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农村老人常说的“三亲,三不亲”指的是哪些人?

老农民说事


农村的风土人情一直是被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农村人淳朴善良,农村风情秀丽,在农村生活,你不仅能感受到真正的田园风光,对于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人情来往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在农村,走亲串门是常事,但是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农村讲究“三亲,三不亲”,不知道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三亲,三不亲”

在农村,人们对于血脉之事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哪怕都是亲戚也都有亲疏之别。所以在农村,有“三亲,三不亲”的说法!

三亲:所谓的“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三亲”分别为姑、舅、姨,俗话说血浓于水,而且人们认为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斩不断的,哪怕是亲戚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会随后就和解,所以自己和这几个亲戚之间的关系自然是非常的亲近了。

三不亲:俗话说“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舅的媳妇”,姨夫,姑父,舅妈虽然和自己也是亲戚,但是却是因为和自己的姑、舅、姨有了婚姻关系才产生的亲戚,所以没有血缘关系。这种亲戚关系并不是特别的稳定,一旦婚姻出现的意外,这种亲戚就会很容易断裂,所以虽然也是亲戚,但却是“三不亲”!

这就是农村老辈人口中的“三亲,三不亲”,这种亲戚关系也表达了人们对宗族意识的重视!

骏景——殷


骏景农业


我最初知道“三亲三不亲”这句话,还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

那年因为要上高中读书,而学校在离我家5公里的镇里。于是我就央求父母给我买辆自行车。但是家里没有那么多钱,父母就让我去邻村我姨家去借。


去了以后我姨有事外出不在家,姨夫百般找借口说家里没有钱。而来的时候父母还说姨家刚卖了两头肥猪,肯定会借给我呢。


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说给父母听了,母亲就说“怎么跟你姨夫借呢,你不知道三亲三不亲啊!”原来,三亲就是姑姑、舅舅和姨,而三不亲就是姑父、舅妈和姨夫。道理很简单:姑姑、舅舅和姨与自己都有血缘关系,而姑父、舅妈和姨夫则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亲疏远近还是有区别的。

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要因人而异。有的三亲不一定就亲,而三不亲也不一定就不亲。


胶东民俗通


“三亲”指的是姑,舅,姨,“三不亲”指的是姑父,舅妈,姨夫。这一般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来定义的,因为传统上,中国人的亲疏远近的先后顺序是:血缘、地缘、朋友同学这么一个顺序,因为人们认为血缘关系是切不断的,无论世事怎么发展,流淌着同一个家族的血缘,这就是亲戚,这就是奶奶经常说的话。姑,舅,姨分别是通过父亲和母亲的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这种亲密关系,而姑父,舅妈,姨夫则是通过姑,舅,姨与自己建立的联系。当然这种亲戚关系就会很不稳定,如果与姑,舅,姨离婚了,那么就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而姑,舅,姨永远都是自己的姑,舅,姨。

现在随着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尽管血缘亲情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朋友同学的关系也逐渐亲密起来,甚至要比亲戚走的更近。亲戚中,还有一句老话叫姑亲辈辈亲,姨亲亲一辈的说法,因为中国基本上是父权社会,所以要与父亲所在的亲族关系更近,这个从我的感觉来说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布瑞克农业数据


农村民间常说“三亲,三不亲”,所谓的“三亲”是指“姑、姨、舅”(即姑妈、姨妈、舅舅)这三位亲人,因为姑姑是父亲的姐或妹,姨是母亲的姐或妹,舅舅是母亲的兄或弟。没齿之恩,父母为大。爱屋及乌,“姑、舅、姨”是父亲或母亲的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有着血浓于水的紧密关系,是所有亲人中相对更亲密的,所以是“三亲”。

“三不亲”是指“三亲”的配偶,即“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妇(即舅妈)“,这三个人虽然名义也是亲人,但都实际上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跟“三亲”相比,就隔了一层,显得没有那么亲了,一代接着一代也会慢慢疏远,所谓“三不亲”。

那有人又要问了,伯母或婶母(父亲的哥哥或弟弟的配偶)不是和自己也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为什么“三不亲”里面不包括 伯母/婶母呢?

这个要归结到中国传统的宗族权和夫权体系。我们一般把所有的亲戚关系分成内亲外戚,即亲指族内(同姓),戚言族外(异姓)。民间常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见了”,这个主要指母系关系形成的亲戚:比如一代是直系亲属比如亲兄妹、亲姐弟,二代当然就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了,三代四代不走了,或走动很少很淡了,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都是这样。

另外还有个说法“亲只三代,族符万年”,“亲只三代”主要用于描述母系方面的,“族符万年”就是指父系绵延下来的宗族会传承成千上万年,比如同一个老爹的几个儿子各自后代之间的关系。

上述的“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妇(即舅妈)”延续三代亲戚关系就差不多了,伯母或婶母因为在男权和宗族权体系下,家族的繁衍和认定视角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伯母或婶母虽然无血缘关系,但是自己和伯父、叔父是“族符万年”的关系,所以“三不亲”里就没有包括伯母或婶母了。

