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民间有句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

老孙遁世无闷


我是热心农事的闻鸡晓读,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民间有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存在这种说法。因为今天的社会与古代不同,同样一句话古今的理解有时候会不一样,所以我先从古代说起。

以前说这话,还是很有些道理的。为什么?在以前特别是封建社会,普通人家考取功名不容易,有的人都成家立业了,孩子已经很大了,照样还在考取功名,以前为了考取功名,那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个“躲进小楼成一统”,两取不闻窗外事,家里的活全靠妇人打理,当然也是养活孩子的主力,如果能考上功名,安心养家也好,但有些人一旦考取了以后,变质的结果有的是,追求荣华富贵,慢慢忘了了还在老家的糟糠之妻及孩子。大家所熟知的戏剧《铡美案》里面的陈世美就是这种典型代表。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以前如果考取功名以后,当官在外,不能带家眷的多的是,常年在外当官,就是想回家也一定能及时回,所以家里的老少还是得妇女来打理,这也是以前官制决定的,除非你官当的越来越大,可能以后可以带妻儿老小。虽说家里出了当官的,但家里人并没有得到一点好的也很多,古人讲究“忠孝不能两全”,现在很多电视剧里面关于封建社会时代的官员家眷满屋的景象,其实在那个时候还是少数的现象,大部分官员需要承受“两地分居”的境况,特别是一些武官,那更是如此,为国就不能为家,看似不近人情,但这是时代决定的。

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知道,以前的那种情况很少了,谁家有官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所以放在现在这句话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但有一点引申之意,那就是“讨饭娘”代指家庭成员比较齐,儿女在这样的家庭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教育,是一种幸福的事,而“当官爹”可以代指家庭成员有些常年在外,比如说在外地工作生活,不能经常回来照顾自己的老婆孩子,这样家庭的孩子在思想上可能不太建全或是需要特别的母爱,当然这都是泛指。有时候你能听到一些家庭两口子生气时,女主人用了这样一个词,也就是泛指这个意思。

所以说这句俗语是与时代相挂钩的,在以前它自有它的社会意义 ,但在当下已经没有多少再说这样的话了!


闻鸡晓读


“白菜心,黄又黄,三岁二岁没了娘。跟着爹爹还较好,又怕爹爹娶后娘,娶个后娘三年长,抱个孩子比我强,他吃稠的我喝汤。端起饭来想亲娘,放下饭来泪汪汪…。”这是一首在过去流传于我家乡的一端民谣,这民谣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在过去的社会里,死了亲娘而跟着后娘的凄凉。

在过去,还留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这意思是说,当母亲去世或离异后,孩子如跟着父亲,而父亲是会再娶的,这样有了后娘,在后娘的唠叨下,特别是在后娘生育了孩子们,做父亲的往往会少疼爱前妻的孩子了,亲爹也会变为后爹的样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原妻生的孩子,是会倍感凄凉的。

“宁要讨饭的娘,不要当官的爹。”其意思是说当不幸降临于家庭,父母离异了,如果孩子尚小,最好跟着母亲,那怕跟着生活条件很差的母亲,也不要跟着做官的父亲。过去的社会,昰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做官是很荣耀的,孩子如果跟着父亲,这当官的父亲一般都是妻妾成群,父亲的爱会给了其她妻妾及她们亲生的儿女,而没了母亲的孩子,不但没了母爱,父爱得到的也会很少。不如跟着母亲,即便是生活艰苦,也会得到无限的母爱。

从人性角度说,母爱与父爱的确是有所不同的。人们说,父爱如山,但母爱才是切肤之爱,这是人之天性所决定的。人的生长过程,母爱和父爱都不可缺少,只有享有幸福的父母之爱,才是圆满的人生,也更易成长为健康的人格。但世间总有不幸,如父母之爱要失去一方,最好能留下母爱。


