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于丹这个人?

琴霏得已


这个邀请也是不止一次了。但一直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因为人各有志。于丹无论做何种表述、声明,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和他人无干,也干涉不上,所谓“三军可夺帅也,而匹夫不可夺志也”。

于丹没上《百家讲坛》之前,众人并不知道她这个如今已名满天下、声震四野的“学术超女”。譬如在下,一度闭门谢客,而不知晨昏疏骤,更不识得她的庐山真面目。

《百家讲坛》让于丹一炮而红,其名气也是甚嚣尘上,完全超过了乃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于丹在《百家讲坛》对论语这部典籍进行了自我模式的演进、解读,也俘获了一众听友漂浮躁动的心绪,使人们能够静下心来细思细想于丹的《论语》现实价值和道德评断。

题主的问题是于丹本人的说辞和行止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也是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自我悖离、二律背反。

不得不说,格物致知、慎独自我,是论语中的精华所在,也体现了夫子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恢宏志向楚润鸿基。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注意转折),这种遁然出世、超然物外可不仅止是口头上的表达就可以蒙混过关的,而是要真的表现出一种豁达和超然的状态,视功名利禄如粪土,视飞黄腾达如浮云,做一只真正的闲云野鹤,优哉游哉——很不幸,我们并没有从于丹女士身上看到这一点,而是让名利缠绕住了一颗臣服的心,最终使我们惊诧地看到:

原来冠冕堂皇、避世清名之下也可以争名逐利,甚至锱铢必较,一如《北山移文》的周公子,飘然出世却一头扎进红尘,正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龙吟148119260


于丹女士是一名很不错的广电社会活动家,并在网络时代罕见地利用较传统的平台和网络,成功地推销了自己。

从学术角度上讲,她对于《论语》的解读是生硬的、牵强附会的,甚至可以说是生吞活剥的,这和她北师大教授、博导的身份实际上是很不相称的。

应该说,《论语》虽然成书很早,但并非什么很深奥、很难懂的古文,甚至可以说是最浅显易懂的古文之一,因为它是语录体,总共只有20或21篇,不到一万三千字,和今天一篇稍长的网文差不多篇幅,且这短小的文字还被切分为一个个短小的独白或对话,即便不看注释(要说《论语》的注释那可就太多了)一般有高中文化者也能看懂七、八成。在漫长的科举时代,学生训蒙学“小三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接在“小三本”后的第四本就是《论语》,其通俗易懂程度可见一斑。

于丹女士究竟是原本就对《论语》这样浅显且流传甚广的古籍不求甚解,还是明明懂得,却为了票房故意语出惊人,我不敢断言,但如果是意在后者,她无疑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论语》再浅显毕竟也还是文言文,是古文,在轻阅读时代很多人连这样的浅显古文也懒得自己消化,而宁可吃别人的“反刍”,于丹女士提供的“反刍论语”闻起来气味更大众化,加上她利用各种个人条件、资源和身份便利,在百家讲坛这个当年非常高大上的平台上起始发力,再借助从某老牌书局到线上线下传媒的立体烘托,让别人想躲都不一定躲得开。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读者明明对于丹女士的解读不以为然,却也忍不住“追剧”,目的就是想看看“于丹这次怎么胡说八道”,如果于丹女士的目的真是懂装不懂借此营销,那么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

最后要说的是,于丹女士是个很有气度的人:我对她公开不感冒,甚至一度在自己网易博客上专辟“一日三论语”专栏,每天按照“于丹体”编写三条“歪批论语”调侃,她非但未发火。还主动加了我的博客关注。

