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何来历,它的威力如何?

张同天


红衣大炮又称作“红夷大炮”,实际上就是前装滑膛炮,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多系铁炮,也有铜制,重量从70斤至万斤不等。弹药前装,重量较大,可达数斤至十数斤不等。弹丸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射程可达四五里至七八里不等,杀伤力较大。

明代的出现的红衣大炮其实是个真正的舶来品。当时虽然明朝的火器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然而大型火器的制作仍是落后的状态。因此万历二十九年,即1601年,荷兰人“挟二巨舰”突袭澳门的时候,他们的炮舰规模震撼了当时的明朝军队,尤其对上面的大炮影响颇深。由于当时的荷兰人被称为“红(毛)夷”,所以这类大炮也就被称作“红夷大炮”了,之后又慢慢转变为红衣大炮。

但是明朝“红夷大炮”的引进并非是从荷兰人处,而是葡萄牙人。自从1557年起,葡萄牙人以“船遇风暴,货物被水浸湿,请求借地晾晒货物”为借口获得了在中国澳门的居留权。之后就基本上占领了澳门,为了防止西班牙、荷兰等殖民对手的侵夺,澳葡当局除了在澳门各处建有大小9座炮台外,还建有被远东的葡萄牙人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铸炮工厂”的卜加劳铸炮厂。

1621年,明朝的钦差大臣持兵部檄文跑到澳门聘请炮师并且购买火炮,最终购得了26门“红夷大炮”, 并配有加上翻译、头目和葡兵共百人到北京。购买之后开始学习研发,然而当时明朝仿制者未曾完全掌握 “红夷大炮”制造工艺的精华,所以出产的大炮一般都不合格。

直到1633 年,明朝成立了铸炮厂,由传教士汤若望负责监制。才得到了真正性能良好的红衣大炮。到了1639年,汤若望更是在紫禁城旁设立铸炮厂,铸成20门性能良好的西洋火炮。紧接着又成功造出500门各种类型的西洋火炮,炮重从100斤到1200斤不等,成果蔚为可观。


国家人文历史


咱把这个问题用倒述来讲解一下吧,先说说这个大炮最牛的战例,一炮崩死“野猪皮”。

故事是这样式的,说是在明末和后金大战的那当口,战斗力极强的“野猪皮”努尔哈赤同学再一次气势汹汹的带着他的八旗劲旅南下攻打明军,一路上可谓势如破竹,那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非常顺利的就攻打到袁崇焕袁督师守卫的宁远城的大门口,老套路先是送上一份劝降书(内容无非是赶紧投降,保你袁崇焕荣华富贵之类),此时的袁崇焕微笑着摸摸城墙上新到的重武器,一种用红布包裹的“人间大炮”,并回复了努尔哈赤,大意是汝等叛贼,还不赶紧下马投降不然本都督杀你没商量。当然这种嘴炮过过瘾就得了,真正的较量还得是真刀真枪。这不努尔哈赤收到回信后,大发雷霆,一声令下开始攻城,这时候只见袁崇焕拿起令旗,命令城墙上的十一门大炮齐射敌军,顿时攻城的八旗军是血肉横飞,尸积如山。这种大炮打到之处一死一片,严重的挫败了努尔哈赤前进的步伐,而且根据某野史记载,努尔哈赤气急败坏正在准备第二波疯狂攻城的时候,被一个炮弹击中了他所在的指挥所(用黄色帷帐搭成的黄龙幕)有后金的记载称,这一炮之后,八旗立刻停止了进攻,发现一群将领们用皮革裹着一个穿着黄色战服的尸体,一路号哭着撤退了。而这个尸体据说就是努尔哈赤。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这种“人间大炮”到底是什么武器装备?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武器肯定是进口货,大体来源于当时的海上霸主荷兰,当年荷兰就用这种炮称霸全球的,而荷兰人大多是红头发,咱国人一般称外国人为夷人,故而有着红色头发的荷兰人就顺理成章的称之为红夷人,他们的大炮自然为红夷大炮了。当然还有一种来源是另外一个海上霸主英国,明末也进口了很多英国制造的加农炮,这种炮更加先进,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用这种武器对付骑兵简直是好用到不行,一炮打死一片,群射的话直接轰死半个军队了,咱中国人有个习俗,就是爱用红布包裹他们认为好的物件,比如现在南方还有给新买的汽车缠红布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驱邪祈福,所以当时也给这些进口货们全部的用红布包裹了,后来官员们就统一称这种进口货为红衣大炮了。


