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職場中,為什麼整天說辭職的人一直還在,一言不發的人卻突然就走了?

陳俐伶


在我們的職場生涯中,這種問題屢見不鮮。筆者認為,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性格使然。


雖然都是成年人了,但是周圍不乏很多性格不成熟的人,他們心無城府,喜歡抱怨,在工作中容易產生不滿情緒,心緒容易表露出來。


比如,一個人受到領導誤解或者批評,無法自解,就愛在同事們面前說:“氣死我了,老冤枉我,我不幹了!”其實,他(或她)也只是隨口說說而已,自己都沒有當真。


所以當性格成熟的人,默默地做著辭職的準備,突然就走了的時候,那個愛抱怨,愛說要辭職的人,依然還在公司。


第二,想引起領導的重視。


這種人在工作中常常有失落感,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生不滿,愛發牢騷,但是又沒有真正離開的能力和勇氣,所以把“辭職”經常掛在嘴上,希望引起領導的注意。


比如,一個人經常加班加點幹工作,對待工作認真負責,成績也突出。



但是,單位升職加薪總也沒有他,他心裡委屈,說不出來,卻又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離開,怕前面的辛苦白費,不離開,又不服氣,心有不甘。


所以不知不覺中,就把“辭職”掛嘴上了,但實際上,從內心深處,他根本就沒有為辭職做過任何準備。


有的覺得自己的優秀沒有被單位領導挖掘,他就會偷偷的到處應聘,一旦找到下家,他就會立馬辭職。


第三,想分散別人的注意力。



也有一種想法是跟同事相處不融洽,別人處處排擠他(或她),為了自保,也為了使排擠他的同事們放鬆警惕,他(或她)使的計策。


比如,有一個新員工很優秀,遭到同事們的嫉妒,尤其那些很有希望升職加薪的老員工,就會有意無意的給他使絆子,新員工看出來了,為了緩和氣氛,他(或她)故意經常說自己是遲早要走的,早晚要辭職的,芸芸,讓老員工們放鬆警惕,解開防備。


心機重的就會說一套做一套,更加努力的表現,爭取早日升職加薪。他們的內心深處,說“辭職”,只不過是避人耳目,掩飾他們發展而已。


第四,現實生活讓他們望而卻步。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多人其實都對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環境並不滿意,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生活,讓他們不敢輕易的放棄眼前的“苟且”,畢竟“旱澇保收”的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


筆者所在的國企,從母體改制分流出來後,一直經營困難。曾經在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小企業,突然讓自負盈虧,自謀出路,自己找活養活自己,都有點找不到頭緒。


加上領導的不作為,小企業越來越困難,工資都快發不下來了。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嘴裡喊著要“辭職”,真正辭職的沒有幾個,掰著手指頭都能數過來。


不辭職有這麼幾個因素:


一來是在國企混日子,散漫了太長時間,出去另謀出路沒有技能;


二來一家老小都指望著他,他們也放心不下遠走高飛,所以抱著“別人都能熬,我為啥不能熬”的心態,繼續在企業裡混日子,一邊不停地抱怨,一邊喊著“辭職”,一邊也只是想想而已。



其實筆者很佩服那種對工作不滿意,就大膽離開的人。至少他們有勇氣出去闖,而只是天天抱怨工作不好,又沒有勇氣離開的人,畢竟還是缺少一些東西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為什麼整天說辭職的人一直還在,一言不發的人突然就走了?為什麼整天嚷嚷著要減肥/學習/健身/找對象的人屁都沒幹成,朋友圈沉默如狗的人卻突然減肥成功了/考上研了/練出腹肌了/生二胎了?

我以前在書裡看到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貝努瓦·莫林和戴爾·米勒研究:隨機抽取某大學本科生判斷以下命題是否正確:「1.部分女人真的不聰明」「2.部分女人更適合在家裡看孩子,而不是出來工作」。對待這兩個似乎暗含性別歧視意味的命題,大學生被試們分為了兩派:a.表達強烈反對的「反歧視者」;b.表達較為中立、包容的態度的「理客中」——他們認為這並不屬於性別歧視。判斷完這些命題後,他們要在一個模擬招聘場景中判斷幾位候選人是否適合某一由男性主導行業的高層職位,這些候選人中有男也有女。你可能會認為剛才命題判斷中的「反歧視者」當然不會歧視符合條件的女性,但情況卻恰恰相反——和「理客中」比起來,態度堅定的「反歧視者」反而更傾向於選擇男性來擔任這個職務。

那些在之前明確駁斥了性別歧視言論的「反歧視者」們似乎因為作出了符合自己道德評價的行為而感覺良好,因此放鬆了警惕,這讓他們反而更容易作出有歧視色彩的決定。這就是「道德許可效應」,也就是說,當你做了一些自認為是「對的」「正確的」「有利於達成目標的」的事了之後,這種自我成就需要獲得滿足的錯覺會降低你繼續努力的動力,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墮落的」、「與目標背道而馳」的事來破壞之前的努力。

所有能被我們「道德化」,也就是可以進行「對」「錯」判斷的事物都會受到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比如在吃了由幾片菜葉子組成的「健康餐」併發朋友圈後,你可能暗呼自己好棒棒然後決定晚餐點漢堡炸雞。製作了一個長達3個月學習計劃後你雄赳赳氣昂昂覺得自己成為學霸已指日可待,週末可以先通宵吃個雞犒勞一下自己。對網絡熱點事件裡的渣男行徑在評論中言辭激昂地批判一番並獲取72個贊後,小明一邊給老婆發短信說自己加班一邊坦然地走進路邊的按摩店做「御龍養生」。這些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辭職與上述內容並無不同,辭職並不是動動手指按下報告發送就可以,辭去一份工作需要努力、勇氣、耐心以及為改變生活節奏所做的種種準備,不比找一份工作容易太多。當有人對現有生活境況不滿而沒有太多能力去改變時,抱怨就成了最好的發洩方式。「表達辭職意願」被認作是為「辭職」這一終極目標所做的前期準備,也是最輕鬆、不需要心理成本的事情,也許伴隨著的還有消極怠工和敷衍應付,這很容易讓人產生我已經fxxk了生活的滿足感——「我咋這麼牛逼呢,工作愛幹不幹」。從這一行為中所產生的「道德許可」讓他降低了為這個目標所繼續努力的動力,於是,對於被生活fxxk這件事就變得更能忍受了。反覆抱怨工作、喊著要辭職重複了這一過程,形成了一個永不結束的閉環,他永遠都積累不到足夠高的動機,去努力達成他的目標。

而真正想要用辭職改變生活的人並不會沒事把「不幹了」掛在嘴邊,一是因為心理防禦機制在起作用:萬一跳槽失敗還得在這混豈不是丟人丟大發了?還是偷偷操作讓大夥兒大吃一鯨。二是這種行為傳領導耳朵裡有點尷尬,即使不斷了退路以後也難得到重用,同事也不會覺得你很牛逼,只會覺得自己在與傻屄共事,要趕緊劃清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