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皇太極死後,身為皇長子的豪格為什麼鬥不過多爾袞?

超哥解歷史


正所謂薑還是老的辣,雖然多爾袞比豪格也大不了幾歲,但畢竟是長輩,歷史上一般侄子都鬥不過叔叔的。比如建文帝朱允炆,還不是被四叔朱棣給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妃阿巴亥是烏拉部的公主,身份高貴,非比尋常。

“子憑母貴”,多爾袞自幼便被努爾哈赤捧在手心中,可謂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多爾袞聰明絕頂、思維靈活,四歲辯善惡、六歲學兵法,深受努爾哈赤的喜愛,努爾哈赤為了培養多爾袞的政治思維,在多爾袞年僅八歲的時候,便立其為和碩額真,給予多爾袞參與政事的權力。這個和碩額真來頭可不小,當時一共就八個人,分別是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也就是所謂得八大貝勒。

自幼便在殺機暗藏的政治圈中摸爬滾打的多爾袞,練就出了冷靜的頭腦,與冷酷的心靈。特別是努爾哈赤駕崩後,多爾袞母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多爾袞洞悉了權力之下得親情淡漠,自此變得成熟異常。

多爾袞的武藝出眾,能征善戰。十七歲便跟隨皇太極出征的多爾袞在戰場之上立下了卓越的戰功,從以少勝多擊敗明軍,到一年之內擊破大明三十六座主城、俘虜十數萬明軍,多爾袞一步一步的將自己的才華與野心推向了權力的巔峰。

手握正白、鑲白兩旗的多爾袞,在軍中的威信極高,連大權在握的皇太極也不得不通過高官厚祿穩住多爾袞。

大清建國後,年僅二十六歲的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任吏部尚書一職,文武百官的升遷降職都要經過多爾袞的審批,此時的多爾袞可謂權傾朝野。隨著多爾袞在朝中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隨之膨脹起來。於是乎,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便成為了多爾袞的上位之路的絆腳石。

豪格生性陰沉、手段狠辣、渾身是膽,曾率領清軍剿滅察哈爾部、夜襲松山、圍剿明軍、橫掃香河、強攻塔山。雖然豪格的戰功不如多爾袞卓著,但依舊不容小視。

作為皇太極的長子,雖然不是嫡子,但其頗受皇太極器重。皇太極稱帝之時,豪格也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和多爾袞代善等叔伯乃是平級。而且憑藉其地位軍功,其在朝中積累了不少的人脈,皇太極死後朝中支持豪格繼位的宗族勢力大有人在,比如說皇太極掌管的兩黃旗,因為豪格皇子身份,是偏向於推舉豪格稱帝的。在兩黃旗面前,多爾袞和弟弟掌管的兩白旗,便沒有了優勢,畢竟豪格還有自己的正藍旗,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是比較偏向於豪格。如此一來,多爾袞的支持者和豪格的支持者,便在朝中形成了兩個勢如水火的派系。

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對峙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兩個人相互忌憚,相互憎恨,但大清國需要一個皇帝來穩定日漸分裂的政局。多爾袞見軍力不佔優勢,便建議推舉年僅六歲的九阿哥福臨登基。

這一招對於豪格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福臨雖然年幼,但其母親是莊妃,五大妃之一,背後站的是科爾沁蒙古。當時五大妃裡面除了莊妃以外,還有兩位出自科爾沁,分別是哲哲與皇太極最愛的海蘭珠。所以,子憑母貴,單論出身,豪格並不佔優,兩黃旗也沒有反對的理由。與此同時,多爾袞還推舉掌管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和自己一同輔政。這樣一來,豪格就只剩下自己一個正藍旗了,根部無力對抗多爾袞。於是豪格只得接受這一結果。

這一次皇位之爭本該是豪格最大的機會,但終究是錯過了。再往後,豪格便開始被多爾袞溫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的推向深淵。

順治登基之後,多爾袞被推舉為“攝政王”,大清朝的軍政大權幾乎全部由多爾袞掌握,而豪格則被多爾袞以出言不遜,惡意重傷長輩的理由削了爵位。當然,後來雖然又被恢復了,但其操縱全,都在多爾袞手裡。

