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

晌午曰


简单讲讲唐朝的战绩,就讲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战绩:



公元630年,唐朝灭了东突厥,生俘了他们的颉利可汗。

东突厥是什么呢?东突厥是隋朝时期就威胁中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历史称他们为“北到大海,南至阴山,控弦三十余万。伊古以来,夷狄之盛,未曾有也”,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

然而就这么个政权,在唐朝建国几十年后就被灭掉。他们的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封了一个官,在高祖李渊(此时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酒席上站在一边倒酒。李渊还让他跳舞助兴。

公元635年,唐灭吐谷浑,其首领慕容伏允上吊自杀,儿子降唐。

公元640年,唐朝灭了高昌,国王文泰兄听说唐军来了,活活吓死了。

公元646年,唐灭薛廷陀,伊特勿失可汗被俘虏。

公元648年,唐灭龟兹,先任龟兹王被斩首,继任被带回长安。

公元650年,车鼻可汗被唐军俘虏,押送长安。

公元657年,唐朝灭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被俘虏,押送洛阳。

公元660年,唐朝灭百济,百济王全家被打包送洛阳。

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国王被押送长安。

唐朝对待周围的国家,能够做到“霸而不暴”,打仗说打仗,讲理说讲理。唐朝对周边国家并不恃强凌弱,就算打赢了,也不过是把他们的国王抓到长安,封一个官让他们养老而已。

而唐朝的军队,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第一次交手,就是在唐朝。

当时的日本人见到的唐朝武士是这样的:

如果有朋友爱看历史电影的话,可能会奇怪,这不是日本古代武士吗?

日本武士的确在古代爱打扮成这样,但是他们不是首创,只不过是cosplay了唐朝武士而已。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当时还叫倭国)都介入了朝鲜半岛的内战,双方在白江口爆发水战。唐朝军队一万两千人,有一百七十艘战船,日本军队四万三千人,有一千多艘战船。


然而战争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日本拥有着兵力、船只的数倍优势,却被唐军打的满地找牙。日本人惊讶的发现他们的武器打不穿唐军的盔甲——唐军当时的盔甲是双层缝制的,非常严密。而日本当时落后的连文字都没有,冶金技术可想而知。唐朝的船只大小是日本的几十倍,双方交战时一些唐军甚至都不用搏斗,直接开船碾过去。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人觉得自己在跟外星人打仗。日军主帅阵亡,将领死的死伤的伤,士兵被打的连武器都不要了。从此日本再也没敢跟唐朝挑衅过,跪舔了中国几百年。

唐朝对于周边国家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碾压级优势。无论是军队制度、士兵士气、武器装备、指挥体系等等,都极为先进,所以百战百胜。

在这种强大的军事实力下,资治通鉴记载,连当时中国唐朝周边的野人酋长,想坐稳位置,都要等待着长安给他配发印玺和旗帜。当时的长安,基本就跟联合国总部差不多,是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心,还充当国际仲裁法院,国际军事法庭的职责。

另外,唐朝的长安,曾经装过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个逼。

唐朝长安城西北,有一个门叫做开远门。当时的出城向西北方向去的人,一定要经过开远门。

而在开远门外,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手笔,写的是:

“西极道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做万里之行。”

什么意思呢?

古人相信“万里长征人未还”,过去交通落后,离家万里,真的就一辈子回不来了。

意思就是,从这里向西到唐朝的最西边境,不过九千九百里,你们放心去吧,回得来!

实际上,这块碑在说谎。根据司马光的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开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两千里”,要想西走一万两千里才能走到最西边境(唐朝一里约450米)。

那么唐朝西部边境究竟在哪呢?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曾经设立了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叫做“波斯都护府”。

波斯都护府在什么地方?

在今天的阿富汗和伊朗边境上——

而李白写过一句诗叫做“洗兵条支海上波”,“条支海”是哪里?是今天的波斯湾。

也就是说,唐朝军队曾经在波斯湾战斗过……


小约翰


首先来看看大唐盛世的版图,空前辽阔,一举超过了汉武帝时期。史载,当时的唐朝疆域“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信乎幅员之盛,虽西汉不及也!”唐军到底有多强呢?

1、想打谁就打谁

唐朝初年,四方夷族胆敢不遵从唐朝旨令,没有二话,全部发兵攻打,剿灭对方军队,犁庭扫穴,彻底打败对方才告终。唐太宗想打谁就打谁的结果是,“蕃夷君长,待唐玺乃能国,一不宾辄遭夷缚。”夷族的首领,只有唐朝册封才能继位管理国家,稍有不尊敬之处就会被绑到长安。

2、攻不无克

下面列举一下,大唐初年具有代表意义的武功战绩:

629年,一战灭东突厥亡。

640年,灭高昌国。

644年,突袭焉耆,活捉龙突骑支。

648年,活捉并斩首焉耆国王薛婆阿那支。

646年,铁勒十一部全部归顺大唐。

650年,活捉车鼻。

661年,大败九姓铁勒10万联军,回纥叶护三兄弟全被活捉。

679年,尽平突厥余党。

688年,大败吐蕃。

......

服不服,不服打到你服。其实说来唐朝的影响力也挺大,要不国外为啥叫唐人街,而不叫汉人街,清人节呢?


