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題記:對於妻妾成群的乾隆來說,政治家庭並無太多親情冷暖,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基於宏達的權力安全。有鑑於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事件,讓乾隆高度警惕再度發生,為此他開啟了有清一代對皇子管束的高壓模式,雖然成功避免了此後爭奪繼位的骨肉悲劇,卻埋下了清朝自嘉慶、道光等接班人逐步平庸,再無力挽狂瀾的強勢人物,由此導致了清朝治理能力疲乏和衰落的曲線。 

一、乾隆兒子們在其高壓管制下,非死即呆,甚至有的裝瘋賣傻,以此避開漩渦。

乾隆共有四十多個妻妾,只生了十七個皇子和十個公主。由於皇帝活到八十九歲,所以他的後代人數還是很多,計有孫子、曾孫、玄孫等總共一百多人與他同時存在,真算得上是一個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了。 乾隆所生的十七個皇子可以下表說明: 孝賢皇后富察氏生永璉、永琮。 皇后烏喇那拉氏生永琪、永璟。 孝儀皇后魏佳氏生永璐、永琰、永璘及早夭未命名子一人。 庶妃富察氏生永璜。純妃蘇氏生永璋、永鎔。 嘉妃金氏生永城、永璇、永瑆及早夭未命名子一人。舒妃葉赫那拉氏生子一人,未命名。 貴人珂黑葉特氏生永琪。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乾隆與皇子

這十七位皇子中,有七人不到十歲就病逝了,他們包括永璉、永琮、永璟、永璐和三位早夭的。又有兩位過繼給乾隆堂兄弟家為子嗣,他們是永珹與永瑢。而永璜、永璋、永琪又分別於乾隆十五年、二十五年、三十一年分別去世,因此皇帝后來實際上只能在五六個兒子當中選擇繼承大位的人了。

皇帝最愛皇后富察氏,她又是嫡妻,她生的兩個兒子都曾先後被皇帝意屬為繼承人。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皇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大臣九卿等高官,宣佈依雍正創立的密立儲君法,預定了皇儲,當時皇帝沒有明說出是何人,到乾隆三年永璉病逝後他才向大臣們降諭說:“ 二阿哥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為人聰明貴重……是以於乾隆元年,遵照皇考成式,親書密旨,召大臣面諭,收藏於乾清宮正大明光匾之後,是永璉雖未行冊立之禮,聯已命為皇太子矣。……”永璉死時才九歲,被列名為繼承人時剛七歲,能否斷定他“聰明貴重”將來必定是位賢君,實在很難講,不過他是皇帝的“嫡子”,所以立為皇儲,事實上,雍正皇帝強調的是人選要完美,不應該分嫡庶才對。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乾隆夫婦

永璉死後,約有十年的時間,乾隆沒有再立其他的兒子為皇太子,直到十二年歲幕,當皇后富察氏的第二子永琮痘症死亡時,皇帝才又透露出消息說:永琮是“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聯亦深養成立,可屬承祧”,可見他還是贊同用漢人“立嫡立長”制度的。但是“嫡嗣再殤”,讓他想到“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獲之福,此乃朕過耶!”永琮死後三個月,嫡妻皇后富察氏也仙逝了,乾隆再想立嫡也不可能了,建儲之事一擱就是近三十年。

乾隆四十年稍前的時候,皇帝已經六十五歲左右了,他又有了立儲的念頭;可是此時他只能在永璇、永瑆、永琰、永磷四個皇子中作選擇了。其他的大多去世或是過繼給了皇家至親。剩下的四人當中,永璇年紀最大,快三十歲,他是一個精於書畫的藝術家,尤其書法趙孟頫,很有造詣;不過他為人輕躁,做事顛倒,任性貪玩,甚至放縱到酒色下流的境地,加上腳有毛病,不良於行,皇帝根本沒有想到他能當未來的皇帝。永璇的同母弟永瑆,詩文見長,書法尤佳, 是一位具有文學藝術天才的皇子,他也寄情翰墨詩酒,文人氣質過濃,而且十分漢化,這絕不是皇帝想要的皇儲對象。永璘則從小就不喜歡讀書,性情更是輕佻浮躁,年長後更常常私出宮廷去尋花問柳,行為不檢,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不著當皇儲想,只以聲色自娛。唯一令皇帝稍為滿意的是十五阿哥永琰,他比起其他兄弟來,算是品學兼優,文武俱備的了,連大臣們也覺得他為人穩重,處事剛明。儘管他並不能達到乾隆的最高標準,但是客觀條件如此,皇帝最後只有指定他為皇位繼承人了,他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相關影視畫面