當然,這些都只是面子問題,豪格手握重兵,黨羽眾多才是多爾袞的心病,所以他一直在找機會剪除豪格的勢力。

順治三年,大權在握的多爾袞下令派遣豪格率軍出征,掃滅盤踞在四川的前明餘黨張獻忠。這其實是調虎離山之計,雖然豪格在前線捷報頻傳,立下大功。在豪格出征期間,多爾袞施行鐵腕政策,大肆排除政敵,豪格的黨羽死的死,亡的亡,倒戈的倒戈。待豪格凱旋而歸時,他在朝中的勢力早已經被多爾袞瓦解,曾經與多爾袞分庭抗禮的豪格瞬間變成了光桿司令。

如此一來,豪格就好比是被拔掉了牙齒的老虎,再無與多爾袞相爭的實力,一切都得看多爾袞眼色了。多爾袞可不是什麼仁慈之輩,對於這種難得的機會自然是要趕盡殺絕。

順治五年,多爾袞汙衊豪格包庇部下慌冒戰功,將豪格關進了天牢。兩個月後,豪格突然在牢中暴斃,隨著豪格的死亡,這場充滿了陰謀的政治鬥爭,以多爾袞的勝出宣佈結束。


白話歷史君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多爾袞有著先天優勢,但為何終其一生都鬥不過多爾袞,反而最後落得個死於非命的淒涼下場,筆者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1. 豪格有個坑兒子的老爹皇太極。皇太極是清朝能入主中原的領袖人物,他奠定了清朝基本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讓滿清政權煥發生機,因此皇太極生前威望很高,手握兩白旗的多爾袞也不得不臣服。但皇太極卻犯了一個大錯誤,那就是死前沒立下遺囑,讓多爾袞有發難豪格的機會。如果皇太極生前就立豪格為皇子,那麼豪格很可能憑藉著皇太極的權威打敗多爾袞,成為滿清無可爭議的皇帝,但是皇太極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立豪格的意思和遺詔。

  2. 多爾袞兄弟實力太強了。阿濟格、多鐸和多爾袞三兄弟手裡握有最精銳的兩白旗,皇太極在生前就非常忌憚多爾袞,但又不能誅殺的原因正是在此。而且多爾袞文武雙全,為滿清立下了許多功勞,滿洲的王公大臣也是非常敬佩,這方面豪格遠遠不如多爾袞。

  3. 豪格繼位的可能性遠比自己的老爹小。當初皇太極能上位成功,那是因為有代善力挺,但豪格並沒有得到代善的全力支持,因為皇太極還有其他許多子嗣,代善有更多的選擇。


說史散人


豪格雖然有長子的尊貴地位,並且也具備自己的一定勢力,但是如果細細盤算他與多爾袞的勢力差別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雙方差之千里。這也正是豪格鬥不過多爾袞的原因。

首先,豪格的戰功與多爾袞相比就如同螢火之光比於皓月之明。多爾袞是一個武將,在關外平定各個部落時就戰功彪張。而在少數民族之中戰功就決定了一個人在這個部落之中的話語權高低,多爾袞作為一個常勝將軍自然比嬌滴滴的豪格的功勞大。所以多爾袞的腰板兒就硬,說出來的話也比豪格要管用。

再者豪格這個人貴為皇子但是卻做了很多抹黑自己形象的事情失了人心。多爾袞雖然野心極大,但是在國家大是大非上毫不含糊。而豪格卻因為與多爾袞有矛盾在戰鬥中命令部隊拒絕支援多爾袞,致使多爾袞戰敗,他也因為這件事情被皇太極降了爵位。而且後來又為了迎合皇太極殺掉了自己的結髮妻子,這使得他寒了人心,名聲不如多爾袞好。

最後就是真真正正的個人實力。多爾袞掌控清軍八旗中的兩個白旗,雖然這兩支部隊中的人地位不如兩黃旗中的人根正苗紅,卻是由多爾袞一手帶出來的,對多爾袞的命令也是絕對服從,是多爾袞真真正正的嫡系。皇太極雖然給豪格留下了兩黃旗這兩支清軍部隊中地位最高的軍隊。但是說到底這兩支部隊所效忠的還是皇太極,並且皇太極死後孝莊太后接手了這支部隊,也根本沒有實心實意的想把它交給豪格。所以豪格表面實力雖然也很強盛,但是就如空中樓閣,並不穩固。


