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伪满建立后,为何放弃清朝龙兴之地沈阳,而将长春定为“首都”?

文史砖家


日本人建立的是满洲国是一个新国家,不想让人认为是清朝的延续,所以不会把首都设在奉天!如果设在奉天就不是伪满了就成为北清。


挺讨厌了


1932年2月,由张景惠为首召开了一场会议,这一场会议主要的内容是研究、讨论即将成立的伪满洲国,召开会议的地点恰好就是问题的开头地“沈阳”。当时对于伪满洲国的国体、国号以及国旗各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地方首都的问题,更是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的结果是伪满没有选择龙兴之地沈阳,反而“投向”了长春。

为什么不选沈阳,反而选择当时地理位置优势靠后的长春?

答案:因为做决定的并不是这些“螳螂”(清朝遗老),而是潜伏在幕后的“黄雀”(关东军)。

清朝遗老的殇,被迫放弃龙兴之地

伪满的确立,在当时的东北来说,属于非常大的一件事,这件事情不仅代表着东北即将被完全分割,还代表着日本对于东北的掌控程度,可以说这受到了当时东北实权人物以及日本的高度重视。

很多日本商人都希望伪满的首都建立在沈阳,因为沈阳历来是东北的经济政治中心,而且对比当时的长春来说,沈阳就是一个庞然大物,跟哈尔滨并列东北两大经济巨城,所以很多日本的商人都希望建都沈阳,而不是长春。

正当所有人以为众望所归,伪满必将会建立在沈阳的时候,来自于关东军的反对,给所有人重重的敲了一记警钟,关东军反对伪满定都沈阳。

为什么呢?

正当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时候,关东军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那就是:

沈阳的前身是“奉天”,都知道沈阳在日本没进入东三省之前,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大本营,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积累,势力盘根错节,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完全不利于统治,更加容易出现问题。

沈阳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对于日本人来说,也不希望清朝这条垂垂老矣的巨龙重新回到沈阳,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新建的国家,而不是“复辟”,如果将伪满建立在沈阳这块土地之上,必然会给人一种清朝复辟的错觉,这就不是日本人想要的结局了。

当时的日本是打着将东北分离出去的意图,并且将东北完全并入日本,虽然异想天开,但在当时的情况来说,伪满的建立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各方争执磋商部下之际,关东军拍板表示:伪满国定都长春,理由不是为了分割东北,而是长春处于东北的中心地带,未来的某一天,关东军必将进攻苏联,到时候指挥军队也显得更加轻松方便,此话一出,就已经定下了日后建都长春的基调。

当时的溥仪,也抱着能够定都沈阳的目标去争取,但是无奈,人微言轻,本就已经没有权力的溥仪,听到这个消息,仿佛一下子被抽去了精气神,不入龙兴,谈何兴?

定都长春的原因及后续波澜

关东军定都长春,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为什么这么说呢?

意料之中:

1.战略地位

长春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战略地位,别看当时不起眼,但是它正好插在了东北的中心地带,言之进可攻,退可守,说是天然的兵家必争之地也不为过,这种地带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恰好是最为需要的,所以才会被强行干预。

2.铁路枢纽

再看看铁路,有一条铁路是可以直达哈尔滨的,还和沈阳、大连联通,可以说交通是无比的便利。

3.因无渊源而无根基

长春在当时之前仅仅只是一座小城市,并且和清朝并没有传出有特别大的干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关东军理想的驻扎之地,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意料之外:

在长春还是小镇之时,沈阳就已经是东北的经济重城了,诸多日本人以及俄国人在里面发展,各方政治势力都洗礼了这个古老的城池,底蕴可以说最为的深厚。在那个时期,要是关东军咬咬牙,将沈阳作为伪满的都城,能够获得多大的回报谁也不知道。

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所以所有人都以为伪满都城在沈阳应该是没得跑了,谁知道最后居然选择了长春,这个在当时底蕴不深的城市。

根据《伪满洲国史新编》和《伪满史料丛书》中记载,在1932年3月,日本为主的沈阳商工会议所想驻当敌军求情,请求重新考虑都城选址一事,并表达了非常渴望和迫切的心态,想要都城建立在沈阳,但是关东军大本营已将此时定下,就没有再作修改。

结语:

每个城市都有其必然的优势和劣势,沈阳固然有沈阳的好,但是长春的地理位置,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正因为沈阳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所以沈阳并不会作为都城的选址,反而选择了长春。

