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評價慈禧的政治才能和手腕?

liguanyao


從政治上來說,慈禧太后有著常人難及的手段,但若說治國才能,她當是欠缺的,至少在其掌控整個清王朝的前期乃至後期,她是沒有什麼治國才能的,這個階段她有的不過是一腔的權欲。



當然,她在其執政的末期,還算來了一個大翻身,她在去世的那一年拿出了張時間表,欲在十年之內在中國推行君主立憲制。可惜就算是威壓幾代的慈禧太后,也無法規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勾結,聯合恭親王奕訢改動“辛酉政變”,拿下了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甚至幹掉了其中三個,成功奪取了清王朝的掌控權,形成了 “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政治格局。

上臺初期,在奕訢的推動下,他們開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曾國藩一黨,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抬頭。洋務運動為清王朝的軍事實力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史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看起來也有慈禧太后一份功勞在裡面,實際上卻不像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就算在這種救亡、自強運動中,慈禧太后也扮演了一個不太光彩的角色。

眾所周知,洋務運動是一場物質層面上的改革,在中央有著奕訢、文祥等人,在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

但實際上,慈禧還是在這其中玩著平衡的手段——一家獨大對哪個統治者來說,都不算是好事情。洋務運動雖說是一場在著極其積極意義的改革運動,實際上步子邁得太大,實在難以成功,他們很快便改到慈禧太后的底線上,於是乎“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百日維新”煙消雲散。



早些年的還是懿貴妃慈禧,其實有著非常的銳氣。如1860年,清軍與英法聯軍交手,八里橋之戰的慘敗,嚇呆了咸豐皇帝,但在他要逃亡熱河之前,是懿貴妃一力諫阻,她甚至幾乎因此而招致殺身之禍。

《北京條約》的簽訂,也讓懿貴妃暴跳如雷,咸豐病危,她早已可言事,便因些拿下了去簽訂條約的奕訢,責他個“因循委靡”之罪。在清軍對外戰爭一次次失利後,慈禧太后的態度由戰轉和,《巴黎停戰協定》、《中法新約》等,都是她乾的“好事”。

當然,咱們也不能盡將一次次的失敗歸因到一個女人的頭上,每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其背後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痾。 慈禧太后在她執政的末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她開始向一個女政治家轉變,可惜此時的她年紀已經太大,無法再支撐改革了,在她為清朝立下時間表,預期在十年之間將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制的那一年,她就去世了。



慈禧太后的去世,沒有了壓場子的人物,清朝偌大的盤子立馬就崩了,各路牛鬼蛇神不斷地跳出來削弱著這個國家的底蘊,於是終於引來人們以鎮痛為代價幹倒清朝的決心。

由上可見,慈禧一生執政,更多走的是老人的路子,她或許想要改變一下,卻沒有那麼長的命來支撐她的改變了。


古今事


我對慈禧的瞭解不多,也不清楚慈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作為一個執政半載的女人來說肯定有一定的執政手腕,但這不是政治智慧,而是陰謀手段。如果慈禧有政治智慧的話,眼裡就不會只有自己和把手下的人當做奴才,為了自己而不顧國家的生死安危。所以說,慈禧是個陰謀家而不是政治家。


水墨丹青1695398314


什麼政治才能,只是有手腕而已。而且是村婦治國,賈母、鳳姐水平而已。那種體制和社會才叫這種人如魚得水。他們不懂得什麼是國家,什麼叫體制。在他們眼裡只有家而無國。手下的人只是奴才而已,對他們最好的評價是”這人事辦得好”。膽敢向十一國宣戰,姑且稱之有勇氣,但這種勇氣和之後對外國的卑躬曲膝,顯示了這個老太婆的無知和無能。她的治國只顯示對奴才們的統治。有人說慈禧後期還是推動了一些進步,此言大謬。不是她推動社會向前進,是社會大潮已無法阻擋。其不為國只為己自私之心到死還不休,在那種情況下,還找個幾歲的小孩作皇帝,其心思不過不放心成人皇帝掌權後對她反攻倒算。這種人談得上什麼治國才能,什麼叫治國,看看彼得大帝、明治天皇,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