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陳彼得:讓餘生在這片土地上度過

陳彼得:讓餘生在這片土地上度過

陳彼得

74歲的臺灣知名音樂人陳彼得在北京住久了,說著一口帶兒化音的普通話。同樣好的還有他的粵語和四川話。祖籍廣東潮陽,生於四川,長於臺灣眷村的陳彼得,在1988年,44歲時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就認為自己的根在此,由此回到大陸生活30年。來北京前,他在廣州居住了十多年,至今他每年仍要往返北京、廣州、臺東的三個家。

作為流行音樂發源的第二代音樂人,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的陳彼得“歌比人紅”。他早年創作的《一剪梅》、《遲到》、《阿里巴巴》、《無言的結局》、《幾度夕陽紅》成為了兩岸無數人的共同青春記憶。而在他的作品流行30年後,在央視的《經典詠流傳》上,他演繹的搖滾版《青玉案元夕》和艾青詩朗誦,更是讓很多人感動得淚流滿面,為這個音樂“老炮兒”熱血激動。

在大陸尤其是廣州生活的十幾年中,陳彼得先後為100多首古詩詞譜曲,原因無他,“辛棄疾800年前夢想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喜愛歷史的他說。

圖/受訪者提供

在北京朝陽的一間咖啡館,身材消瘦的陳彼得穿著短款牛仔外套,灰色迪卡儂健身褲,頭髮、鬍子早已花白,樣貌讓人聯想到武林中的“掃地僧”或是80後讀者熟悉的七龍珠裡的“龜仙人”。

1穿越30年時光的愛國激情

在微博上,有年輕人給他留言:老爺子你把鬍子刮掉,頭髮染黑就是少年。

對待老去,74歲的陳彼得的態度是不在乎外表變老,保持內心年輕,堅持和時間戰鬥。除了音樂創作,他愛打乒乓球,微信里加的是球友群。他也經常運動,通過少吃肉,推崇自然食物來保持自身活力。

陳彼得笑說很久沒看過鏡中的自己,最近一次仔細地審視自己還是在《經典詠流傳》的節目中。陳彼得看了很多遍節目後,得到一個答案:他還是年輕時的自己。

3月6日陳彼得接到央視節目組的邀請,沒有排練,他一次過錄制好了節目。陳彼得回憶,他感覺那不像舞臺上的一次演出,而是穿越時空的對話。彷彿他在30年前的1988年,第一次踏上自己出生的這片土地,從首都機場直接穿越到了錄製現場。他想表達很多內心的話和對祖國的熱愛。

原本,節目組給他安排的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催”,這首詩很符合陳彼得的故事。但是陳彼得跟編導據理力爭了2小時,極力推薦辛棄疾的作品《青玉案元夕》。在他看來,這首原本婉約的詞,有向上的力量,有辛棄疾對盛世中華夢想的渴望,而這一切在2018年已經實現了。

“這首歌是我幾年前寫好的,不是為這個節目準備的。這是千年的呼喚,水到渠成。”陳彼得說,“能為辛棄疾譜曲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耀,趕上了這個時代是我最大的福氣。”

除了搖滾版的《青玉案元夕》,他還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朗誦了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

喜歡歷史的陳彼得也喜歡詩歌。他喜歡艾青、泰戈爾和一些臺灣詩人。第一次讀《我愛這土地》,陳彼得說自己哭了,他了解1938年那段歷史,他知道這是一個民族在被侵略時的吶喊。“那一夜,用盡力全力,拼了!像脫韁的野馬,忘記了年輪”,錄製完的陳彼得在微博上說。

2起名彼得做一個誠心的人

陳彼得:讓餘生在這片土地上度過

陳彼得

陳彼得原名陳曉因,出生在一個空軍飛行員家庭。祖籍廣東潮陽,母親是成都人,他生在成都。6歲時,他被父母帶到臺灣,並以優異的“前三名”成績考入臺灣成功大學。在大學裡,喜歡音樂的陳彼得讀的卻是當時最熱門的機械工程專業。原本,他應該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機械工程師,在車站或者機場工作。

