朝廷每 年需給西域撥解絹帛 78 萬匹。
安西駐軍的後勤補給中,糧草、武器都能夠自給自 足,而且依靠唐朝強大的國力,軍裝被服也能得到基本的 補充,可以說安西駐軍的後勤補給能夠得到有力的保障。
說到補給就不得不提——馬
據《舊唐書·地理志》載,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 唐政府在西域共駐軍 4.4 萬人,軍馬 7700 匹。從數量上 看,駐軍兵種是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但西域地區是優 質馬匹的重要產地,能夠通過與西突厥的絹馬貿易,獲取 大批優質馬匹。
玄宗天寶六年(747),安西副都護高仙芝 率軍討伐小勃律,《新唐書》卷 135《高仙芝傳》稱:“是時步 兵皆有私馬相隨。”
可見當時安西唐軍雖然有步兵、騎兵之分,實際上行軍時,馬匹的數量大大超過騎兵人數,如果按步兵皆有私馬來看,這是軍隊是清一色行動迅疾的 騎兵。不過步兵的私馬可能只用於騎行,不用於作戰,普通騎兵皆備兩匹馬,而步兵僅備一匹私馬。 這支全國行 軍速度最快之兵,每年需用的馬匹數量就很驚人。
每人都有至少一匹馬,雖說不像軍馬那樣有衝擊力,但在軍隊機動性上,與同時代的其它軍隊可以說拉開了一個時代。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西域副校尉陳湯評價 西域士兵戰鬥力時說:“夫胡兵五而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當一。”
用現代話描敘,一萬輛坦克集團衝鋒與拿步槍的敵人打,完全是輾壓。安西都護府就是靠著這不到5萬漢軍精銳稱霸西域。
“怛羅斯之戰”安西都護領著西域各部聯軍與阿拉伯帝國硬肛,被己方少數總共方背叛,戰敗。本來等著本土增兵,再戰,可沒想到“安史之亂”開始。
真是戲劇弄人,沒那鬼亂子,我就可以看見巨唐以超強國力平推大食(阿拉伯帝國)了。就像唐初發兵二十萬滅掉高昌,威慎西域各國。
另外還有其它五個都護府(雖說實力不及安西)
除了六大都護府外,本土還有各節度使。
關於唐朝為何經營西域?
除了想超越漢朝外,有一個根本原因,因為唐朝的外貿基本上都是從西域過來的,就相當於在西域設個卡,坐著收錢。
另外安西與北庭寺都護府的軍費來源有三處,小頭由西域各部落出,大頭就在商路設卡,收稅,不夠的由大唐政府出。實則是二外,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收稅的稅率由唐政府說了算,但為了防止都護府做大,設卡收費佔軍費的比例不會很高。
說句我心裡的話,安西加北庭十萬漢軍,他們到西域駐防都是有期限的,時間一到就有內地的兵士來換崗(後來改募後製),就是主將想反,士兵未必會跟著他。
關於平推大食?
這個問題很好說明。就好比一條街,大唐是本街最大的店鋪,外加收租的,進入市場的門口都有自己人設卡,收錢,如此一本萬利的事,傻子才不會做。有一天,西域門來了一幫人號——大食,也開卡收稅。
俗話說“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於是安西帶著小弟們上前幹仗,沒打贏,退了回來。領頭的高舵主上表請罪,幫主沒有處罰。何況高舵主又不是軟蛋,要不是本土出事,調他回去;拼著舵主多年名望,還有設卡損失的錢,拉著北庭一起硬肛不在話下。
當然,這與滅“高句麗”還是有區別的。高句麗是大患,決的是生死,隋唐三代君主(唐高祖打內戰),硬磨了百餘年才生生吃掉它。大食是比錢財,為了錢,所以一戰,何況大唐正處在盛世,能到手的錢不拿白不拿。
艾洛布
大唐王朝的軍事力量遠遠超過漢朝。尤其是在李世民、李治父子時期。滅國無數。
突厥對唐朝的威脅,遠遠大於匈奴對漢朝的威脅類似。武德四年,頡利可汗出兵入侵汾陰、石州、雁門、幷州、代州、原州、恆、定、幽、易。武德五年,突厥攻打代州,殺唐朝總管定襄王李大恩,八月,頡利率兵侵廉州,精兵數十萬,漫山遍野,綿延數百里。
唐太宗李世即位之時,吉利可汗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京師震動。李世民與頡利對話。稱臣進貢。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突厥退兵。突厥成為大唐王朝的心腹大患。有重現五胡亂華的危險。
貞觀三年,以東突厥進擾河西。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後代是狄仁傑中薛青麟】等統領的10餘萬兵馬,分6路進擊突厥。貞觀四年正月,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靖在白道截擊,降其部眾五萬餘人。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敵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
唐朝將東突厥領地劃入自己的版圖,在其上設置了順州、裕州、化州、長州、定襄、雲中等都督府。疆域由此擴大至陰山以北600裡,勢力範圍達到漠北。
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崛起併成為了大漠的主宰,多次與唐朝發生衝突。李勣被授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駐羽方,李大亮、李襲譽等分兵攻打薛延陀、兩軍相遇,李勣命騎兵下馬,持長槊直衝,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及馬一萬五千匹、擒獲他們的伊特勿失可汗,從此薛延陀滅亡。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羅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最終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
高宗龍朔元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 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
朝鮮半島三國鼎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六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高宗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
總章元年,唐軍破平壤,滅亡高句麗。此時唐朝版圖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到中亞的鹹海和波斯東北部,北包貝加爾湖。
唐高宗李治開闢的疆域,在武則天手中葬送了一半。在李隆基時期,唐朝繼續開疆擴土。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對外戰爭最多的王朝。滅三十餘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