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按功勋刘基可封侯或封公,朱元璋为何没有给他这样的待遇?

yybukn


我是小小,关注我将有更多精彩的回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里说的是刘伯温就是刘基,刘基的功劳明明可以封公,最起码也应该是封侯,为什么最后朱元璋只封其一个“诚意伯”的伯爵爵位呢?今天我就聊一聊明初两大派别和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奇才刘伯温的发迹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刘伯温幼年时就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出其它同龄的孩童。后来在十七岁时接触民间反元宗教社团—明教,并找到失传已久的《奇门遁甲》,并学会精通术数之学。六年后,刘伯温参加当时元朝的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后被元朝政府任命为江西的八品县丞,后来因为元朝政府腐败,奋而辞官归隐。

后来天下大乱,天下各路豪杰纷纷起兵反抗元政府。公元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成为朱元璋的谋士,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辅佐朱元璋先后灭掉陈友谅、张士诚等当时割据南方势力最大的两个军阀,朱元璋能够鼎定江南、消灭北方残元势力,刘伯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把朱元璋当做刘邦,那么刘伯温就是张良。

淮西派与浙东派的争斗

朱元璋建国大明三年后大封功臣,封刘伯温为诚意伯的伯爵爵位,为什么明明以刘伯温的功劳可以封公,只封了个伯爵而当时的做后勤工作的李善长功劳没有刘伯温大,怎么就可以封为公爵呢?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说一下明初统治集团的淮西派和浙东派

1. 淮西派:因朱元璋是淮西人,李善长、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而且这些人都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都是带兵将领,为创立大明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人以讲淮西话为荣,其实就是一个老乡会,会长起初是朱元璋,但朱元璋是皇帝不方便参与,于是就以李善长为首,大都是武将。

2.浙东派:这个派别以文官居多,其中成员有大儒宋谦、杨宪等等,由于这个派别都是浙江人,于是又称其为“浙东派”,其会长是刘伯温。此派人员任职多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

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由于双方的政治理念不同,而且淮西派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与浙东派明争暗斗,双方你来我往的过招,但矛盾还是爆发了。当时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了法被刘基抓住,李善长找刘伯温求情,但刘伯温软硬不吃不肯放人并杀掉李彬。经过此次事件,李善长对刘伯温恨之入骨,此后淮西集团一抓住浙东集团的把柄就不肯放过。

刘伯温不能封公封侯的原因

刘伯温功劳可以封公封侯却只被封伯爵的原因:

1.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是淮西人,当时的开国将领也是淮西人,大家都是老乡,老朱自然对李善长、徐达等人比较亲近。

2.当时军队的重要将领,大都是淮西人,他们在军队的威望很高,朱元璋为了安抚淮西勋贵,自然要将重要的爵位和官职留给淮西老乡。

3.朱元璋不能站在任何一派,让两个派系互相争斗,老朱就能稳固皇权,正所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总的来说:朱元璋都是为了稳固皇权,因为如果臣子们太过团结,对皇帝实施统治是很不利的,所以老朱必须挑起臣子们互相内斗,但又必须掌握在一定尺度上,才能使自己能更好的驾驭群臣。

以上观点,如果各位有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讨论明朝的那些事,听说点赞评论和转发的人运气都比以前好很多了哦!


小行读史


按照扶助朱元璋建立政权的功勋,刘基的定策之功不输于任何一个明朝开国功臣,完全可以授予公爵,朱元璋为什么没有给他这一待遇哪?我觉得有如下原因:1朱元璋不想“浙东派”势力坐大。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开国倚重的武将大都是朱元璋家乡附近的人,又称“淮西派”。朱元璋是个桑梓情节很重的人,他建国后觉得还是应该依靠“淮西派”,对于以刘基为代表的“浙东派”文官群体,他认为应该给以打压,让其不成气候,难以和“浙东派”抗衡。2安抚“淮西派”的作用。明朝初立,朱元璋虽然称帝,但全国许多地方仍未统一,还需要家乡“淮西派”为此出力流血,因此拜将封侯,首先考虑“淮西派。以此用高官宣爵来收买人心。3从保护刘基的角度。授予刘基较低的爵位,就是从保护刘基的角度出发,使其不能为“淮西派”所忌!4看看“淮西派”封爵后的表现。对于“淮西派”,朱元璋其实也是太放心的,他觉得应该通过封爵这件事,对“淮西派”内部进行分化,寻找自己最“信赖”的人。