Ag198783302


1641年,五十歲的皇太極因為愛妃海蘭珠病逝,傷心欲絕,身體變得衰老多病。1643年,年僅52歲的皇太極在清軍入關的前天晚上猝死於滿人的老家盛京。皇太極在生前沒有為大清立下皇儲,這也為後來豪格和多爾袞帶來了爭奪皇位的機會。皇太極在位期間,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各方面的舉措都為清軍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沒有立下皇儲,這一點為後來大清在關內的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困難。皇太極最大的優點就是審時度勢,但是在即將離世的時刻,皇太極卻沒有發揮自己的特長,給後來的局勢帶來了多個波折。

在皇太極離去以後,野心勃勃的多爾袞和比自己年長兩歲的侄子豪格展開了一場驚心的爭奪戰。在皇太極去世後的17天中,大清的局勢一度緊張,雙方人馬都是非常的小心,稍有不慎便會引起大局的動盪。首先說一下雙方中實力比較強悍的一方:皇長子豪格。豪格自小便在皇太極的屁股後面征戰四方,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立下了不小的戰功。在皇太極去世以後,豪格得到了皇太極遺留下來兩黃旗嫡系部隊的支持。

當時高領已經61歲的親王代善,他也就是皇太極的二哥,本來禮親王代善也有資格加入到皇位爭奪中的,但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而且長年受到皇太極打擊,好爭之心已經被磨滅了。但是禮親王代善對皇太極情深義重,雖然皇太極在位期間,經常針對代善,但是代善不計個人得失,帶領兩紅旗轉而支持皇長子豪格。自己常年征戰的嫡系部隊正藍旗,再加上和皇太極一心的濟爾哈朗鑲藍旗。大清的八旗中,支持豪格繼承皇太極皇位的就佔了多數。在軍事方面,豪格的優勢要遠遠優於叔父多爾袞的。

下面說一下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當時佔據的優勢。多爾袞當時是比較年幼的,身為叔父,他比豪格還要年輕兩歲,但是非常的有謀略,性格和努爾哈赤很是相像,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努爾哈赤生前曾經兩次創立儲君,大兒子褚英因為褚英常年在戰場上生活,性格比較暴躁,心胸比較狹隘。被立為汗位繼承人的褚英更是囂張,對重臣和自己兄弟的關係處理能力非常的差,導致了被人陷害,最後被努爾哈赤處死。二兒子代善立後也被廢除了,雖然沒有大哥褚英那麼悲慘,但是代善也沒有了稱汗的野心。努爾哈赤剩下的子嗣當中,只有皇太極和十四子多爾袞最有希望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對年幼的多爾袞繼承自己的汗位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在努爾哈赤離去之後,老實的二兒子代善受到了脅迫,轉而支持皇太極,年幼且有野心的多爾袞也因此與汗位失之交臂。但是多爾袞的心機很重,在錯失汗位以後,與自己競爭對手皇太極的關係處理的很好,沒有引起皇太極的打擊之心。而皇太極利用重用多爾袞的策略來打擊阿濟格和多鐸。在皇太極的手下,多爾袞進步的很快,這也為以後的崛起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能屈能伸,謀略得當的多爾袞能夠在那個動盪的歲月安穩的生存下來,自己為人處事的能力可見之強大。

在皇太極去世以後,多爾袞與豪格之間又迎來了一場動盪。當時的多爾袞手下只有兩白旗勢力的支持。但是在皇太極去世以後,多爾袞親自率領清軍入關,為大清打下了堅實的基業,可謂是大清的第一大功臣,這赫赫的戰功可是被所有的大臣所認可的。自己的兩個親兄弟,兩白旗的旗主阿濟格和多鐸憑藉著自己多年來為大清立下的不世功勳和眾大臣的支持,自己還是豪格的叔父,多爾袞和豪格之間的優劣形勢可謂是平分秋色。

