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跳江是失去了什麼信心?

董其龍1


看大家說的很多了,對歷史都很瞭解。我們一說到屈原想到的是偉大的詩人其次才是政治家。其實屈原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麼高超的手腕,我們都知道,官場如戰場,現代如此更何況那個特殊的時期。屈原一向主張變法強國,卻空有思想,沒有手段。既沒有吳起一樣的軍師才能,也沒有申不害的權謀,更沒有商鞅的政治鐵拳手腕,所以失敗是必然的。同時在那個百家爭鳴時代,法家、墨家及道家是當時主流,而屈原則偏向儒家。盛世儒家亂世兵墨,大家看一下,當時儒家有多少商鞅式的人物。我們再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燕昭王國破忍辱負重十餘年終破齊,在那個年代國破家亡都是很正常,個人的思想意志力很重要,看看張儀、蘇秦、範睢經歷過什麼?所以說有些思想是主導人命運的,正如鴉片戰爭時,英國人說的一句話,中國人真有意思,寧可自殺也不和我們打。

所以綜合以上,屈原的自殺就有情可原了。


朝花夕拾long


屈原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湖北省宜昌市),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我們今天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自盡而設立的。屈原投河的原因非常複雜,我們一個個看:

楚國都城被秦國大將白起攻破,屈原不甘受辱,以身殉國

公元前312年,秦楚大戰于丹陽,楚國慘敗,十萬精銳甲士有八萬被殲,七十餘名高級將領戰死,秦國佔領漢中。公元前311年,秦國進攻楚國召陵,楚國三戰皆敗。公元前301年,秦與韓趙衛三國攻佔楚國重丘。公元前300年,秦復攻楚,斬楚軍2萬。公元前299年,秦再次伐楚,取八城,楚懷王被秦國扣留。

秦國在短短13年中對楚國發動了至少6次進攻,至少斬首15萬,攻佔楚國大量領土,楚國迅速由盛而衰。這種局面是屈原所無法忍受的。然而這還不是秦國最殘酷的打擊。

公元前278年,秦國戰神白起橫空出世。白起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長驅直入,攻取沿岸重鎮,先後攻佔楚國別都鄢城、楚國國都郢,燒燬楚國先王陵墓,迫使楚頃襄王被迫遷都。在這種國破家亡的局勢下,屈原憤而跳江。

政治主張得不到君主信任,逐漸失寵,又不忍看到國家滅亡

屈原是楚國貴族,與楚懷王一脈相承,在一開始的時候,屈原可以說是楚懷王身邊的紅人,但是人紅是非多,朝廷的一些官員看到屈原的得寵後,非常嫉妒,就向楚懷王說屈原的壞話,時間久了,楚懷王就信以為真了,慢慢的疏遠了屈原。

按照李白等人的看法,此時自己應該及時抽身,去當一個詩人或者隱士,這樣還能夠使自己的好的形象留在君王的心中,但是,屈原不,他還是為國家憂國憂民,非常有責任心。

雖然楚懷王不相信他,但是屈原認為自己對國家的關心還會贏得楚懷王的信任,不過,現實永遠是現實,楚懷王死後,他的兒子繼位,頃襄王成為了大王。

當時楚國經常被秦國打,這一次又敗了,秦國讓楚懷王去簽訂盟約,屈原不想讓楚懷王去,怕他有危險,但是當時還是公子的子伊就勸他快去,說這是秦國與楚國交好的現象,楚懷王聽了子伊的話就去了,不過最後楚懷王還是被秦國殺了。

此時,頃襄王和令伊子蘭都很排斥他。屈原侍奉了兩代君王,但是他們都不信任他,這對一個從政的人來說是多麼悲哀呀,屈原心灰意冷,他也不願意看到國家逐漸衰敗,百姓變得貧窮,就投江自殺了。

屈原作為一名士大夫,跳江是死節,為他保留了最後的清白和尊嚴

為了自己遵循自己的心志向,屈原自沉原因,屈賦說得很清楚。《離騷》寫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堅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願妥協從俗,是屈賦的主旋律。