谯郡太守


老朱冤呐。实锤在文末。

有一种史料上没有记载的推测是:刘基自己乐意,他对朱元璋说不要一切爵位,减薪也是自己申请的,什么样的好处刘基会很痛快收下呢?老家青田县,朱元璋开恩不加税,刘基美美的接受了。(本文的推论部分我会特意加粗字体)

另一种说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朱元璋阴谋论,论调很多,原因多种多样。

民间神仙刘伯温虽然没有江湖传闻中的那么神奇,但起码的形势还是能看懂的,这也是作为谋臣所必备的个人基本素质之一。

坚辞不受是刘基的一贯作风

刘基对待功劳一向是不大在意,推辞赏赐也是他的一贯作风,比如:

龙湾战役,太祖为了表彰刘基把攻克敌军的奖赏都赏给刘基。刘基非常坚决的推辞了。

鄱阳湖大战,如果没有刘基,朱元璋早就被大炮轰死,事后刘基并没有以此吹嘘,更别提要什么赏赐了。

朱元璋斥责李善长,刘基:李善长算是从龙老臣了,他能很好的调和众将之间的关系,言外之意就是这人有用,不必过分苛责。朱元璋问,李善长很多次想害你,你还挺为他着想的,我要拜你为丞相。

刘基一个头就直接磕下去了,百般苦劝朱元璋,说:就像盖房子一样,要用大材,您如果用小材那房子会坍塌的。坚辞不受!

您说这样的刘基会在乎什么公侯伯子男么?

真想苛待刘基,老朱需要搞这种不入流的小动作么?

咱们再回到干部待遇的问题上来,民间都说刘伯温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这个本事刘基恐怕是没有,但博学如刘伯温,汉太祖刘邦的段子肯定是听过的,想忽略都不成,连朱元璋都说刘基是自己的汉张良,问题是那个时期的功臣良将可没几个得善终的,功如萧何又怎样?不充分自黑的话,命也不得长久。

刘基深知这段历史,肯定会如履薄冰,对各种好处都是坚辞不受,所以很可能是刘基的个人意愿,三等伯我们不说,就说这俸禄也是同级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真缺一百多石?依朱元璋的脾气,弄死个把人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也不需要在俸禄上耍这种小手段,比如:

朱文正,哪里是什么谋反,无非就是以前有过黑历史,从张士诚那里进货倒腾点私盐,沿途都不敢管,后来大局初定,又为害一方太过造孽了,强抢民女,腻了直接都投井里,搞得怨声载道,还有就是拒绝监管,朱元璋的话都不听,最后被老朱(铁)鞭杀,这一条我不加粗字体,这是史实,朱文正可不是在狱中郁郁而终的。朱文正和朱元璋二子朱樉的德行有一拼,死得不冤,太渣了。

既然拜为丞相朱元璋会和刘基商量,封侯这事私下就没提?我觉得根本不可能,朱元璋虽然对刘基有些忌惮,但几乎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的,第一次辞职朱元璋还没事通信让刘基出些主意呢,可见朱元璋对其信重,刘基在朝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两个虚拟场景依据刘基一贯作风,大家自行选择

一、朱元璋召见刘基谈事,事毕。老朱说,我给你封伯可好?刘基:嗯!(老朱羞的脸通红,拿得出手,说不出口啊,自己为啥那么埋汰人)

二、朱元璋召见刘基谈事,事毕。老朱说,我给你封公可好?刘基:嗯?不行,再三推辞才封伯减俸。

开篇我所说的的实锤是什么呢?

以前的礼制是这样的:

《明会典》“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

洪武二十六年: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国公……不能乱推。

刘基长辈们是怎么封的呢?

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同为公,比国公低一级)

所以朱元璋绝对是有意愿要封刘基为“郡公”的。不然不会追封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为郡公。

至于朱元璋方面的考虑,太多文章论述过,内容重复,且出于篇幅考虑我就不多写了,刘基的推辞是一贯性的,从龙之初就有意规避这种可能会夺命的实惠,封爵自然福茵子孙,但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能留名千古的丞相一职来说,还是缺了些分量,无论是否出于保命需要,态度上刘基对这些看的都比较淡。至于以朱元璋为视角来剖析问题,前文说过,老朱想办谁直接就办了,不会那么小家子气,直接就照人下手了,不必搞这些小动作。


古今通史


朱元璋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刘基是饱读诗书的谋士。古代越是有才的越自傲自负,而且谋士太过聪明,就会导致主子的嫉妒,猜忌。因此朱元璋要压压刘基。


素闲新说


历史上朱元璋是想给刘伯温分公爵,可是刘伯温拒绝了,刘伯温早就看出朱元璋只可共患难,相对大部分封公和侯的不但被杀还被灭九族刘伯温是幸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