不过这种招数的流行有时效性,也需要一点点运气,同样是百家讲坛,后来类似风格的讲手就无法火起来,而于丹女士同样“曲风”的“庄子”,市场反响也就那么回事了


陶短房


于丹

是百家讲坛的文化精英,是论语心得的最炫旗手,她曾经多少年一叶孤舟,苦旅在中华文化的海洋里。那孟春初融的溪边,那炎夏热烈的树下,那霪雨霏霏的秋夜,那白雪皑皑的冬天,都印满了她执心苦读的身影。她像陆游笔下的梅花,曾长久的孤独在驿外断桥边。也由此而衍生出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她在百家讲坛及文化上的成功,完美的诠释了一个学者如何才能把华丽转身发挥到极致,她用史诗般厚重的个性化语言,勾勒出了两千多年前厄于陈蔡之间的孔子。她把自己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恰到好处的杂糅进了一位远离我们的庄子。她以彭泽山岳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来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古代哲人。她情愫高雅,笔锋老道,凝练挖掘了多少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把婚姻,家庭,个人、与古人之间紧丝慢扣,并能与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她赋予了每一份讲稿以史诗般的质地,当磐石静下心来夜诵于丹的作品,觉得我就在和落霞与孤鹜齐飞,觉得我就在和李白一齐飞流直下三千尺。虽然他在个人形象的把握上略显造作,充满了她自己的一厢情愿,那么自信,那么傲岸,那么拒人于三里之外。但她敢于直面头条洪水猛兽般的质疑和恶意攻击,而始终坦然面对那些压根就不懂文化的所谓文化人的刻意糟践。在她的眼里,诋毁和嫉妒是上苍赋予他的磨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必修课程。因为前贤左宗棠早就耳提面命过她“能遭天磨大英雄,不遭人嫉必庸人”。她始终和从来都没有被头条汹涌的俗世舆论所裹挟,所吞没。她用一管喷薄命运之火的如椽之笔,仍旧继续挥洒着她作为一位女性和一个学者的崇高责任。她的气度让磐石肃然起敬。她端庄洗练的才华,凝聚着一股强大的中华文化的美感和立体感,壁立千仞,鲜有谁及。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因此,磐石一直在内心深处给她设了一张举案齐眉的同桌,永远支持于丹老师一路前行。

谢谢各位读者,敬请您的关注,磐石。











用户101683296193




在我看来,于丹贵为文化学者、教授,却没有一个文化传播者应有的担当和严谨学术态度,她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满身的江湖气和铜臭气,她用自己自以为是的理解,向大众传播和讲解经典学说,误导了老百姓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上一个狗年,也就是12年前,于丹依靠在电视栏目上讲解《论语》、《庄子》等经典国学,而被老百姓熟知,使她迅速跻身到超级文化名人行列,她也名利双收。

不可否认,于丹有学问,也很聪明,但要达到真才实学她还不够。她本身对这些经典没有研究透彻,对有些学问她自己都似是而非,却敢大言不惭讲解,不知道谁给她的勇气?

说的直白一点,她更像一个演说家,一个制作鸡汤的熟手,一个会经营自己的高手。她头脑灵活,能敏锐抓住当下人们的浮躁情绪,借助经典学说的壳子,找出一些跟老百姓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巧妙避开实质性问题,或许是她压根没弄懂实质和本质,然后对症下药,熬制出符合大众口味的鸡汤给猛灌,有力地触摸了大众的G点,让大众高潮迭起,高声尖叫,把她当神一样看待。

于丹以现代人的思维讲解《论语》,她的讲解语言鲜活生动,极富现代范,对传统经典在大众的普及中,具有积极作用,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

然而,物极必反。为了追求通俗易懂,于丹牺牲了经典学说深刻的哲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这些经典学说,传承了几千年,因为某些地方本身具有矛盾和争议性,以及时代局限性,才吸引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地参与到激烈争论中,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新意。

任何学术,有争论才会更完善,更有价值。

它并不是像于丹那样随意下个结论,调侃一下,以个人有限的理解讲一下就能定性的。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普通大众中影响极广,出版社也嗅到了无限商机,他们和于丹共同策划了一次成功的卖书行为,赚得偷着乐。


鸿鹄迎罡


于丹被称为“学术超女”。我觉得这个评价还算比较恰当,她确实是学术界的超女。她讲的东西有娱乐性,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热度堪比当年的“超级女生”,但是却与学术无关。