关河南望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个个强盛大一统的王朝。史上一般称之为“霸秦”,“强汉”,“盛唐”,“富宋”,“刚明”。其中唐王朝说是综合国力最为鼎盛的一个王朝,三百余年的存在时间里,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最具说服力的当属唐王朝曾诞生了中国历史最有名的两大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而唐王朝能够拥有如此辉煌的历史,除了当时国家的富强统一,政治体制的完善,经济发展的繁荣以外,同样离不开其强悍无敌的军事实力。今天小逸就通过三个方面来和大家聊聊唐朝的军事实力:



一、军队规模

唐王朝在建国初期,南征北战,不仅统一了中原地区,而且攘平四夷,威加海内。剿灭东突厥,击败高丽,南征南亚印度,降服吐蕃。还有跟当时伊斯兰世界霸主阿拉伯帝国交手。可谓是战果辉煌,堪称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霸主。强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唐王朝拥有着一支以骑兵为主,规模空前,军力强大的常规军队。而这强悍的骑兵和勇猛的步兵也是唐王朝能够击败众多擅长骑射的少数民族之基础。还有领先于世界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以及唐王朝实用的训练制度也是军力强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军事人才

唐王朝军事实力雄厚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名将如云,人才济济。从唐初太宗李世民起,涌现出李孝恭、李靖、李勣、阿史那社尔、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韦皋及李愬等等,可谓是名将辈出的一个盛世。其中像李靖,李勣,郭子仪等军事家,不仅仅在唐王朝时期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对于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的发展都是有些非常的意义,其军事思想在今天也是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三、经济实力

最后一点,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离不开经济基础,唐王朝在当时是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拥有着强大富庶的经济力量。这也为唐朝军队的四处征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包括有力的后勤保障,精良的武器马匹,昂贵有用的防御装备等等。而这些条件也是唐朝军队征战四方,屡奏凯歌,最终屹立亚洲之颠乃至世界之颠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我是小逸聊史,品读古今史实,探讨人生哲理,感谢小伙伴们阅读观看,如果觉得小逸说的有道理,求大家动动小手,点点关注!(注: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凉州牧001


  我们知道,唐朝在玄宗天宝年间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史,统称为是天宝十节度,其中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最终发生了叛乱,是为安史之乱。

  那么在天宝年间,唐朝各大边镇的军备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除了叛唐的边镇外,其余的边镇又是什么状态呢?

  一:西域边镇

  所谓的西域边镇指的是唐朝在西北设立的两大节度:安西节度使和北庭节度使。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率数万唐军灭掉了高昌国,并在此建西州都护府,随后又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自此开始经略西域。

  最初唐军只是在西域建立了几个军事据点,并没有常驻大量军队,整个西域的常备唐军只有数千人,有战事时再从内地发大军。

  唐军常驻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辖地范围却极大: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州,一百一十县,一百二十六军府。

  但是不久之后,吐蕃崛起,其不光在青海一线与唐朝展开了激烈争夺,也将兵锋指向了西域,唐跟吐蕃在西域的拉锯战持续了数十年时间,终于到了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正式派出三万军队常驻西域。

  自此到安史之乱时,吐蕃再也没能染指西域。

  

  西域最初为安西都护府辖地,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但此时的北庭都护府要从属于升格的安西大都护府,后者直接管理西域其他地方。

  到了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开始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随后唐玄宗又先后设立了北庭节度使和安西节度使,其中:

  北庭节度使,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安西节度使,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

  唐玄宗时在边镇已经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由于安西及北庭的唐军驻防要点均在绿洲及水源地附近,其有大量屯田,因此很多募兵实际上是以西域为家的,其作战积极性很高。

  而安西、北庭为产马地,因此这里的唐军步兵也均有马匹。当时唐军兵器铠甲世界一流,当然也比较重,步兵有马可提升安西、北庭军团的机动作战能力,而步兵尚且有马,骑兵的马匹质量就更高了。

  

  唐玄宗时期,北庭军的任务是对付西突厥余部中不服从唐朝的部分;安西军的任务是向南切断吐蕃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同时也有在中亚方向对突厥系部族的作战任务。

  安西军和北庭军有时会展开联合军事行动。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突骑施汗国内乱,唐玄宗令碛西节度使盖嘉运统率北庭、安西军攻击。北庭唐军在索虏城击破吐火仙可汗军;安西唐军则偷袭怛罗斯城成功,击破了黑姓可汗尔微特勒。

  天宝年间,高仙芝统率安西军,先后取得了讨伐小勃律、朅师国、石国、突骑施等国的军事胜利。

  通过这些战争的胜利,高仙芝不仅“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而且还得到了开府仪同三司、右羽林大将军的荣誉。

  

  随后高仙芝率安西军征战怛逻斯,以两万唐军便和大食军及当地联军对战五日不落下风,但葛逻禄人突然倒戈,致使唐军战败,高仙芝带着数千人突围成功,返回了安西。

  此战虽然损失不小,但是安西军的实力很快就得到了恢复,不久后继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接着率安西军出征大勃律和播仙。

  安西和北庭虽是距长安很远的边镇,而且军人编制中不少都是来自当地部族,但是对唐中央却是十分忠心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北庭军抽掉了一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回师平叛。

  唐肃宗见到李嗣业统率的安西精兵之后,非常高兴,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

  而从安西、北庭行营军对安史叛军的作战来看,其素质是要高于叛军的。

  