乾隆對於兒孫的教育非常重視,一方面要求他們能讀好書,成為知書達禮的人,另方面也防止他父親一輩兄弟間為爭權爭繼而發生家人間的骨肉相殘不幸,因此乾隆規定所有皇家男童六歲起必須開始讀書,而且每天都得按時到上書房裡去上課。授課的老師都是一些優異的內閣學士與翰林院的飽學人員,並派大學土等高官為總師傅,“稽查督飭” 。皇子皇孫每天卯時(上午五至七時)進,申時(下午三至五時)出,“攻五經、史、漢、策問、詩賦之學”,另外還有武官教授皇子們騎射,以及滿蒙官員教滿蒙語文。

皇子讀書時不能隨便離開書房,有事外出必須呈奏。乾隆三十五年永璇未經奏聞而擅離書房,不但永璇受到痛責,他的師傅觀保、湯先甲以及總師傅多人也都被認為不負責任,“漫無覺察, 所司何事!”乾隆一心一意地要以書房來讓皇子“檢束身心”,他是怕皇子行動太自由會在外結黨營私,或是以自己高貴身份枉法做惡,這樣會養成他們的驕橫跋扈氣習,更壞的會各自培植勢力後將來作謀取大位之爭。皇帝管教子孫讀書之嚴,連朝中的大臣都是知道的,趙翼就這樣寫過:

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餘內直時,率五鼓入。……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以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宜乎皇子孫不惟詩文書畫無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敗理亂已瞭然胸中,以之臨政,復何事不辦? .....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相關畫面

乾隆曾經對上書房的老師們說過:“師傅為諸皇子授讀,豈僅以尋章摘句為能,竟不知隨事規勸,俾明大義?”明大義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因此皇帝對於皇子有了非禮的行為都是非常痛恨的。乾隆十三年,嫡後富察氏死後,庶出的皇子永璜、水璋在迎喪時表現得不夠悲痛,皇帝大怒,責罵他們於“孝道禮義未克盡處甚多”,竟如此的“茫然無措”。乾隆早年一直堅持立嫡長子為皇太子,在登基的第一年裡,乾隆就立嫡長子永鏈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1738),永鏈在十歲時因病夭折,乾隆在悲痛之中公佈了永鏈的太子身份。此後,乾隆依舊下決心立嫡子,接著又立富察氏皇后所剩的第二子永琮為皇太子,結果沒多久,這個孩子也死了。乾隆不得不沉痛總結說:“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先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也。”《清史稿卷二二一》-他最寵幸的富察氏皇后因連喪兩子,不久在德州的路上去世。

乾隆面對突然的接連打擊,精神受到強烈刺激,在接駕的兒子中,他第一眼看到了庶出的二十一歲的兒子,突然向其撒氣說:“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並無哀慕之愧”看著跪著被嚇得渾身發抖的兒子說,乾隆繼續激動地說:“試看大阿哥年已二十一歲,此次於皇后大事,伊一切舉動尚堪入目乎!”《清史稿》

“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們誅殺,但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越說越激動,剛說完又失控想到了父輩們在爭奪太子的互相殘殺後,乾隆又改了主意:“你們將來必然兄弟相殺,與其你們兄弟相殺,不如我現在就殺了你們!”如果不是侍衛苦苦相攔,兩個兒子當時就被乾隆砍死。乾隆用充滿血絲的眼睛又對滿洲大臣說:“今後如有人奏請立皇太子,朕必將他立行正法,斷不寬貸!”《清史稿》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相關畫面

沒多久,在受到乾隆驚嚇的二十一歲庶出長子憂懼而死,皇三子也在二十六歲時死去。同年七月,山西一個小官向出繼的四阿哥投信,被乾隆得知,將這個小官凌遲處死,四阿哥因此背了黑鍋,幾個月後憂懼而死。他的六阿哥因為收了山西巡撫喀寧阿呈遞的請安片子,並“送魚數尾”,六阿哥前車之鑑趕緊向乾隆報備,這些都說明,作為乾隆的兒子心理壓力有多大,稍微卷入政治,便隨時可能被懲處。

直到乾隆三十一年前,除皇四子皇六子子因為過繼為宗室親王之子而獲爵位外,其他皇子一律沒有爵位,不論年齡多大,都只能老老實實在書房讀書,不得與外界交接,如同囚禁。

作為乾隆的兒子應該是當時最痛苦的最危險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丟掉性命,文人十一阿哥永瑆只能選擇如此避禍,裝瘋賣傻,以此遠離乾隆視線。一個從小錦衣玉食的皇子,如何能如此吝嗇摳門?所謂的事出常態必有妖,這些都可以知道,乾隆對兒子們精神世界的戕害的威逼。在乾隆眼裡,親情與政治完全不可相比,兒子輕於鴻毛,社稷才是重於泰山。在把十三阿哥顒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乾隆曾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並非賢能之人,則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於繼承大統,貽害社稷。《清高宗實錄》與皇權政治相比,親情永遠被排在第二位。