老猪的碎碎念


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万后金军气势汹汹,围攻孤城宁远。不足两万的明军凭借一种新式火器的出色发挥,电光石火之间,城下人仰马翻,“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后金军队猛攻十二天,一无所获,被迫撤退。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后金,军心复振,朝野欢呼。

这种明末传入中国的新种火器,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夷大炮。相较明朝的传统火炮,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射程远。宁远大战的火炮射程普遍在五百米以上,最远能达到一千米。其次口径大,一般在110-130mm之间,是前装滑膛加农炮。第三炮管长,炮长3长,此由意味着炮弹的初速高、威力大。第四精度高,炮身重心处有炮耳,以此为轴,调整射击度角和火药用量,配合准星和照门,达到精确射击的目的。最后管壁厚,炮管从口到尾逐渐增粗,符合炮膛内压力由高到低的原理,降低了炸膛的风险。这种大显身手的火炮,就是红夷大炮。

图1 明朝时的红夷大炮,最初为仿造荷兰重型前膛

明朝装备的红夷大炮,有一部分是英国的舰载炮。约162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独角兽”号战舰,突遇台风,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沉没。1625年,有渔民捕鱼时,捞到了炮弹。时任广州府推官的邓士亮正在阳江巡视海防,获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打捞船,装备绞车和滑轮,雇佣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捞出18磅舰炮三十六门,其中的二十二门包邮北京。抵京后,有十一门炮又奔赴宁远,击退了后金的围攻,胜利背后有邓士亮的默默奉献。

打捞沉炮,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明朝的国防需求,海外军购成为重要的选项。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占领澳门。出于安全的考虑,葡萄牙人选择险要地势,相继修筑9座炮台。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Pedro Bocarro)在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尾建立了卜加劳铸炮厂,以此满足澳门当地的火炮需求。

图2 卜加劳铸炮厂1640年铸造的大炮

卜加劳铸炮厂号称“世界最好的铸炮厂”,主营铜制和铁制的火炮,兼营炮弹和火药,甚至还给教堂铸造铜钟。铸炮用的铜料大多数来自于日本,铁料、硫磺等通过就地取材解决。铜炮由葡萄牙人亲自制造,铁炮由中国人代工。卜加劳的儿子万奴·卜加劳在内港河边新街附近的麻雀仔街,开设了“万奴行”,专门从事军火交易。卜加劳铸造的火炮性能优异,威力惊人,不止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纷纷采购,英、法等欧洲国家也时常光顾。英法半岛战争中,名将威灵顿手下的炮队中,就有卜加劳炮的身影。

明末清初,不断有传教士来到明朝,在各地宣扬宗教,除此以外,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火器技术。当时,明朝外有边患,内有民变,多造炮、操好炮,是明军的现实需求。在历史变革之际,一方有传教的意愿,另一方面有军备的需要,双方一拍即合,西器东渐缓缓拉开了序幕。

有了频繁往来的军购,明朝将澳门作为一个特区,默许了葡萄牙人的存在。精明的葡萄牙人显现出生意人的本色,一边向明朝缴纳税金二万两,地税五百两。另一边贿赂广东的地方官,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甚至还出动战舰帮助明军镇压叛军。