  史载:李嗣业(安西名将)“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之后,安西军“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

  当时,见到安西军的杜甫兴奋之余作诗,其中有: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之语。

  而安西、北庭军的著名将领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等人均死于平叛战争中(高封二人为唐玄宗所杀)。

  二:西北边镇

  唐高宗时,吐蕃崛起,并对唐展开全面战争。

  唐军最初的策略是一战而定,先后以薛仁贵率五万大军进军,后又命李敬玄率十八万唐军在青海与吐蕃决战。

  但是高原特殊的地形使得来自平原的唐军难以适应,而且吐蕃都城路途遥远,唐军补给无法跟上,一战而灭国是不可能的,于是便在青海和河西走廊一线与其展开全面争夺战。

  

  到武则天时期,由于军队府兵制度的崩坏,战斗力下降严重,尽管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无法压制吐蕃进攻。

  唐玄宗时为针对吐蕃作战,专门设立了河西和陇右两大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陇右节度使,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

  为了统一指挥,河西和陇右节度使经常为一人所担任,将近十五万募兵直接对吐蕃作战,使得吐蕃的攻势被死死卡住。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陇西节度使李祎统率唐军进攻吐蕃。

  李祎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信安王,他率领唐军“倍道兼进,并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斩获首级,并获粮储器械,其数甚众”。

  

  由于石堡城被攻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第二年吐蕃便开始向唐朝求和。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朝和吐蕃重新开战,唐河西军入其境2000余里;吐蕃反攻,“希逸(河西节度使)拒破之,鄯州都督杜希望又拔新城,更号威戎军”。

  随后河西军萧炅“遣将追尾,有云出军上,白兔舞,大破吐蕃”;陇西方向,杜希望“发鄯州兵夺虏河桥,并河筑盐泉城,号镇西军,破吐蕃兵三万”;获得了全面优势。

  但不久之后,河西、陇右节度使由《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那个盖嘉运将军担任,此人疏于战备,丢掉了石堡城。

  吐蕃得到了石堡城之后,又转向对唐的主动进攻。

  唐军屡攻石堡城受挫后,由“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

  天宝八年(749年),唐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拿下了石堡城,随后乘胜又夺取了洪济、大莫门、五桥、树敦城,再加上青海湖上龙驹岛修筑的应龙城,唐军再次形成对吐蕃的全面优势。

  天宝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又请立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唐军在高原进一步推进。

  除了在西北设立的针对吐蕃的两大藩镇外,在这一方向还有针对后突厥的朔方镇。

  朔方节度使,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东部突厥集团在唐太宗时便被击败,并归附唐朝,但是其势力在唐高宗末年再度复兴,是为后突厥。武则天时期,由于战略失误,甚至还赐予其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四万斤及六州降户数千帐。

  后突厥得以迅速扩充实力,其巅峰时期控制了整个漠北,控弦之士达四十万之众。

  面对严峻的北边形势,朔方镇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常驻了六万多唐军。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养子王忠嗣任朔方节度使,此人父亲便是唐军勇将,在对吐蕃作战中战死,因其年幼,被唐玄宗收养,青年时期便以勇悍擅战扬名于河西。

  

  镇守朔方后,王忠嗣巧妙使用间谍,挑拨后突厥各部关系的同时,也刺探了大量精准情报,因此朔方军每次出战必定能以极小代价取得胜利。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率军击破奚族武装,同年又“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攻(后突厥)米施可汗走之”,朔方唐军趁机出兵“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率其部落千馀帐入朝”。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怒皆及突厥之众,“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天宝三年(744年),朔方军又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

  天宝五年(746年),后突厥灭亡。

  王忠嗣练兵极严,但对士卒极好,因此朔方军是当时唐边镇军中的强军,唐军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河西、陇右、朔方三镇对唐中央也是十分忠心的,尤其朔方镇军可以说是王忠嗣一手带出来的,由于他跟太子李亨是幼年好友,虽然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就去世了,但李亨还是能以朔方军为基干平叛,并在其治所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

  这西北三镇的部队同时也是针对安史之乱平叛的主力军。

  三:南方边镇

  唐高宗时,与吐蕃的战争全面开打,其中除了青海主战场外,还有两大分战场,一个是之前提到的西域,还有一个就是四川。

  因此,唐军也加强了在四川西部的防御,作为牵制吐蕃的一条重要战线。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剑南支度、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被升为剑南节度使。

  其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

  

  天宝年间,吐蕃已经被全面压制下去,在此之前剑南军还收复了安戎城。

  但此时,依靠唐王朝力量统一的南诏国却崛起了,其本身是唐朝的附属国,但由于唐朝地方官与南诏的矛盾加剧,使得南诏兵戈相向,剑南战事开启,是为天宝战争。

  天宝十年(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

  但是鲜于仲通不允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

  剑南镇兵额仅三万九百人,鲜于仲通哪儿来的八万人?这其中一方面有夸大唐军数量及死伤的因素,同时也有剑南镇征发临时军人及部族武装的缘故。

  此战后,南诏投向吐蕃,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全军覆没。

  

  天宝战争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主导的,李宓所率的部队中除了剑南兵外还有从两京以及河南河北招募的士兵。这些兵不适应云南地理环境,实际上在正式作战前便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难以达到正常的作战状态。

