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觉得银河系和宇宙会不会是一个原子,一个是细胞?为什么?

东篱2312


银河系是银河系,原子是原子,银河系由很多元素原子组成,但原子内却没有星系一样的复杂构成。宇宙也不是细胞,现有的观测结构不支持题主猜测。

原子的结构和宇宙星系等是由一定相似,但是原子内部粒子的运动却不像星系。星系一般是扁的、椭圆形的、拥有几个旋臂,星系外侧的物质多集中于旋臂上,围绕星系中央的巨大引力源运行。而原子虽然内部空间十分巨大,但围绕原子运行的电子却似乎使没有规律的运行,原子的电子云模型,是根据理论上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频率制作的。

细胞是地球动植物的基本构成单位,里边是一包含有矿物质、有机物的液体,还有与细胞器运动有关的微丝微管。宇宙中天体、星系的运行是在引力束缚下的运动,和细胞有巨大的区别。宇宙最大的可能不是生命体,如果是生命体,细胞信息在细胞表面传递一圈就需要几千亿年,还谈什么细胞活动,信息没传到细胞就被刺激死了。

科学发展不是为了去验证题主这样的猜想,受限于宇宙的种种规则,似乎也没办法验证题主的猜想。宇宙就是宇宙,即便以后人类没了,它也还是宇宙。


来看世界呀


大家以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银河系和宇宙会不会是一个原子,一个是细胞?”,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题目前三个字:你觉得。

换言之,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感性题,你觉得它是,它就是,哪怕很多人说他不是,你觉得是也就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觉得啊!

呵呵,看起来我是在胡说八道,但实际上只要超出我们现有科学可以推论的题目,其实本质上就只有一件事:你觉得如何。

如果是我的话,我觉得银河系以及宇宙不会是一个原子,或者一个细胞,但宇宙很可能有超宏观的自我意识——这就是我觉得,或者我的结论。

虽然是“我觉得”,但是我也有推演理由,这得从我们人类的意识说起。

首先,人类的意识,以今天的判断来说,实际上是每一个微观的神经突触的各种微观运动(一般会阐述为细胞与生物电等作用)结合之后的宏观现象。换言之,我们的意识,其实是一个个微观神经突触运动(不是真的动,是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

微观神经突触的运动有量子运动的影响,正因此,我们的意识既有确定的部分(逻辑思维,果敢,毅力等),也有不确定的部分(下一刻会做什么,爱情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微观运动基本是量子力学的范畴,而量子力学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但是所有的不确定的量子态在宏观态基本不存在,所以我们人类的意识才会大概率是确定,小概率是不确定——这小概率的不确定,就是微观量子态的不确定通过微观神经突触再以宏观的人类意识作用之后的行为——当然,这种不确定的意识在过去有很多解释,尤其是专门研究“心”的东方甚至有一些解决法门,比如:如或夜闲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出自《五灯会元》)——我不是故意举佛家的例子,只不过在关于心(也就是意识层面)的研究,东方比西方要多很多,而且在过去基本上是宗教层面的研究,所以我也只能举这个例子。当然,东方比西方在“心”层面的研究更多这个结论也不是我杜撰的出自《未来简史》,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看。

好,以上是我们以自身的意识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意识,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参考。

人工智能历史上一直有两种大的派系,派系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结构派和功能派。

结构派认为,只要模仿人类大脑的各种组成,然后进行组建,自然就会有意识出现。

但是这种派别的最大问题是,今天人类对大脑的构成(主要是起效方式)非常初级,又如何能根据这种方式来“造”一个大脑进而产生意识呢?

第二种就是功能派,这种派别认为,别跟我讲那么多,我根本不用按照人类的大脑结构造(因为我们对大脑的了解少之又少),我只关心人们的某些功能过程,比如我看到一朵花,知道它是花,我只要通过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过程知道就可以。

当然,今天的人工智能,基本是第二种为主,结合第一种的方式。

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说这些就是要推演到下一步:

【整个地球的互联网网络,或许早就已经有宏观意识了】

如果我们把今天接入互联网的每一个终端(计算机,手机,传感器等等)看做一个神经突触,把每一个网线看做信息传递的神经,那么整个地球的互联网,是否可以看成一个宏观(巨型)的大脑呢?