在《離騷》等作品中,詩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潔”等形象言辭,反覆強調人格美的可貴可愛,反覆強調對它要有堅定不渝的貞操。

屈原的絕命詞《懷沙》,絲毫沒有亡國形勢的逼迫,沒有殉國的跡象。《懷沙》寫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國,而是殉自己高潔的心志。屈賦中沒有殉國的內容,漢代人也沒有屈原殉國的說法。漢代人對屈原的讚頌都集中於他的人格高潔。

劉安讚揚屈原“志潔”、“行廉”,賈誼《吊屈原賦》也是“高其志”,司馬遷《屈原列傳》說屈原感動他的是“其志”、“其為人”,王充頌揚屈原“潔白”,王逸頌揚屈原“清白”。至於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說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沉而死。”


吃貨史


屈原,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當時楚國,廉政外交大臣,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任左德,常與懷王商議國事,一心扶持楚國爭雄,參與法律的制定,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増強。但在朝中,由於性格耿直,受到貴族讒言排擠,屈原逐漸的被,楚懷王疏遠,又被逐出郢都,流落漢北被流放。屈原心中鬱悶,開始創作文學作品,在作品中體現了,對楚國風情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看著自己的國家,逐漸的破碎,想到先王的囑託,自己又憂心憂民,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在教育著後人。


紅葉23509


當地傳說,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褲裝滿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稱此地為沉沙港。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於洞庭湖一帶後,無日不為他的祖國的命運憂心,想到處於戰亂中的同胞的悲慘處境,他更痛心。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陳。屈原驚悉後,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經漢水北岸,永遠告別了故鄉秭歸和首都郢,然後南行至今長沙。但心中總在眷戀著祖國,於是又折回洞庭。殘酷的現實終於使他感到了絕望,自度已無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負都已付諸東流,便在汨羅寫完《離騷》的最後一章後,在此懷沙自沉。

今留有屈子祠、騷壇、屈原墓群等古蹟和遺蹟。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汨羅江畔的百姓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以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跳的什麼江傳說之一: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跳的江,當時叫"汨羅江"

汨羅江在洞庭湖東側,屬洞庭湖水系。在汨羅江注入湖口以上約1.5公里處,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爭論,約生於前353年~前335年,逝於前283年~前269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週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跳的什麼江傳說之二:

屈原為何會自殺?楚國在政治上失敗,而作為楚國的君王楚王卻也是很昏庸,這也是不是導致了屈原要投江自殺呢,對此屈原為什麼投江自殺,屈原跳的是什麼江到底如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屈原為何被流放,先來說說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吧。當時,屈原官拜左徒,而且身兼多職,他在職期間體恤百姓疾苦,主張變法削弱貴族勢力,然而貴族數量龐大,勢力強大,非他一人之力能動搖,所以最終他抵不過貴族勢力,遭到陷害而被流放,這便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是因為奸臣在楚王面前說屈原壞話,而楚懷王昏庸,竟信以為真,於是將屈原流放。那麼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是因為什麼呢?

公元前299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歸來,三年後,懷王死於秦國,屈原一直主張不要與秦國議和,而是與秦國保持距離,雖然這次事件讓秦楚斷交,但是後來迫於秦國壓力,楚國不得已還是要與秦國議和,屈原再三勸諫終無用,最終反而因為不忠不義而被流放。其實這一次,屈原說的也是對的,不與秦國議和,或許楚國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屈原正是知道這一點所以一直努力勸諫。可惜如此忠言被說成是大逆不道,所以被楚王再次流放。其實屈原兩次流放都是因為忠言逆耳不中聽,所以被怪罪下來遭受流放的懲罰。第一次勸諫,楚王不聽,結果敗在秦國之下,被迫割讓土地。遭受失敗之後楚王才知道屈原說的是對的,因此又重新任用屈原。可是,第二次誤會屈原就導致楚國首都被秦國佔據,如此巨大的損失讓楚國幾近滅亡,此時楚王想要再任用屈原已經沒有機會了

