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航空發動機製造和芯片製造哪個更難?

許熒熒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結論就不一樣,在此討論當今(2018年)最優秀的航發和芯片。

頂級航發的難,難在:門類廣,理論深,週期長。

頂級芯片的難,難在:壁壘高,競爭強,投資大。

好多人提到芯片時,用半導體產業動輒幾百上千億的資本唬人。可對航發來說,人家需要的時間久啊!

客觀的話,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一開始只有一個基地車/只有五個礦工,以及足夠多的資源,玩家最先能點出哪個,哪個就更難。這樣想,你就會發現,給航發安上“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貼切的。

如果加上一些限定條件來比較,比如,不少人跑了題,聊了半天“對當今的中國來說,依靠自己造世界領先航發和世界領先芯片哪個難“

美帝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我們航發水平穩穩領先中國15年以上。這是實打實的15年,我們拼盡全力,傾注政策/資本/人才資源也需要15年以上。即便材料/工藝/製造方法有了再多新突破,發動機試車動輒萬小時的實驗時間是少不了的。我們至今造不出美帝當年的F119,可當年美帝的芯片在如今我們能造的芯片面前是如此的弱雞。。。我們在實驗室裡拼命積累臺架數據的同時,美帝的發動機在幾萬架客機上以每天12-18小時的強度在積累數據,在5000架以上的軍機上挑戰極限,而且其實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更不用提好多航發的領域美帝已經玩了幾十年而我們的經驗值為0。這種大規模的經驗上的差距真的很難縮小,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跟資金比,中國更缺時間,要以時間換經驗。

芯片則不同,儘管大多數人提到現在中國產芯片在製程上落後,但是硅基半導體制程是有理論瓶頸的,現在人們突破了10nm,但是未來能突破1nm嗎?可能幾年以後,我們的製程達到了5nm,但是Intel的製程還停留在5nm。對中國來說,芯片真正難在壁壘高,這個壁壘的背後,是以美帝為首自打埃尼阿克起努力耕耘了70多年來的整個電子計算機體系。電子計算機的根基理論人是人家發明出來的,語言是人家開發出來的,芯片支持的指令集,芯片的架構,需要的硬件接口,對接的程序接口,等等等等統統都是人家領頭搞出來的。我們要設計芯片,背後的各種專利,標準,規範,甚至連設計芯片的工具軟件都是人家的,到頭來還要跑在人家開發的運行環境/操作系統上。中國即便在生產製造上達到了等同Intel的水準,可是各種資源都把在人家手裡,如何能做商用芯片領頭羊?如果我們有自己的體系,我們可能都不必要把自己逼進10nm以內製程的衚衕裡,而靠高效架構+專業化芯片+多芯片協同解決問題。如果徹底或部分拋開壁壘,中國的芯片製造可能很快就能邁進第一集團,神威太湖之光用自己的芯片連續霸榜超算世界第一就是個例子。反過來,如果中國要在所有遊戲規則都是對手製定的情況下再戰勝對手,難上加難啊。

所以我的答案是,對中國來說,單純考慮題主所問的工業製造的話,航發更難,但是想要讓整個產業邁進世界第一集團,芯片可能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


每日點兵


雖然說航空發動機被稱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但是其本身並沒有太多神奇的地方,航空電動機難點是現代頂級工業的支持,我們國家的現代精工工業基礎薄弱,起步晚。航空發動機要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長期工作,其要求之高,非常苛刻。而我們到現在為止也很難生產出來高端發動機軸承,這也成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痛 高端軸承被美日德瑞壟斷,我們無能力生產出來。

我們再來看看高端芯片業

我國目前卻無法制造高端的芯片,製造芯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設備,光刻機。這是芯片製造的關鍵設備,一臺先進的光刻機價值幾億美元,但是對於我國來說,就算有錢也買不到這種儀器,美國限制對中國出口,所以目前我國無法制造先進的芯片!我國目前最先進的芯片工藝是22nm,而國際上先進的工藝是7nm,差距了整整幾代!可見高端芯片製作的難度,即使錢再多,也無法攻克一些關鍵技術。我們國家這方面的落後,與歐美髮達國家的封鎖有關係,特別是美國,阻礙中國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限制西方向我國出口先進的芯片製造工藝設備,我們設計出來的電路,只能花高價讓別人生產,這是我們的痛。可想而知高端芯片製造的難度有多大。

