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就某種程度而言,香料在重塑世界方面居功至偉。它見證了東西方的初次相遇,為早期國際貿易的首要商品,造福商人、城市和帝國,又不斷驅使歐洲人東行尋香,開拓香料之路。從十字軍東征,到大批旅行家、探險家等人的東方之行,無不受香料刺激。

  公元15世紀前後,在諸多因素作用下,香料價格一路高歌,歐洲掀起東尋香料的高潮。為了“帶回多得想象不到的珍珠、香料和金子”,哥倫布跨海遠航,遠征東印度群島,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後6年,達伽馬以“尋找基督徒和香料”的名義抵達印度馬拉巴爾——傳說中的香料海岸,找到了哥倫布想找卻未找到的東西——香料以及一條通往東方世界的新路。為開闢由西方通向香料群島的航線,西班牙王室資助麥哲倫環球遠航,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旅行,帶回來的一小船丁香,就足以支付首次環球航行的費用。

於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而言,他們既是香料搜尋者,也是地理發現者。由這三位大航海時代先驅開啟的尋香熱潮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他們之後,航海家們、商人、海盜、歐洲各國勢力,沿著先人之路,一齊開始了香料大搜尋。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世界另一端的味道

  香料從其產生之初,就在人類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它可用於巫術儀式、淨化、防腐、化妝、醫藥、烹飪等方方面面,以開胃品、消化劑、防腐劑、治療藥劑、興奮劑、催情劑等形式服務人類。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東方香料進入歐洲。前1世紀,希臘海員西帕留斯發現在合適的季節,人們可以憑藉穩定的季風自由往來於各海濱之間而不必靠岸泊船。不久出版的《印度洋航行手冊》詳細告知船員們,什麼時候從埃及出發可以安全抵達印度目的地,以及應在哪個月必須返航。這大大穩固了印度和埃及托勒密王朝以及後來的羅馬人之間的香料貿易。香料,成為貿易網絡中最早跨越地球的產品之一。

  對於那些外來的,本土沒有的東西——香料,歐洲人總是樂此不疲地追求,“以使我們的食品和慶典活動染上世界另一端的色彩和味道”。這裡所說西方人為之瘋狂的香料,大多是指胡椒、丁香、豆蔻、肉桂等調味品,尤以胡椒為最。胡椒產於印度,主要來源為馬拉巴爾海岸地區,在其他地方也有一些低檔的替代品。丁香、豆蔻產於摩鹿加群島(印度尼西亞南部,因其盛產香料,15世紀前後被歐洲人稱為香料群島)。產於斯裡蘭卡和印度南部的錫蘭肉桂質量最好。誇張一點而言,“葡萄牙、英國、荷蘭在亞洲的領地乃是由尋找桂皮、丁香、胡椒、肉豆蔻仁和肉豆蔻皮等始而形成的,而美國的領地也多少如此。”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他們來的時候帶著黃金,走的時候帶走胡椒”

  羅馬帝國早期,特別是公元前30年,埃及被征服,香料貿易迎來了第一波大發展。大量進口香料,如中國的桂皮、生薑、薑黃,印度的胡椒、長椒、甘松、廣香木等,隨著奧古斯都開通直航印度的貿易航線,湧入帝國境內。穿越阿拉伯海抵達馬拉巴爾海岸的貿易航線開始繁忙起來。

  根據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博的記述,早期的羅馬帝國每年會派遣一隊約有120艘海船的艦隊從事與印度的貿易。艦隊每年定期穿過阿拉伯海,以趕上每一年的季風。從印度返航時,艦隊會停靠在紅海港口中,並通過陸路或運河運抵尼羅河,進而從尼羅河運到亞歷山大港,最後裝船運到意大利與羅馬。在新航線發現前的1500年間,將胡椒等香料運至歐洲的路線與此條路線大致相同。

印度詩人泰米爾曾這樣描述在印度南方港口做買賣的羅馬商人,“他們來的時候帶著黃金,走的時候帶走胡椒”。儘管十分昂貴,胡椒仍是“大多數奢華的羅馬烹飪術中的一種特別常見的成分”。現存一本古代拉丁烹飪書中,胡椒在全圖468種配方中出現了349次。它還被當成黃金白銀,儲備在國庫之中。