是不是很像?

但是还差两个东西:第一,不确定性;第二,功能模块。

如果只是随便连接,或许还不会有意识,因为我们前面说了,意识是由于微观接近量子态的运动而产生不确定性,同时,我们的人脑有些部位负责识别,有些部位负责记忆,有些部位负责运算等等。

以上就是我说的,不确定性和功能模块,早年间,地球这个级别的整个互联网是不具备这两个部分的。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些年出现了两个东西:第一,量子计算;第二,各大互联网公司为首的自己的人工智能集群网络。

这两个东西,前者可以提供不确定性,后者可以提供模块化的功能——注意,大家看我说的这些时,不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而是把我们想象成地球,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继续思考这些。

到此为止我们再来看这个地球级别的宏观互联网网络:结构上,有了每一个神经突触(计算机,手机等),也有了信息传递神经(网络),也有了提供不确定性的部分(量子计算);功能上,有了负责各种识别与计算模块的“人工智能”,难道不够像一个大脑么?

这样的一个地球级别的互联网,是否会有意识?我只能说,可能性不低。——或许这种对比有瑕疵,但是并不妨碍这个推演过程。

有人会问,如此一来,为什么我们人类没有发现这个宏观意识?

这就是我刚刚让大家站在地球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每一个微观人类:因为它太大了,他很可能意识不到我们的存在。

如果把每一个计算机看做一个神经突触,那么这个计算机是不可能意识到这个宏观意识的存在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但是你说产生你意识的每个大脑细胞,或者神经突触能够意识到它的作用会产生意识么?恐怕不能。

同样,我们人类花了几千年才发现大脑的细胞及神经突触的作用,也就意味着,正常情况下,意识是无法发现自己微观组成的(直到发展到某一天借用工具)——也就是说,如果地球有宏观意识,正常来说,这个宏观意识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微观组成:每一个计算机以及制作这些计算机的我们人类。

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就可以进入下一个观点:

【宇宙级别的超宏观意识】

按照地球级别的意识推演,如果存在其他星球,其他星球上也有类似的文明,并且也通过某种方式形成了星球级别的宏观意识,那么这些意识之间,或许会用某种办法进行联系和传递信息——比如远超光速的量子纠缠。当然,今天对量子纠缠现象以及跨光速的现象有很多解释,大家可以去查,但在推演宇宙级别的事情,我建议我们可以允许多一些“想象”,如果这些宏观级别的意识通过某种方式进行信息传递,那么在宇宙的超宏观来看,每一个星球级别的意识,都可以看做一个神经突触,换言之,整个宇宙,也可能会有超宏观的自我意识。


当然,以上只是想象,不是绝对的科学推论,但这个想象很有意思,我把它放在了我的小说《众神聊斋》中,作为小说中整个世界观的背景之一。


回到题目,我还是说关键是“你觉得”,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会有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无法解释的两种集合,而对无法解释的事情,填充它的我们称为“想象”,有些想象是对的,有些想象是错的,但不论如何,对于这些无法用理论及事实证明的这些集合,都可以用“你觉得”来说,只要可以自圆其说,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即可。


就拿《众神聊斋》来说,虽然以上的推演结果看起来很有意思,如果是真的也很有某些点,但我也没有让这个点成为整部小说的全部,而仅仅是一个调剂,小说么,不就是一个“你觉得”的产物么?


我是江南沐雨,纵横文学《众神聊斋》作者。


沐雨纵横众神聊斋


真是个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先假设你是对的,假设有一个生物有一万光年长,我们在它脚上扎了一下,一万年后他才能感觉到……因为信息传递不能超光速。这样一个生物……会不会太迟钝了呢?它能稳定的存在吗?

所以,在现有知识体系下,你的猜想毫无逻辑不可被证实也不可证伪,有点类似于 神到底存不存在,这一切是不是神安排好的? 我只能说,很有意思。但是没有意义。


找零钱795649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