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是个怎样的人物?

是谁蒙蔽我双眼


元顺帝,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庙号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加号顺帝。顺帝生父明宗皇帝,被弟弟文宗鸠杀。明宗 4 岁的幼子受到文宗喜爱,留在宫中哺育,而身为长子、10 岁的顺帝则被流放到高丽和广西。

不久,文宗病亡,顺帝的幼弟被立为新皇,但继位仅一月余就莫名夭死。

接着, 顺帝被杀父仇人的皇后和权臣立为太子,于 1333 年继位,时年 14岁。


摆脱权臣控制的儿皇帝

如同很多未成年的皇帝一样,元顺帝继位之初手中没有一丝权力。元顺帝的权威先后受到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前朝势力,即文宗皇后和权臣的势力。顺帝利用另一重臣伯颜为右丞相,除去前朝势力。但是不曾想到的是伯颜也因此势力迅速扩张,把持朝政,甚至为除异己而擅传圣旨。对元顺帝而言,可谓是刚赶走了狼,又来了一支老虎。

元顺帝自然不容许这样的情况再一次出现,他大胆的启用了被后世称为“贤相”的大臣脱脱。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顺帝与脱脱利用伯颜出猎之机,发动政变,罢黜伯颜,先贬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再流放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至此伯颜时代落下帷幕,顺帝得以亲政。


有心治国无力回天的改革

元顺帝作为元朝在位时间最长,且被《元史》记载为亡国昏君,对于亡国的确难辞其咎。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了他在元朝发展中就教育、文化和科技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他任用脱脱,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也为腐败、没落的大元王朝带来了一丝新气象,史称“脱脱更化”。

脱脱先是恢复科举制度,科举制的恢复推进了蒙元政权的汉化,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基础,缓和了民族矛盾。除了恢复并坚持科举制度外,顺帝继续贯彻、推行“文治”和“汉化”政策的另一重要功绩就是任脱脱为都总裁官,使长期未完成的宋、辽、金三史的纂修终于在至正三年开工。

此外在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发展农业,元顺帝还下令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设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务。但是看似繁荣的大元王朝,此时已经是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这些小修小补已经挽回不了大元王朝的颓势了。


破罐破摔的皇帝,自此颓废

至正初期,顺帝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但这些努力均未收到预期效果,改革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了。

面对危机四伏的时局,当年踌躇满志的元顺帝再也拿不出救世良方。于是破罐子破摔,不再去思考更好的办法去治理社会,并从那个励精图治的青年皇帝变成极其消极,滋生了贪图享乐的中年皇帝,元朝也最终在他的手中丢失。


煮酒君


历史人物具有两面性,上来就一竿子打死未免有失偏颇。不过人类生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将历史人物引人目光的一面有意放大。影视作品中元顺帝形象的刻画大多带着刻意和不完整,塑造出的元顺帝荒淫无道、昏庸奢靡,似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果真如此吗?非也!

别忘了,统治初期,元顺帝也展现出过励精图治的一面。

延祐七年(1320年),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木儿出生。妥欢帖木儿出生时正值元仁宗驾崩之年,此后几年内,皇位更迭频繁、内乱不断。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妥欢帖木儿被元文宗流放到高丽大青岛,加以软禁,次年将其流放到广西静江。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妥欢帖木儿在上都即位,是为元顺帝,改年号“元统”。

顺帝年仅13岁便登上帝位,刚刚结束远离帝都、颠簸流离的生活,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和能力,处处受制于权臣伯颜,甚至成了伯颜的傀儡。但本质未变,仍心怀治理好国家的良好心愿。一方面,跟从翰林学士认真学习《四书五经》等治世之道,积累统治经验,遇天变民灾,必忧见于色。另一方面,能听取意见,虚心纳谏。日常生活中,也是注意节俭,过生日的时候,“禁天下屠宰,不宴贺,虑其多杀以烦民也”。成年后对伯颜日益不满,至元六年(1340年)借伯颜外出游猎之机,将其驱逐。

摆脱了伯颜的控制后,顺帝在中书右丞相脱脱的辅佐下,开始社会整顿和改革。改革范围从科举选官、崇儒重道,再到健全法制、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至正更化”。但由于社会积弊、官吏腐败、失误决策等原因,改革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很快以失败告终。

或许是打击太大,从至正十三年(1353年)开始,顺帝走上了“怠于政事,荒于游宴”的昏君路线。每日沉迷于号称可以益寿延年的“大喜乐”之法,在宫中兴起演习大喜乐和跳天魔的热潮,在上都建穆清阁,“连延数百间,千门万户,取妇女实之,为大喜乐故也”。花费巨资于吃喝玩乐之中。1354年顺帝听信谗言,罢黜脱脱,激化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使早就在走下坡路的元朝统治更加难以挽回。