對於胡椒的盛行,老普林尼十分不解,他曾略帶抱怨地說道,“使用胡椒達到如此流行的程度著實讓人驚訝,看看我們用的其他物品,有的是因為它們的芳香,有的是因為它們的外表才吸引了我們的注意;然而,胡椒與其他果實和漿果相比沒有任何值得推薦的優點,它唯一合人們意的特點便是那股辛辣味;而為了這點我們就不遠萬里地將它從印度引入!”

  他還發現,每年,因為香料貿易(按最低計算)印度、中國和阿拉伯半島能“從我們帝國賺走好幾百萬的金錢”,他將大量金銀的流失歸咎於“我們的婦女和我們的奢侈”,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羅馬,香料不簡簡單單只是調味品,它昇華成一種財富的象徵,打上上流社會的標籤,被皇室貴族、富人們奢侈運用於各種場合如宴會、敬神、葬禮。羅馬帝王是這種揮霍式消費潮流的始作俑者。公元65年,尼祿情婦波皮厄逝去,他用一整堆桂皮為她舉行了火葬。對此,專家們不無嘲諷地表示,“阿拉伯一年生產的香料還不夠暴君尼祿為其鍾愛的情婦波皮厄一天揮霍的”。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哪裡有香料,哪裡就有穆斯林”

  英語“Spice”(香料)一詞來源於拉丁語“Species”。古羅馬時代“Species"象徵一大批高價值、易轉換、較稀有的貨物,“除了昂貴以外,這個詞還表達著一種不同尋常、卓爾不群的含義,那些大陸貨、本國產調味品不屬此列”。

  公元408年,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兵臨羅馬城下,被嚇壞了的元老院趕忙派使者前去談判,作為饒命和解除圍城的交換條件,羅馬人必須交付5000磅黃金、30000塊銀幣、能做4000件長袍的絲綢、3000塊紅布料,以及3000磅胡椒。顯然,當時的胡椒價值幾於黃金相當。幾十年後,羅馬還是逃不了淪陷的命運,476年,強盛一時的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有學者指出,正是印度的珠寶、香水、香料,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羅馬人的奢侈需求,導致大量貴金屬外流,促成了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事實上,不論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對東方奢侈品——香料都十分熱愛。帝國雖然崩潰,香料貿易留存,在歐洲一些孤立的角落,那裡的人渴求著香料。野蠻人對羅馬人長久以來所享受的那些奢侈同樣十分嚮往,尤其是他們的香料,而主要的困難在於沒有支付這些香料的手段——流通的羅馬貨幣。

羅馬帝國末期,直達印度的香料之路被阻斷,歐洲香料貿易由直接貿易變成間接貿易。在之後的數百年時間裡,阿拉伯人控制從印度的馬拉巴爾海岸至摩洛哥的海陸香料線路,利用駱駝和獨桅帆船,他們的足跡遍佈中國和香料群島。“哪裡有香料,哪裡就有穆斯林,除少數猶太人外,向歐洲輸送香料已成了穆斯林的事。”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商業洪流已這樣壯闊

  沿著當年羅馬船隊行駛過的航線,阿拉伯商人從波斯灣的西拉夫,霍爾木茲等地啟程前往印度和東南亞的港口購買香料,再將其運至波斯灣、紅海和黎凡特市場,轉手賣給在歐洲內部進行交易的拜占庭和西歐商人。

  就地中海海域的香料貿易而言,5-9世紀,猶太人和敘利亞(拜占庭)商人控制著歐洲的香料貿易。他們用在歐洲可能得到的貴重物品——從波羅的海國家獲得的毛皮和琥珀,從阿爾卑斯山和巴爾幹獲得的奴隸、木材和金屬——換得東方香料和奢侈品後,將其運回西方。作為唯一能夠跨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界限並從中獲利的民族,猶太人在香料貿易中活躍了數百年,直到10世紀後被威尼斯商人取代。