春日之虎


回答这问题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乡有一干部、人特别能干、就是作风不好,自己老婆生了两儿一女、我们公社、6个大队,他都有情人,这是不开公的事实,后来把镇上一个比较娇好的女人(有夫)搞上,干部回家跟老婆商量离婚、他与镇上女人结婚,生了一女孩,现在应该快3O岁了,干部家老婆一直未再嫁,儿女当时对当官的爹有多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干部因作风不好,一直在公社当个公务员到退休,他离了婚的老婆靠做蒲扇把儿女拉扯大。

这故事已很好说明宁肯跟讨饭的娘,也不要当官的爹的含义。

当然象他这种人很少,也是万里挑一。



用中华利剑


宁要讨饭的娘,不要当官的爹,这句话,我小时候常听我母亲说起。

正确的生活和理解,儿女永远是娘的心头肉,即使老娘真的沿街乞讨,讨来的那口饭,啥时也给儿女留有一口!

但反观做官的父亲,如果抛弃妻子后在婚,在他的心中,在婚的美人才是他的第一位,在婚前的儿女是第二位,自古道,有了后娘,就有后爹,可有了后老子,娘,还是你的那个娘!

但是,现在的社会是,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做官的好爸爸,娘是好,问题是娘的手里无权无钱,而爹的手中是既有权又有钱,那儿女的选择只有一种,跟爹才是最终的选择。


李德才21


怀胎十月骨肉情,一口口喂大,无微不至的照顾,儿女再差母亲都会不离不弃,有口吃的也想着孩子,所以就算母亲要饭孩子跟着也有安全感!再说当爹的有些粗心,事业为重,不太会细心照顾子女,顶多会给子女些钱花;相对来说,子女一般会跟妈妈亲近,和爸爸有些疏远。我邻居家父母亲六十多,在外工作的儿子一天敲门回家,父亲开的门,儿子问:我妈呢?父亲说出去串门了,儿子说,那算了吧,不进去了。我也是跟妈妈亲近,和爸爸就有点比不上妈妈近,我儿子也是这样[捂脸]


镜子68446327


有你不幸福,与我共分享:

当今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走进妈妈的怀抱里,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颗草,离开妈妈的怀抱里,幸福哪里找。

这首歌,道出了什么?一句话:娘最亲,跟妈好。

那么“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的民间俗语似乎正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这句话是一个设问选择题。放大其背景应该是这样的:

古时候,在深山老林里住着一户人家。

丈夫整天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夜伴昏灯昼读书,一心一意想考取功名,可谓专心致志也。而房妻一边操持家务,靠刺绣花布弄一点银两维持着家里的生计,另一边还要精心关爱着自己膝下的一对儿女。儿子十岁,己进私塾念书,女儿五岁,活泼可爱在家里。

第二年春季,丈夫去参加科举。

临走时,妻子整理好行李送丈夫出了山外,在眼含泪水和依依不舍的状态下,同丈夫分了手,道了一声“家公,你好好照顾自己呀!”

望着远去的家公背影慢慢消失了,妇人终于忘情地流下了眼泪……这里面有辛酸,也有希望。辛酸而担心是因为去年家公第一次科举就名落孙山,希望而盼着的是今年能高中,让家庭脱离苦海,让孩子们能快乐成长!

一个月后,丈夫从京城回来。

那天阳光正好,妻子午饭后正在屋前小塘里清洗衣服,木板拍衣一声接着一声响。家公轻脚慢步地来到了她身后,猛一哎声:“小花,我考中了。”是呀,考中了,范进中举了,他想给妻子来一个惊喜!

“是么?那太好了。”乍一起身,高兴不已,独本板上的她由于身子不稳,一失足掉进了水里。

落汤鸡的她,在丈夫营救下上了岸,不顾满身透湿,一下子扑进了丈夫的怀里……。

三年后,远在外地的丈夫捎来了一封家书。

妻子很高兴,忙拆开信封,急切地读了起来,渐渐地两眼模糊、心里凉凉,摊到了地上……女儿在跟前,不知妈怎么了?

