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从清朝到明朝,宝鸡县老城历经无数风雨,如今怎样了?

抗金名将曾在凤州古城屯兵,古代商贾曾频繁走过陇州老城的街道,工匠建起易守难攻的宝鸡县老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使得宝鸡的每一个老县城都有一副独特的面孔,也各有各的故事,有的是商贾云集之地,有的是文人墨客偏爱之所,有的是帝王出游之址。随着年代变更,县城的模样随之变化,许多故事也围绕着城池展开。追忆远去的老县城,探索它们的足迹和样貌。

清乾隆年间,宝鸡县老城进行重修,修起一座背靠山塬,三面环水的城池,成为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张家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宝鸡县老城,指市区老城区一带。现今的宝鸡市区,就是在原来宝鸡县城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宝鸡县曾隶属于凤翔府。宝鸡县老城是唐至德二年(公元 757年)始建的,当时老城是一座土城,高二丈。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任知县师嘉言在老城的东边和西边增筑了两座月城,就是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到了崇祯年间,知县严梦鸾在老城的南门外建起了水城,后来被废弃掉。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朝,宝鸡县老城已经“岁久倾颓”,乾隆年间,知县许起凤就向朝廷打报告,要求财政部门拨款重修县城。钱很快到位了,重修工程也以很快的速度结束了。据《重修凤翔府志》记载,重修之后的宝鸡县城高如旧,基厚一丈五尺,顶厚一丈,城上有更房四处。还在东边、西边和南边修起三座城门,分别叫“迎恩”“来远”和“解阜”,城北又建起一座“风匣城”。县城外挖的壕沟宽一丈七尺,深浅不等。

宝鸡县老城并不大,周长只有不到三公里,但该有的机构一样不少,城里的东街和西街每日都开市,以农产品交易为主。从地图上看,这座城池,东临金陵河,西至玉涧河,面朝渭水,背靠陵塬,大概范围就在现在的中山西路到北坡一带。按照现在市区的地理位置,老城的东门“迎恩”在红旗路北口,西门“来远”在西关附近,南门“解阜”在南关路和长青路交界的地方。

与其他城池不同的是,宝鸡县老城并不是四四方方一座城,城的北墙,是略带弧度,向外拱出的。三面环水,背靠山塬,真正是个易守难攻之地,无怪乎《重修凤翔府志》上说:“自古称严邑焉。”

60多年前,凤县老县城在凤州,凤州古城地处入蜀要道,城内有连云栈道,是军事要地,古代战事多。

李波

凤县是个有文化积淀的地方,据《南岐州志》记载:“凤之州名,其疆理与凤翔府邻,周兴,凤鸣于岐,翱翔至南而集,是以西岐曰凤翔,南岐曰凤州。”县袭州名,凤县的名字便始于此。

如今的凤县县城在双石铺镇,一江两岸景色秀丽,不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搬迁至此的,以前的凤县县城在凤州。《凤县志》记载,北魏太和年间,在今凤州建立郡、县两级政权。到了北魏孝昌年间,又置南岐州,为州、郡、县三级政权所在地。西魏废帝三年,也就是公元 554年,改南岐州为凤州。宋元时候,凤州初辖梁泉、两当、河池三县,南宋咸淳四年,撤梁泉入凤州。直到明洪武七年,降州为县。

凤州的隶属地也几经变化:明洪武二年时候是凤翔府所管辖的地方,两年后,也就是明洪武四年,又改属汉中府,变成了汉中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凤州,为何经历过如此多的变化呢,甚至经历过一会隶属南方、一会隶属北方这么大的变化?

这要从凤州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凤州自古为入蜀交通要冲。连云栈道由此经过,到了民国时候,在公路未修通前,从凤州南越凤岭,经心红铺至三岔,仍是行旅往来的主要道路。凤州作为千百年的县城所在地,有很多名胜古迹。城内有明代修建的城墙、文庙、清真寺等,城南有松林如海的南岐山,有相传为诸葛亮行军歇息的“诸葛思计台”,城北山上有唐代修建的张果老洞,以及始建于唐代的消灾寺。

此外,凤州还是历代军事要地。后周显德年间,王景等人围凤州,擒蜀威武节度使王环等将士 5000人。宋时,吴玠屯兵于此,作为抗金基地。清代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军也曾多次经过、攻打凤州城。 1932年春,习仲勋、吕剑人等中共党员曾在此策划两当起义。

如今,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人们路过凤州镇,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这里有着老城独有的韵味,诉说着不一样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山洪猛发,千阳县老城被湍急的河水冲毁,县城数易城址后,终于建成新城。

王文静

千阳老城池的命运有些“多舛” ,在五易其地之后,终于在明代定基,为自己安下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