于丹的长处在于口才好,在讲台上能舌灿莲花,天花乱坠。而且她就算是即兴演讲也能滔滔不绝,各种华丽得辞藻信手拈来,让听众如沐春风。所以她能暴得大名,确实有过人之处,不服不行。

但是她的学术水平明显有问题。比如她是以讲《论语》而出名的,但是她讲《论语》却有很多谬误,甚至是低级错误,让人愕然。我记得她最有名的一个错误是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解释为“汝子”,强行为孔子平反。但是这并不符合孔子当时的语言习惯,历代学者也从没有这么解释的,恐怕只是于丹自己拍脑门的异想天开而已。

其实《论语》不是什么艰深晦涩的作品,一般人对着注解基本能看懂,更别提于丹这么一位中文系教授了,还是古代文学硕士。据说中华书局和她合作时,她提交的论语心得的稿子,远远达不到出版要求的。中华书局为了做于丹这本书,专门组织了一个编辑团队,从章节体例设计,遣词造句,到每一处引文的核实,都做了大范围的修改。

总之,她的演讲空有华丽的辞藻,却缺乏相应的内涵。就像一个外表美丽而灵魂苍白的美人。所以于丹一度靠口才走红,但是她的内涵逐渐被人认清之后,就没有当年的热度了。

有一次,北大百年讲堂的戏曲精品演出,十个古稀艺术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于丹上台谈观后感,结果还未开口一男士高呼“于丹你下去吧”,众人响应起哄,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下台。

于丹在公众面前总是表现得很有气度,被轰下台了也不生气,还发微博说“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但是私下是否如此就不清楚了,因为我看到一些报道,说她在面对服务人员时表现得蛮横无理。

于丹现在是过气了,不过我觉得她要愿意写网文,绝对完爆那些网红大V,什么咪蒙之类的,都不是她的对手。



梦露居士


印象中,于丹是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火起来的。彼时,百家讲坛已经苦苦运作了多年,一直因为讲述的内容太过阳春白雪——像量子物理、诗词格律、世界历史等等,而显得曲高和寡。后来易中天登台以史料正演义,大讲《三国》,人与节目同时火了。百讲也摸到了电视媒体做知识讲座的路子,开始抛弃以前的高端学术路线,重策划买市场的好,于是有了于丹登台布道,说自己的《论语》心得。

一炮而红之后,电视节目畅销,书籍也畅销,于丹的社会、经济地位开始上升,各类社会荣誉纷至沓来,有了“学术超女”这个雅号。她的人生仿佛穿了一袭华美的皮袍,也逐渐开始往下掉虱子,有了在北大百年讲堂出席节目被群嘘轰下台的故事,真是成也百讲败也百讲。于丹,这个靠着媒体红起来的人物,逐渐显露出了沐猴而冠的样貌。

先说她是怎么红起来的。

一是有家庭影响,她的父亲于廉曾经治学于国学大师唐文治的门下,被称为国学大师,国学修养深厚,曾经做过某领导人的秘书,在中华书局副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休。这些人脉足够于丹利用了,只是国学大师培养出了一个会熬制心灵鸡汤的女儿,不知九泉之下能否含笑了。

二是于丹所学专业是广播电视,在央视百讲出名前,就已经和央视有了很深的往来,在她的百科页面上就有详细介绍,“先后担纲《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正大综艺》、《环球》等电视栏目撰稿人;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所以熟谙电视传播的规律,了解怎么来包装自己,在百讲捧红易中天之后,顺势而为,打着论语的旗号,贩卖心灵鸡汤,还是在国庆时候开播,真是透着足够的策划功底!百度百科页面截图如下:

三是2006年前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市场经济开始大发展,带来了文化消费的需求逐渐被打开,同步的是当时社会上对所谓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需求也开始激增,比如人大成立国学院,于丹讲论语能走红是有题中之义的。

四是于丹老师外貌虽然一般,尤其是嘴部比较复古,但是整体看上去是一个知性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很符合大众对于名牌大学女教授的想象,有亲和力,所以在她熬制心灵鸡汤的时候,接受起来在感觉上会比较流畅。要是换成孙二娘、顾大嫂这类形象的女子上去讲,就是讲出天女散花来,观众朋友们也是会换频道的吧。

那么,她到底怎么样呢?该怎么评价呢?