  同时这个七万大军全军覆没可能也有所夸大。

  这主要是因为天宝战争是杨国忠主导的,而此人为世人和史家所厌恶,因此不乏有夸大唐军损失,以突出杨国忠之罪的因素。

  但是尽管如此,剑南镇在天宝战争中的损失惨重是毫无疑问的,这使得后来的安史之乱中,剑南镇无力支援平叛,但该镇对唐也是忠心的,唐玄宗入成都即是证明。

  唐朝时期,虽然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朝廷的赋税、粮食大多出自江南,但是却没有在这里驻扎重兵。这主要是没有对手的缘故,同时相对来说,南方当时的人口密度还不是很大。

  

  唐玄宗开元初年,安南梅玄成起兵叛乱。唐朝派出的是太监将军杨思勖,史载:

  思勖请行,诏募首领子弟十万,与安南大都护光楚客繇马援故道出不意,贼驴眙不暇谋,遂大败,封尸为京观而还。

  杨思勖这个人虽然是个太监,但是武力值超高,曾在宫廷政变中砍翻过禁军将军,后来在唐玄宗上位时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被封为左监门卫将军(右监门卫将军是高力士)。

  开元十二年(724年)、十四年(726年)、十六年(728年),杨思勖又三次统军出征,三战三捷,擒杀敌军超过10万人,自己也因功升至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杨思勖治军严厉,“将士惮服,莫敢视”,对自己人比较狠的同时,太监将军对敌军更为残忍,“所得俘,必剥面、皦脑、褫发皮以示人”。

  

  在杨思勖的军事打击下,南方叛乱被平定。后来唐玄宗为了防止叛乱势力死灰复燃,于是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岭南五府经略使。

  其治所在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

  很明显,其兵员是比较少的,但是兵虽少,却对唐中央极为忠心,没有出现秦朝末年中原大乱后,岭南军队割据自立的情况。

  安史之乱爆发后,岭南虽然兵少,但依然回军平叛。

  四:叛乱边镇

  唐朝在东北方向原本是针对高句丽和朝鲜半岛作战的。

  唐太宗时期,亲征高句丽,发江、淮、岭、峡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两军合势并进。

  

  此战的结果虽然未能灭掉高句丽,但是战果很大:

  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骅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唐高宗继位后持续对高句丽用兵,并且出兵朝鲜半岛,灭掉了百济国,同时还击败了前来救援的日本军队,这也是中国和日本军队的第一次大战。

  百济灭国后不久,高句丽也被灭,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

  由于新罗逐步蚕食,同时唐的精力主要开始对付吐蕃,因此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辽东,新罗随后也依附唐朝,东北边境暂时安稳。

  武则天时期,契丹叛变,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在随后与契丹的战争中,武周(唐)军队损失惨重;几乎与此同时,靺鞨人大祚荣又建立了震国,势力最盛时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控制了东北大部地区。

  因此,武则天被迫开始在河北、辽东、山西屯驻重兵以针对北边局势。

  

  唐玄宗开元初期设立幽州节度使针对这一方向,因为渤海国受唐册封并交好,因此幽州军主要是对付契丹和奚族武装。

  开元后期,唐军名将张守珪坐镇幽州,其任上几乎打残了契丹武装,并将幽州军锻炼了出来,但他同时也重用起了胡人安禄山,开元末年安禄山已任平卢兵马使。

  安禄山本为胡人,因盗羊被抓即将被乱棍打死时,得到了张守珪的注意,随后命其抓俘虏。

  由于安禄山“知山川水泉处,尝以五骑禽契丹数十人,守珪异之,稍益其兵,有讨辄克,拔为偏将”。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幽州节度使改为范阳节度使,并且分出了平卢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使,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而安禄山不久后则担任两镇节度使,统辖这近十三万精兵。

  那么安禄山的军事水平如何呢?

  安禄山在张守珪麾下时曾有骁勇之称,但其专长不在于此,而在于诡诈,其常常通过诱骗等方式来斩杀契丹人,但是这种方式小打小闹还行,大规模战争中就不一定管用了。

  天宝十一年(752年)率兵讨契丹,结果“士略尽,禄山中流矢,引奚儿数十,弃众走山而坠”,后来“庆绪、孙孝哲掖出之,夜走平庐;部将史定方以兵鏖战”,这才将安禄山救回来。

  但是安禄山虽然在战场上不如天宝年间的其他名将战绩显赫,其诡诈却超过了所有人。他一方面贿赂朝中大臣,另一方面以自己为胡人、不识文字,通过装蠢来降低皇帝及大臣对自己的警惕,由此获得了唐玄宗及宰相李林甫的信任。

  

  而在边事上,安禄山随后又得到了河东节度使的职位,此职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代州、岚州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不过,安禄山实际上不能控制河东镇的全部兵马。

  此外,安禄山又用手段迫使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叛逃,此人为突厥九姓首领,后来被葛逻禄人所杀,部众则被安禄山收编,其又得精兵一批,史载:已得布思众,则兵雄天下。

  结语

  天宝初年,经过王忠嗣朔方军的打击,后突厥已经灭亡,奚族强悍的怒皆部也被打残,契丹经过屡次打击后已经大伤元气,虽然也将安禄山打败过,但无力威胁唐朝边镇。

  因此,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约十八万大军实际上是没有特别强大对手的。

  当时其余各边镇的情况是,西域远在天边;河西、陇右被吐蕃死死粘着;剑南在征南诏时损失惨重;岭南兵少且地处边远;朔方军当面又兴起了回鹘。

  

