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在之前“王庶文讲坛”《昭明文选》的内容中我们提到过,《昭明文选》是以文学性为第一位的,它的选文标准首先考虑的是文采,只要文采够好,并不太在意是否言之有物,言之确凿、三观正确。

如果我们以这个视角去看待《昭明文选》,那么就太小看昭明太子萧统,我们要知道《昭明文选》的首要目的,是与北方政权进行正统之争。

所以其选文中,也不乏内外兼修的优秀作品,这类作品在《昭明文选》的分类系统中,大部分是议论文,也就是为了论证某个观点而创作的文章。今天“王庶文讲坛”要为大家讲解的文章就是典型的“论文”,作者是曹丕,文章名字就叫做《论文》,这个题目可以直接翻译为“论写作”。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曹氏父子

曹丕这个人想必大家对他都不陌生,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哥哥、曹魏的开国皇帝。人们对他的印象一直不太好,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前大半部分的时间里,曹操依旧是打着汉朝的旗帜,等曹操死后,曹丕迫不及待的篡汉夺权成立了大魏国。

人们对他这一举动从古至今都是清一色的给予负面评价,人们对他的主观认知是:先夺自家的权,搞掉了大家喜爱的曹植;然后又夺大汉天下的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乱臣贼子。很少有人愿意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曹丕,从而将他的文化贡献也一并抹杀了。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在真实历史中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非常有文学才华,在文学史上合称“三曹”,曹操和曹植的文学才华我想没有太多必要进行介绍,曹丕也曾经把自己的文学创作整理成一部文集叫做《典论》,后世却失传了,我们现在读曹丕的文章都只能在《昭明文选》中寻找蛛丝马迹。

这些仅存的硕果当中《论文》是属于纯理论的作品,流传性也不高,但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理解中国的文学,必须要先读通《论文》。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论文》

下面我们就进入这篇《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文引用如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这是文章的第一段,文字很短,用词与汉代的“大赋”比起来也显得朴实无华,然而这段话却创造了三个成语:敝帚自珍、伯仲之间、文人相轻。

文章一开篇直接点题,抛出自己的论点:文人相轻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从古至今的一个普遍存在,然后他又用班固和傅毅的故事进行了举例论证。班固就是《两都赋》的作者,在“王庶文讲坛”中曾经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过,欢迎扩展阅读。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傅毅是班固的同事,也是东汉时期的顶级文人,其代表作就是那篇著名《舞赋》。班固与傅毅的写作水平差不多,所以曹丕评价他们说“只在伯仲之间”。伯、仲、叔、季是中国传统家庭中儿子的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伯仲之间的引申义就是“差不多”,当然这是后世人曹丕的评价,也是我们的评价。

在当时班固是看不上傅毅的,他给弟弟班超写的信里对傅毅充满了讥讽。曹丕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什么?他评论说:“人们很容易看到自己擅长的东西,但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实在是太多,很少有人能够把所有文章都写好,所以经常会拿自己的长处去对比他人的短处。这与民间谚语‘自家的破扫帚值千金。’是一个道理,人总是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与别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曹丕不但善于阴谋篡权,在把握人心、了解事物动态的问题上也确实很有真知灼见,不过是否文体只有一种文人就不会相轻了呢?我看未必,在真实世界中的观察,我发现不但文人会相轻,而是只要是人都会相轻。

只是文人相轻最为醒目:

第一、文人太善于表达自己,太喜好辩论,太容易从别人身上寻找优越感;第二、文章缺乏硬性的评判标准。事实上这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出来的心理机制,只有在物种之间找到人类的优越感,人类才会有充足的信心和勇气与其他物种进行竞争,如果真以“客观看天下”,人类早就自卑得钻到地缝里永远不敢冒头了。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的文学批评

之后曹丕逐个点名评价了“建安七子”写作上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犯文人相轻的毛病,还留下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话:“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普通人对待事物都会有偏见,喜欢追着别人的名声和才气附和,没有自己主观的判断力,还缺乏应有的自我审视能力,经常觉得自己了不起。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接下来的一段话才是曹丕文学批评的重点,引用如下: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是曹丕在警醒世人,写文章需要考量文体的不同,写给朝廷的奏章、奏本要典雅规范;书信和议论文要有条理,千万不能缺乏逻辑性;铭诔,也就是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要实在,不能弄虚作假;写诗词歌赋要漂亮、华丽、词藻优美,节奏动人。

然后曹丕又说,一般人写好其中一种文章就非常了不起了,只有通才才能够什么都会写,写什么都符合标准。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才华是什么?

曹丕在对文人、文章点评一番后,又抛出一个话题,什么是才华?原文引用如下: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中国古人很喜欢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解释的话题归咎于形而上的理论,曹丕就说决定文章好坏的是“气”,这个“气”全凭个人理解,可以是性格、气质、学识、家庭背景、修养等等。

我们抛开形而上的观点来看这句话,其实曹丕已经暗示出“人如其文”的经典命题了,这个命题到底正确与否,我们不做过多评价,每一个人接触的视角不同,认定的事实也就不同,观点自然更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不必去深究,这是古人的理解与我们今天的认知,其实有很大差距。

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学识、家庭背景、修养等等诸多因素,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文章,这种影响我个人认为是停留在表相上的,并不能深刻的判定其文的好与坏。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的高度

《论文》的最后一段,曹丕将文章的地位提升到非常高的高度,在他看来写作应该是一个人的终生事业,并不是杨雄眼中的“雕虫小技”,原文引用如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大意上是在说,人这一辈子都应该追求写作,因为人的寿命很短,整天吃喝玩乐也不过几十年,太短暂了;然而好的文章却可以永久流传,无论这个人生前有多么的不堪与糟糕,但是一篇好文章却可以将这个人的人生地位,升华到名垂不朽的高度。

这种腔调正是“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的写照,古人认为钱没有时间重要。当然,我们现在人是很难理解这种腔调的,我们所遇到的人,不是被穷困吓倒,就是一门心思享乐,反正永远也不考虑流传千古的事情,结果一天一天的老了,死了,什么都留不下来。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不得不说,曹丕的见解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意味的,是一种警醒,特别是中国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今天,似乎找不到了存在的意义,除了享乐之外就是玩耍,连学习都不愿意了,更何谈创作?

曹丕作为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开国之君,都不敢大言不惭的推销读书无用论,而我们今天很多“大师”明里暗里,都在宣扬读书无用的理论,实在是可悲得很。我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肆宣扬:“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言论时候,我是如何的愤慨,这直接打扰了我的学习兴趣。

三国曹丕为何推崇“文学”?详解曹丕《典论·论文》

好了,关于“曹丕《论文》介绍”的文章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文人相轻是一种普遍现象,是我们人类进化已久的心理机制;第二、曹丕作为开国皇帝将文章的地位拔得很高,希望我们都能够少爱一点钱,多爱一点才吧。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