但是畢業後,因為熱愛音樂,他和朋友們一起去西餐廳演唱。當時西餐廳裡外國人多,需要起英文名,陳曉因就想了一個簡單又好叫的名字,彼得。因為彼得在西方文化中是一個誠心的人,沒想到,這個名字伴隨了他半個多世紀。

陳彼得凡事親歷親為、堅持完美,他工作認真,直到74歲還能保持創作活力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覺得幹一行就得愛一行。1997年陳彼得慢慢地淡出音樂行業,人也放鬆許多,但他的自己音樂技術、技能都還在,他的老師就鼓勵他繼續創作。

曾創作《小城故事》的莊奴老師鼓勵說,“彼得,你還要多寫”。寫什麼呢?陳彼得想,不如試試流傳了千年的古詩詞。他最早是從蘇東坡、歐陽修、黃庭堅、柳永、李清照的詩詞開始,還寫了歌曲《人面桃花》。

閒暇時,陳彼得喜歡看歷史人物傳記,崇拜歷史上的英雄,比如出使西域的張騫,還有自己的半個四川老鄉鄧小平。他也會看歷史劇,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甚至描述山東人在東北開創歷史的《闖關東》。陳道明、李幼斌、李雪健都是他喜愛的演員。

悲壯的歷史,穿越了冰與火的英雄,這些都讓他著迷。

“我的根在這裡”

上世紀90年代,陳彼得安家落戶廣州南浦島的麗江花園,成為了番禺華南板塊最早的居民。當時的陳彼得,由於要陪兒子在廣州上幼兒園,小學,也由此開始了邊創作音樂,邊做飯、逛菜市場的日子。他喜歡廣州的老城區,喜歡雲吞麵,也愛去花園酒店的荔灣廳來一碗蘿蔔牛腩。

2000年,陳彼得從廣州回到北京“北漂”,他創建了“喜鵲棚”音樂工作室,崔健、竇唯等人都是工作室的常客。在玩音樂的時候,陳彼得的做菜天賦也逐漸展露,他做的餃子、羊肉堪稱專家級。

2010年,陳彼得再次回到廣州,他創立的12平米的餐飲小店“77G”在麗江花園的一樓居民樓里正式開張,按現在的說法那是一家藏於深街小巷的網紅餐廳,也是社區的一間“深夜食堂”。

由於麗江花園當時居住了不少白領和媒體人,很多年輕人由於加班吃飯不定時,經常是一通電話打過去,“老師,請給我留點飯,一會到”。

一句“一會到”經常讓晚上9點半關門的陳彼得等到10點甚至11點半。因為這些人在他眼裡,不只是顧客,也是孩子,有的年輕人後來和他成為了忘年交。早上9點,他又得起來採購一天食材。

“77G就是我人生的另一首歌”,陳彼得說,後來因為再次去北京發展音樂,77G早已關門。現在的他很少給家人以外的人做飯,但他還是想把自然食物的理念在北京、廣州或者臺灣提倡出來。

陳彼得說,跟很多臺灣人不同,因為出生在這片土地上,他對血濃於水的感覺比很多臺灣人要深刻。“很多臺灣作家、歌手來內地展示了很好的一面,我來內地不是來展示很好的一面,而是來生活。在我出生的這片土地上生活了30年,我可以非常強烈感受到,我的根在這裡。”

“我要讓餘生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度過。”墓誌銘可能是:’這裡躺著的是一個喜歡音樂,熱愛故鄉的人,一個熱愛世界的人。”陳彼得幽默地說等他一百歲時,再來訪問他。

陳彼得:讓餘生在這片土地上度過

陳彼得

對話

目睹盛世中華我很幸運

廣州日報:為什麼《青玉案元夕》這首歌會感動人?

陳彼得:真實。這首歌也是我這30年來對這片土地的總結。從1988年到2018年,你們年輕人在這長大,我卻在這變老,從一箇中年人到老年人。我已經活了70多歲,很幸運自己趕上了2018這個節點,趕上盛世中華,夢想中華。我很幸運,親眼目睹一個偉大的時代,在5000年長河裡鐫刻下自己的烙印。

很多人說辛棄疾的青玉案是壯志未酬,是很憂傷的的一首詞。辛棄疾沒有成為攻城掠池的將軍,卻成了千古留名的大詩人,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我理解的他就是四個字:俠骨柔情。

廣州日報:上完《經典詠流傳》節目後,家人和你怎麼看?

