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跳江是失去了什么信心?

董其龙1


看大家说的很多了,对历史都很了解。我们一说到屈原想到的是伟大的诗人其次才是政治家。其实屈原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高超的手腕,我们都知道,官场如战场,现代如此更何况那个特殊的时期。屈原一向主张变法强国,却空有思想,没有手段。既没有吴起一样的军师才能,也没有申不害的权谋,更没有商鞅的政治铁拳手腕,所以失败是必然的。同时在那个百家争鸣时代,法家、墨家及道家是当时主流,而屈原则偏向儒家。盛世儒家乱世兵墨,大家看一下,当时儒家有多少商鞅式的人物。我们再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燕昭王国破忍辱负重十余年终破齐,在那个年代国破家亡都是很正常,个人的思想意志力很重要,看看张仪、苏秦、范睢经历过什么?所以说有些思想是主导人命运的,正如鸦片战争时,英国人说的一句话,中国人真有意思,宁可自杀也不和我们打。

所以综合以上,屈原的自杀就有情可原了。


朝花夕拾long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我们今天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尽而设立的。屈原投河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一个个看:

楚国都城被秦国大将白起攻破,屈原不甘受辱,以身殉国

公元前312年,秦楚大战于丹阳,楚国惨败,十万精锐甲士有八万被歼,七十余名高级将领战死,秦国占领汉中。公元前311年,秦国进攻楚国召陵,楚国三战皆败。公元前301年,秦与韩赵卫三国攻占楚国重丘。公元前300年,秦复攻楚,斩楚军2万。公元前299年,秦再次伐楚,取八城,楚怀王被秦国扣留。

秦国在短短13年中对楚国发动了至少6次进攻,至少斩首15万,攻占楚国大量领土,楚国迅速由盛而衰。这种局面是屈原所无法忍受的。然而这还不是秦国最残酷的打击。

公元前278年,秦国战神白起横空出世。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东下长驱直入,攻取沿岸重镇,先后攻占楚国别都鄢城、楚国国都郢,烧毁楚国先王陵墓,迫使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在这种国破家亡的局势下,屈原愤而跳江。

政治主张得不到君主信任,逐渐失宠,又不忍看到国家灭亡

屈原是楚国贵族,与楚怀王一脉相承,在一开始的时候,屈原可以说是楚怀王身边的红人,但是人红是非多,朝廷的一些官员看到屈原的得宠后,非常嫉妒,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时间久了,楚怀王就信以为真了,慢慢的疏远了屈原。

按照李白等人的看法,此时自己应该及时抽身,去当一个诗人或者隐士,这样还能够使自己的好的形象留在君王的心中,但是,屈原不,他还是为国家忧国忧民,非常有责任心。

虽然楚怀王不相信他,但是屈原认为自己对国家的关心还会赢得楚怀王的信任,不过,现实永远是现实,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顷襄王成为了大王。

当时楚国经常被秦国打,这一次又败了,秦国让楚怀王去签订盟约,屈原不想让楚怀王去,怕他有危险,但是当时还是公子的子伊就劝他快去,说这是秦国与楚国交好的现象,楚怀王听了子伊的话就去了,不过最后楚怀王还是被秦国杀了。

此时,顷襄王和令伊子兰都很排斥他。屈原侍奉了两代君王,但是他们都不信任他,这对一个从政的人来说是多么悲哀呀,屈原心灰意冷,他也不愿意看到国家逐渐衰败,百姓变得贫穷,就投江自杀了。

屈原作为一名士大夫,跳江是死节,为他保留了最后的清白和尊严

为了自己遵循自己的心志向,屈原自沉原因,屈赋说得很清楚。《离骚》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协从俗,是屈赋的主旋律。

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洁”等形象言辞,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反复强调对它要有坚定不渝的贞操。

屈原的绝命词《怀沙》,丝毫没有亡国形势的逼迫,没有殉国的迹象。《怀沙》写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国,而是殉自己高洁的心志。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