而当然这种“万年”就超出了“五服亲戚”关系的标准,只是一种“宗亲”了。民间还就这种“三亲”和“三不亲”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出:亲就是亲,不叫也亲;不亲就是不亲,叫也不亲。实际上就是分别说的前一种与后一种关系!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农村“三亲“指的是姑姑、小姨、舅舅。而“三不亲”指的是“三亲”的配偶,即姑父、姨父、舅母。

所谓“三亲”的来由

中国讲究的“三亲”是姑姑、小姨、与舅舅,是因为这三位亲人都是父系与母系兄弟姐妹们,与父母有着相同的血缘关系。而在中国以父母为大,对于自己而言,在所有的亲戚中,姑姑、小姨、舅舅也就有着与自己相同血缘,那就相对很亲了,这就是所谓的“三亲”了。

所谓的“三不亲”的来由

“三不亲”指的是"三亲”的配偶,我们的姑父、姨父、和舅母。这一般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上,我们亲疏远近的先后顺序是按血缘、父系、母系、关系、朋友同学这样的排列的。对于血缘,最亲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父系与母系的两边的人,这都流淌着同样的血缘,是至亲,即姑姑,小姨、舅舅因为与父母有着血缘的关系与自己建立了亲戚关系,是三亲范畴,而姑父、姨父、舅母则是通过姑姑、小姨、舅舅的夫妻关系与自己形成的亲戚,是没有直接上父系与母系上的血缘关系,就是“三不亲”了,只是个亲戚上的称谓了。

这个“三不亲”的亲戚,是很不稳定的,因为没有“三亲”的那种血缘关系,加上在一起共事的时间短,都是半路而来的亲戚。如果他们与自己的姑姑、小姨、舅舅们离婚了,那就直接没有一丁点关系了,变成路人,甚至是仇人了。

同时,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去姑姑、小姨、舅舅家走亲戚,绝大数情况下,都是这“三亲”对自己好,而这“三不亲”只是形式上的配合了。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姑父、姨父、与舅母对自己好的。对于我本人而言,我的舅舅有点老传统,认为姑娘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对我母亲和我们都不是很好,每一次去他的家,不爱搭理,只看重所带的礼物,带的多就高兴一下,带的少就没有好脸色,要是小住几日,或是多吃,那更是不高兴,其实那时吃的住的都是姥爷的。而相对而言,舅母还好一些,有好的东西都会拿出来给我们吃。说白了,“三亲"与”三不亲“都是相对的。

叔伯与其的配偶与“三亲”与“三不亲”的关系

按照前面的说法,叔伯因有着父系的血统,是属于“三亲”。叔伯的配偶,即我们的伯母与婶婶为“三不亲”。其实这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是讲究宗族权和男权的,跟父系这一脉,是传承成千上万年的,称之为本家,特别是三代类的近族,可以称之为一家人,即叔伯们就是自家人。

对于伯母与婶婶们,因为在这个男权与宗族权的体系下,家族的繁衍是以男性为主体的,而伯母与婶婶又是繁衍的载体,所以伯母与婶婶虽然与自己无血缘关系,但是自己与伯父叔叔有着宗族的关系,她们也就是自己家人,就不在“三不亲”的范畴了。

总之,亲就是亲,不叫也是亲,不亲就是不亲的,叫了也不亲。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还会以血缘关系做为亲疏的主导,但不是全部,这个“三亲”和“三不亲”的观念是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的,只有在这个亲戚的基础上,多加走动,彼此付出,互相帮衬,不要尔虞我诈,才会越来越亲,不然,连个表面上的“亲”都没有了。有时了,自己的同学与朋友反而会更亲,走的更近,你们说是不是?


乐成道


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总结经验衍生出口口相传的老话,它折射出一定时期的状态。在农村老人常说的“三亲,三不亲”指的是哪些人?你问过农里老人,老人告诉我 ,“三亲”是指“姑妈、姨妈、舅舅”。

“姑妈,姨妈、舅舅”是挺亲的,但是叔叔、大爷不是更亲吗?怎么三亲没有他们呢?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村里老人告诉说,因为他们和你及同宗同祖一个姓氏,都要进一个宗谱。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有”内亲外戚”之说,内亲就是同姓的血亲、骨肉亲戚、宗族;外戚一般指母族、妻族。父系时代,这内亲都被当成“自家人”。在家族宗谱上面记录了上千年的同姓成员的男性人员的姓名及所娶的妻子,也说妻子是进夫家宗谱而非娘家的。

在农村早时男系成同姓同宗,名子都“范”相同的字,出“三代五服”的就算是不认识,提起名子往往也知道为同宗族的人。外戚外姓也,古有“外戚不得干政”亲戚下一代与你不是一个姓氏才被算“亲戚”。




