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十五的月亮》是一首永恆的歌,思念寄明月,唱出了人性之美

遠方的遊子在想家的時候,在思念親人的時候總是喜歡看看天空中的月亮,月亮似乎更懂人們的相思之苦。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通訊落後,人們之間通話主要靠信件往來,耗時較長。對於在祖國邊疆保家衛國的戰士們,特別是剛入伍以及有新婚妻子在家的戰士來,這份思念更是越發的強烈,家中的妻子也是日夜牽掛著軍營中的丈夫,一首《十五的月亮》唱出了守衛祖國邊關的戰士與家中妻子的相互思念之情。

《十五的月亮》是一首永恆的歌,思念寄明月,唱出了人性之美

《十五的月亮》這首歌發行於1985年,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沒人不會唱這首歌曲,這首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紅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了人們最喜愛的歌曲之一。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從山谷中,茅屋裡,大路旁總會飄出這首歌的旋律,將人們的思念拉得好長好長。那個時代我國的改革開放的大門才剛剛打開,人們的思想還受到一些傳統觀念的束縛,男女的情懷和思念難以表達,歌曲往往成了傳遞內心想法和情感的一種方式。

《十五的月亮》是一首永恆的歌,思念寄明月,唱出了人性之美

《十五的月亮》是一首永恆的歌,月亮是永恆的,十五的月亮是團圓的象徵,中國的團圓節——中秋,就是八月十五。古代人喜歡將感情寄託於月亮,今天的人們也是如此,“月是故鄉的圓”,“月有陰情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沒有經歷過離別的人,不知道離別的痛苦,但為了保家衛國,戰士們堅守邊關,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而作妻子在家孝敬父母任勞任怨,撫養孩子不辭辛勞,都在為國家作貢獻。彼此的牽掛,“在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十五的月亮》是一首永恆的歌,思念寄明月,唱出了人性之美

《十五的月亮》是一首抒情歌曲,這首歌由石祥作詞,石鐵源、徐錫宜作曲。歌詞的創作,石祥也費了一翻思考,1984年,石祥來到某集團軍,在討論“戰士們喜歡什麼樣的歌曲”的座談會上,有一連長提議能不能創作一首唱軍人妻子的歌曲,石祥當時有些不能,但又不能辜負戰士們的期望,在思考之中突然想起了蘇軾的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觸動了靈感,寫下了《十五的月亮》的歌詞。

《十五的月亮》是一首永恆的歌,思念寄明月,唱出了人性之美

這首歌最先由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男高音歌唱家董振厚演唱,後來很多著名歌唱家都唱過這首歌。人們最熟悉的是董文華和柳培德唱的,這兩位歌唱家唱紅了《十五的月亮》,同時也唱紅了自己,為觀眾朋友們所熟知。三十多年過去了,《十五的月亮》還深得人們的喜愛,這首歌唱出了人性之美,互相思念,互相牽掛,又不因思念之苦而放棄自己肩負的責任,真是一首永恆的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