  各镇都有比较强的假想敌或者地处边远,而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却闲着没事,安禄山的基本盘范阳镇到长安的距离只有如今的半个河北、一个河南及半个陕西。

  这条路线大部为平原,适合骑兵冲击,而且没有重兵驻守,朝廷在长安的中央军又烂得不成样子。

  因此叛军之所以敢叛乱,也就是吃准了中央军不能战,其他边镇短期内无法回援,打得是时间战,时间越快打到长安,那么叛乱就成了。

  而当时十大边镇中真正有叛唐之心的只有三个边镇(实际为范阳、平卢和半个河东),其余的在当时都是忠于朝廷的。

  

  在实际操作中叛军所过自然是势如破竹,一路横扫河北、河南,并占领了东都洛阳。封常清率临时招募的部队败退后,与高仙芝汇合坚守潼关。

  此时只要坚守潼关,等待其他边镇大军回援,安史之乱就平定有望。但是唐玄宗太急躁了,先是斩杀了高仙芝、封常清,接着又强令哥舒翰出战,以至于葬送了集结起来的兵力,还丢掉了长安。

  因为都城的丢失,再加上后来唐肃宗平叛部署的失误,使得中央势微,安史之乱未能彻底平定,反倒造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由于无法集中全国之力,再也不能像之前那么强盛了。


旅游者谈


你要问唐朝军事有多么强大? 唐朝末年丢掉西域后,敦煌再见到汉军的时候已经是明朝了。

封建王朝的军队强大与否今天我们可以从他的疆域面积就可以看出来,因为疆域是实打实用武力打拼出来的。下图是唐朝时期的领土范围和实际控制区域。唐朝时期疆域面积最大为唐高宗龙朔年间,面积大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西北的城门叫做开远门。去丝绸之路的商贾旅人和前往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军队都需要经过这里,因此这里设置有一座里程碑。里程碑碑文由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手书。

碑文内容是:“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还有说法是写作“西极道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为万里之行。

也就是告诉诸位路过的请不要担心,我们这里到大唐西疆只有九千九百里的路途,绝对没有一万里,因此没有必要担心“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军的强大特别是自从武则天开创武科举以来,国家号称天朝上国百万雄师不是夸口的,(就算到了晚唐宪宗元和二年为例,光在籍军丁有八十三万,而且还不包括各地藩镇违制私募的兵员和地方豪强的家兵团练。)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唐在西北对突厥用兵的表现。

公元630年,在阴山脚下的广阔草原上,唐将李靖率领着十万余精兵,向东突厥的部队发起进攻。最先发起冲锋的唐军,是一支明光耀眼的骑兵,面对着越来越近的唐军骑兵,突厥士兵毫不犹豫地拉开硬弓,发射出遮天蔽日的箭雨,射向那些闪耀着金光的骑兵。

然而,箭雨并没能阻挡唐军冲锋的步伐,阻挡住箭雨的,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光铠。明光铠出现于三国时期,被认为是冷兵器时代防护性能最好的铠甲之一。明光铠优良的防御能力,抵消掉了一部分突厥士兵的弓箭射击。很快,唐军便冲到了突厥部队的近前,面对唐军的冲锋,不可一世的突厥骑兵并没有退缩,而是手持兵器,与唐军展开了厮杀。

突厥骑兵很快发现,除了明光铠,这支精锐骑兵,还配备了一种极具杀伤力的致命武器。唐军手持的是冷兵器时代攻击力最为凶悍的兵器——槊。槊是矛的一种,长度在一丈八尺以上,超长的尺寸,使得一般人很难练习。在当时,对于士兵来说,最主要的防护装备便是战甲,而破甲能力,则是凸显武器攻击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槊的破甲能力远超其它武器,于是便成为了唐军势如破竹般冲入突厥部队的最重要依仗。唐军手持槊,对突厥骑兵展开了堪称屠杀般一边倒的攻击。

在阴山脚下,这场硬碰硬的战斗中,唐军的几次进攻,便彻底击败了突厥部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唐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次次战胜突厥军队,最终使东突厥彻底灭亡。大唐帝国就此开始了辉煌的岁月。

明光铠、槊还有横刀,这些历史上最为精锐和昂贵的兵器,被大量的装备到唐朝精锐骑兵,进而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打仗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烧钱的游戏,但是唐军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唐军公元七世纪中后期在朝鲜半岛的表现。

唐高宗即位后的永徽六年(655),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唐朝遣使百济要求退兵(高句丽、百济对唐朝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和严正的抗议)。百济人认为有高句丽挡着,你唐军来我家哪有那么容易,于是置之不理。

显庆五年(660)三月,高宗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出兵入朝。只是让百济没想到的是,唐军这回没从鸭绿江往南打,而是从海上来了。七月,唐军于熊津口登陆,十三日直取国都泗沘,十八日百济义慈王率众投降。同年,于百济地区设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

十月,百济旧将鬼室福信遣使倭国,希望倭国出兵帮忙复国。龙朔元年到龙朔三年这几年里,先后有六万倭军分四批抵达百济,顺势夺取了百济南部。

那么唐军有多少人呢?刘仁愿所部一万,刘仁轨所部七千,再加上后来高宗派来驰援的孙仁师部不过两万余人。刘仁愿、刘仁轨、孙仁师三部会师后,决定突袭当时百济流亡政府的都城周留城。刘仁轨所率的不到一万水军,打出了名震千古的白江口之战。