据《千阳县志》载,西汉在今千阳县城关镇千川村设置隃麋县,北魏时在原隃麋县的地方设长蛇县。北周时期 ,将原隃麋县东北部从长蛇县中分出,设置千阳县,县城开始时设在西魏时的马牢城堡 ,5年后移于几里外的新城 ,旧志中称这座城为“古城”。元至治时期,城墙塌陷严重 ,于是县城又南迁至千河北岸,现冯坊河口处 ,旧志称这座城为“古新城”。

千阳老城真正固定下来,已到明朝嘉靖时期。嘉靖二十六年的六月 ,大雨连下数日 ,导致山洪猛发 ,千河、晖河河水决堤,冲毁县城。于是,第二年凤翔府征调辖区 7个县的民夫工匠 ,历时 11个月建成新城。新城的城墙用土筑建,墙垛部位用砖块加固 ,边长 4000多米,高度 8米有余,城墙基地宽约 5米,顶部宽约 4米 ;城池的东门叫“迎恩门”,西门叫“镇远门”,而南北两门并没有启用。城外有东西两关 ,西关设梢门。此外,整个城池外面环绕又宽又深的城壕,增强防御功能。

城厢内东城巷、雪白巷、水桥巷、药王洞巷、西城巷 5条小巷纵贯南北二街 ,民宅坐落其中。东关铺店少 ,西关商户多 ,为县城繁华之地。清朝同治和光绪时期 ,分别对城墙城门进行过修补。

千阳城池的变迁,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翻开中国古代历代版图,可见千阳处于中原与边疆的过渡区域,历史上曾有多个时期为少数民族政权所掌控。古代千阳县境内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物产丰富,加之其地形易守难攻,多为兵家必争之地,外界大环境的频繁影响,势必造成了城池的变动。而最后一次迁址,看似是由于河流引发的自然灾害,推测起来也不乏人为因素,其境内的千河水量较大,大多季节可以行船,兵家利用漕运作为辎重及后勤保障,对河道或多或少会进行改造,由此引发水灾也有可能,最终导致了城池的变动。

500多年前,陇州老城有浓厚的尚学风气,有的陇州人外出求学,回家开学馆,文人聚集,并留下著作传世。

王星 姬翎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陇县建制较早,商代为矢国领地,周代为秦非子驻地,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秦始皇时期曾为“汧邑”,汉高祖元年改邑为“县”,置陇关,北魏孝明帝时于“汧县”又置“东秦州”,西魏废帝二年改为“陇州”。

辛亥革命后改州为县, 1961年千阳并入,1964年重新恢复陇县县制至今。陇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秦都汉关”之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可以想见古陇州城里商贾辐辏、货物云集、集市兴盛的景象。自古以来,关陇古道行人不绝,文人登陇山吟咏诗歌,汇成了两千年来不绝如缕的陇头歌吟。

遥想古时的陇州城池,翻阅《重修凤翔府志》可知,城墙周长五华里多,明景泰年间时任知州钱日新增筑城墙,并不断筑修,城墙高度三丈,厚度两丈六尺,在此基础上砖砌的女墙高五尺。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陇州知州罗彰彝又进行修缮,但由于城池附近河流湍急,每逢大雨,城墙常常受到损坏,乾隆二十年知州韩成基捐资修缮损毁的城墙,与明代时宽厚无异。老城墙设四门,东曰“迎恩”,西曰“揽翠”,南曰“挹薰”,北曰“拱极”。

陇州老城里的美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莲池在县城内西北角。据陇州志书载,莲池凿建于明代,纵横十余亩。池内植葭苇、芰荷、菖蒲等,是游人喜爱的地方。明末清初这一美景毁于战乱,胜景淹没。清乾隆三十一年,知州吴炳捐资修复,池内广植莲花,周围栽植杨柳,中筑亭阁、浮桥、游船,夏日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莲池又成为游览胜地。曾有一首诗作《莲池》,这样写道:“方塘一亩碧琉璃,桥影横空日影斜。”道出了莲池之美。

古代陇州,重教兴学,人才辈出。南宋时,城内设有州学。 1435年,陇州举人阎璿在家里创办静乐堂(千山书院的前身)。 1436年,知州郭宗仪在陇州倡儒学。在浓厚的尚学风气下,陇州城中出了不少勤学著书之士。清光绪年间,陇州人丁全斌仰慕清麓贺复斋先生学识,曾向其求学。回老家后开学馆,著有《陇州乡土志》《随笔偶存》《醉吟草》,得到了太守尹仲锡的赞赏。时光荏苒,老城消失,新县城日益发展,这个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有不少山水奇观和文化故事值得人们去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