  位於亞德里亞海頂端的戰略性地位的威尼斯,與拜占庭及阿拉伯國家進行了廣泛的貿易往來。1080年,威尼斯協助拜占庭艦隊擊敗諾曼王國,獲得在拜占庭帝國全境幾乎所有的貿易特權。它與所有穆斯林政權保持著外交關係,與西方各國君主平等交往,成為“西方的小拜占庭”。

為了競爭,他們不擇手段,現存一份最古老的威尼斯元老院的法令禁止猶太人乘坐威尼斯人的船隻出行。威尼斯商人遍佈海陸各處,以致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一位倫巴第作家驚訝地指出,威尼斯人“不耕地,不播種,不收穫葡萄”,但卻能用鹽、香料和生絲交換穀物和酒。到11世紀時,“威尼斯的商業洪流已這樣壯闊”。

得益於猶太人和威尼斯商人的接棒努力,加之十字軍東征,使得西方獲取東方香料更加便利,歐洲的香料貿易迎來第二波大發展。據統計,十字軍東征後西歐通過黎凡特輸入的東方商品比此前增加了10倍。“絲、糖、香料——胡椒、姜、丁香、肉桂——是11世紀歐洲稀有的奢侈品,如今大量流入。……其盛況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期以來所僅見。”一個萊茵蘭地區的貴族已經可以從西伯利亞定購毛皮,從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及以外的地方買到香料和絲綢,高額的貿易收入也使威尼斯這座城市大放光彩。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想象中的“天堂之物”

  整個中世紀,歐洲人對東方香料種類、使用情況瞭解得越來越深入,但香料始終沒有淪為大陸貨。一方面是由於香料往往經多方轉手才能到達歐洲,故而價格十分昂貴;另一方面也與歐洲人加諸在香料上的神聖光環有關。

  試想一下,來自印度的一袋胡椒或者香料群島的一袋丁香豆蔻,先抵達黎凡特地區,然後再轉運到威尼斯、紐倫堡等地的某個商店,其間要經歷多少複雜的手續?就海路而言,首先得有商人(一般為馬來、古吉拉特或中國商人)把香料群島的丁香、豆蔻運到印度,然後阿拉伯商人再在印度將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彙集在一起,從馬拉巴爾海岸出發,穿越印度洋,向北行駛到紅海,於紅海的吉達港卸貨後,由商隊運往黎凡特的銷售點。在那裡,聚集有大量將香料運往西歐各地的威尼斯商人。香料只有被威尼斯商人運抵地中海之後,才算真正轉到歐洲人手裡。自意大利,香料又經過幾條線路,運往法國、德國、英國。

  本來在印度產地值1至2克白銀的1公斤胡椒,到亞歷山大港,價格增至10-14克,在威尼斯達14至18克,到了歐洲各消費國手上,價格高達20-30克。儘管沿途艱難險阻,路途遙遠,會路遇海盜,宗教衝突和政治變局,但香料從來不乏買主。商販們也不必擔心香料的存貨過多和它的價格慘跌,因為每一艘回到註冊港埠的商船,都因香料而獲厚利。

  在這條漫長的、分段式貿易鏈中,生產者和消費者被很多中間商隔開,大部分歐洲販運者不清楚香料的來源,無人瞭解整個香料貿易的全貌。長期以來,由於封閉、稀缺、神秘,以及阿拉伯人為抬高香料價格的刻意隱瞞,歐洲人對香料產地及香料本身賦予了諸多想象及神奇、耀眼的光環。“它們產自那神奇又神秘的東方,是來自另一世界的東西。是的,人們認為香料是生長於天堂之物。”他們相信,不但天堂飄著香料的氣味,那些眾神本身也都帶有香料氣。在中世紀的歐洲人看來,香料賦予了東方(印度)神秘而華貴的色彩。它因靠近伊甸園受盡惠澤,那裡居住著基督教國王長老約翰,他打敗了穆斯林,並擁有鉅額財富。

正是通過不斷的想象和建構,歐洲人願意以高價購買和使用香料,標榜自己高貴的身份,也會在時機成熟時突破威尼斯和阿拉伯商人的壟斷,自行遠航東方尋找香料。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促使歐洲爆炸的引信”

