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藺相祠——晉中“和”文化血脈流淌的心房

王有練

在晉中市榆次區相立古村東,“方圓十里無霜”的中心山崖上有個廟宇叫藺相祠,整個廟宇雖然不大,但氣勢恢宏,十分莊重。

藺相如作為“和”文化精神的人格化身被供奉在這裡,揭示著一個事實:那就是晉中文化中所蘊含的“和”文化思想,一直以來都具有極為強烈和集中的象徵意義。

一、藺相如“和”文化思想形成具有時代的深刻背景

藺相如(公元前329年至前259年),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政治家。

趙國,《史記》記載,公元前376年,與韓魏滅晉;前372年魏敗於藺;前359年與韓魏分晉;前351年秦攻藺;前328年秦取藺、離石;前313年秦拔藺,大將趙莊被俘;前283年,藺相如完璧歸趙;前279年,澠池會藺相如兩屈秦王;前271年,趙使藺相如攻齊,至平邑;前260年,長平之戰,藺相如和趙括母親諫阻趙王用趙括換廉頗為主將;前248年趙助魏攻燕,秦拔榆次等三十七城。

藺滅後,藺地生活的人飽經多年戰亂,流離失所,從而被迫遷徙。而一處自然山水相融相依、山靈水秀且渾然於一體的“相立”古地,成為藺氏家族安居遷徙之處。

二、藺相如“和”文化思想形成受到家族變遷的深刻影響

首先,山西師範大學教授藺長旺經多年研究。春秋時期,韓氏一支在三家分晉後成為趙國的大夫,食採於藺(今離石西部柳林),便稱藺氏。

其次,早期藺氏遷徙路線有三條。一是離石附近的藺家墕遷到靈石縣藺家莊,再從藺家莊遷到古縣的藺子坪和洪洞的趙城許村等地;二是從藺家墕遷到榆次的藺郊;三是藺相如時期繼續東遷到趙國都城邯鄲。

第三,根據趙國曆史事件,公元前351年秦攻藺,族人的一支從藺家墕遷於榆次藺郊,前329年藺相如出生於藺地;前328年秦取藺,藺相如一歲,藺相如一族走向衰落,開始遷徙,於是投靠藺氏早期遷入榆次藺郊一族,並立家於相立樹。

第四,藺相如從小飽經戰亂之苦,又因自己從外地遷徙而來,為能積極主動的融入當地生活、學習和生產中,逐漸養成了非常強烈的群體意識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同時,對和平的嚮往和追求也伴隨著他的成長生根發芽。

三、藺相如“和”文化思想在他一生中的深刻實踐

根據《史記》趙國世系,及藺詩鵬、藺長旺等人研究。首先藺相如從幼時家庭的輾轉遷徙,生活困難;到中年時因才華出眾、智勇雙全成為繆賢的舍人,並救主人於水火之中;最後雖是文相,但在國家需要時,仍然敢於承擔重任,於公元前271年代趙王攻齊,至平邑。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他的生平主要有:一是在章臺與秦王鬥智,最終完璧歸趙;二是在澠池會上兩屈秦王,逼其擊缶;三是在處理與廉頗的個人恩怨時能以國家為重,以容忍退讓的言行感動廉頗,最終將相和解。

這些史據所展現出藺相如的無畏膽略、超常智慧、博大胸懷,無一不是他對“和”文化的厚重踐行;以及勇於鬥爭、團結包容、內外兼修的個人節氣。這些史實的背後,也充分應證了晉中這塊“和”文化熱土與晉中人歷來將“和”文化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一真實社會內容的水乳交融。

四、藺相如“和”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

1.藺相如“和”文化思想形成受到“藺郊十里無霜”這種自然和美觀的巨大影響。

2.藺相如智救繆賢的史實,是其“和”文化思想中誠實守信的“人性和善觀”的一次體現。

3.藺相如不計廉頗過失,最終將相和解,是其思想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矛盾和解觀”的運用。

4.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兩屈秦王,是其唯實唯先,不辱使命,運用“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種“國家和平觀”的雄才大略。

