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抗战时国军部队的轻机枪和重机枪的装备和使用情况怎么样?

自立124


万家岭大捷后,第74军得到军事委员会的特别垂青和优先补充,部队中每个步兵连拥有九挺捷克式轻机枪(没有重机枪);但每个步兵营编有一个重机枪连,拥有“民二四式”(马克沁仿制品)重机枪六挺,每挺重机枪由一个班负责携带和操作。不过当时的中国政府能够掌握的军事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第74军属于嫡系中央军里的王牌部队,补充较为得力,无法代表抗日军队的整体水平。

(何应钦操作民二四式重机枪)

第74军的步兵连战斗兵多达150人,除轻重机枪之外,甚至配有60迫击炮和枪榴弹,使用一色的中正式步枪,这是杂牌军和地方武装达不到的标准。1941年春天的上高会战中,李天霞第51师大破日军南路的池田旅团,部队中装备的“民二四式”重机枪起到了巨大作用,给日寇以严重杀伤,这个混成旅团在战斗中伤亡高达70%。

苏联开始大规模武器援华时,军事委员会选中了四个军作为直属的战略机动部队“攻击军”,第74军上榜后武器得到再次加强,到上高大捷后又得到105毫米榴弹炮4门,76毫米野炮8门,37毫米反坦克炮4门,虽然数量看起来不多,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非常不错的配备了。

(德械师的捷克式)

关于轻重机枪,则获得了7.62毫米M1910水冷式马克西姆(俄国版的马克沁)重机枪25挺,7.62毫米M1910马克西姆和M1928德克恰廖夫(简称为DP型,即所谓的转盘机枪)轻机枪70挺。但是第74军有三个甲种师的建制,分摊下去实在没有多少,步兵营和步兵连的火力支柱仍然是“民二四式”和捷克式。

就实战性能而言,“民二四式”重机枪的各方面指标都优于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缺点在于其水冷式的结构,在射击时会产生水蒸气从而容易暴露目标;捷克式轻机枪的性能也好于日军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和“拐把子”(九六式)轻机枪,但问题是,战场上毕竟不是简单的轻武器对射。



(三十节式重机枪)

另外一个薄弱之处,是中国军队轻机枪装备数量尚可(10万挺以上),但重机枪的数量偏少,中央军嫡系每个营才配备6挺,而日军的野战步兵大队都编制有一个机枪中队,拥有九二式重机枪12挺(二战期间产量高达45000挺),正好差了一半。杂牌军干脆没得比了,所幸九二重机的弹板供弹方式限制了它的射速,否则火力差距更大。

对中国军队轻重机枪威胁最大的武器是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和“八九式”掷弹筒,日军士兵由于训练严格以及实弹射击弹药充足,这两款武器在战场上的首发命中率非常之高,基本上是“机枪一响,炮弹就到”,所以有经验的抗日部队,都把如何提高机枪的战场生存率作为重要任务。别被抗日神剧忽悠了,哪有机枪在一个点突突个没完的,早就被轰掉了。



(转盘机枪)

属于中国抗日军队制式重机枪的还有一款金陵兵工厂生产的“卅节式”重机枪,由于它的水冷套系由黄铜打造,因此被戏称为“老黄牛”。这款重机枪仿自美国M1917勃朗宁重机枪,在当时属于比较精良的武器,最初月产量只有几挺,后来才增加到每月25挺,因为总产量不足,在部队中装备数量有限。

轻机枪除了“捷克式”和苏式之外,还有早期的法式哈奇开斯和后期的英制布伦(77勃然)、加拿大布伦机枪(79勃然)等等,但列装数量有限形成不了规模,算不得“制式武器”。同时,万国造的武器型号也使弹药补充至为困难,火力持续性一般,反倒不如日军简单的几款机枪,制式统一弹药充足。



至于杂牌军和地方武装的机枪配备则干脆是五花八门了,中央军可以做到每个步兵班一挺轻机枪,而其他部队有的是一个排配备两挺甚至一挺的,川军在出川抗战之前,有的部队团级建制才有一二挺重机枪。

而抗战后期所谓的美式装备中,其实重机枪还是水冷式的M1917勃朗宁(美军自己用的是气冷式的改进型),没有什么质的提高,整编第74师后来在孟良崮覆亡,缺水造成机枪打不响也是原因之一。

(哈奇开斯机枪)


度度狼gg


抗战初期,国军有182个步兵师、46个独立步兵旅、9个骑兵师,6个独立旅,4个炮兵旅,以及20个独立团。当时国军的编制比较复杂,有教导师、整理师、调整师等,为了抗战,国军对军队进行了整编,将军作为战略单位,师为基本作战单位。师分为甲种师,下辖3旅6团,乙种师下辖2旅4团。1937年,国军每师约10923人,装备步枪、骑枪、手枪共3821支,轻机枪274挺,重机枪54挺,山野炮16门,团营炮30门。


由于轻机枪的生产根本无法满足部队的需求,理论上应配备到班,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能达到这个水平,一般部队只能保证每个步兵排有2-3挺轻机枪。抗战中,中国军队使用最多的轻机枪为ZB-26捷克式轻机枪,它的口径为7.92毫米,和中国军队的中正式或汉阳造步枪的口径一样。除此之外,还有加拿大的布伦(7.7毫米)、英国刘易斯M1914、法国哈奇开斯M1922、瑞士启拉利、丹麦麦德森M1906、芬兰拉蒂M26、苏联DP。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使用20发弹匣,性能要优于日军的“歪把子”。