刘安赞扬屈原“志洁”、“行廉”,贾谊《吊屈原赋》也是“高其志”,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感动他的是“其志”、“其为人”,王充颂扬屈原“洁白”,王逸颂扬屈原“清白”。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吃货史


屈原,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当时楚国,廉政外交大臣,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德,常与怀王商议国事,一心扶持楚国争雄,参与法律的制定,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増强。但在朝中,由于性格耿直,受到贵族谗言排挤,屈原逐渐的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逐出郢都,流落汉北被流放。屈原心中郁闷,开始创作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体现了,对楚国风情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看着自己的国家,逐渐的破碎,想到先王的嘱托,自己又忧心忧民,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在教育着后人。


红叶23509


当地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称此地为沉沙港。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后,无日不为他的祖国的命运忧心,想到处于战乱中的同胞的悲惨处境,他更痛心。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陈。屈原惊悉后,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经汉水北岸,永远告别了故乡秭归和首都郢,然后南行至今长沙。但心中总在眷恋着祖国,于是又折回洞庭。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感到了绝望,自度已无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便在汨罗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后,在此怀沙自沉。

今留有屈子祠、骚坛、屈原墓群等古迹和遗迹。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汨罗江畔的百姓总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跳的什么江传说之一: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跳的江,当时叫"汨罗江"

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逝于前283年~前269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跳的什么江传说之二:

屈原为何会自杀?楚国在政治上失败,而作为楚国的君王楚王却也是很昏庸,这也是不是导致了屈原要投江自杀呢,对此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屈原跳的是什么江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为何被流放,先来说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吧。当时,屈原官拜左徒,而且身兼多职,他在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主张变法削弱贵族势力,然而贵族数量庞大,势力强大,非他一人之力能动摇,所以最终他抵不过贵族势力,遭到陷害而被流放,这便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是因为奸臣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坏话,而楚怀王昏庸,竟信以为真,于是将屈原流放。那么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是因为什么呢?

公元前299年屈原第一次流放归来,三年后,怀王死于秦国,屈原一直主张不要与秦国议和,而是与秦国保持距离,虽然这次事件让秦楚断交,但是后来迫于秦国压力,楚国不得已还是要与秦国议和,屈原再三劝谏终无用,最终反而因为不忠不义而被流放。其实这一次,屈原说的也是对的,不与秦国议和,或许楚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屈原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一直努力劝谏。可惜如此忠言被说成是大逆不道,所以被楚王再次流放。其实屈原两次流放都是因为忠言逆耳不中听,所以被怪罪下来遭受流放的惩罚。第一次劝谏,楚王不听,结果败在秦国之下,被迫割让土地。遭受失败之后楚王才知道屈原说的是对的,因此又重新任用屈原。可是,第二次误会屈原就导致楚国首都被秦国占据,如此巨大的损失让楚国几近灭亡,此时楚王想要再任用屈原已经没有机会了

屈原投江自杀的原因

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3、新君继位,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楚国灭亡,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5、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惨死于江中。 推荐阅读:赵高为什么要灭秦,赵高是如何死的








妍妍vlog


屈原一心复国,从未对楚国失却信心!

所谓的屈愿投江自杀,乃当世误传或曰听话的史官刻意"误导",由头是他写了《哀郢》。

历史实情乃是:屈原孤舟在汩罗江遭多船官兵追杀一一民俗龙舟赛和包粽子乃楚国百姓表达屈原冤死之数千年"隐喻",更有屈原死后汩罗江畔出现几十座坟墓堪为佐证。

划龙舟,象征一场无情追杀,场面可以想象。

而包粽子,则更血淋淋接近实际了一一用麻袋将屈原包裹,再用绳索梱住并栓石抛沉江底……整个追杀、包裹与沉江过程,被不敢言语的百姓看见,待官兵去后,他们将屈原捞出掩埋,为防不测,还故意弄了很多假坟……

百姓爱屈原,屈原爱楚国,非虚也!




