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地煉名企破產啟示錄,這4類地煉企業誰在危險區?

大家一定記得前段時間“晨曦集團破產

”的話題刷爆朋友圈,成為當時圈裡熱門的話題,而這件事也直接延伸出大家對於目前地煉處境的看法,雖說各方觀點南轅北轍,但都一致認為今年的行情使得本來就泥濘艱苦的地煉更為舉步艱難。(請點擊“400億煉化企業轟然崩塌 是形勢的悲涼還是企業的悲哀?”瞭解更多資訊)

成品油稅收、油價暴漲與需求成反比、中美貿易戰等種種阻礙都擠在這一年,況且今年還有4個月,很難說又會有什麼雷區爆炸。

地煉名企破產啟示錄,這4類地煉企業誰在危險區?

雖說都叫“地煉”,但經濟狀況差異巨大。有20多年家底兒的和短短几年為了拿配額倉促上馬的肯定不一樣,有國企背景和純民營的又是完全不同境遇。如果只以它們的風險程度來評估,我們認為可以把地方煉廠分成四類。

01

一直正常開工、盈利能力強,自身負債率不高,對外也沒有太大額度的擔保關係。

這類煉廠既包括那幾家行業領頭羊,也包括那些雖然規模不是很大、媒體曝光率不高,但現金流一直寬裕、盈利能力強勁的煉廠。

賺錢方面也是各顯神通,有和國企合作的(把國企耍的團團轉);有敢為人先,發現哪個設備賺錢立馬就上的(管他批不批先上了再說);也有重視物流、打通產業鏈的(雁過拔毛,躺著賺錢)。

但這些煉廠也有一個共性:都是老江湖!

基本都摸爬滾打20多年了,韌性極強。相比之下,有些相對年輕的煉廠可能在年景好的時候敢打敢拼,賺錢能力爆表,但當外部環境惡化的時候,比如今年,一些自身的問題可能就會暴露出來。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第一類煉廠不超過15家,生命力頑強,出問題的概率很低。最近有些大的地煉也牽涉到一些逃稅的問題,傳言有煉廠被罰15億。但我想這第一類煉廠即便是真被罰了也問題不大,畢竟前幾年賺的多,比較抗罰。

02

這一類最微妙,這類煉廠本身盈利能力較好,但由於涉及了一些當地企業間的互保互貸而存在不確定性。

互保互貸就是企業間抱團取暖,一起從銀行搞錢出來,而且越是工業發達的地區這種情況越普遍、越錯綜複雜。一般山東企業的互保互貸都發生縣域之內,跨縣區的比例較小,跨市的基本沒有。

這兩年煉油行業很火爆,如果說煉油是夕陽產業的話,其他行業如紡織、造紙、輪胎等行業的太陽都快看不見了。但之前可不是這樣,2010年以前有些老闆要建煉廠還真得找這些傳統行業做擔保。即便是現在,雖然行業格局大洗牌,這種本地企業家之間的互保互貸依然頻繁。

那麼問題來了,哪些煉廠會因為其他企業破產而受牽連甚至被“一鍋燜”呢?這個還真不好說,自己調研去吧。但有個觀點,越是窮地方的煉廠出這種事兒的概率反而越低。不是沒有,而是有,只是說概率較低。

比如某煉廠坐落在魯北某個縣,和東營、淄博比起來這個縣那叫一個窮,套用趙本山小品一段臺詞:

“他家窮的,啥玩兒沒有”

“別瞎說,那不還有一個家用電器嗎?手電筒嘛”

對,這個煉廠就是這個縣的手電筒,確切的說不止是手電筒,至少相當於一個21吋大彩電。煉廠在縣裡一枝獨大,別的產業投資規模都和它不在一個量級,煉廠也就不太可能給別的企業做太大的擔保。

03

此類屬於苦苦掙扎的一類。煉廠基本正常開工,就是資金鍊繃得很緊,估計公司裡最忙的是財務總監,天天不是倒騰錢就是在倒騰錢的路上。

這類煉廠普遍的特點是建廠十年以內,或者建廠時間十到十五年,但前期擴張緩慢,後來才開始大舉擴張。2008年前後建了一批煉廠,建起來就趕上金融危機了,進的第一船燃料油就鉅虧。此後煉油行業不溫不火的持續了幾年,也沒怎麼賺錢。

2013年中央新領導班子一上臺就大刀闊斧的去槓桿,資金面驟然變緊,差點把幾家地煉整死。還好後來貨幣政策及時調整,它們才都躲過一劫(除了博興一家煉廠)。

2015年逐步放開地煉原油進口,這類煉廠終於可以盈利了,但之前欠帳太多,需要慢慢還。而且15年之後成品油升級加快,煉廠需要不斷的投資建設備,有的還要建油庫和管道,資金就沒寬鬆過。