图3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委托李之藻等人,派张焘、孙学诗等人,以天主教徒为掩护,前往澳门,辗转购得四门火炮。经过测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徐光启认为“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张焘、孙学诗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来到澳门,与葡萄牙商讨购买火炮和聘请炮手的事宜。葡萄牙为了避免西班牙、荷兰等国染指明朝,以优惠的价格出售了22门红夷大炮,并且提供了23名葡籍炮手和1名翻译。次年四月,葡籍炮手若翰哥里亚在试炮时发生意外,炮管炸膛,当场身亡。徐光启遭到朝中保守派的弹劾,被迫辞职返乡。明朝第一次大规模购炮以差评告终。

随着宁远、宁锦两次大捷,袁崇焕提出的“凭坚城、用大炮”的战略,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崇祯皇帝重新起用徐光启,并且派遣李逢节和王尊德远赴澳门,采购红夷大炮。这一回,明朝总共采购了火炮七门、大型火铳三支和西式火枪三十支,还聘请了以葡萄牙人贡萨握德谢拉为首的炮手、技师和造炮工匠等31人。

图4 神威大将军炮

次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后金军绕道龙井关、大安口,叩关入京。葡籍炮队行至山东济宁,遭遇后金军袭扰。贡萨握德谢拉率队进入遂州,在知州陆燧的支持下,红夷大炮凭城射击,“其声如雷”,后金军受创惊惧,无心恋战,向北逃循。

崇祯三年(1630年),贡萨握德谢拉一行抵京。明朝将新购红夷大炮安置在京师各个城防要地,崇祯皇帝给北京的红夷大炮取名“神威大将军”。明朝对这支葡籍雇佣军给予了优厚的待遇。队长贡萨握德谢拉的年薪是一百五十两,每月额外补贴十五两,其他人的酬劳是一百两,再加每月伙食费十两,这待遇相当于明朝的六品官员了。

面对后金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贡萨握德谢拉主动要求前往辽东,获得批准。炮队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计划经海路北上辽东。在此期间,协助登莱巡抚孙元化,设立铸炮基地,采用炮管冷却铸造工艺,开发出远胜欧美同行的加强版红夷大炮,葡籍炮队的规模也从13人增至40余人。

图5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崇祯四年(1631 年)五月十七日,后金军大举进攻位于鸭绿江口的皮岛,先期抵达皮鸟的13名葡籍炮手,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屡屡操炮,据《火攻挈要》记载,“崇祯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岛,歼敌万余,是其猛烈无敌,著奇捷之效者此也”。此后六年,后金军没有再犯皮岛。

次年正月,孙元化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叛乱,攻陷登州。正在城中休整的葡籍炮队,遭遇不测,避之不及,包括贡萨握德谢拉在内的12名炮手身亡,仅1人幸免,另外15名技师和工匠受伤。叛军念及师生之情,在传教士陆若汉的带领下,幸存的葡萄牙人返回澳门。

图6 清军改良后的红夷大炮

明朝在卜加劳铸炮厂总共采购了80余门红夷大炮。卜加劳逝世后,铸炮厂后继无人,同时,欧美国家开始铸造钢炮。卜加劳铸炮厂生产的铜炮和铁炮开始滞销,工厂陷入困境,最终倒闭。为了纪念铸炮厂,当地人将其所在的街道,称为铸炮斜街,后改名为高可宁大街。

徐光启得知葡籍炮队的噩耗,痛心疾首,忧愤交加,于崇祯六年(1633)十月初七日病逝。没有了徐光启的支持,西器东渐陷入停滞。随着孔有德等人的叛变,后金掌握了先进的火炮生产和使用技术,原本好转的明朝局势,再次恶化,国祚断绝只是时间问题。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利器,因时局变幻,未能挽救危机,东西方的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

参考文献:《火攻挈要》《明史》


历史大学堂


红衣大炮,原本应该称为“红夷大炮”,是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官僚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于天启年间(1621至1627),派人至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尔后又通过雇佣葡萄牙技术人员和工匠,仿制改良而成的欧洲火炮。