屈原投江自殺的原因

1、政治上的失敗,屈原是個大政治家、詩人,並且他在楚國還是皇族,所以,在當時的楚國他還是比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議事,並且還掌管著接待“外賓”的權利,可以說,當時楚王還是比較依重屈原的,不過,屈原這個人呢,辦事兒不知道迂迴,遇到什麼看不慣的事情和有錯誤的朝臣,往往正面與其衝突,這樣一來,結怨甚深,屈原還是個替老百姓著想的開明官吏,這也與當時的腐敗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與其意見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結果,他的權利漸漸被楚王削弱了,就是這樣,屈原也沒有吸取教訓,還是寫詩嘲諷當時的時政,這更增加了當權者對他的不滿。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懷王)可以說是個大胡塗蛋,好壞不分,是非不辯,當時秦國有個相國叫張儀,去楚國離間楚齊之間的關係,答應以六城相酬謝,大約有六百里土呀,這是很大的地盤了,楚王便答應下來,並滿派人到齊國當面唇罵齊君,就這樣,楚齊失合,當楚王派人接收這六百里土地時,秦國翻臉了,只給了楚國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齊國說合,另一方面,發全國之兵與秦國交戰,結果大敗而歸,但楚王還是不算完,非報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國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國給奪了去,這時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國講和,並且願意割讓土地給秦國,目的就是要張儀。張儀自願到了楚國,被楚王關進了大獄,本來殺張儀是可以平息楚國的民怨的,可是張儀很聰明,他用重金賄賂楚王的愛妃,在女人的枕邊風下,楚王放歸了張儀,屈原那時正好從齊國趕回,見到楚王便當殿質問楚王為什麼不殺張儀?楚王這才明白過來,派人去追,已經追不上了。秦國當時的國君駕崩後,新君繼位,請楚王參加大會商量事情,屈原極力反對楚王去參加,因為屈原知道這是秦國的一計,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會被扣下,而這時,楚王的兩個兒子,卻一至贊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贊成,屈原當時甚至都扯著楚王的衣服不讓他走,可是楚王就是聽不進去,他認為,秦是大國,不會背信棄義,而他一到約會地,就被秦給扣了,這位楚王,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楚國。

3、新君繼位,楚王的兩個兒子繼位,一個是新楚王,一個是相國,他們倆是楚國人最恨的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陷自己的父親於絕境,自己卻繼位了,而滿朝的大臣,也一致擁戴這兩個人,唯一一個反對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單勢孤,被新君給流放了,這一流放,就二十幾年,屈原當時雖然被流放,但身體和精神卻一直很好,只不過就是放心不下當時的朝政,可以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4、楚國滅亡,楚國最終被秦國給滅了,知道國亡後的屈原,萬念俱灰,什麼想法也沒有了,他不願做亡國之人,寧死也不辱節,就這樣,最終投江自盡。

5、屈原之死,可以說是當時腐敗朝政的犧牲品,既不逢其時,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這樣慘死於江中。 推薦閱讀:趙高為什麼要滅秦,趙高是如何死的








妍妍vlog


屈原一心復國,從未對楚國失卻信心!

所謂的屈願投江自殺,乃當世誤傳或曰聽話的史官刻意"誤導",由頭是他寫了《哀郢》。

歷史實情乃是:屈原孤舟在汩羅江遭多船官兵追殺一一民俗龍舟賽和包粽子乃楚國百姓表達屈原冤死之數千年"隱喻",更有屈原死後汩羅江畔出現幾十座墳墓堪為佐證。

划龍舟,象徵一場無情追殺,場面可以想象。

而包粽子,則更血淋淋接近實際了一一用麻袋將屈原包裹,再用繩索梱住並栓石拋沉江底……整個追殺、包裹與沉江過程,被不敢言語的百姓看見,待官兵去後,他們將屈原撈出掩埋,為防不測,還故意弄了很多假墳……

百姓愛屈原,屈原愛楚國,非虛也!




