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襄陽牛肉麵哪家歷史悠久且最為正宗?

手機用戶76614611783


談起襄陽牛肉麵,大家都有獨到見解,我也談談我的心得。首先,我本人覺得我喜歡吃過的有幾家生意是真心不錯,可以說是長盛不衰,當然這也都得益於一點,就是他們的面好吃。但是我要說的這幾家都沒有在什麼教門街,幸福路呀,鄧家等等這些門列當中。十年前我在星火路那裡住的時候,在香格里拉小區斜對面那裡有個麵館很不錯,門面不咋的,就是人氣旺,老闆只做到上午十點左右,下午打麻將。原來火巷口那裡有兩家老門面(插門板的那種),現在我住在水果城附近,在雲集路與三元路交叉口有家武漢小吃做的不錯,水果城菜市場旁邊的郝家麵館不錯(拆遷了),原來春城路上水果城對面原五中大塊牛肉麵館不錯(拆遷了),現在那裡有家冒牌的很垃圾,吃過一次還吃到蟲子了。還有就是二汽過來張灣車城南路那裡有兩家麵館也不錯,張灣臺灣街紅星小學旁邊那一家(上個月還專門驅車去吃過兩次)。當然我說的這幾家名氣都說不上好大,但是味道,做法都驚人的相似,並排幾家麵館,可以說能夠碾壓其他幾家。首先味道中和沒有怪味(什麼糊味了,油膩,太清淡了,太辣太麻等),湯能喝(有些麵館只想撈幾筷子麵條吃了填下肚子),肉質軟嫩爛,無論是牛肉也好牛雜也好,吃著又有嚼頭但又不難嚼,入味(不像蘭州拉麵裡面幹切牛肉片難吃),海帶豆腐也有講究,首先海帶軟糯,有些麵館海帶太硬,太薄(你以為是涼拌海帶絲?),豆腐基本上這幾家都採用的是油炸豆腐丁(不大不小,外皮也不至於太老),要麼就是老豆腐入味(我一看見那些用嫩豆腐的還白乎乎的就不會再去了),麵條選材基本上這幾家也一致,麵條不粗也不硬,有些麵館的麵條太粗了還有股子怪味,面就是面,以軟糯勁道為主,它不是涼拌粉絲,咬斷還帶點嘎嘣脆?另外再說點他們做的很到位的細節,一是分量足,一兩和二兩還是有區別的,二是喝的,黃酒有米粒有酒味(不似清水混湯加糖精),包穀澄不至於像黃酒那麼稀(這生意做的也太奸了),三是蔥蒜,蔥花用小蔥,本地蔥亦可接受,有的一看就是山東大蔥切吧切吧剁的,還有就是蒜,吃麵條有很多人好這一口,有些麵館買的蒜一盤子選不出幾個可以吃的,不是小就是爛,真是夠可以的了。最後還想再說一下,這樣的麵館不但生意好,最主要的是我覺得還是一種傳承,因為它真的符合我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時代在農村,在鎮上吃的那個味道。當然那時我們的嘴巴可能沒有現在這麼叼。


喝濁酒斷是非


要討論襄陽牛肉麵哪家的歷史最為悠久正宗,不妨先來簡單的回顧一下襄陽牛肉麵成為襄陽特色早餐的這段歷史。

襄陽牛肉麵的起源是過去教門街大部分是回民,吃牛羊肉為主,為了招待客人就做一碗臊子面,先把牛羊肉加上大料熬製成臊子,再淋在下好的面上,這就是牛肉麵最初的樣子——窩子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短短的三十年,一種家常麵食從教門街(友誼街)走向了襄陽的大街小巷,成為了襄陽人的特色早餐。

教門街是現代牛肉麵的起源地。大部分了解到的教門街是從襄陽第一橋——漢江一橋開始的,這座橋在1970年4月26日建成通車,是襄陽新紀元的開始,連接著樊城和襄城兩個主城區。

在一橋建成後的不久,出現了一家由當時街道集體辦的大食堂——回民飯店。這是很多老襄陽人不變的記憶。起初還售賣各種炒菜和蒸菜,八十年代後就只賣牛肉牛雜麵了。

當時製作牛肉麵的工藝較為考究,大骨頭吊湯、熬製牛油以及燒製牛雜等等。進入新時代響應國家號召的時候由集體轉為私人承包。對於老飯館教給他的工藝,這位老者一直堅守著,使得老飯館在這一代名氣越來越大,受到了很多大V的熱捧。

13年後因為老城區的改造,轉到了現在一橋下,名字就順地而取為一橋頭面館,生意一直都很紅火,前前後後近四十年的歷史了。


PS:個人感覺如果想探討歷史悠久正宗的館子,首先是現存,其次名氣依然,比如所謂永和泰在當地知名度並不高,一般談起麵館無非是立業路面館、幸福路面館、王府麵館、鄧家牛腩、閆大炮麵館以及王胖子麵館等等,只是從這其中挑出歷史久的作為討論。


