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抗戰時國軍部隊的輕機槍和重機槍的裝備和使用情況怎麼樣?

自立124


萬家嶺大捷後,第74軍得到軍事委員會的特別垂青和優先補充,部隊中每個步兵連擁有九挺捷克式輕機槍(沒有重機槍);但每個步兵營編有一個重機槍連,擁有“民二四式”(馬克沁仿製品)重機槍六挺,每挺重機槍由一個班負責攜帶和操作。不過當時的中國政府能夠掌握的軍事資源有限,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第74軍屬於嫡系中央軍裡的王牌部隊,補充較為得力,無法代表抗日軍隊的整體水平。

(何應欽操作民二四式重機槍)

第74軍的步兵連戰鬥兵多達150人,除輕重機槍之外,甚至配有60迫擊炮和槍榴彈,使用一色的中正式步槍,這是雜牌軍和地方武裝達不到的標準。1941年春天的上高會戰中,李天霞第51師大破日軍南路的池田旅團,部隊中裝備的“民二四式”重機槍起到了巨大作用,給日寇以嚴重殺傷,這個混成旅團在戰鬥中傷亡高達70%。

蘇聯開始大規模武器援華時,軍事委員會選中了四個軍作為直屬的戰略機動部隊“攻擊軍”,第74軍上榜後武器得到再次加強,到上高大捷後又得到105毫米榴彈炮4門,76毫米野炮8門,37毫米反坦克炮4門,雖然數量看起來不多,但是在那個年代已經是非常不錯的配備了。

(德械師的捷克式)

關於輕重機槍,則獲得了7.62毫米M1910水冷式馬克西姆(俄國版的馬克沁)重機槍25挺,7.62毫米M1910馬克西姆和M1928德克恰廖夫(簡稱為DP型,即所謂的轉盤機槍)輕機槍70挺。但是第74軍有三個甲種師的建制,分攤下去實在沒有多少,步兵營和步兵連的火力支柱仍然是“民二四式”和捷克式。

就實戰性能而言,“民二四式”重機槍的各方面指標都優於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缺點在於其水冷式的結構,在射擊時會產生水蒸氣從而容易暴露目標;捷克式輕機槍的性能也好於日軍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和“拐把子”(九六式)輕機槍,但問題是,戰場上畢竟不是簡單的輕武器對射。



(三十節式重機槍)

另外一個薄弱之處,是中國軍隊輕機槍裝備數量尚可(10萬挺以上),但重機槍的數量偏少,中央軍嫡系每個營才配備6挺,而日軍的野戰步兵大隊都編制有一個機槍中隊,擁有九二式重機槍12挺(二戰期間產量高達45000挺),正好差了一半。雜牌軍乾脆沒得比了,所幸九二重機的彈板供彈方式限制了它的射速,否則火力差距更大。

對中國軍隊輕重機槍威脅最大的武器是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和“八九式”擲彈筒,日軍士兵由於訓練嚴格以及實彈射擊彈藥充足,這兩款武器在戰場上的首發命中率非常之高,基本上是“機槍一響,炮彈就到”,所以有經驗的抗日部隊,都把如何提高機槍的戰場生存率作為重要任務。別被抗日神劇忽悠了,哪有機槍在一個點突突個沒完的,早就被轟掉了。



(轉盤機槍)

屬於中國抗日軍隊制式重機槍的還有一款金陵兵工廠生產的“卅節式”重機槍,由於它的水冷套系由黃銅打造,因此被戲稱為“老黃牛”。這款重機槍仿自美國M1917勃朗寧重機槍,在當時屬於比較精良的武器,最初月產量只有幾挺,後來才增加到每月25挺,因為總產量不足,在部隊中裝備數量有限。

輕機槍除了“捷克式”和蘇式之外,還有早期的法式哈奇開斯和後期的英制布倫(77勃然)、加拿大布倫機槍(79勃然)等等,但列裝數量有限形成不了規模,算不得“制式武器”。同時,萬國造的武器型號也使彈藥補充至為困難,火力持續性一般,反倒不如日軍簡單的幾款機槍,制式統一彈藥充足。



至於雜牌軍和地方武裝的機槍配備則乾脆是五花八門了,中央軍可以做到每個步兵班一挺輕機槍,而其他部隊有的是一個排配備兩挺甚至一挺的,川軍在出川抗戰之前,有的部隊團級建制才有一二挺重機槍。

而抗戰後期所謂的美式裝備中,其實重機槍還是水冷式的M1917勃朗寧(美軍自己用的是氣冷式的改進型),沒有什麼質的提高,整編第74師後來在孟良崮覆亡,缺水造成機槍打不響也是原因之一。

(哈奇開斯機槍)


度度狼gg


抗戰初期,國軍有182個步兵師、46個獨立步兵旅、9個騎兵師,6個獨立旅,4個炮兵旅,以及20個獨立團。當時國軍的編制比較複雜,有教導師、整理師、調整師等,為了抗戰,國軍對軍隊進行了整編,將軍作為戰略單位,師為基本作戰單位。師分為甲種師,下轄3旅6團,乙種師下轄2旅4團。1937年,國軍每師約10923人,裝備步槍、騎槍、手槍共3821支,輕機槍274挺,重機槍54挺,山野炮16門,團營炮30門。


由於輕機槍的生產根本無法滿足部隊的需求,理論上應配備到班,只有蔣介石的中央軍能達到這個水平,一般部隊只能保證每個步兵排有2-3挺輕機槍。抗戰中,中國軍隊使用最多的輕機槍為ZB-26捷克式輕機槍,它的口徑為7.92毫米,和中國軍隊的中正式或漢陽造步槍的口徑一樣。除此之外,還有加拿大的布倫(7.7毫米)、英國劉易斯M1914、法國哈奇開斯M1922、瑞士啟拉利、丹麥麥德森M1906、芬蘭拉蒂M26、蘇聯DP。中國軍隊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使用20發彈匣,性能要優於日軍的“歪把子”。


