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端午节与屈原之间到底有什么故事?

密探零零发


又是一年端午,每到这个时节,便想起粽子的甜香,龙舟的竞渡。更想起母亲在时吃着粽子温馨的家的感觉。而今父母早逝,我已为人父,虽然非常渴望再回到那种感觉中,却已然不能。为此怀恋之心总是浮荡。

说起端午节,想到诗人屈原,他的楚辞,神惊鬼泣,他站在另一个时空,与鬼神对话,诉说自己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对宇宙万物生命的认知。但在政治上,却屡屡不得意,还因着与楚怀王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郁闷成疾,或许以忧郁症,而跳入汨罗江中。后人为纪念他,便有了端午之节(又称诗人节)。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一诗,投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划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此为后来端午划龙舟竞赛一盛举。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而这些在当时人们哀痛之中所作出的举动,后来慢慢演变成今日各地端午节的各种习俗,从而出现了现代社会,人们通过端午送粽子等,来表达亲人之间互通有无,联络感情的工具。


用户62081517873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当天都有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门楣插柳技、喝黄酒的习俗。

此节日由来已久,始于春秋战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关于此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而最接近民间传说的应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记载:屈原是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作为楚国举足轻重大夫,一度提出了很多抵御侵略,关怀百姓、发展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但由于佞人当道,终被馋言所害。不仅正确建议得不到采纳,还被惨遭流放!流放期间,依然“未敢忘忧国”,写下了《离骚》、《天问》 等千古名篇,极具忧国忧民情怀,对后来墨客骚人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78年,秦攻楚。屈原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蹂躏,心如刀割痛不欲生,终于留下 《怀沙》 诗篇后抱石投江而亡,楚国百姓哀伤不已,不约而同去凭吊屈原。有的划起船只,企图打捞屈原的尸体,更有拿出米饭倾倒江中,目的是让虾兵蟹将吃饱喝足,就不会啃噬屈原的身体。后来群众争先仿效,岁月流逝,山河依旧,几经变迁,终于把倾倒米饭的做法改成投放棕子。 世易时移,到现在每逢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目的都是为纪念忧国忧民的屈大夫。

曾经也有流传端午节与伍子胥,曹娥有关的说法,这里不再详叙!我要说的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反映了实际的民生情怀,都能说明,为民请命者都能得到人民的怀念.

屈原己走两千多年了,但,当五月初五来临,人民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记忆犹新、仿佛如昨,投粽子反映了人民保护自己民族精英的美好愿望,节日延续至今也体现了劳动人民薪火相传正能量的迫切要求。往往,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你在场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而是你离开后还能得到人民的怀念!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