皇太極去世後的第7天,在東廡殿中,61歲的代善召開了議商繼承大統的會議,在多爾袞和豪格的劍拔弩張的氣氛中,鄭親王濟爾哈朗和代善很是擔心,擔心兩人的爭鬥會殃及全局。當時清軍剛剛入關,根基很不穩定。朝中的大臣在兩人的爭鬥中,人心也比較渙散。外面還有李自成和前明的勢力虎視眈眈,四川的局勢更是動盪。兩位朝中的老人對局勢很是憂心,憂慮兩人的爭鬥會破壞了大清辛辛苦苦創立的基業。

在皇太極死去的17天后,雙方一番磋商之下,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扶持年幼的福臨繼承大統,為了牽制多爾袞,濟爾哈朗代表豪格和多爾袞並任攝政王。豪格的這一步妥協將其生涯推向了深淵,雖然豪格在當時得到了六旗勢力的支持,但是隻有正藍旗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其他的都是效忠與皇太極的。在福臨即位以後,其他的六旗勢力當然會轉而效忠與皇太極的繼承者福臨。豪格的妥協只是失去了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支持。反而多爾袞任攝政王以後,勝利的天平開始了傾斜。在當時,擁有再多的軍事支持是沒有很大作用的,局勢那麼險峻,大臣們是不允許發生內鬥的。年幼的福臨即位不失為最好的選擇。但是豪格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還為以後留下了禍根。

在多爾袞任攝政王以後,很快就對這個曾經競爭對手豪格開始了各種排擠。憑藉著自己的各種手段,首先就將與自己一樣地位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擠出了權利中心,豪格也在誣陷中下獄,在牢獄中莫名其妙的死去。在皇太極死後的17天中,多爾袞和豪格兩人的命數就定好了,福臨的上位,是雙方深謀以後的結果,在這裡面也有著當時佔據優勢豪格的妥協。豪格的妥協並沒有換來自己的安穩生存。雖然為大清的基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心軟仁慈的豪格只能在那個動盪的歲月中只能留下一聲長長的嘆息。

大家多多關注,每天更新,謝謝!!


孕育大咖


豪格作為先皇長子,按理說沒有道理鬥不過多爾袞,但是歷史上卻是被多爾袞壓制的很嚴重,具體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來仔細回顧以下

皇太極暴斃,鐵帽子王爭奪皇位

1643年9月21日,時年52歲的皇太極在查看奏摺的時候突然猝死,但是在死亡之前毫無徵兆,這讓整個大清王朝都沒有任何準備,包括下一任皇帝究竟由誰接手都是個未知的事情,因此在這時候,誰來繼承大統,帶領滿清繼續走下去成為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當時漢族有父親去世長子繼承職務的習慣,但是清朝卻沒有這一說法,所以皇太極去世之後,當時身上有赫赫戰功的八大鐵帽子王都有機會成為下一任皇帝,在這八大鐵帽子王之中,實力最強並且最受其他人擁戴的分別是皇太極胞弟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

多爾袞作為清朝的親王,從十七歲就開始跟隨皇太極征戰沙場,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後來又征討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等等,戰功顯赫。

身為先皇胞弟,戰功顯赫,還附有墨爾根戴青的稱號,在馬背上得天下的清朝軍隊中,讓他成為皇帝,可以說是很多人都喜聞樂見的。

^上圖為豪格影視劇形象

豪格呢,身為皇太極長子,身份上就不輸給自己的叔叔,豪格初封為貝勒,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晉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第二年四月班師回朝。但是在三年後因為犯錯被降為郡王,第二年又升回親王。

雖然在戰功上來說,沒有十七歲就跟隨自己父親征戰沙場的多爾袞多,但是身為皇長子,在入軍以來,也都是身先士卒,並且有獨到的見解,在軍中的威望同樣不低,因此讓他成為皇帝也沒有什麼不可。

究竟為何爭搶不過?

既然身份和軍功都相差不大,二人的年紀也相差無幾,多爾袞甚至比豪格還要小三歲,對比之下,豪格還佔了一個皇太極長子的名號,為什麼兩人爭奪皇位沒成功的情況下,多爾袞能夠成為攝政王,而豪格卻什麼都不是呢?