  15世紀,部分歐洲人開始意識到“歐洲香料的價格高主要是由長途貿易和中間商的壟斷造成的,而不是亞洲的供應量有限;相反,印度的香料如同歐洲的穀物一樣多。”那麼,能否不買那些經由傳統路線——從阿拉伯商人手裡轉賣到威尼斯人手裡——運來的香料?可不可以繞開地中海,直達遠東,與印度、香料群島建立直接貿易聯繫?葡萄牙人率先開始了嘗試,併成功成為“促使歐洲爆炸的引信”。

  13世紀中葉,葡萄牙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全部被佔國土,現代歐陸的葡萄牙疆界基本定型。這為葡萄牙“能騰出手來外出闖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者博克塞將葡萄牙海外探險動力,按產生時間順序排列如下:抗擊穆斯林的十字軍式的熱忱;對幾內亞黃金的渴求;尋找長老約翰王;尋找東方的香料——簡而言之,即是“以天主和利潤的名義”。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讓葡萄牙王室對香料生長於伊甸園以及長老約翰深信不疑,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1385年-1433年在位)之子佩德羅曾記述了一次虛構的旅行,說他看到沉香木漂流在伊甸園附近的捷恩河(尼羅河)上。但他未能進入伊甸園,因為中間有高山橫亙。1497年,達伽馬出發時,身上帶著葡萄牙國王致長老約翰的信。宗教和經濟雙重驅使下,葡萄牙人付諸行動。

  鑑於地中海、北海的海上貿易早已被他人所壟斷,想要發展海上航行及貿易,後起的葡萄牙人只得面向南大西洋。得益於歐洲西方前哨的優越地理位置,葡萄牙航行者在漫長的歲月裡積累了有關大西洋風向和水流的豐富經驗。從1415年起,葡萄牙人開始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攻克直布羅陀海峽南邊的休達後,葡萄牙沿著非洲海岸展開了探險旅行,“以及其他雄心勃勃的計劃,從此可付諸實施”。

  於1430年問世的葡萄牙快帆能輕鬆調整船的方向。它使用兩種船帆:用以決定航向的三角帆,兜住後邊來風的四方帆——既可順風航行,也可逆風航行,適應大洋複雜的氣候條件,為葡萄牙人遠航南非並安全返航提供了保障。1422年,葡萄牙人到達馬德拉島;5年後登上亞速爾群島;隨後又沿非洲海岸線航行,1440年左右抵達幾內亞灣。1444年,第一批黑奴抵達葡萄牙。

葡萄牙對非洲海岸線的征服以1482年在幾內亞灣附近修建聖喬治達米納城堡宣告完成。這是葡萄牙於北非海岸修建的第一座城堡,成為葡萄牙販賣黑奴、黃金及鑽石等貨品的基地。到1482年止,一個以葡萄牙為主體,結構嚴密的經濟區域已經形成,“其基本活動是取得象牙、幾內亞胡椒(一種假胡椒)、黃金(每年平均產量約為13000至14000盎司)以及奴隸買賣(15世紀中葉每年為一千多,不久增加到三千多)。”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指點“江山”的亨利王子

  雖不及以貿易立國的威尼斯,葡萄牙的經濟實力並不差,它與伊斯蘭國家保持著經濟聯繫,13世紀末,又因地中海和北海之間建立的海上聯繫而獲益,里斯本成為國際商埠。在推動葡萄牙向南大西洋乃至印度洋擴展的過程中,有良好經商傳統的葡萄牙王室發揮了巨大作用。

  有資料顯示,至少早在1373年王室對從事貿易就產生了興趣。那一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一世(1367-1383在位)用12艘私人商船向國外運輸葡萄酒和其他商品,參與貿易公司的活動。“其結果是形成了本民族的意識:商人國王統治著商業國家。”1417年,王室船隊在佛蘭德斯、米德爾堡、熱那亞、挪威等地留下了貿易的足跡。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之子,著名“航海家”亨利王子(1394-1460)不僅擁有商船,還資助海盜活動對外擴張。