八月二十七日,计划攻击泗沘的倭、济水军千余艘船在白江口与唐军水师的一百七十艘船遭遇。倭济水军凭借船只和兵员数量的数倍优势,主动进攻。刘仁轨则令唐军抢占白江口入海口上游,以大船优势将倭军的小船据之阵外,倭军没能取得进展,损失了不少。第二天,第四批驰援倭军抵达,此时倭济联军总兵力已达五万余人。倭军眼看势大,急于进攻,冲击唐军船阵。只是这数万人缺少统一指挥与配合,前去进攻的四百艘战船在水面上挤成一团。

接下来就是唐军的表演了。唐军中央舰队后移,两翼舰船在前,向中央靠拢,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网,主动冲锋的倭军直接进入了网中,陷入了混乱。

公元208年的赤壁,孙刘联军的一把火烧光了连在一起的曹军舰船。四百余年后的白江口,又是一把大火烧掉了倭军的四百艘船。刘仁轨见日军入围,立即命两翼舰船夹击,箭弩齐放,加以火攻。倭军的船只相比唐军简陋的多,又加上挤在了一起,水面成了下饺子的大锅,倭军被射成了筛子,四百多船只被焚毁,万余倭军葬身海底。尔后唐军全面出击,倭军全军崩溃。

对于唐朝的强大,我想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日本人:

戊申,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酉,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气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逆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日本书纪》)

中日史上第一次正面交锋,以大唐的压倒性胜利结束。在与此后的元朝征日、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大唐的这次胜利无疑是最耀眼的。


长安城不良人


  1. 唐朝时期弓弩与攻城器械

唐军士兵每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箭囊)一、横刀、砺石、解结锥、毡帽、毡裘等装备,有条件者往往还有私马。牙兵是节度使的亲兵,一般是最精锐的士兵。

唐军军用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其中长弓为步兵用弓(西凉团主要装备),角弓为骑兵用弓,而稍弓和格弓则是禁卫军专用的远程投射兵器。

唐军的弩箭在当时是十分厉害的远程兵器,是军队专根据唐《卫公兵法》所记录了唐军的主要作战方法:其中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

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锐卒)不准轻举妄动;如果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掩杀。

2.唐朝军队独有战斗体系

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的先进武器(弓箭在唐代不属管制兵器,民间也可拥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240米)。


骑兵较多使用擘张弩,弩箭威力、准确和射程在弓箭之上,但射速和灵活性较差,要成为熟练的弩手需要专门的训练。 攻城器械的话,除了火器基本都有了。云车冲车塞门刀车,床弩抛石机留客住等等。 军事思想至唐代已经完善成熟,历代兵书流行的340多种,三百年乱世初定,许多职业军人将领等积累了大量经验,一朝迸发。

3.唐朝时期对外作战的成绩

在对外作战方面,唐军与隋末东突厥国、西突厥国的作战,都是唐军以少打多。唐军攻灭了西突厥国,隋末东突厥国。


唐军与高句丽国的作战,绝大部分是唐军以少胜多。唐军攻灭了高句丽国。

唐军与吐蕃的作战,都是唐军以少打多,双方互有胜负,唐军的胜利多于吐蕃胜利。唐与吐蕃大战数十次,唐的大胜多于吐蕃的大胜。


李好说历史


唐朝国土面积大约为1800万平方公里,东至朝鲜半岛,西抵中亚伊朗,南括越南,北包贝加尔湖,是今日中国的两倍。如此大的疆域,肯定是由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爆发战争频率和胜率最高的朝代。唐朝与周边的邻居几乎都交过手,鲜有败绩。有人统计过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是45.5%,负率27.3%,平率27.3%。这个战绩应该说是非常好的,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看唐朝主要的对外战争。

1. 唐与东突厥的战争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消除北方威胁而发动的攻灭东突厥。贞观三年十一月唐太宗命李靖率10万唐军,分六路进攻突厥。全歼东突厥军队,东突厥亡国,其首领颉利可汗被生擒。

2. 唐与高昌国的战争

唐贞观十四年,因为高昌国依附西突厥并阻碍西域各国通往唐朝的道路,唐太宗命侯君集任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进攻高昌国。此役侯君集行军七千里,击败高昌,攻下三郡,占领方圆800里的土地,唐廷在此地设置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吐鲁番)。此战打通了西域到长安的丝绸之路。

3. 唐朝与西突厥的战争

唐显庆二年即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命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犁道行军总管,率唐军并联合回纥共万余人,从北线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又命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从南线进攻。战争结果是唐军全胜,西突厥被灭,唐朝在西突厥土地上设立设置漾池、昆陵两个都护府。

4. 唐与百济的战争

唐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百济进犯新罗,新罗国王向唐廷求援。高宗李治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军10万,水陆并进。在于唐军的交锋中,百济兵被杀万余,百济国王扶余氏无奈投降。唐朝在百济,也就是今天的韩国,设置都督府。

5. 唐与高丽的战争

公元666年至668年,还是唐高宗时期,高丽内乱,男生向唐朝求援。唐将庞同善、李绩等率唐军进抵朝鲜半岛,累计斩首8万余,灭高丽。唐廷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任命大将薛仁贵为都护。