不可否认的是,在16世纪,东西方在武器科技制造工业发展水平上,已经拉开了差距。自从16世纪意大利人塔尔塔利亚在实验中发现,真空状态下,以45度角发射弹丸射程最远这一规律后,欧洲身管火器技术革命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起飞阶段”,16世纪后期,英国已经掌握了整体铸造炮身技术,并得出身管/口径比为1比17到18时,射击性能最佳这一科学结论,并且通过数学计算与实验,列出了完善的火炮各部分与口径的尺寸比例表。1626年,英国人罗伯特.诺顿又提出,旧式火炮由于采用传统粉状火药,燃烧效能低,威力小,但当时已经逐渐采用燃烧效能更大的颗粒状火药,所以在铸炮材料相同的情况下,身管与口径比例也要缩小,厚度也必须相应增加,否则会有炸裂的危险。欧洲军事武器技术革新的背后,是欧洲科学革命,1590年和1638年,大家熟悉的伽利略同志,接连发表了两部论文《静力学对话》与《运动学》,为改进火炮技术和弹道计算,提供了基础的物理学依据,火炮射击已经有最初的计算射表以及测距工具,结束了用目力经验单纯估算射击的阶段,这是当时还在纠结于“阴阳化生”,“君臣使佐”的中国难以望其项背的。

除了徐,李,积极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火器的还有明末将领孙元化,天启2年以兵部司务身份协助辽东经略孙承宗负责山海关城防,天启3年,协助袁崇焕,用西洋大炮获得了宁远大捷。崇祯3年(1630年),任登莱巡抚,聘请葡萄牙人西劳和陆若汉等人铸造西洋大炮,训练士兵,有《西法神机》和《经武全书》传世,西法神机一书,共三万字,插图19幅,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西方火器制造使用技术的科技著作。

泰昌元年10月(1620年),徐光启,李之藻派人前往澳门,购得西洋火炮四门,并奏请聘任传教士阳玛诺,毕方济前往京城协助演练,仿造。天启三年,新购买的22门西洋火炮,连同葡萄牙工匠23人,翻译1人,抵达北京。部分大炮立刻被送往山海关,加强城防,根据李之藻的奏章,先后引进的西洋火炮共有30门,11门在山海关,18门守卫京城,一门由于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在演放中炸裂。

这三十门大炮的形制如何?根据对现存仿造物的研究和历史博物馆所藏炮身铭文拓片,可知它们均为铁铸前装滑膛炮,管长3米,口径125毫米,炮身有六道铁箍加强以防炸裂,左右都有炮耳,可装于炮架之上,炮身原厂徽章为盾形,内有三艘多桅帆船。铭文为“天启二年总督两广军门胡 题解红夷铁铳22门”,之所以称为“红夷铁铳”,是因为当时明朝管荷兰人称为“红夷”,又在联系时,误认为此炮为荷兰人所造。

根据考据,炮身上这个盾形加三艘多桅帆船以及双狮皇冠标记,乃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徽记,所以乃是英国所造加农炮,比起原来的舶来西洋火器“佛郎机”,有弹道低伸,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强等优势。

接下来就要说说这几门红夷大炮扬名立万的宁远大捷,天启三年9月,袁崇焕率部万余人驻守宁远,调擅长炮术的孙元化协同,加固炮台,安装大炮,京营中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彭簪古,也被调来担任“火器把总”,训练士兵操纵射击,天启六年正月23日,后金大军13万渡过辽河,兵临城下,在牌车,大盾掩护下,携带云梯,火箭开始攻城,先攻击西南角,再攻击南门,袁崇焕,孙元化指挥西洋大炮居高临下开始交叉射击“铳炮叠发,摧牌车如拉朽”,激战三日,后金军在红夷大炮轰击下死伤惨重,累计损失达到1.7万人,攻城器械损失大半,26日,后金无奈撤兵,转攻觉华岛泄愤,部分史料称努尔哈齐本人以中炮受伤,不久则因伤重而离世。

宁远大捷后,一门红夷大炮被封为安国全军靖辽平虏大将军,袁崇焕也升任兵部右侍郎,彭簪古加提督衔。天启7年5月,皇太极又率军宁远锦州,再次被袁崇焕守军和西洋大炮击败,毁大凌河,小凌河两城后撤退,史称“宁锦大捷”,自此明廷更加重视红夷大炮的引进与仿制。