国军的每个步兵营配备一个重机枪连,每连下辖3个排6个班,每班配一挺重机枪。因此,每营配备6挺重机枪,2挺为一组,布置在阵地的三个方向。由于重机枪的射速高、火力大,杀伤力极大。如中国军队装备的民二十四式重机枪就比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好使,因此,重机枪成为了交战双方重点摧毁的目标。在战争中,日军经常使用掷弹筒或迫击炮来摧毁我军的重机枪阵地。一场战斗下来,中国军队一个师百分之八九十的重机枪遭到摧毁。有过统计,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每月损失重机枪119挺,而当时中国军队的平均月产量能够达到195挺。


抗战中,中国军队与日军相比,主要是重武器数量较少,火力上不如日军,直到美援到来之后,中国军队的火力才超过了日军。


历史军魂


抗战时国军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捷克式ZB-26轻机枪, 重机枪主要是马克沁重机枪。

捷克式ZB-26轻机枪,有效射程为900米,射速为每分钟240发;弹匣内装弹数为20发,采取自动装弹的方式;射击精度非常准,具有优良的持续射击性能;重量轻,枪身重仅9公斤,便于携带。


捷克式机枪非常坚固,即使在激烈的战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很难损坏;射击要领便于掌握,一般几个小时就能学会,在实战中,一个机枪手中弹牺牲,另一个老兵接过机枪就可以继续射击。

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又称二十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是仿制德国的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二十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枪管散热方式为水冷式,可发射7.92毫米各种子弹,由100发或250发帆布弹链供弹。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有效射程为1 0 0 0米,全枪不加水时重49公斤。


花木童说史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部队使用的轻机枪最主要的是军方采购和仿造的捷克ZB-26轻机枪、英国援助的布伦轻机枪,以及缴获日本军队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等。

重机枪有仿美制M1917式的卅节式重机枪、二四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哈奇开斯重机枪,以及缴获日本军队的九二式重机枪等。

(捷克ZB-26轻机枪)

其中,捷克ZB-26轻机枪,国内曾采购了12万挺,国统区的兵工厂仿制了4万挺,各地军阀的仿制数包括中共武装兵工厂的仿制数,事实上已无法统计,整个抗战时期,国内各式各样的捷克式轻机枪应该不下20万挺。

在抗战中,由于国内军队缺乏重机枪,所以捷克ZB-26轻机枪,使用和步枪通用的毛瑟7.92毫米子弹,非常适合精准的二、三发短点射,就成了班排连级部队的主力机枪。

此枪,能伴随步兵防守阵地和冲锋陷阵,在与日军歪把子轻机枪的对射中,往往能占据上风,在实战中,日军吃足了捷克ZB-26轻机枪的苦头,所以此枪堪称国内军队的有力武器。

1944年起,加拿大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军队提供了大约4万挺挺7.92毫米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就是为了考虑与国内军队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通用,而英国及英联邦军队使用的依然是7.7毫米布伦轻机枪。

(英国布伦式轻机枪)

由于此枪投放战场太晚,那个时期国军与日军正面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很少,战场使用效果不详,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可寻。

当时国内军队将其称作“79勃然轻机枪”,采用20发弹匣供弹,英国及英联邦军队使用的7.7毫米布伦轻机枪,却使用了30发的弹匣供弹。

布伦式轻机枪,以及捷克ZB-26轻机枪,在建国后被改装成7.62毫米口径,使用了56式冲锋枪的30发弯弹匣,主要装备国内民兵使用,所以国内很多影视剧经常用错道具,不是真军迷还真的认不出来。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国内俗称“歪把子机枪”,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广泛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子弹与三八式步枪通用。


(日本歪把子轻机枪)

国内军队缴获最多的就是歪把子机枪,枪重10.2公斤,采用6个5发弹夹共30发漏斗供弹,战斗射速每分钟120发,有效射程600米。

此枪最大优点是就实现了供弹具通用,提高了弹药保障的方便性,且也简化了弹药包装环节,整箱6.5毫米步枪弹,都是把枪弹装在弹夹上一同存放,一个弹夹5发子弹,没有散弹包装,在战场上开箱就能直接供三八式步枪和歪把子轻机枪同时使用。

但此枪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卡弹卡壳,所以需要副手拿刷子,不但地给弹夹上的子弹刷油,才提供给歪把子机枪射击,战场上的勤务性比较差。

除了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缴获所用之外,国军却极少使用歪把子机枪,毕竟没有捷克ZB-26轻机枪使用起来顺手和方便。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先将抗战时期,国内军队使用的轻机枪先推送,作为上半部分,稍晚些将下半部分,即国内军队使用的重机枪再送达,向读者和后台编辑人员致歉!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此答题上半部分轻机枪内容)


国平军史


自九一八到七七事变这六年间,如果蒋介石不打内战,积极远传抗日,积极备战。买飞机大炮坦克。举全国之力在这六年间能买多少飞机大炮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