二、乾隆對女兒格外眷顧,因為她們不會影響到他的“政治安全”。

乾隆的女兒共有十人,但長大成人出嫁的只有五位,她們是:一、皇后富察氏生的皇 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十二年下嫁科爾沁蒙古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留住京師。乾隆四十年駙馬隨軍徵金川,結果陣亡軍中,和敬公主從此孤獨地住在豪華的公主府中,直到乾隆五十七年病逝,享年六十二歲。二、純惠皇貴妃蘇氏生的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乾隆二十五年嫁大學土傅恆之子福隆安,是皇帝與傅恆家親上加親,但和嘉公主命薄,乾隆三十二年她二十三歲時就去世了,夫婿福隆安的官當時也沒有位極人臣。三、孝儀皇后魏佳氏生的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乾隆三十五年下嫁喀爾喀蒙古親王策凌之孫拉旺多爾濟,乾隆四十年死,得年僅二十歲。四、孝儀皇后魏佳氏生的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乾隆三十七年下嫁大學士兆惠之子札蘭泰,這位公主的壽命也不長,乾隆四十五年她二十三歲即離開了人世。五、惇妃汪氏生的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她是皇帝最小的女兒,生於乾隆四十年,當時他已六十五歲,加上她長相跟乾隆皇帝一樣, 所以很得寵愛,她的生平值得敘述的事也最多。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相關影視畫面

和孝公主的生母汪氏被冊封為惇妃的時候,稱讚她“毓質柔嘉,禔躬端淑”,“嫻蘭宮之禮教” ,她應該是一個溫順有禮的女性;但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她卻做了一件極其兇暴的事,她竟將一個官女活活打死。這件“從來未有妃嬪將使女毒毆立斃之事”,令皇帝十分震怒,認為“若不從重辦理,於情法未為平允”。不過後來還是因汪氏“曾育公主,故量從末減耳”。顯然是皇帝不忍在小公主的年幼心靈裡留下太大的傷痛,才沒有把惇妃擯黜或打人冷宮。

小公主在皇宮裡享盡人間福分,尤其皇帝又為她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婆家,乾隆在她六歲的時候指婚,讓她嫁給與她同年的和珅兒子,皇帝特別為這位準女婿賜名為豐紳殷德。“豐紳” 是滿洲語意思是“福祿”、“福祉” 、福分” 等,總之是祝福他們的。和珅當時三十多歲,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權勢也很高,乾隆把最愛的小女兒嫁給和珅家,將來一定是幸福美滿的,這可以說是古稀老父的項特意安排。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相關影視畫面

乾隆五十三年,公主十四歲,皇帝又破例冊封她為“固倫和孝公主”。“固倫”是滿洲語“國家”的意思,“和碩”指“一方”或“一隅”,當然不如“固倫”大,因此按照清初規定,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兒才能冠以“固倫公主”名號,皇妃生的只能用“和碩公主”為稱。皇十女和孝公主是惇妃所生,本來不能稱“固倫”的,由於皇帝的特寵,給了她“固倫”的最高稱號。第二年,小公主奉旨完婚,典禮之鋪張、隆重,據說到將近十年後乾隆崩駕的時候,京城裡人還在津津樂道當時的盛況呢!那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是欽天監選出的黃道吉日,皇帝先在保和殿裡大宴額駙(駙馬)豐紳殷德與王公大臣們,然後接受小公主行禮拜別。據說那天公主穿的是金黃色繡龍朝褂,頭上戴了一頂鑲有十顆大東珠的貂皮朝冠,乘鑾儀衛準備的彩輿,由內務府大臣以及很多福晉命婦們乘車隨行,浩浩蕩蕩地穿過北京大街,到達和砷家時,鞭炮齊鳴,和珅夫婦都在家門口向新兒媳婦屈膝跪安,真是天家龍女,氣勢萬千地嫁到了和腫家中。至於公主的陪嫁妝奩,有的先期送到,有的是婚後皇帝的再賞物件,應有盡有,源源不斷地從宮中運出,經常在京城街道上出現。

乾隆如何管制眾多皇子?避免康熙九子奪嫡,卻埋下大清重大隱患

乾隆晚年畫像

婚禮當天,京中官員為了讓皇帝高興,或是為巴結和珅,很多文武百官,都手奉如意等珍寶“拜辭於皇女轎前” ,人數多到“無慮屢千百” 。公主與駙馬回門的那天,皇帝又高興地賞了白銀三十萬兩。難怪當時京中,甚至朝鮮都為這場豪華婚禮,歎為觀止,久傳不衰。

可惜公主婚後不到十年,乾隆皇帝逝世了,她的公公和珅也隨著被處死,若非公主向皇帝哥哥嘉慶求情,恐怕連個全屍都得不到,會被凌遲示眾的。和珅的家產不久也被沒收了,豐紳殷德因公主關係沒有被牽連入罪;但他對世間榮衰變化、人情冷暖感到茫然失望,頓時變得消極起來,嘉慶十五年辭世,得年三十六。和孝公主此後則以堅強的毅力活到四十九歲病逝。嘉慶與道光都很照顧她,這一點也許令乾隆在九泉下可以稍得安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