窃以为,这是一个没学术水平但是擅长投机的大学教师,估计是看着做学术太辛苦,才走向电视台的。电视走红拯救了她的学术生涯也彻底改写了她的人生,去北师大官网上看了下于丹的个人页面,在学术成果部分都是在电视上和大众讲座上贩卖的那一套,这些学术成果看上去不值一文。能够被评为博导也是难得,估计跟刚刚浙江大学发布的规定一个道理吧——在环球时报微信号发文阅读量10万+的话,视为一级学术期刊发文。

截了一些于丹女士学术成果,有心人可以去翻看内容:

看上图这些内容,是不是都是一套东西翻来覆去骗经费?

具体可以去北师大官网她的个人主页上去看,链接http://www.art.bnu.edu.cn/Article/index/id/729/aid/961

然后呢,于丹这个人不谦虚,其实她在成名后也就40来岁,潜心学术的话,年龄还有优势,肯定会有所成就的,但是估计也没那个耐心,不如闪光灯下鲜花和掌声让人沉醉。只能不但炒冷饭,嚼别人和自己嚼过的馒头,出的那些什么论语、庄子、老子的心得,内容上毫无可取之处,好在也没再红起来,群众们还是有一定判断力的。

最后呢,这是一个善于包装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丑闻和恶评,但是面对媒体还是有自信,这得是多么厉害的心理建设能力。希望这样的人早点被戳破吧。

最后重温一个于丹女士带给大家的大笑话,权作调剂:

嗯,大风来时不关门窗的,应该不是张大千,是于丹女士!


何殊我


刚上大学那会儿,于丹刚讲完百家讲坛,火遍全中国,新生入学有位老师与于丹有交往就讲了几句于丹。和于丹没有个人交往,无法过多评价她的为人。只是从她的文字,以及这几年她在公众面前呈现的形象,来说这种“鸡汤化”的现象。

于丹在百家讲台上讲解《论语》没有任何问题,何况她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若可以传道授业解惑,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真正好的传统文化的方式。事实并非期许的那样,除了很多人指出的于丹对《论语》的一些曲解之外,她在电视上,在其他各种媒体上,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俨然一副讲解传统文化的代言人的身份,而且她出版的大量书籍中也是这种带有曲解与姿态的营销(无论是否为出版商的营销方式,但都应该是得到了于丹的或点头或默认的同意),包括她在其他文字中渗透的都是一种“鸡汤化”的样子,像她在前几年雾霾严重中的鸡汤言论就很典型。

当然,于丹的这种“鸡汤化”文字现象并不是个例,白岩松,周国平等的文字多少都有这么一种趋势。也不清楚,这些鸡汤化是有意为之还是被商业被名利裹协下的产物。无论何种情况,这些有名的写作者缺乏自我警醒与自觉,还是有些文字的遗憾。

单从文字本身,于丹的文字不值一提,如果是用“文如其人”的高标准来衡量,作如此轻巧的文字,自不是值得太多尊重的老师。


老李有刀



个人心目中的于丹,她是个内心浪漫的女人,也是一个自信心极强有一定知识积累的老师。

于丹的出现,掀起了“国学”热潮的确是一件好事。

老实说于丹老师的书,还真没怎么看过。曾经翻看了一下她写的《牡丹亭解读》吧,具体名字记不清楚了。翻看之后觉得不适合个人就放下了,但我知道很多读者因为于丹的这本书知道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于丹老师当年给人的感觉很高级、很有品位、又很潮流时尚,是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人物。