三峡孬张




二宝的玫瑰园


要探寻屈原失去了什么信心,而用跳江这种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屈原所处的时代。

天下大势

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这个时期,正是那个大毁灭、大创造的战国时代。温和的春秋时代已经过去,礼崩乐坏,大战连绵,百家争鸣。大争之世,国强则存,国弱则亡,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各个国家为了图存,纷纷变法,招贤纳士,伐交频频。屈原出生之前,魏国已经完成了变法将近百年,在他出生的时候,齐国整肃吏治,实力强盛;弱小的韩国也完成了申不害变法,一时之间都有“劲韩”之称;尤其是秦国,刚刚完成了让后世铭记的商鞅变法,兵锋强健,天下进入金戈铁马的铁血时代。

楚国形势

再来看当时的楚国,当时的国土几乎占了整个南中国。山河之广袤,其余诸国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整个战国时代,唯有楚国,大而不强。只是到了始皇灭楚的时候,雄起了一回,但终被灭国,这是后话。我们要说的是,楚国的分治制度。这种分治制度导致绝大多数国家权力都分散在各大贵族的手中,就像是西周各大诸侯国共同支撑起一个周朝那样,楚国也是由很多个大贵族支撑起来的一个诸侯国,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合力,这种贵族分治,使得变法异常困难,在楚国难以进行。

屈原在楚变法

我们提到屈原,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再有,恐怕就是粽子了。其实,屈原还是一位外交家和改革家。年轻的时候,大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在楚国主持变法。

《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过于简略,我们无法窥其全貌,但楚史专家汤炳正还是经过繁琐严谨的考证,把屈原的变法总拿归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

第二:举贤能;

第三:反壅蔽;

第四:禁朋党;

第五:命赏罚;

第六:移风易俗。

昔日吴起在楚国变法,打击旧贵族特权,而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旧贵族乱箭射死;在秦国,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功,但自己也因变法触怒旧贵族,最终受车裂身死。

屈原注定不会成为第二个商鞅。秦国虽然在初期的时候受贵族的影响也比较严重,但秦国贵族传统不深,不是由贵族的力量所支撑起来的国家,贵族不能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到秦国,几乎想不到有什么出名的贵族,可能只有樗里疾和魏冉,但此二人确实能力很强。

屈原的变法收到了一定效果,可惜,只维持了三年。

变法,就会触动贵族的利益,利益受到变法损害的旧贵族们个个对屈原心怀仇恨,他们等待着时机除掉屈原。这也为后来屈原去国埋下了伏笔。

最终,楚怀王不听屈原直言,多次被张仪欺骗,楚怀王自己也身死秦国,令国家蒙羞。

屈原被排挤出庙堂,变法被搁置,报国强国之志不能伸展,悲愤郁闷不已。屈原几次被流放,后来秦国派司马错和战神白起攻楚,出国丢掉半壁江山,失去西部根基之地,连历代楚王的祭祀重地夷陵,也被白起付之一炬,楚国被迫迁都。

他不能改变一个有着强大传统的祖国,不能改变一个时代,只能以死坚守自己的信仰。充满诗人气质的屈原,最终在国家不能强大、抱负不能伸展的悲愤、遗憾和痛苦中跳入汨罗江。


渭水边上说历史



华志坤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悲愤、绝望的心情下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


时光隧道2019


屈原(约公元前340一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年轻时才能杰出,帮助楚怀王处理各种大事,然而却遭到小人的妒忌,在皇帝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导致皇帝疏远了他。屈原有很多治国的理念,由于怀王疏远了他,所以很多主张得不到实施。

楚怀王在秦惠王的挑泼和诱感下,不断上当,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上当,在别人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死在了秦国。顷襄王继位后,又遭到别人的陷害,被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屈原过着流放的日子,眼看祖国日渐衰弱,报效无门,忧心重重,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了。悲哉!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