崇祯2年正月,明廷从葡萄牙再次购得10门西洋大炮,命令京营提督李守筠选拔得力将士

向葡萄牙炮术师学习操作施放技法,累计训练200余人。

崇祯三年四月,随着辽东战事吃紧,崇祯又命中书姜云龙陪同传教士陆若汉,再次前往澳门购买炮械,招募匠人,在训练完京营将士后,葡萄牙工匠又前往登莱,协助登莱巡抚孙元化造炮练兵。

崇祯四年10月,徐光启又上书崇祯,提出西洋大炮不仅能用于固守城塞,也可用于野战,恳请成立训练车营。如果编成15营,则辽东战事主动权就能易手,建议先从登莱孙元化麾下先编练一营。可惜由于孙元化得力部下耿精忠,孔有德两部在11月援救大凌河时突然哗变,回攻登州,次年,大凌河祖大寿部粮尽援绝,被迫投降,这两战,让明军苦心积累的西洋炮械,训练的炮手落于敌手,助战葡萄牙官兵与工匠也被迫返回澳门,让辽东战事中明与后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此明军再也不能依靠先进的火器,倚仗城池据点进行顽抗,很快,后金开始大肆使用仿制红夷大炮,在松锦之战中,参战大炮已经多达六十门,大明之亡,已经近在眼前。


用户69792950182


首先要说一点,明代的这种大炮不叫红衣大炮,而是叫红夷大炮,之所以改名红衣,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心惊于夷字,固炮管系一红绸子,更名红衣。

要说这红夷大炮的来历,就得追溯到1623年了。话说有这么一天,一艘英国的武装商船在东南亚的海域航行

然后很悲剧的是这艘船搁浅了

这船搁浅的地方有一群葡萄牙人驻守,作为资本掠夺者,葡萄牙人很开心的上船进行了搜刮

因为是武装商船,所以上面有很多舰载加农炮。舰载加农炮的磅数很大,葡萄牙人没有足够的船来装备这些重炮,野战的话,这些重炮又太笨拙,于是乎,本着发财的梦想,葡萄牙人把大炮卖给了大明。


因为此时大明不知道英国的存在,为了让明政府收货,葡萄牙人谎称这是荷兰人的炮,


因为荷兰人的长相按照明朝人的评价是红发红面,因此这种大炮就被称作红夷大炮。

前面我说到,红夷大炮是舰载加农炮,作用是拆船的,这就需要极大的威力。通常反舰炮都是在12磅到25磅之间,像工业时代之后的大英帝国海军的巨型战舰,就装配了大量的18磅炮和20磅炮。因为这是艘武装商船,因此根据事物推测加农炮的标准应该是有12磅和18磅两种火炮。


要说红夷大炮要多厉害,宁远大捷的时候,有效射程在500米以上,后来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红夷大炮可以在1.5公里的距离内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明军对红夷炮威力的评价是“炮火所及,糜烂数里。”但是重火力的代价是灵活性不强,一但固定便难以移动,因此明代军武研究者评价红夷炮是“守城利器,野战不足”。

清朝的时候,红夷大炮有了很多新的规格,为了有效的打击野外的步兵和骑兵,清政府降低了红夷炮的磅数,炮弹多以六磅为主。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西北的准格尔和遍地的起义军没有固定的城池,而原有的笨重火炮已经不足以对付在野外的敌军。虽说有进步,但是随着国家越来越好控制,炮兵的训练和铸炮技术的革新都被搁置了,最后落得了个被应该的新型舰载加农炮给打开了海关,开始了屈辱的时代。