具體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一、豪格不會審時度勢,亂說話。

我們回到雙方正搶皇位的階段,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之下,鄭親王濟爾哈朗作為有實力當皇帝卻不爭搶的中立存在,決定雙方到崇政殿(皇太極上朝的地方)開會商討,選出最終人選。

^上圖為濟爾哈朗影視劇形象

當天現場可以說是劍拔弩張,一言不合可能就會發生流血事件,濟爾哈朗眼見形式就要控制不住,決定要商討出第三種方案,就是也可以不從這二人之間選擇。但是原來歸屬皇太極掌管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的負責人也就是索尼、鰲拜等人要求,必須是先皇的兒子來繼承,理由是因為他們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如果不立皇子,他們就要追隨先帝而去。並且他們手持重劍,是隨時都有可能動武。

經過商討,首先否定了多爾袞,因為他不是皇太極的兒子,再來,關於豪格的問題,濟爾哈朗其實相對的更偏向豪格一些,但是為了給多爾袞臺階下,也說豪格不是肯定的人選,因為皇太極不只有一個兒子。

這個時候,語言的力量就體現出來了,豪格顯然就是沒有領會其中奧義,也有可能是想假裝謙虛一下吧,竟然脫口而出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這讓一眾支持他的大臣都懵了,我們拼死拼活的為了你,你卻來這麼一句。

話沒落地,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就說,既然他已經開口了就不能收回,否則我們也不幹了,因此豪格錯失了這個僅有的機會,將皇位拱手讓給了自己六歲的弟弟福臨。

二、時局不允許

當時皇太極駕崩的太快了,明朝還沒有徹底平定,再不選出來皇上來把持大局,讓清朝八旗子弟心中有主心骨的話,可能就會讓努爾哈赤、皇太極辛苦打造出來的大清鐵騎自亂陣腳相互攻伐來爭奪皇位。

如果雙方僵持甚至兵戎相見的話,八旗子弟中,正黃旗、鑲黃旗這原屬於皇太極手下的兩支肯定會支持豪格,再加上濟爾哈朗的傾向,如果非要打仗,肯定不會幫助多爾袞,豪格還是正藍旗的旗主,八旗已佔其四,而除了多爾袞手下的正白旗和多鐸的鑲白旗,代善和兒子嶽託是正紅旗和鑲紅旗的旗主,並沒有說支持多爾袞。

因此若是真要開戰,豪格不見得打不過多爾袞。但是就是因為不允許這種事情的發生,以濟爾哈朗為首的中立派才決定召開大會,決定出下一任的皇帝歸屬。

而為什麼不讓豪格成為攝政王,而是讓多爾袞當呢,因為多爾袞本身是向著皇位前進的,突然把他拽下來,還什麼都不給補償,一定會引起他的不滿,影響大清日後的發展,那麼既然讓多爾袞成為一位攝政王,自然不能讓針鋒相對的豪格也加入攝政王這個圈子啦,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嗎。

結語

所以說,按照本來的情況進行,豪格未必爭不過多爾袞,但是因為自己的失誤再加上當時的情況危及,導致豪格在和多爾袞的交鋒中徹底敗北。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公元1641年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為大清操勞一生的皇太極病逝,享年只有52歲。
坦白來說,皇太極死的十分突然,畢竟努爾哈赤還活了68歲。
皇太極身體不好,其實從他去世前兩年就已經開始了,除了不自覺流露出遲暮的感覺以外,皇太極減少了日常處理政事,並且還多次大赦天下的舉動。
其實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皇太極本身在感到身體不好以後,並未急於留下繼承人。
皇太極有11個兒子,其中幼殤的有3個,女兒有14個,皇太極的皇后並未生育,因此在就只能在庶子中選擇繼承人。
當時長大成人的皇子裡面,皇長子豪格年紀最大,而且常年跟隨皇太極東征西討,理論上他作為繼承人當之無愧,況且在皇太極病逝的時候,手裡還握著正藍旗。
不過從皇太極生前的態度來看,似乎從來沒有刻意培養過這位皇長子,即便是他戰功赫赫。
從崇德六年到八年皇太極病逝,事實上有很多時間皇太極都可以立這位長子為繼承人,即便是不公開,也有足夠的時間立下遺詔,但從後來皇位爭奪上來看,皇太極並未這麼做,甚至也從來都沒打算過這麼做。
豪格自己都認為,在父親嚴重,自己是一個“福薄”的人。
豪格的生母是繼妃烏拉那拉氏,在皇太極15位妻子中,並不是位分最高的,崇德元年,皇太極敕封五宮(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烏拉那拉氏不在其中。
甚至於在後來因為見努爾哈赤以及阿濟格不下轎,被努爾哈赤視為侮慢行為,遭勒令離婚。
可見皇太極對這個兒子而言,實際上談不上有多少喜愛,從後來豪格殺妻事件來看,雖然豪格位居長子,又是戰功赫赫,實際上內心十分恐懼。
要知道豪格去了莽古濟的女兒,莽古濟被皇太極處死以後,本身和豪格並沒有關係,但豪格卻急於撇清關係,殺死妻子,從側面來看,豪格本身在父親眼中處境艱難的程度。
《孝莊秘史》中,豪格在爭奪皇位中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勢,實際上在正史中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皇太極病逝以後,除了手中正藍旗,當時由皇帝親掌的兩黃旗也都宣誓效忠豪格,加上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並且朝臣中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
八旗中有四旗都擁戴豪格,而多爾袞當時所掌握的不過只有兩白旗。
但豪格秉性柔弱,並未在當皇帝這一件事上做過多堅持,導致兩黃旗改口,而鄭親王也不再堅持的情況下,形勢這才發生了逆轉,而之所以豪格性格柔弱,主要是因為自己本身早年失愛於皇太極導致的。