6. 唐朝与契丹的战争

唐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年,唐玄宗李隆基命信安王李祎率唐军进攻契丹牙官可突于。战争早期,因为赵含章轻敌冒进,唐军遭遇失败。但是后来李祎率领的唐军主力击败契丹军队,终获得战争胜利。

7. 唐与吐蕃的战争

唐朝和吐蕃是老冤家,这两家的战争几乎贯穿了唐朝300年的历史。唐军在河西、关中、陇右等边关重镇与吐蕃进行了长期反复的争夺。吐蕃主要根据地是今天的西藏地区,高原气候明显,中原人很不适应。这可能也是唐军始终没能攻入吐蕃腹地的原因之一。因为双方之间的战争太多,以下只简单列举以下胜负:

贞观十二年(638) :唐军击败吐蕃,且向唐朝称臣。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军失利,吐蕃吞并吐谷浑,实力大增。

咸亨元年至长安二年(670-702) :吐蕃威胁安西四镇,唐廷出兵保住了西域。

开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军胜利。

开元二十五年至大历十四年(737-779) :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乱发动进攻,河西陇右两个节度使辖区全部丢失,吐蕃甚至一度攻陷唐朝首都长安,后来在唐军的反攻下,不得不退出长安。

贞元二年至元和三年(786-808) :唐联合回鹘、大食进攻吐蕃,吐蕃在西域的土地被瓜分,实力大为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长庆二年(818-822) :唐军完胜。

大中元年至咸通七年(847-866) :吐蕃溃败、瓦解,唐朝收复陇右、河西等军事重镇。

最后,献上一张唐朝疆域大图。


哈达博士


强汉盛唐,唐朝的军事能力在古代的帝国中十分出众的,这毫无疑问。唐军强大的战斗力,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名将辈出。

从李靖,李绩开始,郭子仪,刘仁轨到李槊,晚唐高骈等,名将一直没有断过。

单李靖一脉,李靖培养了苏定方,苏定方培养了裴行俭,裴行俭又培养了程务挺等等。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有不少顶级名将)

第二,对外战争。

李靖奇袭突厥,帮李世民雪耻;苏定方攻灭百济,讨伐高句丽;裴行俭,郭子仪威服西域,吐蕃;连一个大使王玄策也利用大唐的威望,带着吐蕃,尼泊尔联军灭了中天竺等等战绩。

第三,兵制。

(唐朝府兵制为主)

唐朝的兵制在当时算是十分先进的,唐朝的“府兵制”实行了兵农合一,由折冲府统一训练的体系。既减少开支,又能形成较高的战斗力。

唐军又设了十六卫管理天下兵马。另外还有羽林军,神策军等禁军。

第四,兵器。

(唐朝陌刀兵)

唐朝发明了对付骑兵的重装步兵使用的“陌刀”,唐朝常常骑兵和步兵“刀阵”配合,无往不利。

裴行俭也曾经让陌刀兵隐藏在粮车上,突厥劫粮,被埋伏的陌刀兵杀得心有余悸。

第五,唐朝重武。

(大唐名将李靖)

汉唐都是尚武的时代,士人都是能文能武的居多。能文者不但能上阵,还能把文人的谋略和武勇结合一起,所以名将很多。

包括李靖,裴行俭等等,都有兵法的著作,裴行俭还是草书和隶书的高手,可惜他写的兵法和用人之法的书,被武则天所喜爱,取走以后失传了。


大飞熊骑士


以安西大都护府为例。

唐朝以龟兹地区作为统辖西域的中心,并在此设都 护府,管辖着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大军事重镇,其范 围包括整个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域。

唐朝在西域的驻军主要集中于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 兹。

根据“两唐书”《高仙芝传》所载伐小勃律之役, 每镇守使辖兵力 3000~5000 人。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 断:四镇每镇 3000~5000 人,共 1.2~2 万人左右。《旧唐书· 地理志》记载,唐玄宗时,“安西都护府镇戍兵二万四千 人”,加上四镇兵力共约 4.4 万人。

这就是安西最主要的战斗军队,另在一些重要的关隘还有守捉兵和烽戍兵。守捉是唐在边 境地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的军事检查机构,驻兵守卫盘 查,其统兵长官称守捉使,兵员数百至千人不等。

烽戍兵,唐时每 30 里置一烽,建于边塞山 险要隘处。烽有烽帅,管烽卒 3~5 人,平时防烽屯田,准 备积薪,有警则举火……烽卒由卫士充任,无卫士则以 乡兵充。

且看兵士装备;唐朝军队的编制约 300 人为团(设校尉),50 人为队 (设队正),10 人为火(设火长)。每火备 6 驮马,载军用灶 具、甲床、工具。每士卒携带 1 弓,30 箭,1 柄胡禄刀(大横 刀),1 块砺石,麦饭 9 斗,米 2 升,皆自带。士兵甲胄武器, 临战颁发。安西驻军的建制应该与内地一致,士兵基本 的武器是弓、箭和大刀。