火器工坊


红衣大炮属于舶来品,为澳门葡萄牙人将英国沉船“独角兽”号上的铁炮,转手卖给了明朝。不过根据英国概括方面的记录,英国海军历史上11艘叫做“独角兽”的军舰没有一艘在中国海域附近沉没,因此这条叫做“独角兽”的船极有可能是英国武装商船。这批炮一共三十门,除一门炸膛以外11门运往宁远,剩下的安放无北京,现在有两门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由于该炮上刻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徽章,因此可以认定原为英国所有。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因此可以推测这批火炮很有可能是1602年铸造的老爷货。如果是舍不得淘汰的老爷货,应该是16世纪后期英国统一炮后所铸造的,应该是属于长炮(寇菲林)这一类。

英制18磅长炮,口径应该在13.2厘米至14厘米之间,炮长3.35到3.7米之间,重量在2000到2200公斤左右,炮弹直径在12.7厘米左右。 而传入中国的红衣大炮,长度为3米,口径12.5厘米 ,按照这个规格显然是塞不进18磅炮弹的。而英制12磅炮炮弹,直径大约是12厘米,因此推测这些炮属于英制12磅炮。但是这些12磅炮属于标准长炮吗?我可以换算一下,英制标准长炮炮长为11英尺,换算成公制的话炮长大约是3.35米,长于红衣大炮3米的炮长。因此可以断定传入中国的红衣大炮属于非标准长炮,明显不是军用的,应该是给商船用的自卫武器。

至于威力如何呢?实心弹弹丸是通过在地面反复弹跳杀伤敌军步兵方阵人员,被实心弹打中非死即残,所以袁崇焕吹的击毙努尔哈齐的牛皮也就不攻自破了。在电影《爱国者》当中有很好的体现,英军加农炮发射的实心弹在地面弹跳、滚动杀伤了大量大陆军的士兵。 红衣大炮也是如此,但是只是对密集方阵好用,对于稀疏队形杀伤力有限。
不过,其射程也不会太远,巨型射石炮能有两公里以上的射程都已经是喜大普奔了,一个12磅的长炮能打多远,像明朝吹牛的“一炮糜烂数十里”,明眼人都知道是吹牛不上税。

欧洲巨型射石炮,炮弹重量300-400公斤,曾经将一枚300公斤重的石弹打出2400米。

后期中国自制的红衣大炮基本都没有脱离英制非标准12磅长炮的范畴,典型代表就是清朝康熙年间铸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该炮属于铜炮,炮重3吨,炮长3.1你,口径12.5厘米,使用20斤生铁炮弹。为研究古代火炮的典范。


北洋海军炮手


红衣大炮,正规明代命名是“红夷大炮”,最早来自于明朝渔民,他们从沉没的欧洲军舰上打捞出来,其中铁质的多锈蚀,而铜质的依然可以使用;

明嘉靖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他们在传教之外,也将火器技术原理教授明朝人;万历年间,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之后,带徐光启去澳门,参观了由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Pedro Bocarro)在西望洋山,创建的卜加劳铸炮厂;

该铸炮厂所需铜材大半购自日本,铁矿,硫磺之类则从邻近澳门的地区就地取材。生产的大炮分铁炮及铜炮两种。铜炮射程远而且耐用。到17世纪20年代,该厂已发展成为远东最大规模的铸炮厂,不仅生产大炮,还生产炮弹,火药;徐光启等看过打靶演示后,大为惊叹;

在徐光启和李之藻等官员的建议下,明朝政府放弃从海边捞炮的梦想,并多次派人到澳门购买大炮。开过发票的就有2次: 1624年(天启四年)购买4门新炮,1629年(崇祯二年)购买10门新炮,其他零散购买或者转让2手的,不计其数;崇祯皇帝还给安置在北京城楼上的澳门大炮赐名为“神威大将军”,在北京保卫战中,用之轰击过皇太极的清军。

明代的“红夷大炮”,均为前装滑膛舰载加农炮,使用实心弹或霰弹;弹丸介于12-18磅之间,炮身重心两侧有圆炮耳,可调射角,火药量变射程;有准星和照门,抛物线计算弹道,精度较高,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长可达3米,口径13厘米,重2吨以上,威力不及钢炮,但打内战已足够。

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首战立功,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满清骑兵和步兵血肉横飞,伤亡极大,是努尔哈赤造反以来受到的首次重挫。

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成明军最依重的防卫武器!

