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烽火张垣」明铺伏击战

「烽火张垣」明铺伏击战

烽 火 张 垣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战斗。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推送明铺阻击战,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烽火张垣」明铺伏击战

明铺伏击战

1938年12月17日,八路军120师在蔚县飞狐峪巧设伏击,以“平型关战斗”的方式,重创了日本运输队,一举击毙了敌指挥官田原,再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飞狐峪即北口峪,又称四十里峪、黑风峪,是蔚县南山四大峪之一。峪狭路险,两侧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进此峪的人们,无不赞叹它的险要。一过此峪,只要进入涞源,就可直取保定,控制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线。这里自汉代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蔚县沦陷后,日寇控制了飞狐峪口。1938年2月,蔚县抗日政府在南山重新组建以后,日寇就虎视眈眈地窥测时机,阴谋一举摧毁这块刚刚开辟的根据地,以便夺取山地,占领要隘。从三月到十月,仅七八个月的时间,除了小股敌人不断地奔袭外,还依着这条峪口向芦家寨、草沟堡的一、二区大举“扫荡”两次,对发展巩固根据地十分不利。驻蔚、涞县的日伪军协同配合,企图控制这条峪口要道,把蔚县和涞源连成一片,进而包剿晋察冀边区。

察南分区党委帮助蔚县县委和政府,多次派人观察地形,侦察敌情,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利用险要地形和居高临下的优势,切断此交通,夺取此峪口。然而,当时枪少弹缺,又没实战经验,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县委和抗日政府及时地向上级汇报了夺取飞狐峪的计划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分区领导及部队首长的支持。

「烽火张垣」明铺伏击战

明铺伏击战

1938年12月15日,八路军120师359旅获悉,驻蔚县日军田原辎重队和常冈武信队一部要向涞源日本驻军运送一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的情报。部队首长当即派717团部分主力部队在团长刘转连、政委晏福生的率领下,从涞源山区烧围一带连夜出发。部队翻山越岭,通过寒风刺骨的西甸子梁神速前进,16日拂晓赶到大南山老二区的歇心庵一带村庄住下,随即与当地中共组织和地方政府取得联系,研究作战方案,通知县政府组织力量予以配合,协助部队进行侦察,安排后勤工作,决定在明铺附近打阻击。紧接着部队首长作了战斗部署,分配了各队的具体任务,并要求地方干部和游击队,按战斗部署,断公路,埋地雷,封锁峪口(行人许进不许出),然后分头进行战斗准备。

通过一天的准备,各项工作均已就绪。干部战士,各守岗位,严阵以待。可是一天过去了,敌人却未到。寒冬腊月,干部战士爬在山坡上,蹲在战壕里,山风刮着积雪,又冷又饿。附近各村的群众首先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艰苦,他们有组织地把熟山药、莜面饼送到每个战土的手里,并送去一些莜麦秸草,让战土们垫在身下解潮取暖,这样大家严守一夜。第二天,从拂晓又到太阳落山,敌人还是未到。当夜幕拉下以后,根据经验判断,日寇一般夜间不行军,过深山老峪,更不会轻举妄动,于是决定把部队撤到附近的尖山村里休息待命。峪里只留下侦察及哨兵,监视敌人的动向。

「烽火张垣」明铺伏击战

明铺伏击战

当部队刚到尖山村,准备吃晚饭,突然侦察员紧急报告说:“敌人的车队已从川下驶到北口,准备连夜入峪。”部队首长一听,立即命令各部队,跑步进入岗位,准备战斗。地方的干部战士也立即返回前沿阵地。

听到车声了。战士们立刻振作起来。一分钟,两分钟……人人屏着呼吸,两眼死死盯着公路上的汽车,按车灯数着汽车,一辆辆进入了我军伏击圈。

一声令枪震醒了沉睡的山谷,手榴弹一批一批地拉响了,地雷一个个爆炸了,步枪、机枪射出了愤怒的子弹,鬼子着了慌,乱成一团,汽车相互撞击,进退无方、车上一百多名日军,除了当场死亡的,都跳下车准备逃跑。指挥员又发命令,战土们从四面八方冲下山坡,一场肉搏战开始了,经过几十分钟的激战,我军终获全胜。

这次平型关式的战斗,击毁日军汽车三十五辆,击毙敌寇二百多人,其中敌指挥官田原也被击毙,活捉敌翻译一名,缴获步枪一百八十一支、大炮一门、机枪十一挺,以及大米、罐头等大量的军用物资。

这一伏击战的告捷,对蔚县,对整个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和根据地的开辟、发展和巩固,有重大的意义。它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要道,迟缓了敌人南北联合进攻晋察冀的阴谋,再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根据地军民提供了战胜日寇的经验,鼓舞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市志》《蔚县志》《河北抗日战争简志》《张家口事典》《细说张家口》《张家口军事志》《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中共张家口地方史》《近代察哈尔军事问题研究》《张家口革命遗址》等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