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光影赤峰:赤峰第一條柏油馬路的前世今生

赤峰市民俗學者李曉輝:這期呢咱們聊一聊這個赤峰的一個主要街路叫昭烏達路,它是以咱們昭烏達盟的名字命名的一條馬路。是咱們赤峰市城市裡邊建的第一條柏油馬路,它的前世以及今生呢張老師,你從這方面應該有一些瞭解吧。


光影赤峰:赤峰第一條柏油馬路的前世今生


赤峰市民俗專家張松柏:這個昭烏達路呢,它是誕生在1956年。1956年它這條路的前身叫車站大馬路,就說在1935年,當時這個日本滿鐵修的這條鐵路,當時日本人當時已經規劃了,他要在哈達街街以南到火車站之間要修一個新城區,那麼就是連接火車站,現在火車站到哈達街這個位置這條路當時日本人命名為車站大馬路,可是由於戰爭的原因,由於各方面影響,這個新城區日本人就沒有建起來。那麼到了1955年的7月30號,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決定,熱河省撤銷,熱河省撤銷之後,把西拉木倫河以南屬於熱河省的地方,這6個旗縣劃給內蒙古,這樣和原來的西拉木倫河以北的北五旗縣共同組成昭烏達盟,這樣就將昭烏達盟的首府遷到咱們現在赤峰市的位置,是從林東遷過來的,共同叫昭烏達盟。這樣就把車站大馬路呢,命名為昭烏達路,以這個盟的名字,這樣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建設。

光影赤峰:赤峰第一條柏油馬路的前世今生


赤峰市民俗學者劉玉祥:到1958年的時候,大躍進開始。六七月份就開始修了。馬路底下擱的那個石塊兒呢,都不是碎石,不是鵝卵石,是石頭砸碎的碴子,都是當時人工砸的,那時候也沒有什麼碎石機,人工砸的,不少的工人在那砸,整完之後呢,墊上以後使這個軋道機,軋道機當時算是挺先進的,蒸汽軋道機,收煤的那個,像個火車似的。當時沒修下水道,兩旁呢是這個叫陽溝,就是往各個單位怎麼走呢?上面都搭個小橋。

光影赤峰:赤峰第一條柏油馬路的前世今生


赤峰市民俗專家張松柏:(昭烏達路)是一個標誌,走向了硬化路面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標誌,所以當時,後期陽溝也沒了,昭烏達路的就變成下水道了。昭烏達路修這個地下管道是什麼時候?

赤峰市民俗學者劉玉祥:就是咱們文革的時候歸遼寧以後吧。它是到目前看在我這個印象裡頭,它還是咱們赤峰地區,下水道直徑最大的地方。

那也是咱們赤峰城市裡面第1條下水道。對,標準下水道就算第1條。

光影赤峰:赤峰第一條柏油馬路的前世今生


赤峰市民俗專家張松柏:真正的昭烏達路其實就兩公里,當時又考慮什麼呢?就是赤峰的居民是住在哈達街到頭道街這個狹長地帶,當時就考慮老城區,你不能光考慮黨政機關呀,所以這個昭烏達路延伸了,沿著哈達街繼續往東走,然後走三道街,三道街拐過去之後,一直修到造紙廠,當時就稱這個昭烏達路十里長街,就是後續這一塊兒赤峰的硬化路面,其實當時修的就是這號稱十里的這條路,就是泛稱的昭烏達路。當時這個,當時還有個什麼現象呢?當時咱們赤峰人,把昭烏達路叫做赤峰的長安街,就是說這條街相當於北京的長安街。兩側都是昭烏達盟黨政機關。所以它是赤峰第一街。

記者:劉禹汐 袁鶴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