对于在长春市居住过的那些老人们而言,他们大多数都清楚的记忆着自己居住的城市,曾经有过被日寇占领长达14年的痛苦记忆,并且那个时候的长春叫做“新京”。

溥仪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话语权,所以如果是溥仪选择,那么沈阳是最好的地方,但是恰恰这个事情溥仪只有听命权,而无话语权,所以选择了长春。


笔下点史


日本关东军选择长春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是经过长期思考和策划的结果。在伪满洲国定“都”长春之前,东北各地“代表”还曾提出以奉天(今沈阳)、吉林、哈尔滨、洮南等地作为“国都”的意见,但均因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不利于日本关东军的侵华战略而一一被否决。日本关东军选择长春,是看中长春具有的诸多优势,认为其是一块“宝地”。

1.地理位置优越。在东北三省的版图中,长春位于东北的中南部,处在松辽平原的门槛上,位置适中。长春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凉,雨量充足,适合谷物生长。

2.交通便利。长春地处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的连接点上,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吉长、吉敦线的起点,铁路运输四通八达。海运方面,南行至大连可达日本,经沈阳、丹东,可通过朝鲜到日本,还可经图们经朝鲜到达日本。航空方面,日本可以开辟长春至东京最短的航线。

3.资源丰富。长春拥有广阔肥沃的黑土地,农产品资源丰富,而且地广人稀,利于日本对东北的资源开发和农业移民。

4.地价便宜。当时,长春的地价每平米只合伪币5分1厘,征购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才500多万伪币(当时伪币与日元等值),低于当时其他几个城市的地价。廉价的土地更利于日本殖民者低价征购和掠夺,这也是最吸引他们的因素之一。

5.城市建设条件优越。长春与其他几个城市相比,城市规模最小,只有13万人口,没有旧城改造的负担,便于城市规划建设。而且这里水源充足,有流经市区的伊通河,数十里外还有水量较多的饮马河,此外,地下水也较为丰富,这些自然条件为城市发展的用水问题提供了保障。

6.政治因素考虑。日本在长春占有优势,有利于实现其战略计划。长春系“满铁附属地”,是日本殖民统治的据点。从1907年开始,“满铁”在长春经营了近20年,是日本在华势力最强的据点,驻有日军,设有领事馆,日本人在这里获得了长期居住、开商埠、领事裁判等许多特权。“九一八”事变时,住在长春的日本人就达1万多人。在“满铁”的多年经营下,长春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拥有街路、上下水道路、电灯、煤气、医院、学校、火车站等完备的设施。与沈阳、哈尔滨相比,长春的奉军势力较弱,苏联的政治影响较小,对日本的殖民统治不足以构成威胁,因此,日本侵略者认为长春是“政治色彩稀薄”的理想城市。 7.北进方针。日本关东军对东北有着长期的殖民统治计划,它的目标是以东北为基地南侵中国,北攻苏联,为了实现它的“北进”战略目标,长春作为伪满洲国“国都”最合适。


历史的波澜壮阔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如果溥仪能做主,他肯定会选择沈阳,奈何他身后的父上大人不肯定答应。非但不答应他留在沈阳,还明确告诉他这不是清朝复辟,更狠的是连祭拜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都不行,因为他们给溥仪找了个新祖宗——天照大神。

差点成为第二次918的天津事件

1931年11月,臭名昭著的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秘密潜入了天津,然而刚刚经历918事变的中国人已经提高了警觉,11月3日天津《益世报》就披露了这货的行踪,并且推断他的目的要么是挟持溥仪,要么是制造混乱复制在沈阳的行径。

这家报纸的猜测非常准确,只有一点小错误,土肥原不是想二选一,他两样都想干。这家伙先潜入“静园”去劝说溥仪,老特务还是挺能忽悠的,他告诉溥仪日本出兵只是愤怒于张学良倒行逆施,并无意侵占土地,恭请溥仪去领导国家。

溥仪这二货也是没心眼儿,他居然还真就相信了。当然,吐槽机分析从被赶出紫禁城到皇陵被孙殿英盗挖,溥仪应该也是满怀愤怒的,尤其是孙殿英还没受到太大处分。于是溥仪在明知日本军部和内阁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答应了土肥原。

另一边日本特务也没闲着,在天津收买了2000多名暴徒,大部分是土匪、流氓和大烟鬼。这些人在日租界训练还发了枪支,就等着一声令下去攻打市区。在土肥圆(貌似错别字)的计划里挟持溥仪和攻打天津是互相掩护又互相成全的事儿,成一个就好,两个都成那就是赚了。

11月8日夜间11点左右,天津事件爆发,一千多暴徒兵分三路攻打警局等重要据点,日军直接开炮协助,天津市民死伤枕籍。时任天津市长兼警务局长的张学铭下令还击平叛,双方围绕电话局等设施展开激烈搏杀。

于此同时日军以保护日侨为名将装甲车开进“静园”,趁乱秘密将溥仪带走,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小六子也发了狠,直接调来一个旅的兵力开干,顶着日本军舰的大炮把暴徒打出了省府,总算没让918重演。

儿皇帝的悲惨遭遇

怀揣梦想的溥仪同学刚到沈阳就挨了一棒子,关东军头目板垣征四郎扔给他一份宣言书和一条所谓“国旗”,告诉溥仪将当选“执政”。一脸懵逼的溥仪表示我的皇位呢?我的大清呢?