约莫西山阳尽之时,念私塾的儿子回来,看到妈妈痛哭伤心的样子,忙拾起地上的信看了个遍。原来这不是家书,而是一封休书。爹爹在县上娶了县令的女儿,不能已只好叫娘离开他。

晚饭后,娘对儿子说:“儿子,你爹不得已虽分了我,但他在信中说,叫你回到他身边去,到县上去念书可好?”

“妈!我不去,我要跟你过,爹不好。”儿子边哭边抹眼泪求妈妈答应。

“傻孩子,这两三年来,多亏你爹寄钱回来……现在,你爹离开了,再也不会有钱了,跟着一个要快去讨饭了的娘有啥奔头?”娘哽咽道。

“不!妈,我离不开你,你讨饭,我跟着,不念书了。”儿子坚决地说。

于是,妈妈心里感到高兴,但转念一想还是苦口婆心地说道:“儿呀,不是娘舍得你,你娘带着你妹妹过苦日子就算了,只是娘真心希望你读书干大事啊,我和你妹妹等你回来。”

“妈妈呀妈妈…”母子抱头痛哭,命运就是如此被动安排了。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母亲的伟大,这位母亲伟大还在于他考虑了孩子的未来。

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是一位年满十二周岁小男孩子的决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但是他拋不过母亲的胸怀,只好去爹那儿求学,以期将来更好更多地回报娘恩!


杜象应


这句民间俗语具体出自哪朝哪代已经无从考证,可以肯定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老话,标准说法应该是“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要饭的娘”。

传统社会里,男主外女主内,照顾孩子的永远是娘,当官的爹死了,还能得到娘的庇护,而且古代有子嗣的女人极少再嫁,可如果娘死了,别说当官的爹一定会续弦,可能在娘活着的时候,爹就已经三妻四妾了!就算普通男子也多半会再娶,没有女人的家不像家,洗衣做饭,缝衣做鞋都是女人的活。

三言二拍里很多后妈虐死继子的案例,手段惨绝人寰。后妈有自己的亲生骨肉,怎会在乎前任的孩子,不虐待的基本就算好人了。有后妈就有后爹,男人对孩子永远没有女人那么在乎,原因有两个,一是男人主外,心力多半用在追逐事业权力上面了;二是男人对孩子只贡献一颗精子就完事了,没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刻骨铭心,古代当官的男人十几二十多个孩子很正常,只要身边的女人够多,六十岁还可以再当爹,女人不一样,生育年龄只有那么多年,每生一个都是鬼门关走一遭,早先死于难产的女人很多。所以,孩子对女人来说是珍贵的宝贝,对男人来说,算什么得看男人的心情,看他对孩子妈的感情,看他子女的数量……

现代社会,男人有了些许改变,适当参与了孩子的教养,但还是无法和女人相比。最新离婚数据显示,有孩子的离异家庭,女人抚养孩子的人数比男人多六倍。可见女人对孩子的责任心远远大于男人。

所以,直至今日,大家还在说“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



丨无为


大家好,我是城市看客,专注三农现象分析及社会热点解读,欢迎关注!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就是合得来则好好过,合不来马上离(绝不凑合),孩子的归属也是交给法院判决。如果孩子判给女孩还好,如果判给男方,很多人都会表示惋惜,这其实和“宁跟讨饭娘,不跟当官爹”这句民俗有很大的关系。

从现实生活来看,基本上也是孩子跟妈妈的好过跟爸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从情感上看妈妈比爸爸更强烈,对孩子的付出更多

常言道,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不仅仅因为母亲生了孩子,更有孩子生命胜过自己生命的观念。从十月怀胎到经受断二十个根肋骨的疼痛把孩子生下来,母亲和孩子间产生了世上最伟大、最无价的感情。如今虽然和孩子爸爸离婚,但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百分之九十九母亲都舍不得。