你認為哪一個更難?中國努力吧,希望儘快走向世界前端,成為領跑者。


好孩紙尼可樂斯


兩者難度差不多,一個是心臟,一個是大腦中樞。

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是:我們雖然有五千年文明史,但工業革命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也才四十年。而西方工業革命己一,二百年。好在我們奮起直追,很多領域已達世界一流,個別已領先。

當然在航空發動機,高端芯片最重要的領域仍是我們的短板。

一時間,國內外嘈雜聲一片,豈不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心臟和大腦,同等重要,但我們面臨的處境略有不同:俄羅斯的發動機世界一流,連美國卻難望其項背,短期內卡脖子的事難有發生。況且,我們在此領域的瓶頸已有突破,一流的發動機一二年內將量產使用。

高端芯片研製固然不易,要不然也不用每年花二千億美元對外購買。但十餘年來,我們已花了大力氣,現在已由28納米級邁進14納米級,距1O納米級這個天花板也就一步之遙。

當年,國家一窮二白,陳毅元帥那:就是當掉褲子也要搞出原子彈的豪言,我們有理由想信,當下之中國,集全國之力,定能在兩年內研發出我們自已的世界一流的龍芯片!


晚亭與落霞同暉


都很難,一個是極端工況,一個是極端尺寸。


魚眼貓眼鷹眼


肯定是航空發電機啦。現在是出現了怪象,美帝,小日本等等國家或地區,購買了中國的稀土與鋼坯,再繼加工,轉手大價錢賣給高附加值的中國人。這就是人家的核心技術,我們必須要學習韓國人,看透你的那一套,再發展一套駕馭世界的獨門秘籌。芯片技術,如果透視了仿生醫藥學,可謂所向披糜。好如雷達技術,只能是各類生物的環境適應能力的進化論理而已。


涼番薯


感覺最近大家對高精尖行業的關注,比過去10的關注度加起來都多。這大概都是拜老美所賜。


其實,無論是航空發動機,還是芯片,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神秘莫測、高不可攀。只是我國工業起步較晚,所以和先發的美歐等國相比,當然會落後一點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航空發動機製造和芯片製造有相同之處,都屬於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行業。不同之處在於,需要跨越的門檻不同。航空發動機需要跨越特殊材料和精密製造等關口;芯片行業需要跨越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等關口。航空發動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改進,芯片行業需要新的技術革命(如人工智能)實現彎道超車。


如果非要問哪個行業更難?這確實不太好回答。因為兩個行業技術壁壘不同,行業的門檻不同,很難有可比性。

事實上,目前我國無論是航空發動機,還是芯片產業,和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大大縮短了。相信如果再假以時日,實現彎道超車絕不是一句空話。

歡迎大家關注、評論、點贊、轉發。謝謝。


隔壁老周


航發和芯片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沒有哪個更難。說難的是這麼些年過去了,問題還是擺在面前,這是國人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影鬱悶乃至傷痛。還是說不難吧,有著全人類最悠久的文明史和無與倫比的智慧的中華民族,什麼時候被難倒過?當年的原子彈導彈的研造對整個國家而言就是一片空白,蘇聯人還沒開始給你一點皮毛就馬上撒了,但是我們還是造出來了!成幹上萬的數據就是靠算盤打出來的!相比今日而言那就是一部苦難史,問題在於我們的氫彈技術,DF41\\DF2l等等東風系列的導彈技術至今無人超越!想要解決眼下的難題,關鍵在於高層決策,這點至關重要,不怕沒人才,假如沒錢可以在當今的語境下向全國人民募捐,我捐一月工資還是可以的。物質社會也有它的好處,老祖宗的一句話立馬就可以用得上一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年美國人不知有機玻璃是怎麼弄出來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白搭,最後還是不得不花大價錢向俄國人交學費,錢到手了,俄國人輕描淡寫的教美國人怎樣製作有機玻璃一一普通玻璃溶化時你不停的攪拌就可得到你想要的了。中國人敢於創造奇蹟也善於創造奇蹟,立足於苦幹實幹,但別忘了老祖宗還有兩句話:一句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另一句一一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中華民族是當今世上最優秀的民族,如今國運當頭,吉星高照,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中華民族高昂著那顆高貴的頭向前邁進。