這類煉廠通常也會有互保的問題,但別人的事兒就先不管了,他們更關注眼前的錢怎麼解決。如果不是今年信貸這麼緊他們也不至於這麼狼狽,往年還能發債,有本事大的還發美元債。(某煉廠去年今年總共發了兩筆共計 9 億美元的債,分別是3年期和1年期,9億美元可不是個小數,而且今年人民幣跌成這個熊樣,希望它們做了匯率套保。)

但今年債都發不出去,只能從銀行貸,成本普遍比去年高1-2個點。地方政府一般還是全力支持的,大銀行貸不出來還能從地方融資平臺借。但問題是很多地方融資平臺自己就在裸泳,潮水一退它們也沒能力再借給煉廠一條泳褲。

銀行抽貸和油價波動都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銀行抽貸是外部因素無法左右,油價波動還是有希望規避的,不要一衝動在高價鎖了原油,而成品油價格卻上不來,無疑會給資金鍊雪上加霜。

04

最後一類就是沒怎麼開過工一直賣配額的幾家煉廠。

通常這些煉廠在獲得配額之前默默無聞,在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下一頓運作,最終戲劇性的拿到了配額。但由於底子薄,成品油銷售力量弱,為了拿配額而新上裝置的錢也都是借的,資產負債表肯定不好看。

好在他們有配額可以賣,去年配額150-180元/噸,比如“山東首富”他們家拿了300多萬噸進口配額,除了蓋蓋章什麼都不用幹,一年賣配額賺5個億。這5個億還還貸款,發發工資,日子也過的挺舒服。如果一直這樣歲月靜好、無人打擾,安安靜靜的過一輩子對地煉來說也是極好的。

但今年一查變票,配額價格跌到50元/噸還不好賣,變現能力變差,去年淨利潤5個億今年頂多1個億,還利息都不夠。融資難,市場環境差,他們再想恢復煉油主業也非常艱難,只能任由自己滑下去。

地煉名企破產啟示錄,這4類地煉企業誰在危險區?

顯然,誰會是下一個?可能是那些只賣配額不冒煙的煉廠。

第三類和第二類煉廠能不能度過難關完全取決於國內融資環境。上半年信貸收緊,M2增速至少是20年新低,企業融資困難。前兩年房價暴漲,居民槓桿兒大增,以前放在p2p裡的錢拿出去炒房了,p2p忙著從股市裡撤資,股票大跌,一些質押的股票被強平,企業債頻繁爆雷,然後就是企業債發不出去。

同時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限制地方政府買服務,把債務作為地方官員的考核標準之一,甚至一些在建的項目也被迫停工或推遲。然而地方債務已經積重難返,項目停建反而更搞不到錢,地方債城投債岌岌可危,接下來可能就會蔓延到商業銀行。

好消息是最近貨幣政策轉向了,由從緊轉向“鬆緊適度”,各方認為就是適度寬鬆的另一種表述。雖然新增資金主要會流入地方基建和中小企業,但整體貨幣供應增加對地煉肯定也是有利的。

另外,基建增加無疑會促進柴油、瀝青的需求,這都是地煉的主力產品。所以說如果第二、三類煉廠能夠有驚無險的躲過這一波,最應該感謝的是即將爆發危機的地方債。

山東地煉發展到今天談不上是奇蹟,但也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記得剛入行去魯北某煉廠,廠大門還沒我們村養雞場大門寬,兩輛油罐車門口都沒法會車,現在已是地煉領頭羊之一。

在淄博一煉廠的銷售科跟業務員聊天,那位業務員不無驕傲的說他們廠花大錢上了一套焦化,特別賺錢,後來我瞭解那套焦化也就30萬噸/年,現在它早已是產能600萬噸/年的大型煉油企業了。

然而以前地煉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還能生產就有利潤、就死不了,因為市場需求在,即便一年中某幾個月不好,全年也不會太差。但今天地煉面臨的挑戰和以前完全不同,產能前所未有的過剩,而且越來越過剩。新建煉廠都2000萬噸起步,市場就這麼大,新能源、天然氣、乙醇汽油還要來蠶食,如果稅收上再沒空子可鑽,地煉將不可避免的重新洗牌。

狹路相逢智者勝,小編很確定自己不是智者,也想不出什麼高大上的建議,但相信地方煉廠的大佬們最終能想到出路。

地煉名企破產啟示錄,這4類地煉企業誰在危險區?

