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黃山區:40年的農村土地史看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講,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習近平總書記講,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與土地的關係開啟的。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免除農業稅,再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鄉村振興,農村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黃山區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分感受到了改革所帶來的衝擊、變革和紅利。

包產到戶讓農民吃飽了飯

“改革開放前,經常吃不飽飯,改革開放這40年變化太大了,現在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68歲的焦村鎮龍源村黃坎組村民焦年榮親身見證了改革給農民帶來的實惠,給農村帶來的變化。

80年代初,國家開始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分到土地後調整了生產關係,改變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但當時還要交農業稅,農民沒有錢,只能以糧食抵繳農業稅。同時,糧食產量高了,就出現了所謂的“賣難”現象。“當時糧食產量比承包前大幅度提高,但國家不允許我們自己賣,只能交到糧站。”焦年榮說。

焦年榮回憶,每年糧食收割入倉以後,大人們會趕著牛、拉著架子車到鄉鎮上的糧站繳糧。“那時候,還沒有三輪車,更沒有拖拉機,基本都是靠肩挑,條件好點的用牛拉著板車交糧,而且都是一大早就出發了,排隊一天才能繳上糧食。”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基本制度框架之下,農民的溫飽問題基本得以解決。後來國家不斷調整政策,農民可以自己賣糧,甚至還可以加工糧食。“包產到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這些都自己說了算。我們通過種植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從而增加家庭經濟收入。”焦年榮說。

免除農業稅減輕了農民負擔

更令農民高興的是,2006年,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延續2600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這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開啟了農民命運的重大變化。焦村鎮章村村種糧大戶趙勇向筆者描述當時村裡的情況:“那時我們農民的日子是真苦,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糧食,碰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最後還不夠繳農業稅,因此那時只要提起繳公糧,大家都會覺得像割了心頭肉一樣。”

趙勇說,後來聽說要免除農業稅這一消息,頓時村裡就炸開了鍋,很多人都是半信半疑的,到後來真的實行了,全村的人都高興得合不攏嘴。村民們由衷的喜悅,每一粒糧食都是自己的了。

“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對普通農民來說真是雪中送炭。”趙勇說,取消農業稅以前,平時肉都捨不得吃,更害怕生病,一般的小病小災全靠硬扛。

筆者瞭解到,2006年免除農業稅後,村民們的日子就不一樣了,腰包也逐漸鼓起來。原來是交夠國家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現在田地裡種的全是自己的;以前經濟收入很低,農作物肥料都是人畜的糞便,現在家家戶戶種地都買化肥了。更滿足的是從那開始,農民種地國家還給糧食補貼。

三權分置開闢了農民增收致富路

2014年,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開始實施,即三權分置——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既有助於集約化、規模化利用土地,實現農業現代化經營;又能在保證農民承包權不變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和激發農村發展的活力。

“家裡田地也不多,荒廢也可惜,在家務農又掙不了大錢。現在嘛,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能通過打工掙錢,別提多開心了。”交談中,筆者發現很多在外務工的農民依然牽掛家中“一畝三分地”。

越山俐欣家庭農場位於黃山區仙源鎮越山村,流轉土地116畝,涉及越山村二組、三組共16家農戶,流轉年限為30年,每五年交一次流轉費,第一個五年流轉費為500元/年畝,已交流轉費29萬元,五年後的流轉費與周邊看齊。通過流轉實現了土地集中連片,為農場實施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場主營蔬菜生產銷售、休閒採摘農業等,農場以“綠色、品牌、安全”為經營理念,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目前是黃山區規模最大的蔬菜種植戶之一。2017年農場生產蔬菜約20萬公斤,銷售收入突破90萬元,純收入20餘萬元。

土地流轉不僅讓受讓的大戶嚐到了甜頭,流出的農戶們也同樣受益頗多。“這下不僅有了土地租金收入,還可以外出務工掙錢。一年兩樣收入輕輕鬆鬆就有6、7萬塊。”村民崔金龍正是受益者之一。

據瞭解,近年來,在全區6.05萬畝流轉土地中,有2.5萬畝左右為山傍田、拋荒地。土地流轉很好地解決了已被拋荒和麵臨拋荒的問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創造了機會。全區流轉土地共涉及農戶7749戶,讓9700多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土地流轉戶直接獲得流轉收益2000萬元以上。

鄉村振興奏響全面小康生活的號角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再次讓廣大農民朋友們吃了一顆“定心丸”。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農村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是實現脫貧攻堅的催化劑。

仲夏時節,八百畝大馬士革玫瑰正盛情綻放,當微風輕輕吹來,便可以聞到陣陣玫瑰花香……順著甘棠鎮興村彎彎曲曲的鵝卵石步道,漫步而上,便能看見玫瑰園裡紅、黃、白等不同顏色的玫瑰競相怒放,一團團、一簇簇迎著陽光盡情綻放“美麗經濟”。

當地的村民迎著朝霞早早就來到玫瑰園忙著採摘玫瑰,“我們早上5點就過來啦,一般採到上午九、十點鐘結束,平均一個人每天能採到三四十斤吧。下午我們便到廠裡去挑揀玫瑰製作花茶,每天工資有一百多元,一年下來能有近2萬元的收入。”何愛榮對筆者說道。何愛榮是當地村民,在這裡工作不僅離家近方便照顧家庭,同時還能有一份不錯的收入補貼家用,所以附近的村民在農閒時都會選擇來玫瑰谷工作。

鄉村振興戰略,帶給農民無限福音,更帶來財氣。據瞭解,黃山區成功引進上海綠然投資有限公司在我區發展玫瑰種植1200餘畝。其中,在甘棠鎮興村成立醇香玫瑰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820餘畝,2017年帶動農民增收100多萬元,預計到2020年種植規模達到1000畝。此外,全村還興建梨園300餘畝,採用新品種,新技術進行栽培,同時對老品種進行改良嫁接,年產量達600噸,年純收入約150萬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