漫步史書


皇太極死後的政治鬥爭當中,皇長子豪格卻意外的敗給了多爾袞,最後被多爾袞囚禁致死。為什麼先帝的長子居然會鬥不過自己的十四叔?皇長子不應該更具有政治優先權嘛?

豪格的確擁有政治優先權,尤其是在繼承了皇太極的家底之後,頃刻間獲得兩黃旗的支持,這些人中包括索尼、鰲拜等滿清重臣。但是在後來的政治鬥爭當中,豪格還是沒能戰勝多爾袞。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政治層次不同、政治手段不同、政治能力不同。三大不同共同決定了豪格的慘敗。

政治層次不同

豪格與多爾袞戰功相差不多,而且豪格本身是要比多爾袞年長的。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那就是豪格與多爾袞的政治層次完全沒在一個檔次。多爾袞比起豪格來更加具有戰略眼光以及全局意識。

舉個例子:那是清順治元年,多爾袞在山海關與吳三桂歃血為盟,清軍入關,佔領北京。此時的滿清當局開始策劃下一步的打算。多爾袞與多鐸是滿清入關的馬前卒,提倡統一全國,定鼎中原,然而豪格的想法還停留在十二世紀的女真時期,他提倡掠奪財富、女人,然後會東北老家固守。很顯然,多爾袞的戰略眼光獲得了代善等人的支持,多爾袞為大清一統江山制訂了軍事方略。兩人政治層次,高下立見。

也就是那句老話:“名將易遇,帥才難求!”比起豪格,多爾袞就是難得一見的帥才,具有卓越的大局觀念,而豪格更像是一個善於戰場拼殺的軍事將領。

政治手段不同

多爾袞絕對不是一介武夫,他的政治手段與政治層次一樣出眾。關注過這一段歷史的人或許清楚,多爾袞曾經成功策反了很多豪格的手下,較為出名的就是何洛會。何洛會前期作為豪格的親密戰友,尤其卻成了多爾袞的死忠。對於這些人來說,金銀財寶已經無法憾動他們的內心,真正使他們動搖的是多爾袞的能力以及慣用的恩威相濟的手段。

相對於多爾袞來講,豪格的政治手段就不見得有多高明,常常是通過父親的遺威或者是財富地位,說白了也就是靠吃老本。正所謂“跟虎吃肉,跟狗吃屎”,既然要選一個主子,為什麼不選一個有能力並且面面俱到的人呢?