板垣征四郎笑了笑,大清是不可能大清了,您这辈子都不可能大清了,你大清复辟了是不是还得继续要中原?咱们又不傻,真会费这么大劲儿给别人做嫁衣?明白自己上当的溥仪也知道自己回去也是叛国枪毙,只能当好傀儡这个角色了。

1932年2月16日,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把一群汉奸(除了马占山,那时候马公是诈降)召集到沈阳大和饭店,商讨了所谓建国事宜。溥仪连个参与的资格都没有,也就是这次会议确定了“伪满”的执政地。

还算用心思的地点

关于定都地点一开始就把沈阳排除掉了,张家父子在此经营多年,根深叶茂,没人能保证不会出乱子。另外日本为了分裂中国明确这不是清朝复辟,把所谓“国都”定在清朝龙兴之地,总归会有不好的联想。

否决沈阳后哈尔滨和大连先后被摆上了桌面,哈尔滨当时算天然的大都市,适合日军北进发展,大连被日军侵占多年,经营得固若金汤。关东军赞成哈尔滨,日本内阁则相对倾向大连。

但这两个地方也很快被否决,哈尔滨太多接近苏联,容易进攻也容易被进攻,大连偏居辽东一角,不利统领全盘。而且大连算日本殖民地,鬼子可没那么大方,直接还给溥仪使用。

最终在多方妥协后,才决定把长春拿出来,原因也很简单,长春地处东北核心位置,建市史虽然不长却是铁路枢纽。日本长期依托满铁在这边经营,也算根深蒂固,对于溥仪的控制也更方便。

就这样,在1932年3月1日,鬼子扶植溥仪当上位满执政,定都长春,后来又改名叫新京。1945年8月苏联红军攻陷长春,伪满又短暂的把所谓“国都”迁到通化,虽然为期仅仅9天。


历史吐槽机


从明朝末年开始,沈阳就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一个城市,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之前,清朝的都城盛京就是现在的沈阳。

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为了避免丢失中原后无家可归,关闭了从关内进入东北的通道。当时的东北除了沈阳等几个大城市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比较的荒凉。闯关东的浪潮开始后,沈阳作为了东北最大的城市,成为了闯关东人最佳的去处,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沈阳已经成为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张作霖成为东北王之后,以沈阳为中心发展工业,将沈阳建设的更加繁荣。日本人刚刚占领东北的时候,东北最发达的城市主要有三个,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沈阳,再往后是日本人控制的大连,然后就是北方最大的城市哈尔滨。日本人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的时候,满清遗老和奉系军阀中的汉奸一起商议伪满洲国“首都”的问题。满清遗老认为沈阳是龙兴之地,也是清朝曾经的盛京,因此他们都希望将沈阳作为“首都”。

奉系军阀在沈阳一带经营多年,他们的家产都在沈阳附近,因此奉系军阀中的汉奸也希望沈阳能够成为伪满洲国的“首都”。然而伪满洲国真正的当家人既不是张景惠为首的奉系军阀,也不是溥仪为首的满清遗老,而是他们的后台老板日本人。日本人根本不同意将沈阳定为“首都”,就连哈尔滨和大连也都被日本人否定,日本人不同意将“首都”定在沈阳,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日本人不希望满清遗老当家,也不希望奉系军阀当家,因此日本人肯定要将这些人调到一个全新的地方,以方便日本人控制他们。第二点原因是日本人考虑到国际舆论问题,如果日本将沈阳定为“首都”,那么日本人就不是在帮助溥仪“夺回故土”,而是帮助清朝进行复辟。“夺回故土”和“复辟”这两种说法看似没有多少区别,但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帮助一个封建王朝复辟,受到的舆论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帮助一个没落贵族重建国家,则不需要承担太大的舆论谴责。

第三个原因是东北军在沈阳经营多年,东北的很多人都支持张作霖父子,日本人担心在沈阳定都会夜长梦多。毕竟在伪满洲国建立的时候,东北军的势力仍然强大,很多东北军士兵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故土。日本人选择定都在长春,主要是因为哈尔滨位于北部地区,容易受到苏联的威胁,而大连的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日本人经营大连多年,也不愿意将大连拱手让出。