前后反差太大对不对?但历史的改变有时就在“一念”之间。顺帝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便是“始曾留意政事,忠无卓越之志”,若能持其心,“常如至正之初,则终保大位,何至于远遁,而为之虏哉”(权衡(元)《庚申外史》)。


国家人文历史


其实历朝历代,最后一任皇帝并不一定都是残忍无道,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只不过是因为一个封建王朝到了后期,或是政治腐朽不堪,民不聊生。 或是宦官专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最后一任即使想要兴利除弊,励精图治也没有多什么施展的空间了。某一个人是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而且它的惯性太大了。刹不住。例如东汉之汉献帝,唐朝之唐哀帝。明朝之崇祯帝。莫不如此。所以说元顺帝也是如此。

说说元顺帝吧,

他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生于1320年,死于1370年。享年51岁。登上皇位之前,被流放到朝鲜和桂林。自己的皇帝爸爸和皇帝兄弟被人害死之后,他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于公元1333年六月初八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继位。

在他执政7年,年满20岁的时候。妥欢帖睦尔这位小兄弟扳倒了权臣伯颜而亲政。在亲政初期,他勤于政事,兴利除弊。任用脱脱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想要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例如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不过还是那句话,历史的惯性太大了。

这些措施没能解决元朝统治阶层的问题,1351年爆发了农民起义。随后便开始心灰意冷,破罐破摔。后期就不干活儿了,专注沉醉在温柔乡,朝廷内部依然是争权夺利,外部则是各种起义,越来越差劲。即将到灭国的危险。果然,在1368年闰七月,朱元璋攻入北京,小伙儿一溜烟向北跑到蒙古老家去了。

1370年,沉迷于享乐,骄奢淫逸的元顺帝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木一命呜呼。结束了悲哀荒唐的一生。

分析元顺帝此人,就可以发现人性的弱点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就是遭遇挫折之后,开始心灰意冷,丧失信心,一蹶不振。改革遇到阻力或者成效并不明显,便开始怀疑人生,放纵自我。

不仅元顺帝如此,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弱点。想让这位小兄弟具备屡败屡战,坚韧不拔的毅力,也确实有些难为他了。所以,元顺帝放在今天也是一位普通人,仅此而已。


欢迎有不同看法的在下面评论,欢迎关注我,常山的王子虫!


小王日常vlog


影视剧中的元顺帝,是一种荒淫无度的形象。元顺帝在位35年,占据了元朝历史的三分之一,作为亡国之君,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傀儡花瓶或者昏庸无能,任人摆布。

其实,元顺帝是一个想有作为的亡国之君,在他一生中,他的思想发生过如下变化。

第一,年仅20岁的元顺帝,继位之后,重用贤相脱脱,铲除权臣伯颜势力,掌握宫中府中大权,表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开明君主形象,同时由于自己长期流放在外,缺乏统治经验,便认真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忧国忧民,勇于纳谏,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好皇帝。

第二,顺帝摆脱了权臣的控制,任用脱脱,大刀阔斧的进行整顿和社会改革,为挽救江河日下的元朝做了许多努力,例如,恢复科举制,重视儒家经典,修订法律,整顿地方秩序,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时期的元顺帝是值得肯定的,在历史上被称为更化。

第三,就是元顺帝使出浑身解数,这些措施并没有带来顺帝想要的结果,反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的的元顺帝变得更加抑郁消极,逐渐荒废朝政,朝着一个昏庸不堪的亡国之君走去,这一时期是需要批判的。

作为一个政治家,在改革失败后,不是认真反思,而是消极对待,缺乏信心,一反常态,这是不可取的。本期特约作者.一碗凉粉。


秦右史


纵观历朝历代,高从“秦皇汉武”说起,下至末代亡国之君道来,没有哪个皇帝在史书中不是被毁誉参半的。人无完人,正所谓功过自有后人说。


今天,有书君就和大家一起说一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身世谜之传奇


要了解元顺帝其人,就不能不提到他的身世。在史书记载中,元顺帝的身世就是个谜。



说起此事,还得追溯到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赵显。南宋归顺元朝后,宋皇帝赵显被封为瀛国公,还娶了元朝的公主。忽必烈为了安抚人心,不想杀了赵显但是又担心他成了宋朝旧臣反元的一面旗子。