詩酒醬醋茶


現在大部分牛肉麵都不是原來的味道了。首先,襄樊(注意是襄樊不是襄陽,只包括襄、樊二城,90年代以前,周邊的面沒有正宗的)傳統的面統稱窩子面,根據臊子的不同才有牛肉麵、雜碎面、豆腐面等口味。傳統作法是溼鹼面煮7成熟(還有硬心,所以河南等地的吃了說是生的),迅速撈出,冷水沖洗,抓成窩子,所以叫“窩子面”。這樣做出的面鹼味小,入口爽滑筋道有韌勁。90年代中期,由於有些麵館生意好,水洗面費時費力,就改良為油拌麵,即網上很多說的撈出、攤開、電扇吹涼、拌香油(其實基本沒有用香油的,還要下鍋的,啥油都一樣),油拌麵鹼味稍重。近幾年有些壓麵條的最近送熟面,來了放冰箱裡,用時直接抓,這種最次,口感不好。 說這些操作過程可能大家不是很瞭解,說一個細節老襄陽人可能都有印象:最早麵條都是用大筲萁裝的,面是一坨一坨的,這就是水洗面;後來都是塑料筐子裝的,面是散的,這基本都是油拌麵;現在好多都是塑料袋裝的,就是壓麵店送的成品面。 再說說牛肉麵、牛雜麵、豆腐面、海帶面等口味的問題。這就要從襄陽牛肉麵的源頭來追溯了。以下為個人對襄陽牛肉麵起源的推測,可以討論。襄陽牛肉麵起源於教門街肯定毋庸置疑,但應該不是教門街回民的獨創,應該是教門街獨特的地理造成了回民、碼頭、本地口味融合的一個過程。 教門街是回民聚集地,自然有宰牛、吃牛肉的傳統。附近沿江有官碼頭、興武街、回龍寺等碼頭,在當時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碼頭工人做體力活必定需要油水大價格低的食品,四川漕運的鹽幫菜口味加上回民宰牛的下腳料自然融合就形成了這種麻辣鹹鮮、重油重鹽,有葷有素、菜飯一體、經濟實惠的麵食(襄陽把下麵條叫冒面,就是跟四川冒菜的“冒”是一個意思,周邊地區好像沒有這個說法)。最初都是雜碎面,牛肉麵也是用的拆骨肉,是沒有牛腩面這一說的,主要原因就是便宜。 由於有些人吃不慣牛油味,又衍生出了清油麵,最早的豆腐面都是清油麵(印象中做的比較早的有星火路的施家豆腐面,就是清油的,後來老兩口沒做了,兒子做的就明顯不好吃,近年來有所提高)。至於海帶面、雞湯麵都是90年代以後的改良產品了,現在好多面館牛肉牛雜也在往清油口味靠(出名點的立業路面館)。現在大部分麵館牛肉豆腐都是一鍋湯,葷的加肉,素面加豆腐、海帶。這就是很多人說不知道到底哪家牛肉麵正宗的原因,因為各人口味不同,加上面館為了迎合大家口味也在不斷改良。 黃酒也是一樣,現在市面上很多年青人口中所謂的好黃酒,在50歲以上的老“酒麻木”們眼裡根本不能叫黃酒,最多叫甜酒。用他們的話說叫“雞娃子的黃酒味?甜不嘰嘰的,沒球的一點勁”。原來的黃酒是略苦澀,只是有點回甜,而且度數高些,好黃酒基本是“三碗不過崗”,現在的越來越像米酒了,喝一壺也沒得事。因為有些麵館生意好,不願意一些酒麻木佔到桌子一坐半天,就故意用嫩一點的酒。誰知道這種“甜酒”很受年青人的歡迎,以後就都是這個味了。

友情提示:吃麵要吃頭碗麵,因為剛開門時冒面的水是清的,來晚了水裡全是鹼


流氓哥哥1981


作為一個從小在友誼街長大的告訴你哪家悠久。記憶中第一家麵館是位於清真寺對面的秋菊麵館(小時候有個電影叫秋菊打官司),85年在回民小學上小學一年級時候是一毛錢一碗。後來它的對面開了賽家臺子麵館,其次是劉家麵館。


牛牛永其


九幾年的時候龐公路菜市場門口,有個叫老四的做的很正宗


苦咖啡148617446


都談不上正宗了,因為你的標題不對,過去叫牛油麵,現在吃了,都拉肚子,老是喝水,黃酒變成水水了,甜不甜的酸不酸,以前面條都是自己加工出來的,一碗一碗分出來的,面有嚼勁,現在襄陽面條沒得以前那個味了!可以很負責任告訴你們,全部都是水貨,因為食材不對,最起碼的五香粉都沒得,算是香精加大料搞出來的,關鍵很重要得漢江水,現在漢江水成死水了!記住過去叫牛油麵,莫聽別人瞎幾把說,一群數典忘宗,歪曲事實的!


用戶79985236302


九O年原市政府大門口往江邊方向三十米

有圍牆第二個圓洞門內有家叫▽府領麵館△

做的真真切切的正宗

後來拆遷了,現在也不知道😭搬到那去

幫忙瞭解一下,謝謝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