甚至可以说,红夷大炮成就了袁崇焕守辽的不世之功,由于满清忌讳蛮夷字眼,于是后来仿造的都改称红衣大炮!


云在青天麻子说茶


明军挡下数万铁骑进犯的宁远大捷,便离不开红衣大炮的一份功劳。当时这类武器还不叫红衣大炮,而叫“红夷大炮”。

1626年,努尔哈赤率6万军队向宁远城奔袭而来。这一次,他气势汹汹,势在必得地拿下这座城池,然后再向山海关进军,拿下北京城。来到宁远城下,努尔哈赤看到守军不足2万。便想着凭借后金的铁骑,足以踏平这座城池。但令他想不到的是,守卫宁远城的是袁崇焕,还有新式的红衣大炮。而明军此刻也是厉兵秣马,誓死守卫宁远城。

▲宁远城现照

就在后金军队攻城的时候,却传来阵阵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原来此时的红衣大炮突然发威,攻城将士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命归黄泉了。此役,后金损失惨重。见攻城无望,后金只好撤军。68岁的努尔哈赤久经沙场,没想到此役却遭受了40余年来最重的损失,忿忿不平,抑郁之下,于当年8月去世。宁远城一役,一位“将军”功勋卓著,被封为了“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这位“将军”就是一门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的威力有多大?据事后徐光启的描述是“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在《明季北略》中也称:“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

威力如此之大的红衣大炮是如何而来?其实,红衣大炮刚开始并不叫此名,而是叫“红夷大炮”。一看有这个“夷”字,想必和外国有关。的确如此,红衣大炮完全是个进口的舶来品。这种重型武器最早来源于荷兰人。

▲红衣大炮复制品

16世纪,荷兰开始了海外的殖民扩张,他们也被目标放在了中国。当荷兰人来到中国的时候,着实让国人吓了一跳。只见这群人长着陌生的面孔,红毛长发,于是国人被称为“红毛夷”。他们所携带的大炮也被称为“红夷大炮”。在与中国的交火中,他们的大炮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传统的火器根本无法抵御,明朝军队被深深的震撼了。

红夷大炮的威名远播,惊动了朝廷的官员。于是不少官员决定引进这种重型大炮。只是苦于当时没有正规途径从荷兰购买,只能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1621年,明朝终于购得数门红衣大炮,运回国内。此后国内也有仿制大炮出现,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功用。

红衣大炮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口径超过100毫米,长达3米,重量可达2吨以上。有效射程在4到8里之间。是杀伤力较强的武器。

可惜的是,宁远一战之后,明朝对红衣大炮的热情减了下来。而后金则决定好好研究一番红衣大炮,并想方设法获得红衣大炮。满清最终也如愿以偿,到了1639年,已拥有几十门红衣大炮。并将“夷”改为了“衣”字。此后八旗也凭借着红衣大炮,攻城略地。在入关前的一系列战斗中,红衣大炮可谓清军的一大利器。


WarOH协虎



红衣大炮是16世纪初欧洲制造的前装重型滑膛炮,于明代后期传入中国。


由于它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所以除了进口外,当时明朝还进行了大量的仿制。


红衣大炮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那么红衣大炮是何来历,它的威力如何呢?


一、 红衣大炮的来历


红衣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原称为红夷大炮。因为当时军人迷信,为了祈求战争的胜利,往往会在这些大炮上盖上象征吉利的红布,所以叫红衣大炮。



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当时荷兰人在台湾被称为“红毛人”,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荷兰人的毛发多为红色)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


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若具体考证来说,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的。


因为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教恶,所以大多数的红夷大炮都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


明朝当时对红夷大炮需求量很大,葡萄牙人当时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也卖给中国。


二、 红衣大炮的设计特点


红衣大炮在设计上还是有很大的优点的,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它的管壁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这样就比较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



