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要臉”的春秋(51)——排座次引發的矛盾(上)

楚國悶聲發大財,除了熊渠喊了句“我的地盤我做主”,可以說一悶到底,從建國一直到公元前704年

(公元前704對楚國是個很有意義的年份,後文會說),國君活著沒有稱號,死了沒有諡號。‍(我的地盤我做主背景鏈接: )

更直接點兒:楚國老大活著不參與諸侯的排位,死了不要牌位。

主要原因就是楚國以大國自居,可天子給楚國的爵位卻很低,在“公侯伯子男”五個層次中排第四,這是楚國人無法接受的。

將心比心來說,讓你對著個不如你的人低三下四,這事兒擱誰都無法接受。

所以,這個事情處於爭議擱置,各打各的仗,各擴各的地盤。

排位問題,不但楚國鬧情緒,所謂的中原禮儀之邦也在因為這事兒鬧彆扭,結仇恨。

公元前706年,北戎持續著對中原諸侯的做法——燒殺搶掠。‍(中間幾篇在講楚國曆史,本篇回到主線的時間節點,對應篇章: )

雖然是蠻夷,可北戎也懂得不要在同一塊石頭摔倒兩次的道理,這次攻擊的對象沒有選擇鄭國,而是另一個富裕的大國——齊國。‍

(北戎歷史背景鏈接: , )

齊國是個有影響力的大國。

優秀的國君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總能發揮自己國家的特點。

鄭莊公面對北戎發揮奇謀和善戰的特點,而齊僖公也發揮齊國的特點——影響力。

齊僖公大手一揮,召集眾諸侯國群毆北戎。

春秋各國對北戎類似民國時北洋軍閥對倭寇,雖然在國內打打鬧鬧,但還是分得清人民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

人類的幽默感是無窮的,北戎拒絕在同一塊石頭摔倒兩次,而齊國卻偏偏要讓他摔倒兩次。

在所有諸侯中,齊國特別盛邀鄭國並肩作戰,鄭國不是很給面子,是特別給面子,讓太子姬忽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北戎。

估計是已經被鄭國打出心理陰影,北戎再次跑到這塊“石頭”跟前時直接被絆倒,並且摔了個鼻青臉腫:兩個元帥和三百名士兵被俘。

打了勝仗,大家都很高興,尤其鄭國和齊國。

為了慶祝勝利,齊國給來幫忙的國家送了吃的喝的,兄弟們酒杯一端,一家親,挺好的。

可我們國家有個傳統,吃飯要排次序,敬酒是要講順序,和領導喝酒要從大領導敬,家裡喝酒要從長輩敬,次序沒搞好總會惹得領導煩長輩怒,埋怨這孩子不懂數。

齊國慰問要排個慰問的順序,這卻是件麻煩事兒,‍很多時候好事兒搞得麻煩了,就不好了,只剩麻煩。

齊僖公作為春秋三小霸之一(另外兩個是鄭莊公和楚武王)很會規避麻煩,找個橋頭堡擋箭牌替自己幹這件事兒最好不過。

慰問順序排的好,是齊國找對了人;排的不好,是這個“擋箭牌”沒水平,和齊國沒關係。

總結一句:好事兒都是齊國的,壞事兒都是別人的。

於是,齊僖公拿眼溜了一圈,發現魯國幹這事兒特別合適。

前文鏈接:

序言鏈接:

首篇鏈接:

《“要臉”的春秋》重耳會盡量做到每日更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重耳的頭條號,如果感覺有趣望多多交流、分享和點贊,謝謝支持。

一份小小的祝福送給讀者:

兩靨笑雲生,心境意趣澄。

春秋節義事,千古浩然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