相对来说,男人作为孩子生命诞生的参与者,这个过程比较短暂,更体会不到女方怀孕期间的种种不适和生产时撕心裂肺的痛,对于孩子的爱不像妈妈那般强烈和刻骨铭心。对于离婚后孩子跟谁基本上没感觉。因为爱得多,所以付出更多,因此,离婚后孩子跟妈妈自然是最好的。


二、从性格上来看妈妈比爸爸更细腻,对孩子照顾更全面

由于男女性格的差异,双方对孩子的成长照顾有很大不同。相对来说,妈妈对孩子的管理更细致贴心,对子女的各种变化和需要都能及时感知并作出回应,可以给孩子从生活到心理上的全面关心。

父亲作为一个男性,很多事情都是粗枝大叶。即关注大的问题,忽略小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基本是没有多少大问题的,主要就是生活吃、穿、住、学方面的小问题,而这些恰恰又不是男性的擅长。因此,一个跟着爸爸的孩子自然得不到像妈妈那样更体贴的照顾。

三、从抚养理念上看妈妈善于更用情、对孩子身心更健康

女性由于体质上的差异,经济收入比不上男性(尤其是在旧社会),但人们依然认为离婚后孩子跟着条件不好的妈妈更好。这是因为妈妈虽然没有好的经济收入,但也能通过自给自足、以身作则等非金钱方式来教导和抚养孩子(用情),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懂人世艰辛、更能获得成功。

以前的男性虽然能谋个一官半职,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只是如果孩子跟着他生活,很有可能没钱了就给孩子花(用钱),少有时间教孩子节俭和做人的道理。这样花钱抚养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品性,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如今,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很多离婚妈妈对孩子的抚养也更有信心。


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爸爸妈妈都应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中,因此,这句民俗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其只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得已的选择。笔者希望的是现在的人们能认真地对待各自的感情,多给双方包容和理解,让孩子的成长和人生更完美。谢谢!


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在理请点赞,也可关注我了解更多三农现象分析及社会热点解读!


城市说客


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道出现实和人性,有何含义?

  俗语文化深耕于千百年的土壤,浸润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一句简单的俗语,背后往往有着无法言说的文化魅力。小编所说“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正是这样言简意赅而又有深度的俗语。这句俗语在农村的流传度,还是相当的广,究竟有何含义?想必好多人不一定能够知道其文化精髓与背后的历史底蕴,小编借此为大家说一说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一句俗语的背后,还有一个隐形的俗语,即“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妻之间的恩怨纠葛,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无辜的孩子。夫妻情尽,婚姻到头,除了拆产的分割,还有就是孩子抚养权的划分,古今同理。孩子究竟该如何选择?不仅大人感到头疼,小孩儿也是很头疼。一般来说,婚姻走到尽头的家庭,孩子都很小。那么小的孩子却要面对艰难的选择,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基于此等文化背景,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毫无疑问的道出了现实和人性,说的是字字有血有肉,实在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按照常理来说,做官的爹,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个人前途,都是十分的优渥与坦荡。选择做官的爹,自然而然要比讨饭的娘好一千倍一万倍。实则不然,一般来说夫妻离异后,跟上有钱有权的爹的孩子反而过得并不好,没有“讨饭娘”那般心安理得。

为何会出现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背后究竟有何含义?含义有三。一则,做官的爹尽管条件非常好,可是难免在离异后还要继续找媳妇。让一个后妈养别人家的孩子,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虽说口上万般亲近,可是内心深处总是有那么点隔阂。二则,跟了爹以后,精神生活空虚并且缺爱严重。都说父爱如山,但是在特定情况下,父爱代替不了母爱。一个跟上做官爹的孩子,精神上的空虚与缺爱程度的加深,都会让孩子内心饱受折磨。