于丹老师和刘心武老师一样都是红极一时人物,是在当年的大众传媒上对文化普及工作做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表达方式很吸引当年的观众,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文化普及工作真的需要深入浅出具备欣赏性和一定的娱乐性,在成功吸引眼球之后把观众领进门,这样的人物是当年大众传播媒介所需要的。

个人认为于丹老师在宣传推广“国学”的工作中表现还是相当完美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今天的老梁和矮大紧老师又是一代新人。

老梁和矮大紧老师之后,世界依然还会更精彩……


阿丹151014015


首先说,于丹很有学问,也很有演讲的口才,自从她上了百家讲坛以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家知道了于丹,我个人感觉,于丹有以下几个特点。

1,善于抓住百姓的心理,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的主要是育人之道,谁都知道,现在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如何开发好孩子在智力,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于丹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所以她讲的东西,能够吸引家长的目光。

2,胡乱联系。本来于丹讲论语也好,讲孔子也好,毕竟那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东西,那里面所说的,也是当时的一种观念,和今天的事情没有任何联系,但是于丹却会移花接木,和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联系到了一起,让一些无知的家长觉得,当时的孔子就把今天的事情看透了,大家想想,这可能吗?不仅如此,于丹还把国外的东西和孔子联系到了一起,比如说情商,智商,这两个词本来是西方人发明的词语,但却用在了孔子身上,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拿着两个词来说事儿,实不知这两个词跟中国都没有任何关系,就好像会说这两个词就有学问似的。

3,乱中取胜。大家喜欢听于丹讲的论语,孔子,是因为这里面似乎听着有很难解释的问题,实际上,这里面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是于丹用自己的思维把这些问题给说复杂了,说的越复杂,老百姓越听不懂,越听不懂,就越想听于丹的解释,于是于丹就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胡乱联系,老百姓也就可以在于丹的指挥棒下听指挥了,所以也有人说于丹是把论语讲成乱语了。

可以说,于丹自从上了百家讲坛之后,确实出了名,但随后大家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现在,大家对于丹的看法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也都对她的说辞,产生更多的疑问,于丹远没有刚开始上百家讲坛的时候受大家追崇了。

总之,对于于丹的说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待于丹,这才是我们真实评价于丹的依据,这就是我要说的,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


骄然


于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远远超越了学术的范围。

首先,就学术来说,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我是不想看,着实看不进去。但是,不管怎么说,她可以有她的心得,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欣赏她的这些大作,她根本不懂的《论语》。要想读《论语》,我建议你去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另外,北京大学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都是很值得一读的。不过,这都是学术领域内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可以反驳。这都是正常。

其次,于丹现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的范围。就一种社会现象的于丹来讲,她的种种心灵鸡汤已经成为心灵雾霾,堪称是毒鸡汤!于丹的那些心灵鸡汤,除了消磨人的斗志,可以说是毫无价值。于丹的心灵鸡汤无非是教人如何顺应现实的不公,如何接受生活中的黑暗。从这个角度来说,于丹的那些鸡汤,我奉劝你最好还是远离。

但是,于丹的那些鸡汤显然也迎合了一些人的需要。一部分人本来就不思进取,读了于丹的心灵鸡汤之后对于自己的现状、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就更加心安理得了。

同时,于丹自从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之后,迅速走红。于丹本人也很快超越了其学者的本位,开始在各个领域内发声,成了一个电视达人。就一个娱乐化的于丹来说,你就拿她当一个普通娱乐明星一样看待就可以了,更没有必要去对她说的话过于执迷。作为名人的于丹,经常出席各种活动,我曾经看过一些她在活动之中的发言,往往言不及义,华丽的辞藻堆砌了一堆,却不知道她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假如于丹有什么值得借鉴的话,我以为于丹的口才确实是不错的。她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语言非常流畅,表达清晰,很少有语病。甚至你把于丹现场讲话记录下来就会发现,这几乎都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当然,这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