在伪满洲国选择长春做“首都”的时候,长春还只是一个中等城市,日本人为了掩盖侵略罪行,对长春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经过伪满洲国十多年的经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候,长春已经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百万,实际居住人口达到数百万的大城市。实际上从“定都”长春这件事,就能够看出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本质,溥仪作为伪满洲国的皇帝,在“首都”问题上都不能自己决断,其他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


历史总探长


如果溥仪真的能够做主的话,他肯定会选择清朝的龙兴之地沈阳,而不会去选择另外一个新兴的城市长春做首都的。可惜伪满洲国从一开始就是日本人操纵的傀儡政权,所以在哪儿建都,这个是日本人说了算。



当时溥仪被日本人弄到东北之后,事实上当时关东军重要将领板垣征四郎明确表示,一切大事都由日本人说了算,溥仪只能够无条件的接受。当时讨论在哪儿建都这种重要的事情,居然由日本人和一群重要的汉奸讨论,溥仪这个皇帝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别说提出不同的意见了。



当时东北最有名的城市就是沈阳了,但是沈阳一提出来就被日本人给否决了,因为当年日本是通过九一八事变抢的东北,而沈阳一直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苦心经营的地方,所以他们在这里有很高的威望,对伪满洲国的建立不利。此外日本人建立伪满州国,也不想让人们联想起当年的满清,所以定都沈阳这一事就被否决了。



对于另外两个地方,哈尔滨太靠近苏联了,一旦发生战争,很容易被苏联给轻易攻破。而大连则过于靠南,不利于统治东北全局,此外大连一直被日本人经营,很多日本人都视这个地方为日本的殖民地,自然不会让溥仪来这里监督。最后长春脱颖而出,因为长春是东北的核心地带,并且也是铁路枢纽,交通便利,非常适合作为一个大都市而建立。最后日本人就把这个告知溥仪,溥仪只能被动的接受,在伪满州国建立之后,长春被改名为新京,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三省,随后又扶植清废帝溥仪组建伪满政权,并借助傀儡政权的力量,在东北地区推行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和文化洗脑政策,妄图将其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然而,一直以复兴祖业为己任的溥仪,并没有将“首都”定在清朝的龙兴之地沈阳,而是选在当时“存在感”极低的小城长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32年2月,由大汉奸张景惠充任委员长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在沈阳召开会议,以讨论即将成立的伪满政权的“国体”、“国号”、“国旗”、“首都”等重大问题。与会人员很快就前三项议题达成一致,但关于将哪座城市定为“首都”一事,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而日本方面不同意见的加入,无疑加剧这场争吵的激烈程度。



按照绝大多数满清遗老遗少和部分日本侵略者的意见,沈阳无疑是最佳选择。在满清遗臣们看来,伪满政权实质上是清朝的复辟,而沈阳作为“龙兴之地”,颇有一番光复国祚的意味,极具象征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沈阳生活着大量的日本移民,并驻扎着大批的侵略军,若将它定为“首都”,无疑是再恰当不过的选择。


但是,日本政府很快便否决了在沈阳“建都”的计划。因为在他们看来,伪满是一个全新的“国家”,而绝非清朝的复辟,一旦将沈阳定为“都城”,必然会给国际社会留下日本支持清朝复辟、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负面印象。更何况,日本的终极目标是将东北三省并入其版图,一旦扶植伪满政权被误解为拥护清朝复辟,对于实现这个目标是相当不利的。



与此同时,沈阳还是奉系军阀的大本营,张作霖父子在这里经营20余年,早已跟地方上各种势力结合在一起,并拥有极为强大的民意基础。综合各种有关伪满的史料来看,日本非常忌惮张氏父子在沈阳一带的影响力,深知若是在此“建都”的话,根本无法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正因以上两点原因,日本否决了将沈阳定为伪满“都城”的计划。


在沈阳被否决后,哈尔滨成为新的热门候选城市。支持者认为,作为东北北部最大的城市,哈尔滨不仅经济相对发达、市政建设成熟,而且靠近苏联的远东地区,对于日本实现北进战略、夺取西伯利亚后与德国会师的目标,是再好不过的基地。此外,还有人提出将大连作为候选城市,因为日本人在这里经营多年,统治基础十分稳固,有利于保障伪满政权的安全。



