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科学告诉你,好孩子是如何夸出来的,越贬低孩子越不起作用

科学告诉你,好孩子是如何夸出来的,越贬低孩子越不起作用

第八章 皮格马利翁效应

邹老师导语: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有一个好的将来,则这种积极的看待会对孩子造成良好的影响。研究出这一结果的人将此效果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

良性暗示成就一个孩子

如果你始终给孩子传递一种良性暗示,他就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

作为家长一定要了解,自己点点滴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作为,事实上都是一种很微细的而又带有深刻影响力的信息和信念。

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因为这种点滴的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孩子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位心理专家在一所小学任意抽取三个班级,说要给孩子们做智力测试,借此能够预测出孩子的未来。然后,两位心理专家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不错未来的学生名单交给了有关老师,但这个结果并未公开发表,只有老师知道而已。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老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事实上,并没有所谓能够预测未来的测验,而心理专家实际进行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智能测验而已,也就是说,老师在一开始就“受骗”了:他们提供给老师的“优秀”孩子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只是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老师,坚定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老师一旦对孩子有了信心,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本认为“他是静不下来的孩子”,可是因为测验结果良好,也许老师会认为“他是一个对于各种刺激都能够产生敏感反应的孩子”,从而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认为这个孩子具有好的未来,老师良性的看待会对孩子造成良好的影响。

虽然老师始终把这份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会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液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这个有着“期待效应”的实验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而这个效应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新学期开始了,平时懒惰好玩、学习不上进的李亮受到新任数学老师的夸赞,并提议要去他家做家访。

要知道,李亮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一直都是所有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妈妈也为此放弃了,打算让他混完初中就去学一门技术,从来没有老师表扬过他,更别说来做家访了。

“通过对李亮的观察和我这么多年带升级班的经验来看,李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数学天才。”宋老师跟李亮妈妈诚恳地说着。

对于老师的来访,李亮偷偷在一旁听着。

“是啊,这孩子不笨,就是静不下来,太懒惰。”妈妈附和着宋老师。

“毕竟是孩子嘛,贪玩是避免不了的,况且越是好动的孩子脑子越聪明。我相信,只要李亮从现在开始稍稍努力一下,不久也可以参加奥数比赛了。”

“宋老师,你说他要是现在开始努力,真的能像你说的那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吗?那就能考上好的中学?”

“肯定没有问题,我相信李亮。”

李亮在听到老师和妈妈的谈话之后非常高兴,从此,他便开始努力地学习,尤其在数学方面,他相信老师说他是个数学天才,他也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李妈妈也不再说孩子不是读书的苗子,而是经常鼓励孩子要发挥自己的实力,在一旁为孩子加油。

经过半年的努力,李亮一举从班里的倒数第5名,跃居前10名的位置,他的数学卷子经常表彰为模范试卷。一年后,李亮还以全校数学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中学。

当时李亮班上只有几个同学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考好,而像李亮这样从最初的差生到最后的优秀生,班里总共有十多个。

当这些孩子和家长带着感激去拜访数学老师的时候,宋老师不好意思地告诉了他们真相:其实,你们并不是我所说的那种数学天才,而我自己也没有什么预知的能力,我仅仅只是给你们和家长一个鼓励和希望。

正是老师的这种鼓励和希望,才使家长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期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总结来看,如果以好的“暗示”来看待孩子,那么对于孩子的发展会造成好的影响。当然,如果家长和老师以“笨蛋”“没办法”“真糟糕”的心情来看待孩子,则对孩子的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大人对孩子的这种看法,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原本应该伸展的芽,也会被摘除。无法得到大人期望的孩子,健全的成长会受到妨碍,甚至他们会自我否定。

再比如,有一个三年级的男孩走到教室前面的讲台上,开始他第一次“当堂讲故事”。尽管他做了充分准备,讲得也十分认真,然而大家都放肆地大笑起来。结果那个男孩惊慌失措,急急忙忙地坐回到座位上。他的同桌斜着身子靠过来,对他说:“笨蛋!你的裤子拉链开了!”

这个男孩对这件事的反应是——羞辱感,成为一次强烈的不良暗示输入他的头脑“数据库”中,以致在他长大成年之后,他只要遇到当众演讲的场合就会双腿发抖头晕。也许他的思维和口才都是一流的,他之所以害怕演讲,很可能是因为他三年级演讲时裤子的拉链开了,那次不良暗示的影响让他终身难以磨灭。

不论周围的人对于孩子的看法如何,做父母的一定要对孩子抱有期待之心,并认定“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发展”。如果连父母都放弃了,那么,孩子就彻底失去了希望。

给予孩子足够的期望和良性的暗示,他一定会成为“最幸运的人”。

如果你始终给孩子传递一种良性暗示,他就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

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所以有人说: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