也难怪有古时有兄弟姐妹做儿女亲家的,有“姑舅联姻”“两姨联姻”却没有“叔伯联亲”。“叔伯联亲”应该是被认为是有悖伦理。邻居当中就有“两姨联亲” “姑舅联亲”他们现在都七、八十岁了,当时结婚是为了“亲上加亲”。

回老家的次数少,表兄妹的下一代,因为接触的少,很多都不认识。说给邻居的老婆婆听,婆婆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完蛋了,自已兄弟姐妹还是很亲的,下一代表兄妹关系还可以,到了第三代第四基本上就很少走动,没有多少接触了。”


农村老人说说农村还有三不亲。我知道这是父权时代留下的老话,那么一定不包括,伯母、婶婶了。村里老人说“三不亲”,是相对于“三亲”而言的,“三不亲”是指姑父、姨父和舅妈。

姑妈、姨妈、舅舅,是骨肉亲,“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就算我们有些过结,也不会“恩断义绝”,而他们的配偶,本来就是没有血亲的外姓人,因为他们的另一半才成为亲戚,若亲戚方不在世了或是两个离婚了,就很难再称为亲戚了。“三亲”是自然的血亲,“三不亲”处好了才能亲。



俗话说“姨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亲。”想起读中专时,因为学校没宿舍,在城里阿姨家借宿。阿姨一直对我呵护备至,但对于姨夫我总是有种距离感,阿姨因病过逝后,两家几乎没了联系。

阿姨家的表弟偶来过,就是来借钱的,因为阿姨生前对我们有恩,我们也都对他有救必应,但是还是渐渐不走动了。一不小心被这句老话言中。

老人常说的“三亲,三不亲”你听说过?其实农村的很多俗语透着生活的哲理,老话新看,仍然不落伍!你觉得呢?


网悠然


在历史的车轮滚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不断的发展和增加,也总结出很多的规律,规律随着人们口口相传,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便成为了“俗语”。

农村老人常说的“三亲,三不亲”,三亲一般指的是“姑,舅,姨。这些亲戚都和自己有着血源关系,出嫁之后往往更念娘家。

农村常说的人有三不亲,说的是亲戚里这三位感觉不到亲,“姑父,姨夫,舅的媳妇”。因为这3人和自己没有一点血源关系。一代接着一代也会慢慢疏远,所以“不亲”。

“三亲,三不亲”农村另外一种意思解释是“亲就是亲,不叫也亲,不亲就是不亲,叫也不亲”。

俗语的实用性姑且不论,但是它往往很好的总结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不是吗?


叶落梧桐树


“三亲”指舅父、姑母、姨母;“三不亲”指姑父、姨夫、舅母。

通过这个序列我们可以看出三亲集中在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这一边,如舅、姨指向母亲的兄弟与姐妹,姑指向父亲的姐妹,都是自己父母同胞所生,感情自然非同一般;而姑父、姨夫、舅母皆是外来的,本来都不归属与本家族之中,故而显得生疏。

按着谚语产生的通俗逻辑来说,三不亲的人员都是外来者,与自己家族本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加之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短,后续也并没有频繁的交往,故而显得生疏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看起来貌似合理,其实不然。 形成这种亲属之说最本源还是要追溯到中国的家族制度。因为中国家族制度十分重视血缘关系,由血缘而结成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亲疏纽带。

这种流行着的谚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历史上残留着的蛮风古俗,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民间社会儿女的心情,家庭中的种种情状,视为民间风俗调查的资料不无不可。 但是此种俗谚如果还用来教育农村的子女,教育我们的后代那自然是不合时宜的,应予以谴责和批判的。

这种血缘的严格界限并非合理,它忽视了情感可以打破血缘的疆界,可以说划分血缘就是直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树立起了一道厚厚的墙壁,明显的属于作茧自缚。

这种风俗应该被扫尽历史博物馆,不应在现实中还发挥力量。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这是民间的说法,所谓的“三亲”是指姑姑、姨和舅舅这三位亲人,因为他们都是父亲和母亲的同胞血脉,有着血浓于水额关系。而“三不亲”,就是“三亲”的配偶,即姑父、姨夫和舅妈,这三个人虽然也是亲人,但都没有血缘关系,跟“三亲”相比,就隔了一层,显得没有那么亲了。

这种“三亲”、“三不亲”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还是站不住脚的,关键还是得看自己跟他们的关系如何。


渔樵讲史




“三亲,三不亲”很多朋友都解释的很清楚了

三亲指的是“姑,舅,姨。这点毋庸置疑,这些亲戚都和自己有着血源关系。有血缘关系的往往会对你比较好,自己也觉得亲近!

农村常说的人有三不亲,指的是“姑父,姨夫,舅的媳妇”说的是亲戚里这三位感觉不到亲。因为这3人和自己没有一点血源关系,而因为“姑,舅,姨的关系带上亲戚的!

常言道:“臭姑父,烂妗子”就是指的这三不亲的姑父和舅妈!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不能一概而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