再看补给;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仅以两大 都护府军事开支而言,“自开元及于天宝(713~756)…… 每岁军用日增,其费粜则三百六十万匹段。其中伊、西、 北庭八万,安西二十万。”这就是说,仅仅用来采购粟麦, 即供应军粮的经费,中央每年需给西域拨解缣帛二十万 匹。同时又记载:“给衣则五百三十万。”其中“伊、西、北庭 四十八万,安西三十万”。这就是说为了备办军装,朝廷每 年需给西域拨解绢帛 78 万匹。

安西驻军的后勤补给中,粮草、武器都能够自给自 足,而且依靠唐朝强大的国力,军装被服也能得到基本的 补充,可以说安西驻军的后勤补给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说到补给就不得不提——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唐政府在西域共驻军 4.4 万人,军马 7700 匹。从数量上 看,驻军兵种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但西域地区是优 质马匹的重要产地,能够通过与西突厥的绢马贸易,获取 大批优质马匹。

玄宗天宝六年(747),安西副都护高仙芝 率军讨伐小勃律,《新唐书》卷 135《高仙芝传》称:“是时步 兵皆有私马相随。”

可见当时安西唐军虽然有步兵、骑兵之分,实际上行军时,马匹的数量大大超过骑兵人数,如果按步兵皆有私马来看,这是军队是清一色行动迅疾的 骑兵。不过步兵的私马可能只用于骑行,不用于作战,普通骑兵皆备两匹马而步兵仅备一匹私马。 这支全国行 军速度最快之兵,每年需用的马匹数量就很惊人。

每人都有至少一匹马,虽说不像军马那样有冲击力,但在军队机动性上,与同时代的其它军队可以说拉开了一个时代。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副校尉陈汤评价 西域士兵战斗力时说:“夫胡兵五而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当一。

用现代话描叙,一万辆坦克集团冲锋与拿步枪的敌人打,完全是辗压。安西都护府就是靠着这不到5万汉军精锐称霸西域。

“怛罗斯之战”安西都护领着西域各部联军与阿拉伯帝国硬肛,被己方少数总共方背叛,战败。本来等着本土增兵,再战,可没想到“安史之乱”开始。

真是戏剧弄人,没那鬼乱子,我就可以看见巨唐以超强国力平推大食(阿拉伯帝国)了。就像唐初发兵二十万灭掉高昌,威慎西域各国。

另外还有其它五个都护府(虽说实力不及安西)


除了六大都护府外,本土还有各节度使。


关于唐朝为何经营西域?

除了想超越汉朝外,有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唐朝的外贸基本上都是从西域过来的,就相当于在西域设个卡,坐着收钱。

另外安西与北庭寺都护府的军费来源有三处,小头由西域各部落出,大头就在商路设卡,收税,不够的由大唐政府出。实则是二外,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收税的税率由唐政府说了算,但为了防止都护府做大,设卡收费占军费的比例不会很高。

说句我心里的话,安西加北庭十万汉军,他们到西域驻防都是有期限的,时间一到就有内地的兵士来换岗(后来改募后制),就是主将想反,士兵未必会跟着他。

关于平推大食?

这个问题很好说明。就好比一条街,大唐是本街最大的店铺,外加收租的,进入市场的门口都有自己人设卡,收钱,如此一本万利的事,傻子才不会做。有一天,西域门来了一帮人号——大食,也开卡收税。

俗话说“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于是安西带着小弟们上前干仗,没打赢,退了回来。领头的高舵主上表请罪,帮主没有处罚。何况高舵主又不是软蛋,要不是本土出事,调他回去;拼着舵主多年名望,还有设卡损失的钱,拉着北庭一起硬肛不在话下。

当然,这与灭“高句丽”还是有区别的。高句丽是大患,决的是生死,隋唐三代君主(唐高祖打内战),硬磨了百余年才生生吃掉它。大食是比钱财,为了钱,所以一战,何况大唐正处在盛世,能到手的钱不拿白不拿。


艾洛布



大唐王朝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汉朝。尤其是在李世民、李治父子时期。灭国无数。

突厥对唐朝的威胁,远远大于匈奴对汉朝的威胁类似。武德四年,颉利可汗出兵入侵汾阴、石州、雁门、并州、代州、原州、恒、定、幽、易。武德五年,突厥攻打代州,杀唐朝总管定襄王李大恩,八月,颉利率兵侵廉州,精兵数十万,漫山遍野,绵延数百里。

唐太宗李世即位之时,吉利可汗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京师震动。李世民与颉利对话。称臣进贡。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突厥退兵。突厥成为大唐王朝的心腹大患。有重现五胡乱华的危险。

贞观三年,以东突厥进扰河西。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后代是狄仁杰中薛青麟】等统领的10余万兵马,分6路进击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靖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

唐朝将东突厥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势力范围达到漠北。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崛起并成为了大漠的主宰,多次与唐朝发生冲突。李勣被授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步卒六万、骑军一千二百人屯驻羽方,李大亮、李袭誉等分兵攻打薛延陀、两军相遇,李勣命骑兵下马,持长槊直冲,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擒获他们的伊特勿失可汗,从此薛延陀灭亡。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最终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

高宗龙朔元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

朝鲜半岛三国鼎立: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

总章元年,唐军破平壤,灭亡高句丽。此时唐朝版图达到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到中亚的咸海和波斯东北部,北包贝加尔湖。

唐高宗李治开辟的疆域,在武则天手中葬送了一半。在李隆基时期,唐朝继续开疆扩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最多的王朝。灭三十余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