政治能力不同

政治能力的缺失是豪格的硬傷,也是他從皇長子淪落為階下囚的直接原因。關於政治能力的體現,做好的例子就是“立儲之爭”。當時的兩黃旗與兩白旗相持不下,豪格與多爾袞都有戰功,此時此刻可以說是豪格最得勢的時候。

在雙方僵持的時候,豪格選擇寸步不讓。因為他認為自己是長子,而且還有皇室直系兩黃旗的支持,可謂是名正言順。這時候,豪格政治能力的缺失就完全體現出來了。

多爾袞在這樣的情況下敏銳的發現,自己與豪格的爭鬥之下,兩人都不可能穩當的坐上皇位,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使用一個“緩兵之計”,既然都做不了,那就另立一個皇子,然後從中竊取政治力量,待時而動。所以多爾袞優先提出擁立福臨為帝。

這一舉動立刻獲得了代善等人的支持,福臨順利繼位,多爾袞擁立有功而成為攝政王,豪格在政治上徹底失勢。從此之後,多爾袞掌握了豪格的命運,通過對外戰爭來削弱豪格勢力,最終將他下獄害死。不得不說,在政治能力方面,多爾袞要比豪格優秀很多。

結束語:政治領域的失敗往往都是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以說,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是很瘦皇太極器重的,並且長期作為繼任者來培養。只是可惜,一手好牌被豪格打臭,歸根結底是吃了政治薄弱的虧!


楚南青史君


豪格雖為長子,但是庶出。在封建王朝,首先要尊循子以母貴的倫理原則。皇太極死後,朝中有兩大輔佐大臣,一是多爾袞,另一是濟爾哈朗。第三方的勢力就屬豪格一派了,豪格手下有鰲拜等四大臣。是時,多爾袞同母哥哥阿濟格、同母弟弟多鐸,都苦勸多爾袞上位——因為在三兄弟心裡,乃父努爾哈赤是要把汗位傳給多爾袞的,但被四貝勒皇太極搶去了大位,而且,還將三兄弟生母——大妃阿巴亥逼殉,仇恨自然滿胸。但是,多爾袞審時度勢,覺得豪格也在鰲拜等人唆使下覬覦大位,三股勢力中,只有濟爾啥朗一股沒有野心,剩下多爾袞豪格兩方,誰搶大位,都會遭到其他兩股勢力的反對,弄不好會發生內訌。多爾袞聰明,為贏取權力,拉籠濟爾哈朗一股無慾無求的勢力,力主滴出之八歲順治繼承大位,得到了濟爾哈朗的支持。豪格因身份地位不如順治顯貴,只好偃旗息鼓。當時,豪格三十多歲,卻無三十多歲之智商和情商,濟爾哈朗年近三十,但他是努爾哈赤侄子,大位與他無關,多爾袞才二十出頭,抬出了西宮莊妃之子,叫豪格立馬立正稍息。後來,順治登基,多爾袞如願與濟爾哈朗為輔佐大臣,豪格則還是有勇無謀的豪格。我們不得不承認,多爾袞無異是前清最偉大的奠基者,具有聰明的政治頭腦,沒他,大清不會以區區30萬八旗兵入主中原,無他,李自成也不會兵敗吳三桂。他一入關,便沿用明朝各級官員暫時理政,使國家沒有受到太大的改朝換代之影響,社會平穩過度到滿清統治之下。入關後,多爾袞政治地位穩固後,找個理由就廢掉了濟爾哈朗的輔政大臣之職。致於多鐸造成的“揚州十日”的大屠殺,與多爾袞沒什麼關係,多鐸也因為他的殘酷,得上傳染病,一命嗚呼矣。

清人抵定中原,全是多爾袞的功勞。



豪格鬥不過多爾袞是必定的事情,豪格雖然看起來很強大,但不過是有勇無謀罷了。如果說豪格是一頭強壯的大水牛,而多爾袞就是一頭勇猛的雄師。雖然水牛可以依靠蠻力殺死獅子,但是大多數情況獅子和水牛的戰爭都是以雄師的實力而告終的,因為雄師不僅擁有很大的力量,更有很強大的格鬥技巧,這是水牛所不能及的!