赵显迫于形势出家到山西当了和尚。此时,元朝的皇室却内乱频发。元武宗的长子时为周王,在皇权的争斗中被赶出京城派到云南镇守。后造反失败,逃到西北地区称王。


周王在西北的时候纳了一个王妃,生下了元顺帝。然而这个王妃,却曾是赵显的妾。而且跟周王时,这个王妃已经怀有身孕。因此民间传言说元顺帝其实是宋朝末代皇帝赵显的儿子。


元顺帝身世疑云是历史上许多没有经过核实真相的皇室子嗣疑团之一,无从考证,因此可信度不得而知。


不过有书君觉得,元顺帝作为草原雄鹰成吉思汗的子孙,性情却温和顺随,对于设计制作天赋异禀的艺术才华,未必不是强大的遗传基因在作祟。


二、治国庸碌无为


元顺帝名叫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蒙古语意为“铁锅”,虽然名字听起来还有铮铮铁骨的味道,但其本人显然早已不再有草原骄子的威风了。抛开元顺帝生不逢时的客观因素不谈,仅从他治国安邦的能力来看,他的确是庸碌无能的。


在元顺帝统治期间,社会上曾流传一首《醉太平小令》,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在元顺帝治理下的社会现状: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这首小令把元顺帝在位时的社会黑暗现状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里面还提到了当时元顺帝下令实施的两大治国举措,开河和变钞。


开河是元顺帝针对黄河泛滥实行的水利工程。大量徭役负担的加重,让本就生活艰难的百姓,更加看不清活路。被强征为苦力的农民待遇极低,治河官吏再腐败克扣,民工们对元顺帝的怨恨愤怒可想而知。


变钞则是元顺帝为了应对因朝廷挥霍浪费造成的国库空虚而实行的金融策略。变钞的实行引起来物价飞涨,导致民不聊生。


当然政治的不断腐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归咎于元顺帝一个人。但是元顺帝不结合实际情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一味空降国策,生硬推行,最终激发社会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却也是事实。


治国受挫,后来元顺帝逐渐怠政,沉湎享乐,荒淫无度。元廷内斗不断,外部民变迭起,政局一步步走向衰败乃至失控。


元顺帝当政期间的社会现实,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庸碌无为和与世无争的凡人秉性。


三、做事心灵手巧


虽然政治上不是一个好皇帝,元顺帝却是一名天才设计师。他有个“鲁班天子”的雅称。而且这个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据说,元顺帝思维巧妙,心灵手巧,特别擅长设计和纯手工制作。他曾经在宫苑中建造一艘龙船,体型巨大,设计和造型独特,非常与众不同。



他还曾制作一个宫漏,用来计量时间。宫漏高约六七尺,其中暗藏储水和提水的装置。宫漏上的构造与装饰栩栩如生,无论白天夜晚,它都能精确报时,分毫不差。这样精巧的作品,世上罕有,所以元顺帝才会有鲁班天子这样一个称号。


人们都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其实人和人天生的禀赋真是有天壤之别。大概元顺帝的匠心和智慧只集中体现在他对于设计制作的喜好上。如果他只是个拥有一手制作绝活儿的民间手艺人,那一定成绩斐然。可他偏偏又是皇帝。这让人不由得再次联想到艺术家频出的大宋朝。


四、性情随遇而安


元顺帝的随和温顺,是明朝的史官们给下的结论。那他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呢?元顺帝刚即位时,大臣燕帖木儿专权。皇后是燕帖木儿的女儿,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傀儡。之后又出现大臣伯颜专权,他依旧没啥实权。


后来顺帝皇后被杀害,燕帖木儿残余势力也被消灭。元顺帝从燕帖木儿专权又转入了伯颜专权,这期间,他逆来顺受,几乎没有任何作为。最后与伯颜的侄子联合一起扳倒伯颜,才算真正掌握了皇权。为了挽救衰微的国运,元顺帝也曾发奋励精图治。


但在经过短暂的勤奋务政后,经受了些挫折就不再坚持下去了。再后来干脆放纵享乐,不再关心朝政。


其实,元顺帝真实的名称是元惠帝,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明朝史官认为他顺应天意,故在明朝史书中都以元顺帝称呼。


自古胜者王侯败者寇,我们且不论明朝的史官评价元顺帝究竟带有几分主观性。而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的确可以感觉到元顺帝随遇而安的和中性情。


习惯上人们在评价一个帝王时,总喜欢以(明君和昏君)来划分。“明君”即是圣明的君王,在他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昏君”则为昏庸的君王,在他的治下吏治腐败,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动荡不堪。