5.藺相如從小勤奮好學,到後來代趙王攻齊至平邑,是其一生艱苦奮鬥與敢於擔當相統一的“社會和諧觀”個人人格魅力展示。

幾千年來,藺相祠匯聚和融通著“和”文化中“群與己、同一與差異、衝突與和諧”等關係的精華,既一脈相承地守護,又繼往開來的孕育了晉中這塊土地的“和”文化價值觀。今天,我們弘揚其“和”文化思想就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次重新實踐。

五、藺相如“和”文化對其後代傳承的深刻烙印

根據湖南省瀏陽市發現的《藺氏族譜》以及藺氏後人的研究,一是藺相如共八個兒子,分別為“儀、範、嘉、景、從信、岱、封、冕”,趙國滅亡後除長子信息不詳外,其他人分別遷往“邯鄲、湖北、江蘇、江西、湖力南、瀏陽、陝西西部、陝西渭南等地;二是藺相如應為早期藺氏第五代,在前四代的遷徙習俗中,都為長子留守祖居地,祭祖並傳承家業,到藺相如時代舉家遷徙河北邯鄲時,且長子應已成家,按祖訓應留守父母曾安家立命之地相立村。這也正好印證了當地流傳的一句民謠“東長凝的茄子,西長凝的蒜,相立的姑娘不用看,懂禮儀,人見人歡……”;三是據《藺氏族譜》記載,唯長子信息不詳,可斷定在當時交通信息都極大不便的情況下,長子信與其父母兄弟相距甚遠,故在住地修建祠堂,以祭祀親人。

藺相如在榆次被供奉,在客觀上是“和”文化成為晉中大地傳統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這種思想對於社會大眾的關注程度、滿足程度的需求,是這種思想對當地人們生活、生產的深刻影響和要求。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固了晉中文化中的“和”文化精神,促進了晉中“和”文化的發展,其最終結果也極大促進了晉中這一方土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六、藺相如“和”文化思想精髓與晉中精神的深刻鏈接

回往榆次成長的歷史,之所以有這種宏大而氣勢的城市氣魄,是始終凝聚於城市背後的那股“和”文化力量。比如,榆次直隸莊村原是城東貓兒嶺西南的一片偏僻之地,居民也只有五六戶。民國初年,河北獻縣人劉三坤、定縣人王普齋和完縣人石老生四戶農民遷來此處,以開墾荒地、租種土地或賣煤、賣燒土為生。民國十三年,河北隆平縣郭繼明又帶領全家遷居該處。後來,遷居該處的還有河北井陘110人,清豐99人,以及獲鹿、大名等縣的幾十餘戶。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該處農戶已達30餘戶。1949年,全村人口約71戶、253人,現如今常住人口1000餘戶、2000餘人,村內雖以漢族、回族居多,但村民相處融洽,為榆次的發展作出了具大的貢獻,當下的新村建設項目,更是榆次城市繁榮發展的一處縮影。又如,經緯紡織機械製造廠,建國初期由上海遷址榆次,企業在建設和發展初期,管理及技術人員主要以上海等外來人員為主,幾十年來,晉中人民用自己獨特的包容性格,默默地支持和幫助著企業的發展,最終使其成為了國內規模最大的紡織機械製造企業。再如,近年來的山西高校新區建設,也是晉中人民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寬廣包容的胸懷,喜迎八方學子,願與他們和諧相處,同謀發展的博大情懷。

透過此一例例史實,是塗水河畔“和”文化的血液,在滋潤和涵養著當地人們心靈的成長,也是當地人們“和”文化特徵的具體再現,更是這片土地上人們實現人生價值和目標的唯一捷徑。

晉中,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多民族多元化交互相融,形成了“明禮誠信、開封包容、艱苦奮鬥、唯突唯先”的厚重歷史文化精神,所有這些文化的積澱,又都是蘊藏在“和”文化思想裡巨大的精、氣、神。傳承晉中精神,就是傳承“和”文化思想;弘揚晉中精神,其實也是弘揚“和”文化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由此,晉中這塊熱土,才以讓“和”文化不僅落地生根,而且脈脈相承;不僅遍地開花結果,而且佈施廣博、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