三则,也是小编着重强调的一点,“讨饭娘”生活清贫,可也会想方设法为了孩子而生活。孩子是娘的心头肉,怀胎十月殊为不易。从瓜瓜落地的婴儿,到满地跑的孩子,一个母亲经历的切肤之痛远比父亲要多得多。母亲给予孩子的爱细腻而又专一,就算找到了下家,也是想方设法的为孩子考虑。虽然看起来比较自私,可是这种爱与父爱相比确实光明磊落。做官爹的父爱,无疑是善变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基于上述3点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确实是道出了现实与人性。这句俗语警示的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毕竟一旦由衷的发出这样的感叹,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裂,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现实,实在是残忍至极啊!所以,我们在看到这句俗语的现实与人性之后,也要注重家庭的和睦关注孩子的成长。如此,方可领会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魅力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楊哥sy


现在的人一看到“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立马就想到“官爹”不是好人,个个都是爱吃腥味的猫,当了官以后要抛弃原来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原配,然后再找一大堆的妻妾供享乐,说不定还不满足,还要私下找几个情人。

民间俗语用现在人的思维与理解,往往会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后,品行和人性都坏的人在历史上是少数,并不人人都像陈世美一样,抛妻弃子,忘恩负义。我们不因此就预设立场,搞“疑罪从有”,打击所有古代的官员。说不定一些为人正直、清正廉洁的官员就是自已的祖先,死后千百年,就因做过官,被子孙后代污名化,成了现在娱乐化调侃的对象,被人八卦成古代色鬼。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绝大多数都以当官为目的。那些时代不像现在,读书的出路很多,大学毕后可当科技工作者,可以当作家诗人编辑,可以当医务工作者,可以当明星,可考公务员等等,都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都可扬名。古代则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读书的人才有资格考功名,进入当官的行列。而“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没于人,近贱。”不读书,不成士子的人就是一辈子的“布衣”。宋代皇帝真宗赵桓,为了鼓励时人读书考取功名,亲自动手写了《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谋 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古代有官府机构做事的人称“官吏”,有官和吏两种。一种是官和僚,自隋朝开始由朝廷统一任命,称朝廷命官。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不属官员,地位极低。官一般是进士和举人,有上升的空间,可以升官,吏做到老也不能成为官,除非按规定参加科举考试。除这两种外还有更夫、捕快、狱卒、服劳役、服兵役人员。

古代官任职为回避制度,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籍贯回避,又称之为地区回避,也就是说朝廷任命官员一律不得在本籍任职,到了明清时,连在本省内任职都不允许,只能到省外任职。因此,古人所说的“千里去做官”也就是如此。明清时,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也就是把可以独霸一方的“土官世袭制”取代“流官制”,由朝廷委派官员到这些地方任职。

古代科举考试也好,千里去当官也好,不像现在的交通方便,现在的学子外出,公路有高速公路,铁路有高铁,条件好的天上有飞机,千里的路程一天就轻松赶到,有的甚至半天就能赶到。古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靠两条腿走路,官员赴任靠轿子抬,也还是靠别人的两条腿走路。路上得走上几个月,有的要半以上的时间。由此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过去的童生,十年寒窗,先要参加县或府州的考试,然后参加省里的乡试,乡试中举后进京参加会试,会试考中后参加殿试。殿试后考中的只是少数人员留在京城的翰林院,大多数的人要委派到外地为官,一般是县官。从京城一路回家报喜后,择日赴任,先要到省巡府处报到,再到知府处报到,然后到县府上任。这样一路走来,还算成功人士,有了官就有了俸禄,但前期的花费都是自已出,一般的家庭很难承担。我们在《儒林外史》中写范进在中举之前的窘境就可见一斑。而范进家离省府不算偏远,所花盘缠费用也不算高,只是屡考不中而已,让亲岳父失去了信心,家里也被他折腾穷了,才瞧不起他。