陳彼得:我太太也是音樂人,她很驚喜看到我的歌受歡迎。用一句話形容,amazing。30多年前,我在當打之年,有歌流行。到現在還有歌能流行,我覺得老天很眷顧我。

有人能把一碗麵煮得好吃,把一份簡單的快餐做得好吃,或者把一首歌寫得好聽或流行,是一個人DNA裡的東西,我有這種基因。這首歌是不是為這個節目準備的。這是千年的呼喚,水到渠成。國家在一帶一路的大時代,文化事業也必須跟著起飛。

希望熱情還能像火山一樣不斷噴發

廣州日報:很多人說你活成了他們心目中老去的樣子,年輕時,你有想到自己老去的樣子嗎?

陳彼得:說實話,我年輕時從沒想過自己老了是什麼樣子,也沒料到自己會老成這個樣。平時,我很少看鏡子,因為老了。我的心一直在作祟,拒絕(變老)這件事。

不過,(笑)跟宇宙相比,人生渺小就如一顆沙。一個人變老不是很重要,就像一片葉子會不會掉落。春去冬來,生長凋零,都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也還在學習,去接受自己的容顏變老。頭髮白了,鬍子白了,可是我(年輕)的心還在。

廣州日報:為何在74歲你還能一直保持創作?創作這首歌時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陳彼得:創作跟打乒乓球很像,剛開始學,上升的比較快,當你到了某個程度,就很難再往上。因為比較高的技巧,需要時間、失敗和累積。我創作靈感來了時,會很快就寫好。寫不出時也會寫很久。

我的不少古詩詞歌曲是在廣州創作的,但是現在寫得比較好,因為年歲大,對人生看得很淡、很透

廣州日報:70歲後你還有什麼夢想?

陳彼得:節目播出後,無論是大齡粉絲還是小朋友,都把我說得太好了。我很慚愧,沒有大家說得那麼好。回顧一生,我算是蠻真誠的人,有時候也很荒唐。因為優點缺點集於一身,有時候會掉芝麻做不恰當的事,有時候會讓愛我的人、幫助我的人失望。

但到現在為止,我能確定的是自己的真誠和那份愛還在。對這個世界,包括對音樂我還有熱情。我希望這份熱情能像火山一樣不斷噴發。

記者手記

我對陳彼得並不陌生,甚至有點“熟視無睹”。在我眼裡,他沒有“星味”,在我最初的印象裡他是一個老爺子,一個特別有腔調的大廚。因為他在廣州麗江花園開小餐館時,我是不時幫襯的鄰里。店裡就兩人:大廚陳彼得和陳太太。

我喜歡他做的鰻魚飯,喜歡他做飯頭扎白頭巾、圍裙的認真勁。也喜歡他太太一邊用東昇農場裡的有機苦瓜、番茄做蔬菜汁,一邊講隔壁的服裝店又來了新裙子。除了味道,更多人和我一樣,喜歡那家社區店的氛圍。這家12平米的小店沒有對街開,這裡就像是社區的大飯堂。

小餐館裡位子少,是日式居酒屋和臺灣店鋪的混合式風格,餐館裡有竹椅,有成架的書、CD,各地蒐羅來的小工藝品,一把吉他。菜譜則按時令來。

老闆閒時,會自己在門口彈吉他。然而很慚愧,直到《經典詠流傳》節目播出後,我才發現原來好多朗朗上口的歌就來自曾經的陳大廚。他的作品比人更知名。直到這次採訪後,我才知道,他所有的食材都是親力親為去採購,毫不含糊。他每天開車從番禺到三元里採買新鮮牛肉,調料蔬果則來自番禺的山姆會員店和清河批發市場。

也是因為親歷親為,這家小店在他去北京轉給同鄉經營後,便失去了曾經的魅力。“我老了,需要更安靜的地方住。”陳彼得如今搬離了變得熱鬧的麗江花園,去往更安靜的樓盤。但他說,還琢磨著把小餐廳重做起來,因為做人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