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少帥中殺害陸建章的小徐將軍究竟有多厲害?曾是收復外蒙第一功臣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的《赤壁懷古》寫出了周瑜的儒將之風。

少帥中殺害陸建章的小徐將軍究竟有多厲害?曾是收復外蒙第一功臣

北洋時期也有這樣一位“儒將”,他13 歲便考中了前清的秀才,25 歲就被送往日本就讀於有“日本陸軍軍官搖籃”之稱的日本士官學校,27 歲時他已經是一軍的總參謀長,34 歲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已經是北洋政府的陸軍次長了,36 歲他又就任國務院秘書長,成為段祺瑞執政時期的一員干將。

論起來,周瑜不過是江東一隅的統軍大將,而他年紀輕輕卻已經成了至少是名義上的全國陸軍統帥。因為他的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當時北洋政府的同僚們送給他一個“小扇子將軍”的稱號。他就是徐樹錚,一個被歷史有意無意湮沒的將軍。

“十月革命”爆發後,原來支持外蒙古獨立的沙俄政府自顧不暇。而當時的中國,雖然積貧積弱,內戰不休,但在面對國家大義時,不同派系之間還是很團結的,徐樹錚和孫中山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不刺激列強的前提下,依靠有限的力量奪回這片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徐樹錚將軍毛遂自薦,編練中國參戰軍,駐紮在西北。他認為,收復外蒙古只要掌握好時機就應該不是問題。因此,名義上他出兵是準備投入對德作戰,實際上是隨時準備出兵收復庫侖(今烏蘭巴托)。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國內一片混亂,原本由俄國支持的外蒙古獨立勢力也頓失重心,徐樹錚趁機出兵庫侖。

面對哲布尊丹巴等蒙古王公提出的“願意迴歸中華祖國”的動議,北京政府作出回應,排除督護使陳毅總督,到庫倫與外蒙古王公會談。經過陳總督的艱苦努力,最終雙方達成了《改善蒙古未來地位六十三條》。

這個艱苦談判的成果,給了外蒙古相當優越的民族自制地位,不過這個協議,卻遭到了外蒙議會的否決。1919年10月,徐樹錚親率中國東北邊防軍,步兵一個旅騎兵一個團,揮師出塞向庫倫進軍。拉開了中國軍隊收復外蒙的戰幕,徐樹錚是典型的中國謀略型將領,外蒙古地域遼闊,中國軍隊實際上兵力不足,且軍械皆來自國外貸款,徐樹錚仿效孔明增造,一路上旌旗招展,大肆張揚,自稱要效法左宗棠收復新疆,直取庫倫。此時的庫倫當局和戰不定,再加上中國軍隊為西北參展軍精選的勁旅,因此在路上呢,蒙古哨卡對於這支軍隊,基本上不敢抵抗。

進軍途中徐樹錚一直寫日記,除了記述風土人情,他主要的內容還是在軍事上,徐樹錚認為外蒙威脅西伯利亞交通,一旦蘇俄政權穩定。必定圖謀進佔中國的邊疆領土,即使中國軍隊佔領了庫倫,也會前功盡棄。因此他分出一支兵力,攻取買賣城,也就是今天的恰克圖,還有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就今天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等地。

由於中國軍隊進展迅速,俄國內戰猝不及防,因此未及作出反應,只能坐視中國軍隊佔領外蒙各要點,這一年11月,徐樹錚率領的大部隊開進了庫倫,17號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圖徐世昌呈請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努烏梁海本是中國領土,已被沙俄侵佔了七年之久,也在徐樹錚這次靖邊之役中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而此時中國的版圖在辛亥革命後,達到了最大的定點。收復庫倫是段祺瑞主導,徐樹錚力主的“武力統一”的直接體現,是武夫治國典型的案例。此舉讓徐樹錚贏得了不小的聲譽。不過也多少體現了,徐樹錚的個性,他雖然有極強才幹,但是鋒芒畢露過於驕狂,膽大敢幹樹敵太多。袁世凱曾這樣評價徐樹錚,“又錚其人亦有小才,如循正軌,可期遠到,但傲岸自是,得罪於人特多“。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作為北洋時期的一代名將,徐樹錚的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但是在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他能出兵制止分裂,應也無愧“一代風流人物”的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