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鶴山區的親土種植與鄉村振興協同扶貧新路徑

3月份,農業部與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世界親土種植聯盟、高效複合肥料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金正大集團以及全球百家科研院所、百位知名農業專家在北京共同發起了親土種植推廣活動。媒體對親土行動關注較少,到底什麼是親土種植?

“親和、友好”的開展種植業是親土種植的廣泛定義,涉及諸多內容例如,有機肥替化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改變農田板結、退化的現狀,提倡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使用,杜絕使用高毒農藥等等,歸根結底要農業的綠色創新發展,從供給側改革農產品的質量。通過推廣親土的種植方式,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使得土壤變為沃土。

親土與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又如何聯繫?通過親土種植技術,改善土壤及農田小環境,使得農產品質量提高,符合有機、生態等標準,產品價值得以體現。在傳統農業生產中,引入旅遊服務業,設計體驗、餐飲、休閒等活動,延伸農業園區價值鏈,實現產業的有效值增值。鄉村產業得以發展,基礎是土地,農民的土地流轉收入,在園區工作的工資性收入,農民聯合發展農家樂、手工藝等成為產業興旺的一個環節,最終達到農民參與、園區帶動、政府引導的良性互動局面,實現鄉村產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運營模式

1企業帶動、政府鼓勵、村民入股

政府整合扶貧資金用於企業發展科學規劃產業,通過立項、答辯、驗收等環節保證資金的使用到位,村民科通過財政資金入股,作為企業項目的股東,獲得每年穩定、保底的利潤收益。土地流轉、工資等收入作為村民的基本收入。

2村企共建、村民參與、獲得分紅

政府扶持企業項目,由企業實施建設,村集體通過土地、設備等完成入股,扶持項目的用工來自附近村落,整個項目由村集體參與運營並監督項目的落實,分紅實現村民的收益保證。

項目前期經過科學的立項審批,政府對建立對區域的統籌規劃,使得區域內部項目發展實現主題思路,多個項目的並行推進,帶來區域產業的有效發展,項目之間相互支撐,互為上下游關係。

技術模式

1、生草覆蓋

果樹下種植豆科牧草或生產較快的地被植物,農作物片區採用有機覆蓋。林下高度充裕,可種植生長量較大的植被,或利用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發展林下生草。林下生草,定期打翻,可保水保墒,覆蓋物下的小環境適宜螳螂、蚯蚓等益蟲生存,加快覆蓋物腐爛,同時益蟲迴歸有助於防止蟲害。覆蓋的有機物經過一年日曬雨淋,不定期噴灑促腐菌劑,來年可實現部分分解。長期循環以往,地面保持一定厚度的覆蓋保護,減少地面雨水沖刷,保護水土流失,同時土壤表層逐漸形成腐殖層,改良土壤的疏鬆、透氣性質。

鶴山區的親土種植與鄉村振興協同扶貧新路徑

2、林下種養

散養畜禽,一方面可以防蟲治蟲,另一方面過腹還田提高效率。雞可捕食害蟲,減少成蟲發生量,處理部分殺蟲燈下的害蟲殘體,避免蚊蠅滋生。鵝、鴨等食草能力強,食量大,種植的牧草是其良好的青飼料,糞便用回田中,加快植物向肥料的轉化。散養的畜禽,肉蛋產品優質,價值較高,同時解決除草、除蟲的問題,減少農藥投入。

鶴山區的親土種植與鄉村振興協同扶貧新路徑

3、生物物理防蟲

通過殺蟲燈、誘捕、畜禽、真菌等防治蟲害,殺蟲燈誘捕的有效性已經廣泛認可,畜禽可處理殺蟲燈下電暈的害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蟲效果較好,耐藥性產生較慢,且持久性較好,是農藥的良好替代品。

鶴山區的親土種植與鄉村振興協同扶貧新路徑

鶴山區的親土種植與鄉村振興協同扶貧新路徑

4、早豐整枝

以造傷、修剪等方式完成對植物的生長引導,促進果樹提早瓜果,減少等待的資金時間價值,以整枝技術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能等實現生殖生長、開花結果。

鶴山區的親土種植與鄉村振興協同扶貧新路徑

創新模式,鶴山區將產業扶貧作為長效扶貧的有效機制,引進農業企業鼓勵緹香谷、佛頭山等發展有機、生態種養項目,企業的項目得到政府扶持,擴大規模附近村民的基業機會增多,工資收入提高。技術與生態的統一,鶴山區西部山區著力打造生態大美傳統村落,生態環境是發展的基礎,生態食品是產業的提升,在山區將生草覆蓋、林下種養等技術推廣應用,山區整體農產品質量得到保證,實現質量興農的目標。種植環境得以恢復生態面貌,有助於鶴山區發展生態鄉村旅遊,鶴山區的香椿節以生態、慢生活為主題,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

鶴山區的親土種植與鄉村振興協同扶貧新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