島力又盼


外行來看,目前中國的情況,芯片行業的突破難度遠大於航發。航發應該是地表使用環境最嚴苛的機器,幾萬個零件在極度高溫下保證超可靠性,關鍵點是材料工藝與工程能力,產品基本屬於單件加工,分解開來,很多地方門檻未必太高。中國的強項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如果不計成本的話,哪怕用生產幾萬個零件,也要挑出幾個合格品,報廢多少臺成品也要把關鍵參數抓出來的辦法,總能取得可觀的進步的。這種做法,地球上幾乎沒有其他國家有實力這麼幹。芯片行業則是另外一個極端,涉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超精美工作母機、超精細化工、電子工業體系等,幾乎是上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國家工業發展的集大成成果,而且是海量產量下的高穩定品質與應用場景的廣泛、技術迭代迅速,越往上游門檻越高,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這些行業幾乎都因為難度太大而回避了,現在補課,想所有點都突破幾乎不可能。特別是行業老大刻意要把你踢出朋友圈的環境下。因此,發展航發,只要有堅定的國家意志就一定行,但是芯片行業的突破,除了國家意志,還要有國家智慧,惡劣環境下,除了自身努力,還要爭取更多夥伴與朋友,而且不能簡單地另起爐灶,必須與眾多老二們協同發展才能爭取到發展空間和時間,因此覺得芯片戰役會是持久戰。


allensetsu


當然是芯片重要,芯片可以沒有發動機,但航發必須用芯片,這是最樸素的道理,再說芯片現在無處不在,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控制著生活的方方面面,航發主要影響在軍事領域,相對芯片來說影響較小,而且芯片對軍事的影響力也不次於航發,還有就是芯片的體量比航發大多了,芯片每年的進口貨值比石油都高,是航發的幾倍。


趙永峰23


.這個世界上的規則都是富人給窮人制定的,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後發達國家制定,就是為了保護自已的壟斷性,保證自已篡取最大的利益利潤。為了防止和打壓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超越,他們就制定許許多多的所渭知識保護條件。說直白一點就是:你要生存,發展。就要按照我的規則來,你下苦我發財,大部分財富歸專利所有,小部分是你的伙食費,這叫分工。若要你自己搞,我就封鎖,你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搞出來了我就制裁你,你盜竊了,你有間牒行為,總之,你們犯規。

航發是歐美的命根,那是不能賣也不能合作的,所以就拼命封鎖。人家封鎖了咱們只能奮發圖強自力更生了,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國家舉全國之力趕超,畢競後進趕先進費財費力,但一切都是自己的,積累了人才,積累了經驗和技朮,現在井噴了,部分趕上了,個別超越了。在航發領域超越只是時間問題,歐美要阻攔也沒辦法,一切都是我們中國的。

芯片產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集群,美曰歐心裡明白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想整起來都不容易,要賺錢只有合作,所以他們就在全世界搞合作,美歐曰有資金,有技朮,其它人都是打工的,他拿大頭,你喝些湯或啃骨頭,當然這很不合理,我們就交學費自已學習自已搞,開始他們還高興,因為你有了知識技朮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利潤大大的,他們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說,我們這個製造大國世界工廠養活美曰歐西方大國。

隨著我們的日益進步,中國人聰明勤勞是著稱全球的,美日歐覺得中國的發展威脅了自己,什麼威脅`不威脅?只是合作中我們應該得到的東西而己。於是他們就用他們預先制定好的諂井坑我們,耍無賴,把他們的國內法律凌架於國際法之上制裁人家,耍流氓編謊言制裁人家。

由於合作許多核心技術就在人家手裡。咱們的技朮短板就多,要一時半會弄起來也不是說就能成的,所以加大投資加大研發力度是必須的。但是,前面說了芯片這個產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一個完整產品是需要上中下游的部件組合而成的,現在的情況是中下端產品絕大多數是我們生產,頂端產品我們有但比較少,大部分是美國產,所以美國製裁我們,我們肯定會受影響,但是美國在世界範圍內也很難找到中國產的中低端產品配套。搬到美國辦廠生產低中端產品,時間來不及,成本更是高的可怕,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

所以合作兩利,鬥則兩敗,如果鬥下去,以中國人的能力和實力,可能會很快走出困難,美帝則必定走向哀亡。看來美國人在真正冷下來之後,評估後會上門談的,我們也會歡迎的。畢竟談比不談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