山東地煉困境再現

路透社報道 :多名行業高管及分析師表示,近40%的中國地方煉廠近期處於虧損狀態,市場佔有率節節敗退。多家地方煉油企業對裝置進行停產檢修,藉以減少面對市場的風險,若這樣的情形持續下去,部分地方煉廠恐怕將永久歇業。

中國政府在3月出臺了對汽油、柴油徵收消費稅新規,此舉嚴重影響了地方煉廠的獲利能力。

據石化分析機構隆眾資訊消息,上月山東地方煉油廠處理每噸原油虧損300元人民幣。而在2016年初時,每噸原油的加工利潤有900元人民幣

中國地方煉廠對原油的需求放緩,正在影響全球原油市場。在過去兩個月內,四艘超級油輪由於難以找到買家,無法完全卸貨,只能在海上溜達 ...

地煉名企破產啟示錄,這4類地煉企業誰在危險區?

路透社6月30日報道,據兩家船公司以及路透旗下金融終端Eikon貿易數據,英國石油公司(BP)承租的四艘超大型油輪(VLCCs)中,有兩艘仍在山東附近海域徘徊,船上還剩一半的安哥拉原油。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這些在非洲裝船的布倫特原油(LCOc1)價值超過6億美元。

一名山東某地煉的高管表示,“市場很糟糕,需求疲軟,工廠又面臨政策阻力,新的稅制侵蝕了煉廠的利潤。”

路透社分析稱,顯而易見,當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原油價格不斷上漲、中國國內燃料市場供應過剩、政府稅收審查更加嚴格,種種因素使中國地煉的處境變得更糟。

對英國石油公司這樣的供貨商來說,在找到買家之前就將貨物裝船是很正常的。但多名石油交易員和託運人表示,裝船的貨物難以脫手長達兩個月的情況比較罕見。

這些長達半公里的超級油輪在公海上徘徊相當昂貴。雖然不清楚英國石油公司這四艘船的具體租金,但託運人估計,目前超級油輪日租費大約為每天3萬美元。這四艘船在海上漂泊一個月的費用可能高達360萬美元,損失海了去了…

此外,山東地煉面臨的挑戰還不止於此。2018年底,恆力石化和浙江石化即將投產,國內煉廠格局和成品油銷售市場將帶來重大改變。

產業轉型升級或為地煉解困

近兩年環保風暴使得山東遭受“重創”,2017年全省共關閉轉產化工企業558家、停產整頓2109家,佔全省化工生產企業的35.1%。據報道,2018年還要再關閉20%的化工企業。

地煉名企破產啟示錄,這4類地煉企業誰在危險區?

近日,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推介暨金融支持對接會上,山東省確定了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450個,總投資1.8萬億元。其中,新材料類項目52個,總投資710億元;高端化工類項目35個,總投資2992億元。

山東地煉的這條毛巾,該擰一擰了

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

該來的還是來了 ...

未來這一現象可能還會越來越嚴重

今年3月,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的正式實施,使得地煉此前在成品油消費稅徵收方面的一些漏洞就此被堵上。新的稅率和更嚴格的執法大幅壓縮了地煉的利潤空間,再加上原油價格不斷上漲、國內燃料市場供應過剩、新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即將投產,種種因素使得山東地煉的處境變得更糟。

山東地煉何去何從?

降損的措施應該有很多種,其中至少有一條是可以行得通的,那就是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生產和經營管理模式,向優化生產、優化結構、優化管理要效益。

優化結構屬於長週期、大投入的路子,需要從全盤考慮,統籌優化,這是大工程,此處不再贅言。

而優化生產和優化管理,可以做到投資少、時間短、見效快。

具體做法,可以借鑑過去中石化對於內部虧損企業進行針對性幫扶的案例,聘請內部、外部的專業公司或是業務專家團隊對企業的生產進行集中會診。

對於虧損企業而言,很多問題雖然很明顯,但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企業自身看不到或者未找到解決方案,再或者是沒有解決問題的動力。

利用會診的方式,藉助於專家團隊的經驗或較為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能夠實現裝置在生產和操作層面的局部調優,同時也能提供在經營管理層面的良好經驗和做法,每一條建議和措施,都能給企業帶來實際效益、能聽得到錢響,少則上百萬,多則上千萬,企業不妨一試 ...

在中石化的效益明星企業,鎮海煉化,曾經有一句比較有名的口頭禪:乾毛巾也要擰出幾滴水。

山東地煉的這條毛巾,是時候該擰一擰了 !

地煉名企破產啟示錄,這4類地煉企業誰在危險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