在炮身的中心处两侧都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从而配合火药的用量来改变射程;它设有准星和照门,而且可依靠抛物线来计算炮弹的轨道,精准度是很高的。


多数的红衣大炮都在长3米左右,口径是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三、 明朝前期使用的自制大口径火铳与红衣大炮的比较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衣大炮是完全相同的,它们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可就大有区别了。


明朝前期的火铳多是以铜为原料的,它的内镗是呈喇叭型的,而且炮管显得比较单薄,相对于它的口径而言炮管又显得太短。它的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


这种火铳与红衣大炮相比,火药的填装量少,而且火药气体的密封也不好,所以射程就比较近,射速也很慢。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一般三千斤的红衣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



这种火铳以铜为材质虽然不容易炸膛,但是费用较高,因为在当时,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又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这样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


作为武器而言,自制的大口径火铳唯一 的优点是重量轻。在重数千斤的红衣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四、 红衣大炮的威力


射程是衡量大炮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是现在也是不例外的。而红衣大炮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射程,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这个距离可以说很远了。


曾经也有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


红衣大炮射程远,射击精准,它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


天启六年,红衣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了极大威力。后金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真是惨不忍睹。这次是努尔哈赤自成军以来的第一次挫败。



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大军围锦州,攻宁远。这一次,明军的红衣大炮再次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打败了皇太极,又一次大胜。


由此而看,红衣大炮在当时的威力还不小呢。


随着朝代的转变,在十九世纪时,也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了,炮弹的威力和射速成倍地增长。但是当时的清朝,它的火炮技术可比不上英军,以至在鸦片战争中还是吃了不小的亏。


两百年前的红衣大炮在两百年后早已风光不在,早已老态龙钟地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所以,还是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来积极地更换自己的设备,而不能固步不前,要不然最后只能落后、挨打。


有书课堂


明代红衣大炮的来历以及威力。

嘉靖初年(16世纪20年代),明朝从西方引进一种名为“佛郎机铳”的火炮,威力巨大,取代了传统火铳,在万历朝的援朝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16世纪中叶,欧洲又研制出一种管身长度数倍于佛郎机铳的火炮,即是红夷大炮,其炮膛粗大,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明史》记载:“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可见红夷大炮威力之巨。



17世纪初期,欧洲的红夷大炮经荷兰人(也有葡萄牙人的说法)之手传入我国。中国人的智慧是一流的,拿回来拆开研究一下,就能自己制造了。该炮是由炮口装填弹药的前装滑膛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



《明史》记载荷兰人:“其人深目长鼻,发眉须皆赤”。中国人对异族皆称蛮夷,又因为荷兰人的头发眉毛胡子都是红色的,红夷大炮因此得名。

天启年间,关外战事吃紧,明朝派人赴澳门从西方人手里购买红夷大炮(到底是仿造的,质量不敌原产品)30门,其中11门运到山海关,而后又运到宁远。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领13万八旗铁骑攻宁远,明军皆望风而逃,独袁崇焕率领明军万余守宁远孤城。明军凭借高墙巨炮拼死抵抗,后金攻势受挫,徒有13万人马也无计可施。

努尔哈赤自25岁起兵反明,未尝一败,即使明军兵力远多于后金也杀得明军溃不成军,萨尔浒之战更是成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如今兵力十倍于明军缺无可奈何,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对此,明朝方面说是一炮将努尔哈赤打伤,而后努尔哈赤不治身亡;而当时袁崇焕还是个小人物,后金开国皇帝死于袁崇焕之手太没面子,所以清朝方面坚持认为努尔哈赤是病死的。

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去讨论,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红夷大炮确实威力巨大,对此,朝廷还封其中一门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



第二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再次进攻宁远,和他爹一样惨败而归,于是决心鸟枪换大炮,于崇祯四年仿制成功。因为对汉人而言,荷兰人是蛮夷,满人也是蛮夷,因此不叫红夷大炮,改叫红衣大炮,并称之“天佑助威大将军”。

[1]潘向明 红衣大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