虽然这两项提议引起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注意,但最终还是被否决。因为在高层看来,哈尔滨过于靠近苏联,并且是东北抗日游击武装活跃的地区,若将其定为“首都”的话,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至于大连,虽然安全保障不成问题,但是它僻居一隅,与东北地区中、北部各城市间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不利于稳固、有效的统治广大东北地区。


在接连否决沈阳、哈尔滨和大连之后,关东军方面提议将长春定为伪满的“首都”,原因是:长春地处东北地区中部,跟各大城市间的距离相差无几,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控制;战略地位重要、交通方便,可以充当日本对内对外作战的指挥基地;长春原本是一座不太受重视的小城,既跟清朝没有太大的渊源,又不存在活跃的抗日武装。正因如此,关东军方面将长春视作再理想不过的候选。



经过将近1个月的激烈讨论后,日本高层最终同意关东军方面的意见,正式将长春确定为伪满的“首都”。不久,日本又接受伪满“总理”郑孝胥的提议,将长春命名为“新京”。从1932年底开始,日本专家参考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利用十余年的时间,将长春打造成一个极具“国际范”的大都市。


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长春的建设计划虽然并未完成,但取得的成就却依然令人瞩目。到1944年时,长春的市区面积达80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20万,并且拥有极为发达的交通体系。如果加上驻守长春的数十万军队和近百万流动人口,长春市内的总人口数已高达300多万,超过东京的都市区人口,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



长春作为“首都”达13年之久,直到日本因战败投降、伪满政权随之垮台后,才失去这一特殊的地位。1945年9月,长春光复,此后一直以吉林省省会的形式存在,直到今天。如今的长春,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城市,而且还因风景优美、绿化率高,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目的地,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并名列“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中。


资料来源:《伪满洲国史料》、《伪满洲国史料新编》、《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等


文史砖家


“从地理上看,长春处于东北中心,铁路交通便捷,易成为控制中枢;从政治上看,当时沈阳一直为奉系军阀统治中心,而哈尔滨则被苏俄经营多年,惟独长春政治色彩稀薄,易于培植势力;当然还有长春当时土地广阔地价便宜,建设成本低。”

  为军事入侵中国,日本曾在选择伪满首都问题上,作了一番详细的研究。1931年冬,一场关于把殖民统治中心放在什么地方的争论,在日本本土达到了极点。最终,当时手握重权的日本关东军和陆军省的主张取胜了,他们把长春选为伪满首都。

  从19世纪晚期开始,日本就派遣了大量的调查人员,以不同的身份搜集、考察东北的地理、历史、风俗、民情、矿藏、交通、金融、文化、气象……甚至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细枝末节。这样,在选择伪满首都时,就有了大连、沈阳、吉林、哈尔滨和长春几个备选城市。

  日本军方从战略上考虑,准备以东北为进攻苏联远东地区与西伯利亚的基地,“建都”大连的提议首先被否定了。因为沈阳是东北最大城市,所以有很多日本人主张把伪满的首都设在该处。但是日本军方认为奉系政权在沈阳的影响还在,且地理位置过于偏南。哈尔滨是东北第二大城市,且交通便利,但是受俄国影响较大,居住着大批俄国人后裔,更主要的是日本人怕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这里结合起来,这个方案也被否决。

  日本人看中长春作伪满首都,主要是认为长春的地理位置适中,且地处东北中部,已在日本的势力范围内;交通便利,可由铁路通往大连、丹东,

  日本从1931年占领开始,在东北的投入建设,是因为日本已经将东北视为本国领土,长春彼时正如一张空白的纸张,日本人一厢情愿地以为可以肆意规划涂抹。

  据说长春是中国第一个全由世界著名设计大师规划设计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仿照外国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国都新京(长春)”日本人在长春大兴土木工程植树造林到1934年,整个城市全部掩映在绿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称。到1942年,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一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被日本人宣称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御前带刀侍卫


其实不是溥仪不愿意,而且龙兴之地已经彻底改变了。自从沙俄图谋东北起,经历北京条约,瑷珲条约,沙俄的势力已经布满东北,并曾短暂的统治了东北几十年。大量的满人和汉人内附。虽然在美英日等国的干涉下,退出了东北。而且清朝自入关以后,不允许汉人进去东北(所以后来才有闯关东一说),东北人口稀少。加上日俄战争对东北的破坏,到了满清末年,清朝在东北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而且张作霖虽然死了,但其余部在辽宁势力很大,黑龙江的马占山和苏联支持的抗联势力也不小。只有在日本人势力比较集中的吉林长春建国。


赵奇迪


原因有二

第一沈阳是张大帅根椐地,难免有张的余存势力或民心还有向张帅的!

第二长春距关内较远,但又是三省中间,地理位置适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