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鹤山区的亲土种植与乡村振兴协同扶贫新路径

3月份,农业部与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世界亲土种植联盟、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金正大集团以及全球百家科研院所、百位知名农业专家在北京共同发起了亲土种植推广活动。媒体对亲土行动关注较少,到底什么是亲土种植?

“亲和、友好”的开展种植业是亲土种植的广泛定义,涉及诸多内容例如,有机肥替化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改变农田板结、退化的现状,提倡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杜绝使用高毒农药等等,归根结底要农业的绿色创新发展,从供给侧改革农产品的质量。通过推广亲土的种植方式,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得土壤变为沃土。

亲土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又如何联系?通过亲土种植技术,改善土壤及农田小环境,使得农产品质量提高,符合有机、生态等标准,产品价值得以体现。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引入旅游服务业,设计体验、餐饮、休闲等活动,延伸农业园区价值链,实现产业的有效值增值。乡村产业得以发展,基础是土地,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在园区工作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联合发展农家乐、手工艺等成为产业兴旺的一个环节,最终达到农民参与、园区带动、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乡村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运营模式

1企业带动、政府鼓励、村民入股

政府整合扶贫资金用于企业发展科学规划产业,通过立项、答辩、验收等环节保证资金的使用到位,村民科通过财政资金入股,作为企业项目的股东,获得每年稳定、保底的利润收益。土地流转、工资等收入作为村民的基本收入。

2村企共建、村民参与、获得分红

政府扶持企业项目,由企业实施建设,村集体通过土地、设备等完成入股,扶持项目的用工来自附近村落,整个项目由村集体参与运营并监督项目的落实,分红实现村民的收益保证。

项目前期经过科学的立项审批,政府对建立对区域的统筹规划,使得区域内部项目发展实现主题思路,多个项目的并行推进,带来区域产业的有效发展,项目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上下游关系。

技术模式

1、生草覆盖

果树下种植豆科牧草或生产较快的地被植物,农作物片区采用有机覆盖。林下高度充裕,可种植生长量较大的植被,或利用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发展林下生草。林下生草,定期打翻,可保水保墒,覆盖物下的小环境适宜螳螂、蚯蚓等益虫生存,加快覆盖物腐烂,同时益虫回归有助于防止虫害。覆盖的有机物经过一年日晒雨淋,不定期喷洒促腐菌剂,来年可实现部分分解。长期循环以往,地面保持一定厚度的覆盖保护,减少地面雨水冲刷,保护水土流失,同时土壤表层逐渐形成腐殖层,改良土壤的疏松、透气性质。

鹤山区的亲土种植与乡村振兴协同扶贫新路径

2、林下种养

散养畜禽,一方面可以防虫治虫,另一方面过腹还田提高效率。鸡可捕食害虫,减少成虫发生量,处理部分杀虫灯下的害虫残体,避免蚊蝇滋生。鹅、鸭等食草能力强,食量大,种植的牧草是其良好的青饲料,粪便用回田中,加快植物向肥料的转化。散养的畜禽,肉蛋产品优质,价值较高,同时解决除草、除虫的问题,减少农药投入。

鹤山区的亲土种植与乡村振兴协同扶贫新路径

3、生物物理防虫

通过杀虫灯、诱捕、畜禽、真菌等防治虫害,杀虫灯诱捕的有效性已经广泛认可,畜禽可处理杀虫灯下电晕的害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效果较好,耐药性产生较慢,且持久性较好,是农药的良好替代品。

鹤山区的亲土种植与乡村振兴协同扶贫新路径

鹤山区的亲土种植与乡村振兴协同扶贫新路径

4、早丰整枝

以造伤、修剪等方式完成对植物的生长引导,促进果树提早瓜果,减少等待的资金时间价值,以整枝技术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等实现生殖生长、开花结果。

鹤山区的亲土种植与乡村振兴协同扶贫新路径

创新模式,鹤山区将产业扶贫作为长效扶贫的有效机制,引进农业企业鼓励缇香谷、佛头山等发展有机、生态种养项目,企业的项目得到政府扶持,扩大规模附近村民的基业机会增多,工资收入提高。技术与生态的统一,鹤山区西部山区着力打造生态大美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生态食品是产业的提升,在山区将生草覆盖、林下种养等技术推广应用,山区整体农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实现质量兴农的目标。种植环境得以恢复生态面貌,有助于鹤山区发展生态乡村旅游,鹤山区的香椿节以生态、慢生活为主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鹤山区的亲土种植与乡村振兴协同扶贫新路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