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林徽因曾经说过:建筑是随着整个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它和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与习俗风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的繁荣或衰落,对外战争或文化交流,和敌人入侵等都会给当时建筑留下痕迹,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这一切,孤立地去研究建筑本身的发展演化。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所以,当我们踏足姑苏城,也应该带着历史的眼光,来欣赏那些姑苏建筑背后真正的美学

在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我国的建筑大多采用低强度钢筋,这种钢筋的预应力较低,在后来逐渐被淘汰。而在七十年代,有一位建筑师,他巧用混凝土,挖掘其受力特征和视觉表现力,将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就是苏州贝氏走出来的华人巨星建筑师——贝聿铭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

贝氏是苏州的名门望族,这个家族打破了古话“富不过三代”的桎梏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从明朝开始富裕至今。

1917年,颜料巨商贝润生以80万银元从民政总长李钟钰的手中购得了狮子林,花了7年时间整修,自此狮子林名冠姑苏。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父,所以,儿时的贝聿铭时常和他的伙伴们在狮子林里嬉戏玩耍。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不同于其他豪门子弟,贝祖贻在他的金融生涯中从未有过私心,他两袖清风,从未贪污一分一毫,贝氏家族繁荣昌盛的原由从贝祖贻的作风中也可见一斑。

贝聿铭在苏州度过了童年,在上海度过了中学时光,毕业后赴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之后贝聿铭正式进入建筑行业。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2002年,85岁的贝聿铭亲自出马担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师,他利用玻璃与混凝土这两种建筑材料,融合中西方的建筑特色,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苏州的建筑。

光是建筑的色彩,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是“让光来做设计”,所以他利用大量几何形状的玻璃来建造博物馆。大片的玻璃天窗为室内引入大片的日光,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采光的局限,使得苏州博物馆更加明亮疏朗,也使博物馆中存放的文物更加熠熠生辉。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苏州博物馆的点睛之笔在于其屋面。贝聿铭采用“中国黑”的深灰色花岗石铺在屋面。这种花岗石的坚固性、平整度都远远超出传统青瓦。

日照下,屋面的花岗石呈现大气典雅的黑色,若是接触雨水,花岗石便会变化成深灰色,屋面颜色变浅,整个博物馆也多了一份江南水乡的温柔雅致。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他做到了,他不仅在苏博的外形上实现了中西合璧的创新,也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实现了创新。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成为了苏州的新地标。

古城内的建筑有独特的风韵,古城外也有别致的风景。

2010年古韵今风的苏州评弹学校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成并开放,同年,吴江区的开弦弓村也摇身一变成为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费孝通纪念馆的建筑设计师是苏州九城建筑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立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起初的建筑选址在村落边缘的一块废弃之地,李立以敏锐的眼光发掘出了这块地的价值。

经过李立认真仔细对地形和周边环境的研究让费孝通纪念馆成为了一座江南古韵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建筑,就像苏州这座城一样,一半繁华璀璨,一半古色古香。霞光掠过天边,北风掠过容颜,在岁末的秋天很适合去费孝通纪念馆游览,领略建筑美,感悟费老弥足珍贵的学术成果。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2016年,苏州的文化新地标——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开始投运;同年的10月24日,金鸡湖畔的“空中园林”——东方之门全面亮灯;2017年,苏州平江路上的潘祖荫故居再次修缮,贵潘风华重现姑苏。

走近平江路,必不可少的是去潘祖荫故居看一看。被誉为“天下无第二家”的苏州潘氏是苏州四大家族之一,其中出过的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潘祖荫自幼天赋极高,勤奋刻苦,阅读习作涉猎百家,后来他身居高位,却依然勤政为民,体恤百姓,生活中的他广交良友,热爱金石图书。

远近闻名的探花府也是因潘祖荫曾经中过探花而得名,经过历史的沉淀,修缮过的潘宅俨然一副官家富户的气派,置身其中,兴旺蓬勃的潘氏画卷在眼前展开,仿佛穿越了时空。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除了具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之外,苏州逐渐开始兴起古典与都市相结合的住宅,融创桃花源,晋合水巷,仁恒棠北……越来越多的园林式、古典式住宅崭露头角,这些住宅也先后在国内国外中斩获了多个大奖,将我国在国际上的建筑地位再次提高。

《红楼梦》中写道“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独一份的苏州的建筑美学

在这座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姑苏城,古典雅致的建筑一脉相传,但是从近代以来,建筑行业踊跃出一批又一批开拓创新的卓越的建筑师。

如今的苏州不仅有古时的富贵风流之气,也有现代的大气时尚之风,更有两种风格相融的建筑。江南游何处?当然是姑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