三峽孬張




二寶的玫瑰園


要探尋屈原失去了什麼信心,而用跳江這種決絕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屈原所處的時代。

天下大勢

屈原約生於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8年。這個時期,正是那個大毀滅、大創造的戰國時代。溫和的春秋時代已經過去,禮崩樂壞,大戰連綿,百家爭鳴。大爭之世,國強則存,國弱則亡,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各個國家為了圖存,紛紛變法,招賢納士,伐交頻頻。屈原出生之前,魏國已經完成了變法將近百年,在他出生的時候,齊國整肅吏治,實力強盛;弱小的韓國也完成了申不害變法,一時之間都有“勁韓”之稱;尤其是秦國,剛剛完成了讓後世銘記的商鞅變法,兵鋒強健,天下進入金戈鐵馬的鐵血時代。

楚國形勢

再來看當時的楚國,當時的國土幾乎佔了整個南中國。山河之廣袤,其餘諸國難以望其項背。但是整個戰國時代,唯有楚國,大而不強。只是到了始皇滅楚的時候,雄起了一回,但終被滅國,這是後話。我們要說的是,楚國的分治制度。這種分治制度導致絕大多數國家權力都分散在各大貴族的手中,就像是西周各大諸侯國共同支撐起一個周朝那樣,楚國也是由很多個大貴族支撐起來的一個諸侯國,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合力,這種貴族分治,使得變法異常困難,在楚國難以進行。

屈原在楚變法

我們提到屈原,一個直觀的印象就是一位偉大的浪漫詩人,再有,恐怕就是粽子了。其實,屈原還是一位外交家和改革家。年輕的時候,大概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在楚國主持變法。

《史記》和《戰國策》記載的過於簡略,我們無法窺其全貌,但楚史專家湯炳正還是經過繁瑣嚴謹的考證,把屈原的變法總拿歸結為六條:

第一,獎勵耕戰;

第二:舉賢能;

第三:反壅蔽;

第四:禁朋黨;

第五:命賞罰;

第六:移風易俗。

昔日吳起在楚國變法,打擊舊貴族特權,而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舊貴族亂箭射死;在秦國,商鞅變法取得巨大成功,但自己也因變法觸怒舊貴族,最終受車裂身死。

屈原註定不會成為第二個商鞅。秦國雖然在初期的時候受貴族的影響也比較嚴重,但秦國貴族傳統不深,不是由貴族的力量所支撐起來的國家,貴族不能成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提到秦國,幾乎想不到有什麼出名的貴族,可能只有樗裡疾和魏冉,但此二人確實能力很強。

屈原的變法收到了一定效果,可惜,只維持了三年。

變法,就會觸動貴族的利益,利益受到變法損害的舊貴族們個個對屈原心懷仇恨,他們等待著時機除掉屈原。這也為後來屈原去國埋下了伏筆。

最終,楚懷王不聽屈原直言,多次被張儀欺騙,楚懷王自己也身死秦國,令國家蒙羞。

屈原被排擠出廟堂,變法被擱置,報國強國之志不能伸展,悲憤鬱悶不已。屈原幾次被流放,後來秦國派司馬錯和戰神白起攻楚,出國丟掉半壁江山,失去西部根基之地,連歷代楚王的祭祀重地夷陵,也被白起付之一炬,楚國被迫遷都。

他不能改變一個有著強大傳統的祖國,不能改變一個時代,只能以死堅守自己的信仰。充滿詩人氣質的屈原,最終在國家不能強大、抱負不能伸展的悲憤、遺憾和痛苦中跳入汨羅江。


渭水邊上說歷史



華志坤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在極度苦悶、悲憤、絕望的心情下屈原自沉汨羅江而死。


時光隧道2019


屈原(約公元前340一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年輕時才能傑出,幫助楚懷王處理各種大事,然而卻遭到小人的妒忌,在皇帝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導致皇帝疏遠了他。屈原有很多治國的理念,由於懷王疏遠了他,所以很多主張得不到實施。

楚懷王在秦惠王的挑潑和誘感下,不斷上當,屈原極力勸阻懷王不要上當,在別人的慫恿下還是去了,結果死在了秦國。頃襄王繼位後,又遭到別人的陷害,被迫流放到邊遠地區。

屈原過著流放的日子,眼看祖國日漸衰弱,報效無門,憂心重重,最後在絕望中投汨羅江自盡了。悲哉!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