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泸州记忆——当年护国勇士和“慰忠亭”不得不说的往事

泸州记忆——当年护国勇士和“慰忠亭”不得不说的往事

曾经的中城公园纪念碑也没有了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慰忠亭”可惜只能用文字来叙述了,笔者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查阅资料,非常遗憾由于年代久远,实在没有办法找到影像资料。但是这段往事值得我们再次提及并且不应该忘记。

《泸县志》记载:“慰忠亭”在泸南门外大较场,民国八年滇军军长赵又新建。它是一座非常富有革命意义的建筑物。

当年的“护国运动”是继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后讨伐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又一次革命运动。

在这场革命战争中,护国军为效忠共和牺牲了不少的官兵。为了安慰祭祀他们为效忠共和国面殉职,朱德同志把他们的遗体和尸骨集体安葬于泸州城南郊金线吊葫芦处,取名“慰忠亭”,亦是纪念护国军烈士的祭祀亭。

1916年6月17日蔡锷率领护国军第一军赵又新、顾品珍两个梯团进进驻泸州,取得了反袁斗争的重大胜利。护国军的胜利,要归功于蔡松坡将军的云南起义,要归功于朱德梯团长指挥的棉花坡战役;要归功于护国军的将士英勇战斗,壮烈捐躯。

泸州记忆——当年护国勇士和“慰忠亭”不得不说的往事

为了纪念护国讨袁壮烈捐躯的官兵和他们的英雄事迹,安慰他们在天之灵,乃于1918年开始在泸州市南门外大较场上修建陵园,“慰忠亭”1919年峻工,历时半年有多。

《沛云堂立雪杂录》上有记载:亭为护国之役川南 瘗战骨陆军大墓。玉垓(即朱德)日往督工,用数万金。

尽管“慰忠亭”上落的是赵又新建,实际上修亭的负责人是当时任城防司令兼任下川南清乡司令的朱德旅长亲自设计监工指挥修建的。

亭的构造,烈士墓的安排,都是朱旅长的辛勤设计。亭高约三丈,宽二丈,呈四方形,四根正柱,支撑四方,八根副柱,分立四面,每一根看起来都是四根柱头,亭不露檐,亭顶隐在四面牌壁之中,四面石柱都镌有对联。

“慰忠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可是没有受到地方人士的足够重视,亭顶早在1930年就开始下塌了,但烈士墓安然无恙。其后,在五十年代,因修建川南军区礼堂而被拆除。

今天我认为“慰忠亭”尽管不存在了。但在人民心中是永志不忘的。

当年泸州博物馆的同志曾经请托曾一鲁画师将“慰忠亭”绘出来,报送中央军事博物馆。与此同时,搜集到六副半亭上的对联,这些对联大多是口头传诵,难免不有差错。唯独朱委员长一副对联是得之于《沛云堂立雪杂录》中,真实而无讹。现将部分对联抄录于后:

其一

与黄花岗同一馨香,气象森严,乾坤只有两堆士。

续奇男庙无双祀典,风云叱咤,魂魄应归九虎关。

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混成旅旅长朱德题

其二

收拾青山理战骨

摩挲碑唱慰忠魂。

唐继尧题

其三

青山埋骨处(一说青山理忠骨)

绿水慰忠魂(一说白石表忠亭)。

但懋辛题

其四

垂六诏青荫来作三泸雄鬼,

吊一丘荒冢愧无五百田横。

赵又新题

泸州记忆——当年护国勇士和“慰忠亭”不得不说的往事

“慰忠亭”上,用白碎磁镶嵌着“慰忠亭”三个大字,亭的两边,排列着平整的烈土墓,

遗骸是葬在用青石砌成的长方形坟台内的。坟台共有十六个,每个都很长,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好象军队受检阅时,面向大江横列,每一个坟都立着一块小石碑,刻着他们的姓名、籍贯,坟台有编号,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等十六字顺序排列。

”慰忠亭”面对长江,气势雄壮。三官祠和忠山耸立其后,愈觉庄严肃穆。

昔时,人们伫立“慰忠享”前,面对波光浩渺的滔滔江水,难免不令人心潮起伏,缅怀“护国讨袁”英勇献身的烈土事迹,从而激起人们内心的肃然起敬之情。

敬爱的朱总司令曾经倡议重建此亭,不仅以资纪念“护国讨袁”战役之重大意义,且为吾辈树立了崇高的道德规范。并为后世修志,资政、存史、教育等方面,亦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与历史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