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职场中,为什么整天说辞职的人一直还在,一言不发的人却突然就走了?

陈俐伶


在我们的职场生涯中,这种问题屡见不鲜。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格使然。


虽然都是成年人了,但是周围不乏很多性格不成熟的人,他们心无城府,喜欢抱怨,在工作中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心绪容易表露出来。


比如,一个人受到领导误解或者批评,无法自解,就爱在同事们面前说:“气死我了,老冤枉我,我不干了!”其实,他(或她)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自己都没有当真。


所以当性格成熟的人,默默地做着辞职的准备,突然就走了的时候,那个爱抱怨,爱说要辞职的人,依然还在公司。


第二,想引起领导的重视。


这种人在工作中常常有失落感,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生不满,爱发牢骚,但是又没有真正离开的能力和勇气,所以把“辞职”经常挂在嘴上,希望引起领导的注意。


比如,一个人经常加班加点干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成绩也突出。



但是,单位升职加薪总也没有他,他心里委屈,说不出来,却又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离开,怕前面的辛苦白费,不离开,又不服气,心有不甘。


所以不知不觉中,就把“辞职”挂嘴上了,但实际上,从内心深处,他根本就没有为辞职做过任何准备。


有的觉得自己的优秀没有被单位领导挖掘,他就会偷偷的到处应聘,一旦找到下家,他就会立马辞职。


第三,想分散别人的注意力。



也有一种想法是跟同事相处不融洽,别人处处排挤他(或她),为了自保,也为了使排挤他的同事们放松警惕,他(或她)使的计策。


比如,有一个新员工很优秀,遭到同事们的嫉妒,尤其那些很有希望升职加薪的老员工,就会有意无意的给他使绊子,新员工看出来了,为了缓和气氛,他(或她)故意经常说自己是迟早要走的,早晚要辞职的,芸芸,让老员工们放松警惕,解开防备。


心机重的就会说一套做一套,更加努力的表现,争取早日升职加薪。他们的内心深处,说“辞职”,只不过是避人耳目,掩饰他们发展而已。


第四,现实生活让他们望而却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人其实都对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环境并不满意,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生活,让他们不敢轻易的放弃眼前的“苟且”,毕竟“旱涝保收”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笔者所在的国企,从母体改制分流出来后,一直经营困难。曾经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小企业,突然让自负盈亏,自谋出路,自己找活养活自己,都有点找不到头绪。


加上领导的不作为,小企业越来越困难,工资都快发不下来了。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嘴里喊着要“辞职”,真正辞职的没有几个,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不辞职有这么几个因素:


一来是在国企混日子,散漫了太长时间,出去另谋出路没有技能;


二来一家老小都指望着他,他们也放心不下远走高飞,所以抱着“别人都能熬,我为啥不能熬”的心态,继续在企业里混日子,一边不停地抱怨,一边喊着“辞职”,一边也只是想想而已。



其实笔者很佩服那种对工作不满意,就大胆离开的人。至少他们有勇气出去闯,而只是天天抱怨工作不好,又没有勇气离开的人,毕竟还是缺少一些东西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为什么整天说辞职的人一直还在,一言不发的人突然就走了?为什么整天嚷嚷着要减肥/学习/健身/找对象的人屁都没干成,朋友圈沉默如狗的人却突然减肥成功了/考上研了/练出腹肌了/生二胎了?

我以前在书里看到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研究:随机抽取某大学本科生判断以下命题是否正确:「1.部分女人真的不聪明」「2.部分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对待这两个似乎暗含性别歧视意味的命题,大学生被试们分为了两派:a.表达强烈反对的「反歧视者」;b.表达较为中立、包容的态度的「理客中」——他们认为这并不属于性别歧视。判断完这些命题后,他们要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中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一由男性主导行业的高层职位,这些候选人中有男也有女。你可能会认为刚才命题判断中的「反歧视者」当然不会歧视符合条件的女性,但情况却恰恰相反——和「理客中」比起来,态度坚定的「反歧视者」反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

那些在之前明确驳斥了性别歧视言论的「反歧视者」们似乎因为作出了符合自己道德评价的行为而感觉良好,因此放松了警惕,这让他们反而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也就是说,当你做了一些自认为是「对的」「正确的」「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的事了之后,这种自我成就需要获得满足的错觉会降低你继续努力的动力,从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堕落的」、「与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来破坏之前的努力。

所有能被我们「道德化」,也就是可以进行「对」「错」判断的事物都会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比如在吃了由几片菜叶子组成的「健康餐」并发朋友圈后,你可能暗呼自己好棒棒然后决定晚餐点汉堡炸鸡。制作了一个长达3个月学习计划后你雄赳赳气昂昂觉得自己成为学霸已指日可待,周末可以先通宵吃个鸡犒劳一下自己。对网络热点事件里的渣男行径在评论中言辞激昂地批判一番并获取72个赞后,小明一边给老婆发短信说自己加班一边坦然地走进路边的按摩店做「御龙养生」。这些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辞职与上述内容并无不同,辞职并不是动动手指按下报告发送就可以,辞去一份工作需要努力、勇气、耐心以及为改变生活节奏所做的种种准备,不比找一份工作容易太多。当有人对现有生活境况不满而没有太多能力去改变时,抱怨就成了最好的发泄方式。「表达辞职意愿」被认作是为「辞职」这一终极目标所做的前期准备,也是最轻松、不需要心理成本的事情,也许伴随着的还有消极怠工和敷衍应付,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已经fxxk了生活的满足感——「我咋这么牛逼呢,工作爱干不干」。从这一行为中所产生的「道德许可」让他降低了为这个目标所继续努力的动力,于是,对于被生活fxxk这件事就变得更能忍受了。反复抱怨工作、喊着要辞职重复了这一过程,形成了一个永不结束的闭环,他永远都积累不到足够高的动机,去努力达成他的目标。

而真正想要用辞职改变生活的人并不会没事把「不干了」挂在嘴边,一是因为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万一跳槽失败还得在这混岂不是丢人丢大发了?还是偷偷操作让大伙儿大吃一鲸。二是这种行为传领导耳朵里有点尴尬,即使不断了退路以后也难得到重用,同事也不会觉得你很牛逼,只会觉得自己在与傻屄共事,要赶紧划清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