  亨利王子對航海探險活動有著執著的追求,他在葡萄牙西南海岸薩格里什創立地理研究院、航海學院、天文臺及保存地圖和手稿的館所,廣泛蒐集地理、造船、航海等各種文獻資料,聘請當時地理、製圖、數學和天文學等方面的專家為航海學院的教員,培養本國水手,以使葡萄牙的海軍艦長們能隨時改進航海方法。他是大地球形說和海洋優勢論的堅定信仰者,在組織西非海岸的航海探險過程中,十分注意蒐集航海及陌生地域的資料,對沿非洲海岸南航以到達香料群島的可能性進行過研究。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窮盡一生,亨利王子沒有進行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航海,他總是待在薩格里什指點“江山”。在他的指揮下大西洋東部海域的馬德拉、亞速爾和佛得角等幾個面積可觀的群島被劃入葡萄牙版圖,源源不斷的黃金從西非輸入葡萄牙。在薩格里什,一大批富有經驗的水手和海員產生,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藍圖也在此醞釀形成。

幻想與實踐

  到15世紀80年代,葡萄牙已經在向非洲擴張的過程中獲得了為其致富的黃金、奴隸和蔗糖,唯有最重要的香料還沒有得到。1482年,若昂二世接過皇位,由於新國王對海上探險的熱度不亞於“航海家”亨利王子,探險活動在15世紀末加速進行。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其父親、祖父都是追隨亨利王子的航海家)率領船隊從里斯本出發,奉國王之命,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大陸到達印度的貿易航線。1488年2月,迪亞士船隊成功繞過非洲大陸最南端,他想繼續航行到印度,但因船員過於疲憊,只能無奈返航。

  “正當葡萄牙的航海經驗臻於完美時,地理大發現中最關鍵的一次航行由一名為西班牙服務的熱那亞人(哥倫布)完成。”現在來看,此事幾乎純屬偶然。哥倫布出發前,曾向葡萄牙國王及其幕僚們鼓吹他那充滿幻想的旅行(一路向西,到香料存在的地方),適時,成功到達好望角的迪亞士剛好回到里斯本。在幻想和已得到證明的實踐面前,“商人國王”若昂二世選擇了後者。但由於葡萄牙國內的反對意見,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之後10年,葡萄牙才再次向印度洋派出艦隊。期間,一名葡萄牙間諜和探險家通過陸路抵達印度,並向葡萄牙王室提供了前往印度的新航線的重要資料。

  哥倫布一直堅信,當他向西航行時,就是在向天堂航行,離香料生長之地越近,天堂也不遠了。即便抵達新大陸,他亦認為“這些島嶼就是在世界地圖上標在最東段的那些為數眾多的島嶼,那上面有大量財富、寶石和香料……”雖然他看到的香料,大大不同於盛行於歐洲的東方香料,甚至一錢不值。這並不妨礙他與天堂接近。

  若昂二世的選擇是對的,充足的準備讓達伽馬船隊輕易找到了香料海岸。從那之後,憑藉火炮,葡萄牙很大程度上壟斷了印度洋的香料貿易,香料源源不斷地由印度運達里斯本。就在達伽馬自印度返回葡萄牙幾天後,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1495-1521在位)在寫給歐洲各國王儲的信中得意地稱自己為“幾內亞大公,征服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波斯、印度和與之通航並進行貿易的大公”。他炫耀道,“滾滾的財富就要流入他的王國,同時就要從威尼斯流走”。

  過去靠中間商轉手貿易的形式宣告結束,香料的孤立封閉狀態被打破,隨著供應方式的變化和全球化的推進,歐洲獲取香料的方式由單一渠道轉變為多元渠道。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及荷蘭東印度公司先後經營下,輸入歐洲的香料數量持續增加,價格大幅下降。當昔日奢侈品成為大眾消費品,並被其他商品如茶葉、咖啡替代時,歐洲為香料瘋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當哥倫布、達伽馬們決意去天堂尋找香料時,它已開始回到人間。

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向東方尋找香料之路,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