國軍的每個步兵營配備一個重機槍連,每連下轄3個排6個班,每班配一挺重機槍。因此,每營配備6挺重機槍,2挺為一組,佈置在陣地的三個方向。由於重機槍的射速高、火力大,殺傷力極大。如中國軍隊裝備的民二十四式重機槍就比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好使,因此,重機槍成為了交戰雙方重點摧毀的目標。在戰爭中,日軍經常使用擲彈筒或迫擊炮來摧毀我軍的重機槍陣地。一場戰鬥下來,中國軍隊一個師百分之八九十的重機槍遭到摧毀。有過統計,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每月損失重機槍119挺,而當時中國軍隊的平均月產量能夠達到195挺。


抗戰中,中國軍隊與日軍相比,主要是重武器數量較少,火力上不如日軍,直到美援到來之後,中國軍隊的火力才超過了日軍。


歷史軍魂


抗戰時國軍裝備的輕機槍主要是捷克式ZB-26輕機槍, 重機槍主要是馬克沁重機槍。

捷克式ZB-26輕機槍,有效射程為900米,射速為每分鐘240發;彈匣內裝彈數為20發,採取自動裝彈的方式;射擊精度非常準,具有優良的持續射擊性能;重量輕,槍身重僅9公斤,便於攜帶。


捷克式機槍非常堅固,即使在激烈的戰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很難損壞;射擊要領便於掌握,一般幾個小時就能學會,在實戰中,一個機槍手中彈犧牲,另一個老兵接過機槍就可以繼續射擊。

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又稱二十四式馬克沁重機槍,是仿製德國的08式水冷馬克沁重機槍 。二十四式馬克沁重機槍槍管散熱方式為水冷式,可發射7.92毫米各種子彈,由100發或250發帆布彈鏈供彈。理論射速為每分鐘600發,有效射程為1 0 0 0米,全槍不加水時重49公斤。


花木童說史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部隊使用的輕機槍最主要的是軍方採購和仿造的捷克ZB-26輕機槍、英國援助的布倫輕機槍,以及繳獲日本軍隊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等。

重機槍有仿美製M1917式的卅節式重機槍、二四式馬克沁水冷重機槍,哈奇開斯重機槍,以及繳獲日本軍隊的九二式重機槍等。

(捷克ZB-26輕機槍)

其中,捷克ZB-26輕機槍,國內曾採購了12萬挺,國統區的兵工廠仿製了4萬挺,各地軍閥的仿製數包括中共武裝兵工廠的仿製數,事實上已無法統計,整個抗戰時期,國內各式各樣的捷克式輕機槍應該不下20萬挺。

在抗戰中,由於國內軍隊缺乏重機槍,所以捷克ZB-26輕機槍,使用和步槍通用的毛瑟7.92毫米子彈,非常適合精準的二、三發短點射,就成了班排連級部隊的主力機槍。

此槍,能伴隨步兵防守陣地和衝鋒陷陣,在與日軍歪把子輕機槍的對射中,往往能佔據上風,在實戰中,日軍吃足了捷克ZB-26輕機槍的苦頭,所以此槍堪稱國內軍隊的有力武器。

1944年起,加拿大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軍隊提供了大約4萬挺挺7.92毫米口徑的布倫式輕機槍,就是為了考慮與國內軍隊的7.92毫米毛瑟步槍彈通用,而英國及英聯邦軍隊使用的依然是7.7毫米布倫輕機槍。

(英國布倫式輕機槍)

由於此槍投放戰場太晚,那個時期國軍與日軍正面大規模的戰爭已經很少,戰場使用效果不詳,也很少有這方面的資料可尋。

當時國內軍隊將其稱作“79勃然輕機槍”,採用20發彈匣供彈,英國及英聯邦軍隊使用的7.7毫米布倫輕機槍,卻使用了30發的彈匣供彈。

布倫式輕機槍,以及捷克ZB-26輕機槍,在建國後被改裝成7.62毫米口徑,使用了56式衝鋒槍的30發彎彈匣,主要裝備國內民兵使用,所以國內很多影視劇經常用錯道具,不是真軍迷還真的認不出來。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國內俗稱“歪把子機槍”,是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子彈與三八式步槍通用。


(日本歪把子輕機槍)

國內軍隊繳獲最多的就是歪把子機槍,槍重10.2公斤,採用6個5發彈夾共30發漏斗供彈,戰鬥射速每分鐘120發,有效射程600米。

此槍最大優點是就實現了供彈具通用,提高了彈藥保障的方便性,且也簡化了彈藥包裝環節,整箱6.5毫米步槍彈,都是把槍彈裝在彈夾上一同存放,一個彈夾5發子彈,沒有散彈包裝,在戰場上開箱就能直接供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輕機槍同時使用。

但此槍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卡彈卡殼,所以需要副手拿刷子,不但地給彈夾上的子彈刷油,才提供給歪把子機槍射擊,戰場上的勤務性比較差。

除了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繳獲所用之外,國軍卻極少使用歪把子機槍,畢竟沒有捷克ZB-26輕機槍使用起來順手和方便。

由於本文篇幅較長,先將抗戰時期,國內軍隊使用的輕機槍先推送,作為上半部分,稍晚些將下半部分,即國內軍隊使用的重機槍再送達,向讀者和後臺編輯人員致歉!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此答題上半部分輕機槍內容)


國平軍史


自九一八到七七事變這六年間,如果蔣介石不打內戰,積極遠傳抗日,積極備戰。買飛機大炮坦克。舉全國之力在這六年間能買多少飛機大炮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