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科學告訴你,好孩子是如何誇出來的,越貶低孩子越不起作用

科學告訴你,好孩子是如何誇出來的,越貶低孩子越不起作用

第八章 皮格馬利翁效應

鄒老師導語:

如果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會有一個好的將來,則這種積極的看待會對孩子造成良好的影響。研究出這一結果的人將此效果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反覆失敗的孩子會越來越差,反覆成功的孩子會越來越好。

良性暗示成就一個孩子

如果你始終給孩子傳遞一種良性暗示,他就會出現轉機,或者變得更加出色。

作為家長一定要了解,自己點點滴滴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思想、每一個作為,事實上都是一種很微細的而又帶有深刻影響力的信息和信念。

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因為這種點滴的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孩子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美國有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位心理專家在一所小學任意抽取三個班級,說要給孩子們做智力測試,藉此能夠預測出孩子的未來。然後,兩位心理專家以讚美的口吻將有不錯未來的學生名單交給了有關老師,但這個結果並未公開發表,只有老師知道而已。

大半年的時間過去了,他們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慾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老師的關係也特別融洽。

事實上,並沒有所謂能夠預測未來的測驗,而心理專家實際進行的只是一個普通的智能測驗而已,也就是說,老師在一開始就“受騙”了:他們提供給老師的“優秀”孩子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只是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老師,堅定老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

老師一旦對孩子有了信心,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原本認為“他是靜不下來的孩子”,可是因為測驗結果良好,也許老師會認為“他是一個對於各種刺激都能夠產生敏感反應的孩子”,從而改變了對孩子的看法。也就是說,如果認為這個孩子具有好的未來,老師良性的看待會對孩子造成良好的影響。

雖然老師始終把這份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會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液中盪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

後來,人們把這個有著“期待效應”的實驗叫作皮格馬利翁效應。而這個效應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新學期開始了,平時懶惰好玩、學習不上進的李亮受到新任數學老師的誇讚,並提議要去他家做家訪。

要知道,李亮從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一直都是所有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媽媽也為此放棄了,打算讓他混完初中就去學一門技術,從來沒有老師表揚過他,更別說來做家訪了。

“通過對李亮的觀察和我這麼多年帶升級班的經驗來看,李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尤其是在數學方面,可以說是一個難得的數學天才。”宋老師跟李亮媽媽誠懇地說著。

對於老師的來訪,李亮偷偷在一旁聽著。

“是啊,這孩子不笨,就是靜不下來,太懶惰。”媽媽附和著宋老師。

“畢竟是孩子嘛,貪玩是避免不了的,況且越是好動的孩子腦子越聰明。我相信,只要李亮從現在開始稍稍努力一下,不久也可以參加奧數比賽了。”

“宋老師,你說他要是現在開始努力,真的能像你說的那樣,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嗎?那就能考上好的中學?”

“肯定沒有問題,我相信李亮。”

李亮在聽到老師和媽媽的談話之後非常高興,從此,他便開始努力地學習,尤其在數學方面,他相信老師說他是個數學天才,他也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李媽媽也不再說孩子不是讀書的苗子,而是經常鼓勵孩子要發揮自己的實力,在一旁為孩子加油。

經過半年的努力,李亮一舉從班裡的倒數第5名,躍居前10名的位置,他的數學卷子經常表彰為模範試卷。一年後,李亮還以全校數學第三的成績考上了市重點中學。

當時李亮班上只有幾個同學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考好,而像李亮這樣從最初的差生到最後的優秀生,班裡總共有十多個。

當這些孩子和家長帶著感激去拜訪數學老師的時候,宋老師不好意思地告訴了他們真相:其實,你們並不是我所說的那種數學天才,而我自己也沒有什麼預知的能力,我僅僅只是給你們和家長一個鼓勵和希望。

正是老師的這種鼓勵和希望,才使家長和學生都產生了一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進步動力。這種期盼將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的心理,在心理學上稱為“期待效應”。它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總結來看,如果以好的“暗示”來看待孩子,那麼對於孩子的發展會造成好的影響。當然,如果家長和老師以“笨蛋”“沒辦法”“真糟糕”的心情來看待孩子,則對孩子的發展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大人對孩子的這種看法,會使孩子喪失自信,原本應該伸展的芽,也會被摘除。無法得到大人期望的孩子,健全的成長會受到妨礙,甚至他們會自我否定。

再比如,有一個三年級的男孩走到教室前面的講臺上,開始他第一次“當堂講故事”。儘管他做了充分準備,講得也十分認真,然而大家都放肆地大笑起來。結果那個男孩驚慌失措,急急忙忙地坐回到座位上。他的同桌斜著身子靠過來,對他說:“笨蛋!你的褲子拉鍊開了!”

這個男孩對這件事的反應是——羞辱感,成為一次強烈的不良暗示輸入他的頭腦“數據庫”中,以致在他長大成年之後,他只要遇到當眾演講的場合就會雙腿發抖頭暈。也許他的思維和口才都是一流的,他之所以害怕演講,很可能是因為他三年級演講時褲子的拉鍊開了,那次不良暗示的影響讓他終身難以磨滅。

不論周圍的人對於孩子的看法如何,做父母的一定要對孩子抱有期待之心,並認定“孩子將來一定會有發展”。如果連父母都放棄了,那麼,孩子就徹底失去了希望。

給予孩子足夠的期望和良性的暗示,他一定會成為“最幸運的人”。

如果你始終給孩子傳遞一種良性暗示,他就會出現轉機,或者變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給他傳遞一種不良暗示,事情往往會真的變得很糟糕。

因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對人的貶低、歧視,它會讓人消極自卑,乃至一事無成。所以有人說:鼓勵與讚美能使白痴變天才,批評與謾罵能使天才變白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