而那些没有考中的人,不得不三年后再考,又得花费不薄的盘缠费用,家庭付出的代价更大,经济压力更重。这些士子手无缚鸡之力,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事都扔到一边,靠老婆支撑。那时的人结婚较早,男的十七八岁,女的十五六岁,如果士子考到近三十岁时,儿子也有十多岁了。父亲还没有考取功名,家庭的经济状况又不好,儿子再聪明顶多也只识几个字,大多数时间协助母亲干活,儿子也就无学业可言。我们从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可以看出,除非是大户人家,有经济实力做支撑,儿子和父亲才能一起考学,获得功名。一般贫寒家庭,只要父亲考学,儿子就无学业可言,成为支撑家庭的顶梁柱。这样的儿子与母亲对家庭付出太多,因此也更亲,对追求功名父亲只得麻木对待。

如果父亲考取功名了还好,多少补贴一些家用,如果屡考不中,家里的几亩薄田的收入也经不起几番折腾,受苦的就是儿子和母亲。父亲考中了,名义上是给母亲取得了官太太的名分,可为了争取这个虚名,儿子和母亲付出得太多了。

如果父亲考上了功名,朝廷封了官又怎么样呢?一般是到遥远的外省的县里做官,距家千里甚至数千里,除非是丁忧方回乡守孝三年,任职满后,如得不到提拔,还要赴京候任,如果没有关系,还不知候几年才能有一个实缺轮到自已。获得官职后,又开始路途迢迢的赴任。如此以来,儿子继续在家与母亲支撑家庭,母亲在父亲当官后,等于在家守活寡,即便父亲在外没有拈花惹草,结果都是一样的,与原配妻子同生活的时间很少。

古代有很多当官的死于他乡。一种情况是由于路途遥远,染疾而亡的,一种是在任上而亡的。我近来在研读清朝同治编写的湖南省《绥宁县志》,绥宁县被清朝定为中国四大古苗疆之一,地处湘西南,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之地,所任清时所任县官都为“流官”,到同治年编写县志为止,有来自辽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浙、福建等省的县官三十二名,最长任期是康熙年间的辽宁人范成龙,总十三年,最短的不到半年,病死任上的达十一人。因无钱搬运遗体回原藉就地安葬的达六人。这些客死他乡古代最基层的官员,不但没有给家里作出贡献,反而死后成为了家庭的累赘。

古代有一些官员因贪财和转入政治斗争死的人也很多。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一些官员好不容易得到官帽,贪污是很难免的事,也是大有人在。这些贪官一旦东窗事发,往往会被革职查办,古代对官员操家很正常。家里的人受到连累,发配边疆也是常有的事。而那些糊里糊涂政治斗争漩涡的官员,官员自已被斩首,还要株连九族。

如,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宿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十年中杀了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在这两起大案中,不但很多的地方官员死得冤,他们的家人和家族死得更冤。

古代父亲当官是儿子的荣耀,也是家族人的荣耀,但追求当官的路坎坷曲折,有追求就有付出,有荣耀就有风险。只有当荣耀中的灾难显露出来时,才会有“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到了此时才醒悟,讨饭娘能天天与自已在一起生活,当官爹只能带来横祸。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与讨饭娘过的贫穷日子相比,要比当官爹带来的灾难要好得多。

由些看来,“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这句俗语并不是父亲当官后,要找后娘,拈花惹草,把原配置于一边不顾那么简单,何况古代一些有钱人,即使不当官也娶“三妻四妾”,这是正常不过的事,只不过在现在的人看来,这种行为变得很“绝情”,只往这一方面去理解,而忽略其他。如,清乾隆年间广东人谢启祚,年满九十四岁才考中举人,进京考试又中进士。他在之前早就有三妻二妾,生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考中进士时他的家庭已是五世同堂。

总而言之,古代追求当官,既有家族的荣耀,也有家庭的辛酸。我们对“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这句俗语的理解,既要知其一,也要知其二,才能全面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