有书君认为,客观评价元顺帝,他既非昏君也谈不上是明君。他就是一个庸君,因为他并非没有励精图治之心,只是缺乏治国安邦之力。


而若要评价妥懽帖睦尔本人,则要难得多,毕竟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作为后世人,我们也只能是根据有限的史料做一个大致的分析和判断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元顺帝是一个智商、能力、水平比明末崇祯帝高出好几百倍的人,最起码听闻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杀奔北京而来,还知道赶快收拾行李带着后妃、皇子、百官弃城而逃,回到老家蒙古草原继续吃烤羊肉。

有合适机会就卷土重来再图恢复,没有机会条件就算了,总比被敌人俘虏、围歼好吧?做法很聪明正确。要是跟崇祯一样一绳子吊死在歪脖树🌳上,屁用没有,既不能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又于挽救危亡丝毫无补,徒留笑柄,这样的刚烈毫无价值和意义不要也罢。


西贼闻之心胆摇


野史说元顺帝是宋恭帝的儿子,还说朱棣是元顺帝的儿子,朱元璋赶跑了元顺帝,最终还是蒙古人当了明朝的皇帝。典型的阿Q精神胜利法。

元顺帝是汉人肯定胡说八道,元朝大多皇帝不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可是元顺帝是汉化最彻底的皇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跟明熹宗朱由校一样,是个木匠。蒙古人是马上民族,靠武功征服天下。蒙古皇帝不会骑射,只会做家具,怎么能治理天下?元顺帝最大贡献就是败亡元朝,朱元璋打到北京城下,元顺帝乖乖的滚回蒙古草原,让朱元璋轻松拿下北京城。


醉剑书


元顺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元顺帝身份极其复杂,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七世孙,却也是创立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的母亲是一个穆斯林,但他本人却从小学习佛教和儒家经典。他本来有可能成为元朝的康熙皇帝,但最终却成了元朝的光绪加溥仪。具体如何,咱们来细说一下。

身份背景极其复杂

其实元顺帝的本名叫妥懽帖睦尔,元顺帝这个称号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他退回漠北之后给他封的尊号,而他死后北元朝廷给他确定的庙号是元惠宗。妥懽帖睦尔是元明宗在被流放察合台汗国之时所纳的妃子迈来迪所生。而这个迈来迪的身世也很不一般,她是在唐朝时在怛罗斯之战中背叛唐军的葛逻禄部王族后裔,还具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血统,因此妥懽帖睦尔也可以说是穆罕默德的后裔。

元顺帝塑像

但迈来迪在生下妥懽帖睦尔之后很快就死了,他十岁时被流放到高丽,十一岁又被流放到广西,在广西静江大觉寺,妥懽帖睦尔系统地学习了《论语》和《孝经》,并成了藏传佛教的信徒。到十三岁时,经过元朝皇室的多次变故之后,妥懽帖睦尔的弟弟元宁宗病死,他即位当上了皇帝。而尽管妥懽帖睦尔已经是元朝自忽必烈以后的第十一个皇帝了,但这时距离元灭南宋统一中国才过去了54年。而在这之后,元朝的最后35年都是在妥懽帖睦尔的统治下度过的。

汉化最彻底的元朝皇帝

先离题一下,最近悟空问答上有好多关于元朝为何汉化不彻底的讨论,但石头君觉得许多朋友说了很多原因,却大都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元朝存在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完成汉化就被赶出了中原,导致其汉化进程被逆转。

但其实元朝在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时代,已经在非常坚定地迈向汉化之路了。在顺帝即位两年之后,元朝权臣伯颜废除了科举。但五年之后,只有二十岁的顺帝就联合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将伯颜流放广东,自己亲政并恢复了科举制度。少年政变并开始亲政这点,也和康熙非常相似。

元顺帝画像

之后顺帝重用脱脱,实行新政,编修宋、金、辽三史,并实行儒治,元朝开始全面汉化,史称脱脱更化。顺帝朝的一些蒙古重臣,比如脱脱和后来的李察罕、王保保等人其汉化程度都已经不次于清朝中期的满洲臣子了。而从小就学习汉文经典的顺帝更是具有很高的汉文水平,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朝失去天下之后,朱元璋遣史到北元朝廷招降元顺帝,元顺帝竟然回了一首汉诗回绝朱元璋:

金陵使者渡江来,

万里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

圣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

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

春风先到凤凰台。

由盛转衰退回漠北

但从公元1344年开始,元朝遭遇多次天灾,多地爆发饥荒,导致元朝早期积累的民族矛盾集中爆发,先是方国珍起事,后来刘福通的红巾军等又跟上,天下陷于大乱。而此时蒙古贵族内部竟然也出现了多次内乱。首先是蒙古漠北阳翟王发动叛乱,进兵上都。然后是来自河南的蒙古军阀李察罕和来自四川的蒙古军阀孛罗帖木儿在河南周边互相攻伐。后来孛罗帖木儿竟然率川军攻入元大都北京,挟持元顺帝,并迫使元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逃到太原王保保大营中。再然后元太子又和王保保一同进兵大都,致使孛罗帖木儿被杀。之后顺帝封王保保为河南王,期望他去镇压朱元璋等反元起义,但他却在河南、山东和陕西等地和李思齐、张良弼等亲元军阀混战,使元朝再也无力抵抗江南义军的进攻。

元末天下大乱形势

公元1368年7月,明朝北伐军攻至大都城外,元顺帝召集君臣集会于大都清宁殿,一些朝臣主张死守大都,但顺帝却说:

今日岂可复作徽、钦!

意思是自己不想像宋徽宗和宋钦宗那样被俘虏,于是在当夜率领太子和一些后妃逃往上都。几天之后,明军攻破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终结。

两年之后,倍受打击的元顺帝死于北元庆昌府。其统治元朝长达35年,时间超过元朝统治整个中国时间的三分之一。期间他也曾尝试使元朝的统治汉化,一度使元朝出现中兴迹象,这使他本来有希望成为元朝的康熙皇帝。但后来各种机缘不巧,致使元朝失去江山,他自己也长期大权旁落,最终成为了光绪和溥仪的结合体。


桃花石杂谈


以武力立国的元朝,在入主中原后,却变成了“马上得之,马上治之”的散漫帝国,著名史学家孟森在《明史讲义》里面一语道出真谛:

惟元无制度,其享国即在武力之上,其能箝制人民数十年而后动者,即其武力之横绝历代也。

即便有《元典章》这样的传本,而元朝当局却束之高阁,不愿照规矩办事。这样的国家岂会长久,故此到了元顺帝这一代,元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武力退步,只剩一个烂摊子。

翻开《元史》和《明史》一书,可以看到此时的中原大地,已经是反声四起,方国珍、郭子兴、芝麻李、陈友谅、明玉珍、刘福通、张士诚、韩林儿、徐寿辉、朱元璋等元末群雄,纷纷自此登上历史舞台,一是为了反抗元末暴政,二是为了抢先争夺元朝走后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

元顺帝见势不妙,迅速地集结了三宫后妃等,准备向北逃窜,宦官赵伯颜不花恸哭进谏,劝元顺帝死守。可是妥欢帖睦尔深知逃命要紧,压根就听不进去,于是等到夜半,一行人悄悄从健德门北奔。

八月,大明的军队攻入京城,至此,忽必烈一手建立的马上国家,彻底宣告灭亡。而元顺帝逃出后,因犯痢疾死于应昌,时年五十一岁。


成周子


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一般形象都不怎么好,秦二世之流、隋炀帝之流,北宋二帝皆是如此,因为是末代皇帝,所以后人很容易会把亡国的责任都推到末代皇帝的身上。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存在时间不到一百年,元朝虽然也经历了15个皇帝,但是除了一头一尾两个皇帝比较著名以外,其他皇帝都是默默无闻的,今天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末代皇帝元顺帝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顺帝13岁即位,在位33年,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与历史上其他末代皇帝不同,顺帝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还是做出了很多努力的。顺帝幼年即位,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权臣专政的问题,大臣伯颜乘着顺帝年少,把持朝政,顺帝完全成了橡皮图章式的傀儡,伯颜专政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伯颜甚至还提出了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执持军器,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顺帝在铲除了伯颜势力后,开始厉行改革,首先就是恢复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命门,元朝大部分时间是没有恢复科举制,实际上只要恢复科举制度,汉族知识分子的心就会被笼络。

其次,与恢复科举制度相对应的,顺帝还“尊儒崇道”,提倡文化教育。顺帝除了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学校之外,还亲自带头学习儒家文化,命令太子学习《经训要义》,还下令翻译《贞观政要》。

为了进一步整顿吏治,顺帝还主持修订了一批新的法律,包括《大元通制》,《至正条格》等等,顺帝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整顿吏治,恢复业已被伯颜破坏的吏治和政治秩序。

不过,虽然顺帝出台了很多新政,但是可惜都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曾经有人评价顺帝是“始曾留意政事,终无卓越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