多爾袞軍功遠勝豪格

多爾袞掌有兩兵馬,而豪格掌有三旗兵馬,而且豪格和多爾袞都是軍功無數,但是多爾袞的軍功是自己實打實打出來的,而豪格的軍功大多數都是部下打出來的的。豪格因為自己是皇長子,因此在很多戰爭中掛的主帥的名字,但是很多硬仗其實並不是豪格親自指揮的。

而多爾袞卻是一個軍事天才,雖然他曾和皇太極爭奪皇位,而且自己的母親被皇太極設計陷害,但是由於多爾袞軍事能力卓越,因此多爾袞依然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並且建立了赫赫軍功。

所以豪格的軍功很虛,而多爾袞的軍功是實打實的,豪格不過是虛胖而已。


多爾袞當了攝政王

多爾袞雖然奪位失敗,但是多爾袞卻當上了攝政王。攝政王雖非皇帝,其實攝政王卻是大清朝的實際領導人,大清朝的事情都是多爾袞說了算,順治說白了只是多爾袞控制大清朝的一個傀儡而已。

掌握了國家大權多爾袞和豪格鬥爭的砝碼就強大了,所以在豪格和多爾袞的鬥爭之中豪格其實上已經處於劣勢狀態了!

多爾袞政治能力遠勝豪格

如果說僅僅是多爾袞軍功多,而且當上攝政王的話,那麼多爾袞是不足以鬥敗豪格的,畢竟豪格手上的兵馬有三旗也是不容小覷的。但是豪格這個人不僅軍事能力遠遠不如多爾袞,而且他的政治能力很差勁,不過是一個莽夫罷了,一個莽夫陷入到了政治鬥爭當中怎麼能活的長久呢?

所以政治能力太弱是豪格失敗身死的根本原因!


唐朝的長老


豪格與多爾袞相比,猶如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

多爾袞是清初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其綜合能力甚至在皇太極之上。

若沒有多爾袞,身處關外的滿清,能否入主中原,亦在兩可之間。

當然,若沒有皇太極的悉心栽培,多爾袞也不可能會有後來如此大的成就。


後金的開創者努爾哈赤,駕崩之後,有清史資料記載,努爾哈赤的遺詔是傳位給十四子多爾袞,但因多爾袞年幼,大汗之位反被年長的八哥皇太極給奪去了。

皇太極繼位之後,一是為了削弱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的權利,二是覺得愧對幼弟多爾袞,所以對多爾袞兄弟三人格外關照,在皇太極的悉心培養下,天資聰穎的多爾袞逐漸成為了清初政治舞臺上的軸心人物。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這就是最大的優勢,豪格自打孃胎裡出來,就得到了皇太極的著重培養,尤其是皇太極成為後金的最高領導人之後,對豪格的培養,就更不用說了。

但豪格的整體能力的確沒有達到皇太極的心理預期,這還不是皇太極疏遠豪格的關鍵,真正令皇太極失望的是,豪格為了討好自己,竟親手殺了嫡妻哈達納喇氏,太過於冷血無情了。


崇德八年,即公元1643年,年僅51歲的皇太極,驟然崩逝,臨終之際對於繼承人問題,未能留下任何遺詔,這就使帝國權利的交接問題,兇險萬分,稍有不慎,即會出現內訌,給帝國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對於皇太極留下的皇位,最有實力繼承的,當屬睿親王多爾袞,但最符合皇位繼承製的,應屬皇長子肅親王豪格,所以滿朝王公大臣,都知道皇位繼承人,必在此二人之間產生。

但他們二人誰都不願退讓分毫,以至於無論誰上臺,都無法讓對方臣服,內訌似乎已無法避免,為了大清帝國的長遠發展,內訌是絕對不能出現的,這也是代善、濟爾哈朗等人的底線,所以睿智的多爾袞,退而求其次。


轉而扶持皇太極的幼子九阿哥福臨繼位,然後由自己來擔任攝政王,這個提議立馬得到了眾大臣的支持,豪格無奈,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至此豪格悲劇的人生之路開始了。

雖然多爾袞未能如願登上皇位,但其身為攝政王,就是真實的皇帝,只是缺少個尊號而已,所以打擊迫害豪格一黨,勢在必行,為了迫害豪格,其是無所不用其極。

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一點都不假,作為豪格的親叔叔,其根本不念血緣之親,不但整死了豪格,還將豪格的王妃據為己有,名義上的皇帝順治,想阻止這一家庭悲劇,但又無能為力。

總而言之,豪格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政治天賦,都與多爾袞相差甚遠,因此敗於多爾袞之手,實屬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