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基層部分常用藥短缺,為何?

特約撰稿人:焗南瓜

基層醫療機構“一藥難求”的現象,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鄉鎮衛生院。

高壓達到240到衛生院就診,拿不到硝苯地平

筆者在走訪鄉鎮衛生院時曾遇到一個情況,令人印象深刻。

一位年紀很大的獨居老人感覺不舒服到鄉鎮衛生院就診,醫生一測血壓,高壓達到240mmHg,惹的診室患者一陣驚呼。

老人聽力不太好,也無子女,不太識字,醫生在一番叮囑後,在處方上寫上硝苯地平等降壓常用藥,讓老人一定按時服用。

聽完後,老人剛要走,醫生緊接著說,我們這沒這些藥,你自己拐兩條街去藥房買吧。

用藥短缺、藥價升高,降低老百姓到基層就診積極性

很少在基層看病的人聽了可能不太相信,一家普通的鄉鎮衛生院,居然連硝苯地平都沒有?

是的,據筆者瞭解到的情況,不僅是硝苯地平,除輸液用藥以外,大多基層常用藥在鄉鎮衛生院都難以買到,基本都是衛生院醫生開方,然後患者拿著處方到附近藥房拿藥

,甚至有的需要打針的患者就在藥房直接把針打了。

衛生院藥房的人都習以為常了,儘管患者們不斷詢問和抱怨,還是一句話:沒藥。

是啊,解釋又能怎樣呢?不還是沒藥賣人家嘛。即使有藥,藥價可能比藥房還貴,患者還是得抱怨著去藥房買。

基層“一藥難求”的現象導致很多患者不太願意去衛生院就診。看完沒藥拿,簡單的感冒發燒還不如直接去藥房拿點藥省事,要是比較嚴重的直接去縣醫院或二級醫院,現在交通這麼便利,去一趟也不費事。

但對於偏遠貧困地區的衛生院,這種現象的影響就更加嚴重了。缺藥現象更為嚴重,老百姓去別的地方看病又舟車勞頓,沒那麼方便,一些能在衛生院解決的問題卻不能輕鬆解決了。

需完善議價機制 加強藥品短缺監測系統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多地調研發現,一些臨床常用藥漲價迅猛。

農村常有人因農藥中毒,而碘解磷定注射液是農藥中毒的解毒藥,在西部某縣,該藥原進貨價13.2元/盒,現進貨價漲至720元/盒,現價是原價的54.5倍;治療破傷風的藥物破傷風抗毒素,價格從每盒36元漲到76.5元。

治療感冒的廉價藥速效傷風膠囊,每板價格從0.7元漲到1.2元,現在價格是2.5元。婦產科一個常用藥價格從0.5元漲到十幾元。

此外,縮宮素注射液原進貨價26元/盒,現在貨價40元/盒,維D2果糖酸鈣注射液原進貨價2.5元/支,現進貨價9.61元/支,地高辛片原進貨價36.5元/瓶,現進貨價66.54元/瓶。西部一位縣衛計局幹部表示,還有個普遍現象是,一些藥品更換名稱和包裝後,價格便從幾元變成幾十元。

業內人士介紹,藥品短缺既有原料藥生產因素,也有政策因素和投機壟斷性因素。

有些藥物原料供應具有季節性特點,而地高辛口服溶液等臨床用藥用量小且不穩定,企業不願生產,還有些藥品原料或製劑生產企業只有一二家,生產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則導致藥品供應短缺,如青黴胺。

想要解決基層藥品供應緊張和藥價不合理問題,就需要加強和完善醫療機構議價機制,同時加強短缺藥品檢測力度同樣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藥品短缺監測系統,按時收集登記短缺藥品信息;針對某些市場易短缺藥品如地高辛注射液等,實施定點生產以保障供應。

但目前系統所監測的信息基本屬於事後監測,留給政府、企業和醫院的解決時間較少,不能提前預防短缺問題。

因此,相關部門應要求製藥企業在停產或減少藥品產量的前半年發佈通知,給予相關部門更充足的時間應對可能出現的短缺問題;

建立獎懲和補貼制度,對價格穩定、低廉的常見短缺藥品生產廠家採取一定的財政鼓勵,如減免稅收等;

對於一些利潤薄的廉價藥應給予補助,保證企業一定利潤,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從而提高藥企生產積極性,保障供應;

對某些惡意低價競標後棄標的製藥企業依法進行處罰,並限制其在一定年限內不得參加招標等。

當然,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簡單幾個文件就能扭轉的。需要企業和政府通力合作,加強監督,杜絕灰色環節,進一步完善產業鏈上各個環節,才能使基層藥品的招標、生產、配送、使用等進入一個良性循環,讓基層群眾用藥不再難。

參考文獻:

[1] 蔡文芳,楊才君,李宗傑,朱穩穩,楊世民,方宇.陝西省基層醫療機構藥品短缺現狀、造成的影響及對策研究[N]. 蘭州日報, 2018年04月19日.

[2] 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